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片才飞冬已深,诗家何在索沉吟。轩裳纵好从他意,笔砚虽荒尚此心。
雪片才飞冬已深,诗家何在索沉吟。轩裳纵好从他意,笔砚虽荒尚此心。
细拨炉灰空自处,缓回溪棹合相寻。腊前年后梅多少,愁绝孤山处士林。
细拨炉灰空自处,缓回溪棹合相寻。腊前年后梅多少,愁绝孤山处士林。

chéngzhòngzhì--hánbiāo

xuěpiàncáifēidōngshēnshījiāzàisuǒchényínxuānshangzònghǎocóngyànsuīhuāngshàngxīn

huīkōngchùhuǎnhuízhàoxiāngxúnqiánniánhòuméiduōshǎochóujuéshānchùshìlín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kuí)¹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²
译文: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注释:¹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²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¹虚随八月槎(chá)²
译文: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注释:¹奉使:奉命出使。²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画省¹香炉违伏枕²,山楼³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译文: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注释:¹画省:指尚书省。²伏枕:指生病。³山楼:白帝城楼。⁴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⁵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¹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注释:¹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qiūxìngshǒu ·èr

 tángdài 

kuíchéngluòxié měiběidǒuwàngjīnghuá 
tīngyuánshíxiàsānshēnglèi fèngshǐ使suíyuèchá 
huàshěngxiāngwéizhěn shānlóufěndiéyǐnbēijiā 
qǐngkànshíshàngténgluóyuè yìngzhōuqiánhuā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有客¹有客字子美²,白头乱发垂过耳。
译文: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
注释:¹有客: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²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岁拾¹(xiàng)(lì)²随狙(jū)³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译文: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
注释:¹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²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常用来做成豆腐。³狙:猕猴。狙公,养狙之人。芧:音序,亦即橡子。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cūn)¹皮肉死。
译文: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
注释:¹皴: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注释:¹“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长镵¹长镵(chán)白木柄,我生托子²以为命。
译文: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
注释:¹镵:锄类。²子:是称呼长镵。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黄独¹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jìng)²
译文: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
注释:¹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²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此时与子¹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译文: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
注释:¹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译文: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¹
译文: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
注释:¹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生别展转¹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²
译文: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
注释:¹展转:到处流转。²“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东飞鴐(jiā)¹后鹙(qiū)(cāng)²,安得送我置汝旁。
译文: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注释:¹鴐鹅:似雁而大。²鹙鸧,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译文: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有妹有妹在钟离¹,良人²早殁(mò)诸孤痴³
译文: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
注释:¹钟离:今安徽凤阳县。²良人:丈夫。³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长淮浪高蛟(jiāo)龙怒¹,十年不见来何时。
译文: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
注释:¹“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piān)舟欲往箭满眼,杳(yǎo)杳南国¹多旌(jīng)²
译文: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
注释:¹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²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¹
译文: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
注释:¹“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sà)飒枯树湿。
译文: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黄蒿古城云不开¹,白狐跳梁²黄狐立。
译文: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
注释:¹云不开:云雾晦冥。²跳梁:犹跳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我生何为在穷谷¹,中夜²起坐万感集。
译文: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
注释:¹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²中夜:半夜。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
注释:¹“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南有龙兮在山湫(qiū)¹,古木巃(lóng)(zōng)²枝相樛(jiū)³
译文: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
注释:¹湫:龙潭。²巄嵷:楂桠貌。³樛: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木叶黄落龙正蛰(zhé)¹,蝮蛇²东来水上游。
译文: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
注释:¹蛰:伏藏。²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我行怪此安敢出¹,拔剑欲斩且复休。
译文: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
注释:¹“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hè)为我回春姿¹
译文: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
注释:¹“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¹饥走荒山道。
译文: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
注释:¹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长安卿相多少年¹,富贵应须致身早。
译文: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
注释:¹“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¹伤怀抱。
译文: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
注释:¹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
注释:¹“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谓“一岁四行役”,说的便是这一年。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这七首诗所写的,真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这一体裁,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可以当哭”的意味。

  在内容上,第一首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第二首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第三首写怀念兄弟;第四首写怀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七首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

