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
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
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
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
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
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
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
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xiāngfēngxiàxīnzhìcǎotángshìyǒng怀huáishíshàng--bái

xiāngfēngběimiànài西piānbáishízáozáoqīngliúchánchán

yǒusōngshùshízhūyǒuzhúqiān竿gānsōngzhāngcuìsǎngàizhúqīnglánggān..

xiàrényōuzāiduōsuìniányǒushíyuánniǎozhōngkōngfēngyān

shíyǒuchénmíngzixìngbáitiānpíngshēngsuǒhǎojiànxīnrán

huòzhōnglǎozhīháijiàyánjiémáozhuókāicháyuán

ěrtóufēiluòquánjìngyǎnxiàshēngbáilián

zuǒshǒuxiéyòushǒuqièxiánàoránjiān

xìnghānyǎngtiānzhōngliáoyányánběnwèishìwǎngqiān

shíláipěnglǎojīnguīshānjuànniǎomàoshùfǎnqīngyuán

shěyānwǎngrénjiānduōxiǎnjiā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入春才七日¹,离家已二年。
译文:入春才刚刚七日,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注释:¹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归落¹雁后,思²发在花前。
译文:归家的日期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注释:¹落:居,落在.....后。²思:思归。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观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

  诗人清醒地认识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在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急切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徐安崇,秦兆基,刘登阁.古代诗歌精品鉴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02.:第6页
2、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43页

rénguī

xuēdàohéng suídài 

chūncái jiāèrnián 
rénguīluòyànhòu zàihuāqián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累 一作:束)
久为簪(zān)¹(lěi)²,幸此南夷(yí)³(zhé)
译文:长久被官职束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边远的永州一带。
注释:¹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²累:束缚,牵累。³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⁴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闲依农圃(pǔ)¹邻,偶似²山林客³
译文: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间隐士。
注释:¹农圃:田园。²偶似:有时好像。³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晓耕翻露草,夜榜(bàng)¹响溪石²
译文: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
注释:¹夜榜:夜里行船。榜:船桨。这里用如动词,划船。²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来往不逢人,长歌¹楚天²碧。
译文:来去之间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
注释:¹长歌:放歌。²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依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7 :234-235
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3》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05 :113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iǔwéizánlèi xìngnánzhé  (lèizuò shù )
xiánnónglín ǒushānlín 
xiǎogēngfāncǎo bàngxiǎngshí 
láiwǎngféngrén chángchǔtiān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xiāng)¹古道灞(bà)陵桥²,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注释:¹襄阳:今湖北襄阳市。²灞陵桥:在陕西西安东。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霜清玉塞¹,云飞陇首²,风落江皋(gāo)³。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注释:¹玉塞:玉门关。²陇首:亦称陇坻、陇坂,为陕西宝鸡与甘肃交界处险塞。³江皋:江边。⁴凤凰台:在江苏南京。

  这是一首感今追昔之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此类作品,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笔势跳跃,地域转换涉及颇广,古今上下,纵横多变。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澎湃激荡的感情,又是刻意而为的婉转的笔法。因为词人虽然忧念国事,对金朝衰势焦灼悲苦,但迫于政治环境的险恶,此种心情,却不敢直接表白,只能委婉地透露,故在此词中用典颇多,但其用典浑化无痕,意深而笔曲,颇为耐人寻味。

  上片首句以灞陵古道起,气势颇为宏大。灞陵桥,即霸桥。《三辅黄图》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此处以此地起首,当然不是写离别,而是要缅怀英雄业绩之意。因为在历史上,这一带曾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涌现出了众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雄才大略、一统中华的秦始皇、“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的汉高祖刘邦;汉初功臣萧何,韩信、张良;汉武帝时的封疆大将卫青、霍去病、射虎南山的飞将军李广,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词作者由古迹“灞陵桥,想到了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联想到金朝国势衰落,却无人能象这些英雄那样,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亡中的大业,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故有”诗兴与秋高“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虽是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句,但却毫无突兀之感,实在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既抒发了他追念前代英雄豪杰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缺乏栋梁之才,不知前途如何的深切的忧虑。

  下片,沿上片起首之意,依然以地名入词。玉塞,即玉门关,又称玉关,“千清玉塞”意玉门关外,千清月冷,“云飞陇首着,风落江皋”则更显凄清。

  后两句,出自南粱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这三句都是写秋景,皆对应了上片“秋高”二字。同时也婉转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况。《金史》本传曾载词人“客至,贫不能具酒肴。”可见,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写,也未尝不是作者孤凄,愤懑心境的曲折表露。后两句“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则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及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句,充溢着强烈的感伤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故都燕京昔日繁华、昌明盛世的深切怀念。往日国家兴旺,才人辈出,而今冷落凄凉,缺少栋梁之才;两相对衬,词人是多么的焦灼,心中的悲愤、忧虑向谁倾述?读罢此句,那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宛如感同身受。叹寥寥数句,能达此立意,可见作者是个极具才华的词人。

