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叫鶗鴂,百草为不芳。钱塘江涨沙,往往变田桑。
残春叫鶗鴂,百草为不芳。钱塘江涨沙,往往变田桑。
一风或十雨,冷煖殊未尝。起视天宇高,俛知人世长。
一风或十雨,冷煖殊未尝。起视天宇高,俛知人世长。
俄而登大楼,老面各已苍。慨予复何言,忘却离思伤。
俄而登大楼,老面各已苍。慨予复何言,忘却离思伤。
振衣问荒野,税驾辞康庄。细收箧里诗,尽秘囊中方。
振衣问荒野,税驾辞康庄。细收箧里诗,尽秘囊中方。
山堂有故园,绝出名利场。颐神以养寿,更炷琳宫香。
山堂有故园,绝出名利场。颐神以养寿,更炷琳宫香。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huǒ 古读:huǐ)¹,九月授衣²。一之日³(bì)(fā,一说读bō),二之日栗(lì)。无衣无褐(hè),何以卒岁。三之日于(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¹⁰彼南亩¹¹,田畯(jùn)¹²至喜(chì)¹³
译文: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赶来吃酒食。
注释:¹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²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³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⁴觱发:大风触物声。⁵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⁶褐:粗布衣。⁷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⁸ 趾:足。⁹举趾:是说去耕田。 ¹⁰馌:馈送食物。¹¹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¹²田畯: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¹³喜:通“饎”。 酒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¹²³,有鸣仓庚(gēng)。女执懿(yì)筐,遵彼微行,爰(yuán)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¹⁰(qí)¹¹。女心伤悲,殆(dài)及公子同归¹²
译文: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注释:¹春日:指三月。²载:始。³阳:温暖。⁴仓庚:鸟名,就是黄莺。⁵懿:深。⁶微行:小径(桑间道)。⁷爰:语词,犹“曰”。⁸柔桑:初生的桑叶。⁹迟迟:天长的意思。¹⁰蘩: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¹¹祁祁:众多(指采蘩者)。¹²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公子:指国君之子。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¹。蚕月²条桑³,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ī)彼女桑。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¹⁰孔阳¹¹,为公子裳。
译文:七月大火星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注释:¹萑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²蚕月:指三月。³条桑:修剪桑树。⁴斨:方孔的斧头。⁵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⁶猗:《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也有一说“猗”读作“yī”,美好盛大的样子。⁷女桑:小桑。⁸鵙:鸟名,即伯劳。⁹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¹⁰朱:赤色。¹¹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四月秀葽(yāo)¹,五月鸣蜩(tiáo)²。八月其获,十月陨萚(tuò)³。一之日于貉(hé),取彼狐狸,为公子裘(qiú)。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献豜(jiān)于公。
译文:四月远志开了花,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注释:¹秀葽:言远志结实。葽:植物名,今名远志。²蜩:蝉。³陨萚:落叶。⁴于貉:《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貉: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昼伏夜出。⁵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⁶缵:继续。⁷武功:指田猎。⁸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豵: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⁹豜: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斯螽(zhōng)¹动股²,六月莎(suō)³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zhì)熏鼠,塞向(jìn)户。嗟(jiē)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译文: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户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注释:¹斯螽: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²动股:言其发出鸣声。³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⁴振羽:言鼓翅发声。⁵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完全堵塞住,这样才便于熏鼠。穹:空隙。窒:堵塞。⁶向:朝北的窗户。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曰:《汉书》引作“聿”,语词。⁸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六月食郁¹及薁(yù)²,七月亨(pēng)³葵及菽(shū),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¹⁰(jū)¹¹,采荼(tú)(xīn)(chū)¹²,食我农夫。
译文: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注释:¹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²薁: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³亨:同“烹”,烹饪。⁴菽:豆的总名。⁵剥:读为“扑”,打。⁶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⁷介:祈求。⁸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⁹壶:葫芦。¹⁰叔:拾。¹¹苴:秋麻之籽,可以吃。¹²薪樗:言采樗木为薪。樗:木名,臭椿。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九月筑场¹²,十月纳³禾稼。黍(shǔ)(jì)(tónɡ)(lù),禾麻菽(shū)。嗟(jiē)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亟(jí)其乘屋¹⁰,其始播百谷。
译文: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开始室内劳动。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注释:¹场:是打谷的场地。²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³纳:收进谷仓。⁴禾稼:谷类通称。稼:古读如“故”。⁵重穋:亦作“穜稑”。稑,同“穋”。作物先种后熟叫“重”,后种先熟叫“穋”。⁶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⁷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功:事。⁸索綯:是说打绳子。索:动词,指制绳。綯:绳。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⁹亟:急。¹⁰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二之日凿冰冲冲¹,三之日纳于凌²³。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jiǔ)。九月肃霜,十月涤(dí)。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¹⁰彼兕(sì)(gōng)¹¹,万¹²寿无疆¹³
译文: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释:¹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²凌:冰。³阴:指藏冰之处。⁴献羔祭韭: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⁵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⁶涤场:清扫场地。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⁷朋酒:两樽酒。⁸跻:登。⁹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¹⁰称:举。¹¹兕觥: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¹²万:大。¹³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99-301页

