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
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
长安若在五侯宅,谁肯将钱买牡丹。

shānhuā--shè

liùchūhuākāichìpándāngzhōnghóng湿shīnàichūnhán

zhǎngānruòzàihóuzháishuíkěnjiāngqiánmǎidān

李涉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过眼溪山¹,怪²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还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liàng)³平生屐(jī)。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译文: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注释:¹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²怪:惊异,骇疑。³緉:一双。⁴屐: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⁵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⁶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吴楚地,东南坼(chè)¹。英雄事,曹刘敌²。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³人已去,旌(jīng)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¹坼:裂开。²敌:匹敌。³楼观才成:楼阁刚刚建成。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⁴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旌旗:战旗。⁵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3-1484页

mǎnjiānghóng··jiāngxíngyángwēngyùn--xīn

guòyǎnshānguàidōushìjiùshíxiāngshíháimèngzhōngxíngbiànjiāngnánjiāngběijiāchùjìngxiézhàngnéngxiāoliǎngpíngshēngxiàochénláosānshíjiǔniánfēizhǎngwèi

chǔdōngnánchèyīngxióngshìcáoliúbèi西fēngchuījǐnlechénlóuguāncáichéngrénjīngwèijuǎntóuxiānbáitànrénjiānāizhuǎnxiāngxúnjīnyóu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¹近。罗幕(mù)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译文:春雨一过,梅花落满地,形残色消,天空阴云层层,地上烟霭袅袅,寒食节已经临近。罗幕遮挡了香雾,透过柳烟,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从彩色画墙里传出。
注释:¹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春山¹(diān)倒钗(chāi)横凤,飞絮(xù)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译文:黛眉如山峰倒立,凤样的金钗横卧发髻间,春天来了,柳絮纷飞入室,人也疲倦困顿。与心爱之人在梦中想会,只有那满庭的花卉与明月知晓。
注释:¹春山: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shàngxíngbēi··luòméizhexiāocánfěn--féngyán

luòméizhexiāocánfěnyúnzhòngyānqīnghánshíjìnluózhēxiāngliǔwàiqiūqiānchūhuàqiáng

chūnshāndiāndàochāihéngfèngfēiyánchūnshuìzhòngmèngjiāzhǐtínghuāyuèzhī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夜暗归云绕柁(duò)¹,江涵星影鹭(lù)眠沙。
译文: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注释:¹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樯即桅竿。诸本并作“鹭眠”。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雁团”。’”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行人怅(chàng)¹苏台²柳,曾与吴王³扫落花。
译文: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¹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²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³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之美。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韵。”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起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196-1197页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huái怀