cháozhōngcuò··xiāngyángdàolíngqiáo--wányánshú

xiāngyángdàolíngqiáoshīxìngqiūgāoqiānfēngliúrénshíduōshǎoxióngháo

shuāngqīngsāiyúnfēilǒngshǒufēngluòjiānggāomèngdàofènghuángtáishàngshānwéiguózhōuzāo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铺眉苫(shàn)¹早三公²,裸(luǒ)袖揎(xuān)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万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qí)鸣凤。两头蛇¹⁰南阳卧龙¹¹,三脚猫¹²渭水飞熊¹³
译文:装模作样的人居然早早当上了王朝公卿,恶狠好斗、蛮横无礼的人竟享受着万钟的俸禄,胡说八道、欺世盗名的人竟能在社会上层畅行无阻,总而言之都是胡闹,说英雄可到底谁是英雄?五眼鸡居然成了岐山的凤凰,两头蛇竟被当成了南阳的诸葛亮,三脚猫也会被捧为姜子牙!
注释:双调: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¹铺眉苫眼:即舒眉展眼,此处是装模作样的意思。²三公: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这里泛指高官。³裸袖揎拳: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这里指善于吵闹之人。⁴万钟:很高的俸禄。⁵大纲来:总而言之。⁶哄:指胡闹。⁷五眼鸡:好斗的公鸡。⁸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⁹鸣凤:凤凰。¹⁰两头蛇:毒蛇。¹¹南阳卧龙:即诸葛亮,这里泛指杰出的人才。¹²三脚猫:没有本事的人。¹³渭水飞熊:即周代的太公吕尚,这里指德高望重的高官。

  这首小令讥讽时政尖锐的揭露了元朝当政者卑劣腐朽的面目,揭露世风的龌龊败坏。语言犀利泼辣,比喻极具特色,夸张的描写,揭露尖刻有力。

  这是元散曲中一支妙语连珠的著名作品。首尾两组工整的鼎足对,尤见精彩。

  起始的三句中,“铺眉”与“苫眼”、“裸袖”与“揎拳”、“胡言”与“乱语”是句中自对,互相又成为工对;“时”与“十”同音,借与三、万作数字对。“铺眉苫眼”等三组词语活画出了无赖与白痴的形象,与达官贵人的身份本身形成了绝妙的讽刺。而三句从文意上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句讽刺内阁,第二句讽刺武将,第三句讽刺高官。总而言之,“万是烘(哄)”,满朝文武全是些瞎胡闹的乌龟王八蛋罢了。

  末尾的鼎足对,数字对数字、地名对地名、动物门对动物门不算,妙在同句之内的鸡与凤、蛇与龙、猫与熊还万有形状相像的联系。一头是文人习用的雅语颂辞,一头却是民间口语中带着詈骂性质的语汇,凑在一起,冷峭而生动。三句也各具侧重点:第一句揭示凶横,第二句揭示狠毒,第三句揭示无能。这就让人们清楚地看出,元代社会中各种自封的或被吹捧出来的风云人物,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货色。这三句承接前文“早三公”、“享万钟”、“成时用”而写,作者矛头直指上层统治集团的高官要人,是一目了然的。两段之间,“大纲来万是烘”结上,“说英雄谁是英雄”启下。得此两句愤语绾联,“讥时”的题意便充分地显露了出来。

  作者这种庄俗杂陈、嬉笑怒骂而尖峭老辣的散曲风格自成一家,被时人称作“张鸣善体”。明代曲家薛论道就有一首仿“张鸣善体”的《朝天子·不平》:“清廉的命穷,贪图的运通,方正的行不动。眼前车马闹轰轰,几曾见真梁栋。得意鸱鹗,失时鸾凤,大家挨胡厮弄。认不得蚓龙,辨不出紫红,说起来人心动。”语言虽不及本曲灏辣,却能得其神理。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讥时

shuǐxiān ·shí

zhāngmíngshàn yuándài 

méishānyǎnzǎosāngōng luǒxiùxuānquánxiǎngwànzhōng yánluànchéngshíyòng gāngláidōushìhǒng shuōyīngxiǒngshuíshìyīngxióng yǎnshānmíngfèng liǎngtóushénányánglóng sānjiǎomāowèishuǐfēixióng 
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兄去游东阁¹,才堪直北扉²
注释:¹东阁:指丞相府,时秦桧任丞相。²北扉:指学士院。
莫忧持橐晚,姑记乞身归。
莫忧持橐(tuó)¹晚,姑记乞(qǐ)身归。
注释:¹持橐:即“持橐簪笔”,指近臣在皇帝左右以备顾问,或有所记事,故持袋备笔。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此诗作于升之宫学秩满之时,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时陆游居山阴。

  钱仲联详注仲高身世,大略云:仲高,陆游从兄陆升之也。绍兴十八年(戊辰)进士,其人阿附秦桧,谄事桧党两浙转运使兼临安知府曹泳。泳为政凶酷,缙绅畏之如鬼蜮。时升之为右通直郎,与右承务郎李孟坚亲善。孟坚之父光私撰国史,语涉朝政,或多讪谤褒贬。孟坚以秘事告之,升之发之以告泳,泳检举於朝,光故得罪。後桧死,泳被贬窜新州,升之坐为秦党亦被黜。“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一句,深有规劝之意。

  此诗直白忧碍,意思不必过多解释,仲高时往投丞相秦桧门下,故陆游在此诗中予以规儆。“道义忧今古,功名有是非”,道义是不分古今的,但凡稍有智识、操守的人都应遵守,然而功名却很难说了。当逢有道之世,求取功名而不悖于道义,或说功名与道义体现为一致性时,自当努力追取。这正是儒家传统的积极用世思想。历数中国古代士人,但凡事业有成者莫不类此,国旺家兴,名垂后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统实现。但这样的世道,泱泱中华、上下五千载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多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遭逢乱世,帝王昏聩、奸佞当道,功名与道义则体现为对立的关系,这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则是一种常态。士人往往有两类选择:一是舍道义而就功名。陆仲高年轻时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绍兴二十年(1150),陆仲高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之后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仲高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显然这样的一种选择很为时人所不耻,陆游在此诗中也正是劝他不如请求退职。另一种选择是坚决维护道义,至少是维护心中的道义原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