yuè

míng xiānqín 

    yuèliúhuǒ jiǔyuèshòu zhī èrzhīliè  suì sānzhī zhīzhǐ tóng nán tiǎnjùnzhìchì 

    yuèliúhuǒ jiǔyuèshòu chūnzàiyáng yǒumíngcānggēng zhíkuāng zūnwēiháng yuánqiúróusāng chūnchíchí cǎifán xīnshāngbēi dàigōngtóngguī 

    yuèliúhuǒ yuèhuánwěi cányuètiāosāng qiāng yuǎnyáng sāng yuèmíng yuèzài zàixuánzàihuáng zhūkǒngyáng wéigōngcháng 

    yuèxiùyāo yuèmíngtiáo yuèhuò shíyuèyǔntuò zhī  wéigōngqiú èrzhītóng zàizuǎngōng yánzōng xiànjiāngōng 

    yuèzhōngdòng liùyuèshāzhèn yuèzài yuèzài jiǔyuèzài shíyuèshuàichuángxià qióngzhìxūnshǔ sāixiàngjìn jiē yuēwéigǎisuì shìchǔ 

    liùyuèshí yuèpēngkuíshū yuèzǎo shíyuèhuòdào wéichūnjiǔ jièméishòu寿 yuèshíguā yuèduàn jiǔyuèshū cǎixīnchū nóng 

    jiǔyuèzhùcháng shíyuèjià shǔtóng shūmài jiēnóng jiàtóng shàngzhígōnggōng zhòuěrmáo xiāoěrsuǒtáo chéng shǐbǎi 

    èrzhīzáobīngchōngchōng sānzhīlíngyìn zhīzǎo xiàngāojiǔ jiǔyuèshuāng shíyuècháng péngjiǔxiǎng yuēshāgāoyáng gōngtáng chēnggōng wànshòu寿jiāng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暖戏¹烟芜(wú)²锦翼齐³,品流应得近山鸡。
译文: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注释:¹戏:嬉戏。²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³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⁴品流: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雨昏¹青草湖²边过,花落黄陵庙³里啼。
译文: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注释:¹雨昏:下雨天空阴沉。²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³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¹(zhà)²征袖³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译文: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注释:¹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²乍闻:刚听到。³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⁴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相呼相应湘江阔¹,苦竹²丛深日向³西。
译文: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注释:¹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²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³日向:一作“春日”。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起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的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是说,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两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是说,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颈联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是说,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声此起彼伏, 同是不幸遭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最后一联,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篇终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要称他“郑鹧鸪”了。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27-428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56-1157页 .