jiāngkuí sòngdài 

ànguīyúnràoduò jiānghánxīngyǐngmiánshā 
xíngrénchàngwàngtáiliǔ céngwángsǎoluòhuā 
寒鸿高,仙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且开眉。盛年能几时。
寒鸿¹高,仙露²满。秋入银河清浅。逢好客³,且开眉。盛年能几浅。
译文:鸿雁高飞准备去南方过冬,清冷的露水晶莹,天上银河隐约可见。难得好友相聚,让我们舒展愁眉,珍惜浅光。人的青春年华能有多久呢。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¹塞鸿:边塞飞来的鸿雁。²仙露:秋天露水的美称。汉武帝曾以铜铸仙人擎盘承接天上降下的甘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为这样可以成仙。故称露水为仙露。³好客:嘉宾。
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宝筝调,罗袖软。拍碎画堂檀板¹。须尽醉,莫推辞。人生多别离。
译文:歌女们调弦弹筝,长袖善舞,富于节奏的乐曲声在饰有彩画的厅堂里回响。在这个欢乐的宴会上,让我们尽情畅饮。人生难相聚,易别离啊。
注释:¹檀板:简称板,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¹,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注释:月上海棠:词牌名。此调有两体,七十字者,见《梅苑》无名氏词,又名《玉关遥》;九十一字者,见姜夔《白石词》,又名《月上海棠慢》。¹蜀王旧苑:名合江园,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处。是五代蜀王赏梅消闲的别苑。据宋人记载,园中芳华楼前后种梅极多。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sū)¹剪水²。凝愁处,似忆宣华³旧事。
译文:夕阳西下,旧苑大门紧闭。追念以往的兴旺与衰败,只留下一眼泪痕。淡淡梅花,依旧如初,衬出水中凄凉。凝固在哀愁之处,好像在回忆宣华苑,以及蜀国旧事。
注释:¹点酥:喻梅花素雅娇美的花瓣。语本苏轼《腊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天公点酥作梅花。”²剪水:轻轻拂拭水面。³宣华:指成都宣华苑,为五代蜀王的宫苑。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gāo)¹,杳难逢、陇(lǒng)²归骑。音尘远,楚天³危楼独倚。
译文:路过来往的行人别有一番凄凉的意味。我就像当年的陆凯那样手捧折下来的散发着幽香的梅花,却没有人能够替我送到千里之外的陇头北方(因为那里被金人占领)。纵使我久久地伫立在江边,又哪里能有来自被金人占领的陇头北方驿站马匹归来呢?马蹄声远去,我只能独自登上高楼,眺望生愁。
注释:¹江皋:江岸边。²陇头:陇山之头。代指陕西、甘肃一带。³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上半阕因面对五代时蜀旧故宫而生兴亡之叹,起句之“斜阳废苑”顿时传达出一种繁华褪尽后的凄凉,面对这样的环境,感慨兴亡往往是人最直接的反应。而见证这废苑过往之繁华的梅花,如今依然淡淡开放,风姿如常。一句依然,道出自然恒常与人事无常这一令人无限感慨的现实。然而这一直开放的梅花并非无情,她虽一如既往淡淡开放于这蜀宫废苑,却依依愁悴,似在悲叹蜀宫那逝去的繁华。如果说上半阕面对蜀宫而生的兴亡之感犹是一般意义上的感叹,那么下半阕则是因现实而生发的更为沉重无奈的悲慨。

  下半阕主要是由梅联想而及南朝陆凯《寄范晔》一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又因此诗中的“陇头”而联想到现实中已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本因其风雅而流传千古,后人用此典故也多用于怀人念远,但陆游这里用这首诗,却是为了与现实形成对比,表达的是面对中原沦陷的沉痛之情。行人之“别有凄凉意”者,别于上阕中的梅花为五代蜀国的灭亡而感慨,亦别于陆凯的知己分离。当年陆凯在江南折梅而逢驿使,可以就此寄给身在北方陇头的范晔,而如今自己如陆凯一样手捧散发着幽香的梅花,却没有人能够替我带到千里之外的北方,因那里如今已为金人所占。空间上的距离,即便是千里之外,仍是可以克服的,而如今词人面对的是九州陆沉这一更加残酷的现实,纵使他久久地“伫立汀皋”,又怎会有归骑来自那已沦为敌国领土的“陇头”所以,词人只能登上高楼,独自倚望,独自生愁。

  上阕写从旧苑梅花而引起怀古之情,下阕因梅而忆人,全词凄恻哀婉,幽雅含蓄,充满了对意中人的怀念与爱惜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惠民,向娜著;孙克强主编.江山风雨寄词心 唐宋词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05:第460页
2、 申东城著.巴蜀诗人与唐宋诗词流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7:第311页

yuèshànghǎitáng··xiéyángfèiyuànzhūmén--yóu

chéngdōuchéngnányǒushǔwángjiùyuànyóuduōméijiēèrbǎinián

xiéyángfèiyuànzhūméndiàoxìngwánghènlèihéndàndàngōngméirándiǎnjiǎnshuǐníngchóuchùshìxuānhuájiùshì

xíngrénbiéyǒuliángzhéyōuxiāngshuíqiānzhùjiānggāoyǎonánfénglǒngtóuguīyīnchényuǎnchǔtiānwēil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