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山僧眼未昏,独寻流水到穷源。
八十山僧眼未昏,独寻流水到穷源。
自言共得龙神语,拟作茅庵住洞门。
自言共得龙神语,拟作茅庵住洞门。

zènglóngquándòngchénshàngrén--shè

shíshānsēngyǎnwèihūnxúnliúshuǐdàoqióngyuán

yángònglóngshénzuòmáoānzhùdòngmén

李涉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奚骑¹黄铜连锁甲²,罗旗³香干金画叶
译文:宫婢联辔,身着黄灿灿的甲衣,香木杆上飘舞着绣金叶的罗旗。
注释:¹奚骑:骑着马的奴仆。奚,奴隶,又专指女奴。²连锁甲:即锁子甲。其甲五环相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使箭不能入。³罗旗:锦罗绸缎之旗。⁴香干:香木之旗杆。⁵金画叶:旗上绣着金黄的树叶。
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中军留醉河阳¹城,娇嘶(sī)紫燕²踏花行。
译文:中军直奔河阳,要赶宴席求醉,紫燕马踏落花,一路娇声娇气。
注释:¹河阳:古地名,即孟津,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常置重兵。²紫燕:泛指骏马。
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捎鞭上空绿。
春营骑将如红玉¹,走马捎(shāo)²(biān)上空绿³
译文:春色满军营,马背将军面红如斐,策马扬鞭,一片葱绿在半空飘飞。
注释:¹红玉:红色宝玉。形容颜色美如红玉。²捎:掠,拂。³空绿:指碧天。
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女垣(yuán)¹素月角咿(yī)²,牙帐³未开分锦衣
译文:城垣上,晓月黯淡,角声呜呜吹,尚未参战,就先给部下赏赐锦衣。
注释:¹女垣:即女墙,城墙上砌有射孔的小墙。²咿咿:象声词。多形容凄恻、微弱之声。此处形容女子吹角声弱。³牙帐:将帅所居的营帐。前建牙旗,故名。⁴分锦衣:犒赏之意。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

guìzhǔzhēngxíng--

huángtóngliánsuǒjiǎluóxiānggànjīnhuà

zhōngjūnliúzuìyángchéngjiāoyànhuāxíng

chūnyíngjiānghóngzǒushāobiānshàngkōng绿

yuányuèjiǎozhàngwèikāifēnjǐn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鲁客抱白鹤(hè)¹,别余往泰山。
译文: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注释:¹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鲁客:指范山人。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初行若片云,杳¹在青崖间。
译文: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注释:¹杳:远。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高高至天门¹,日观²近可攀(pān)
译文: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注释:¹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²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译文: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山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山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sòngfànshānrénguītàishān--bái

bàobáibiéwǎngtàishān

chūxíngruòpiànyúnyǎozàiqīngjiān

gāogāozhìtiānménguānjìnpān

yúnshānwàngshíhái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双螺(luó)¹未合,双蛾²先敛(liǎn),家在碧云西³。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译文: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注释:¹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²双蛾:指美女的两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³碧云西:指美人住所。⁴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piān)¹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²。杨柳津头³,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译文: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¹扁舟:小船。²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平甫在此曾有别墅。³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

  上片是写张平甫所纳小妾别家的情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言小妾束妆待发,准备出嫁的嫁头尚未做好,眉头就紧收起来,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凉。“家在碧云西”,点出女子家乡幽远。接着“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三句从三个层面来写姑娘的愁源。一是离开母亲的怀抱,二是跟随一个不熟悉的、无感情基础的人生活,三是不确定从自己去后能否有传说中的桃叶与王献之那样生活幸福。王献之爱妾桃叶的典故也映衬出张平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爱。

  下片“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写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载去张平甫的前溪别墅,一路上春意浓烈,更衬托出小姑娘无心去欣赏春光,自己心已无春情,愁绪满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一路上行经绿杨垂荫的津渡,梨花高出墙外的园林,各自的心绪感想,只有两人知道。结句很有意味。“心事两人知”这样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发愁。

  姜夔以“桃叶渡江时”句,即点明张平甫纳妾之意,又在说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叶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张平甫把小姑娘纳去的地方。写“梨花”开出墙外,一是说明张平甫纳妾时间是在春天,二是反衬小姑娘心中已无春意,只有愁绪在心头。“匆匆”二字则体现对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强行之意。“扁舟”用得又非常恰当,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张旗鼓之意。开拍就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很有不情愿,愁绪满心头之状。

  姜夔在此词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识到妇女要解放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词中写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头,只能表现在眉头紧收。姜夔的笔下描写得细致,把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用一场“纳妾”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是有许多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呼声,给后来“妇女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若如此,姜夔此词当是许多“呼声”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早的呼声。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06-208

shǎoniányóu··píng--jiāngkuí

shuāngluówèishuāngéxiānliǎnjiāzàiyún西biéqíng怀huáisuílángwèitáojiāngshí

biǎnzhōuzàilecōngcōngguījīnqiányángliǔjīntóuhuāqiángwàixīnshìliǎngrénzhī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¹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wà)²凌波³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译文: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
注释:¹涂:道路,通途。²罗袜:丝罗制的袜。³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⁴风:旋风。⁵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¹穿宫样²稳,并立双趺(fū)³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译文: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都。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都。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注释:¹偷:暗暗地。²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³双趺:脚。⁴纤妙:纤细美妙。⁵应:该。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中国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32-135

mán··yǒng--shì

xiāngliánchéngzhǎngchóuluólíngzhǐjiànhuífēngdōuxíngchùzōng

tōu穿chuāngōngyàngwěnbìngshuāngkùnxiānmiàoshuōyīngnáncóngzhǎngshàngkàn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¹汤沸²火初红。
译文: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注释:¹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²汤沸:热水沸腾。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2009-10-1:第248-249页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283

hán

lěi sòngdài 

hánláichádāngjiǔ zhútāngfèihuǒchūhóng 
xúnchángyàngchuāngqiányuè cáiyǒuméihuābiàn便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