zhè

zhèng tángdài 

nuǎnyānjǐn pǐnliúyīngjìnshān 
hūnqīngcǎobiānguò huāluòhuánglíngmiào 
yóuzhàwénzhēngxiùshī湿 jiāréncáichàngcuìméi 
xiāngxiāngyīngxiāngjiāngkuò zhúcóngshēnxiàng西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花时¹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dī)
译文:本该是阳光明媚的春日却是连日阴雨,乌云笼罩大地连日的大雨将堤坝冲毁。
注释:¹花时:百花盛开的时节。常指春日。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¹(wǎng)抛泥。
译文:昨天感觉天气良好就启程上路,不成想让这大雨阻了前路停滞不前。
注释:¹红锦:红色名贵的绢织品。

chūn--níng

huāshímènjiànliánmiányúnrénjiāshuǐhuǐ

zuóchūnfēngyuánshàngliánhóngjǐnwǎngpāo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¹荣谢²色常同。
译文:月季花应该是从天上而来,一年四季花开花谢,都有一般好颜色。
注释:¹四时:四季。²荣谢:指草木茂盛与凋零。
可怜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
可怜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
译文:可惜在西风吹拂中摇落,却又在枝头绽放出几抹红色。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¹城西南隅(yú)²,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³登仙,尝黄鹤返憩(qì)于此,遂名楼。”事列¹⁰《神仙》¹¹之传,迹驾《述异》之志¹²。观其¹³耸构巍(wēi)¹⁴,高标巃(lóng)(zǒng)¹⁵,上倚河汉¹⁶,下临江流;重檐翼¹⁷馆,四闼(tà)¹⁸霞敞¹⁹;坐窥井邑(yì)²⁰,俯拍云烟:亦荆吴²¹形胜之²²²³也。何必濑(lài)乡九柱²⁴、东阳八咏²⁵,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注释:¹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²隅: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³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⁴登仙:成仙。⁵尝: 曾经。⁶驾:骑。⁷憩:休息。⁸遂:于是,就。⁹以:用。¹⁰列:记载。¹¹《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¹²《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¹³其:代词,指黄鹤楼。¹⁴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¹⁵巃嵸:高耸的样子。¹⁶河汉:银河。¹⁷翼:古代建筑的飞檐。¹⁸闼:门。¹⁹霞敞:高大宽敞。²⁰井邑:城乡。²¹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²²之:的。²³最:最美的地方。²⁴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²⁵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miǎn)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wēi)(yí)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¹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²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译文: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注释:¹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²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时皇唐永泰元年¹,岁次大荒落²,月孟夏³,日庚寅也。
译文: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注释:¹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²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³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登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驾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登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登楼兴感而作《登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huánglóu

yán tángdài 

    zhōuchéng西nán yǒuhuánglóuzhě  jīng yún  fèidēngxiān chángjiàhuángfǎn suìmínglóu  shìliè shénxiān zhīzhuàn cún shù zhīzhì guānsǒnggòuwēié gāobiāolóngzǒng shànghàn xiàlínjiāngliú chóngyánguǎn xiáchǎng zuòkuījǐng pāiyúnyān jīngxíngshèngzhīzuì làixiāngjiǔzhù dōngyángyǒng nǎishǎngguānshí huìlíngxiānzhězāi 

    shǐ使jiānshìshǐ huái西yōngshǐ使 jīngyuèmiǎnděngzhōutuánliànshǐ使 nángōngmíngníng xiàchēérluànshéngjiē hàoérshùzhèngníng huòwēituì退gōng huòdēngchēsòngyuǎn yóushì yànshì chángchuānzhīhàohào jiànzhòngshānzhīlěilěi wángshìzǎihuái怀 zhòngxuānzhīnéng xiānzōng jiāshūwěizhīfāngchén nǎikuìrányuē  huángláishí chéngguōzhībìngshì yún rénshìzhīfēi  yǒumìngchōuháo zhēnshí 

    shíhuángtángyǒngtàiyuánnián suìhuāngluò yuèmèngxià gēngy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