  从艺术上说,组诗末首是较为精彩的篇章。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缀于句端,进一步突现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三年”,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为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深为后人所赞许。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文天祥曾拟此体作歌六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2、 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4-505
瘴云苦。遍五溪、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zhàng)¹苦。遍五溪²、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³。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yì),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译文:布满瘴云的地方多么苦啊!那沙明水绿的五溪,传遍了鹧鸪声声不断的啼鸣,只管劝行人不要到那里去。鹧鸪啊,那里从古到今,行人来往如同穿梭,这又关你什么事?哦,你在频频向人寄语:这里除了空寂的破祠,就是废弃了的驿站,即使泪水湿尽了征衫,也无法找到驻足之地!
注释: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杂,背部、胸腹的眼状白斑十分显著。作者的弟弟曹申吉康熙十年(1671)任贵州巡抚,二年后吴三桂叛清,申吉行踪不明。作者因此愁思万千。著明词人李良年作《留客住·鹧鸪》对申吉的处境表示哀念,作者便以此词与李良年相唱酬。因此作者通过咏鹧鸪而哀念弟弟,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同情和理解。¹瘴云:南方山林里的湿热蒸郁之气,可致人疾病。²五溪:《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横溪、西溪、无溪、辰溪,悉蛮夷所居。”³只劝行人休去:鹧鸪鸣叫,其声如“行不得也哥哥”。⁴卿:爱称,指鹧鸪,暗指作者的弟弟。
风更雨。一发中原,杳无望处。万里炎荒,遮莫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风更雨。一发中原¹,杳(yǎo)无望处。万里炎荒²,遮莫³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dī)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译文:在那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鹧鸪啊,你遥望幽暗的天际,望不见“青山一发”的中原大地。你只能在万里炎热荒远的地方,备受摧残,凋落了毛羽。李白的诗句你还记得不?当年的越王春殿里,挤满了如花的宫女,如今只剩下了你。你听,杜鹃接着你发出了悲鸣,想必你在这江深月黑的时候,也会向杜鹃低头再拜,学一学不忘朝廷的杜甫?
注释:¹一发中原:语出苏轼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意思是远望中原青山,如同一根头发。杳,幽暗深远,见不到踪影。²炎荒:南方炎热荒远之地。³遮莫:尽教之意。⁴“记否越王春殿”三句:化用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玉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意。汝:你,指鹧鸪,暗指在边廷的很多官员中,只有作者的弟弟还在不屈地忍受煎熬。⁵子规:又名杜鹃。相传系古望帝之魂所化。⁶低头臣甫:化用杜甫《杜鹃》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意。此处有作者坚信弟弟忠于朝廷的寓意。

  康熙十二年(1673) 爆发的“三藩之乱”给予曹贞吉以极深的刺激。由于其胞弟曹申吉陷身于吴三桂的叛乱中,贞吉是心境既乱而处境甚危。曹申吉,字锡余,号淡庵,幼贞吉一岁,顺治十二年(1655) 以二十一岁之龄中进士,可谓年少得志。康熙初深得清圣祖赏识,曾作为特使祭祀南岳。康熙十年(1671) 出任贵州巡抚,年仅三十七岁即荣为方面大臣。谁知二年后吴三桂叛清,一起兵尽俘黔贵督抚,曹申吉行迹变得扑朔迷离,真相不明。“三藩”乱平后,康熙定申吉为 “逆臣”,到雍正朝撤销“逆臣”之谳,然未作明确论定,直至乾隆朝才又正式批准入“忠烈祠”。当康熙定曹申吉为“逆臣”时,作为胞兄的曹贞吉其心情固可想见;而在未定罪案前,对手足情亲的兄弟孤悬天外、音闻中断、行踪难明,贞吉愁思百端,焦忧无端,心中伤痛实在难以言喻。《留客住·鹧鸪》词作于康熙十五年左右,即曹贞吉深怀难以尽言之痛时。

  “浙西六家” 中的著名词人李良年原在曹申吉幕中,“三藩”乱起前李氏先期出黔,得免陷难。他曾作《鹧鸪怨》五古三首“怀渠丘公”(即指申吉),到京城后又作《留客住·鹧鸪》,哀念曹申吉处境,贞吉此词即系与李良年相唱酬之作。前后同时所作的《满廷芳·闻雁》的“从今去,湘流曲折,莫近小窗横” ;《青玉案·雁字》的 “人间多少伤心客,欲寄离愁那能得”,“无端风雨,横斜催乱,几阵烟云黑”等,也都哀伤感于其弟生离死别的无可沟通的是苦吟唱。

  词起句三字 “瘴云苦”,既从地域空间上紧扣湘黔云贵一带特定的“境”,又以一“苦”字浓重地抽理起全篇的 “情”。这一声苦叹,似是鹧鸪啼出,又似词人抚案沉吟。作为咏物之篇,一起首就已 “物” 、“我”相融,合二为一。五溪,指湘黔接壤之地的雄、 横、 西、 潕、 辰五条江水(见《水经注》)。“遍五溪沙明水碧”一句以具体的地理位置既补足了 “瘴云”之句的寓意,界明其方位,又在艺术效果上令人仿佛听到“声声不断的”“瘴云苦、“行人”休去”之啼吟声响遍了五溪流域的上上下下。一个“遍”字看似寻常实属精警,应和“苦”字以及“声声不断”的啼鸣贯连一气来体味。词人说: “行人今古如织”,这区域这条道上古往今来行人不绝,关你何事呢?何以“只劝行人休去”啊? “频寄语”以下是 “寄语”的内容,也即“休去”的理由: 那里是一片荒芜,祠空驿废,人烟绝迹,泪湿征衫,无可驻脚之处。这就是“瘴云苦”的实际境界。这“苦”境之所以造成,是战乱,是人事沧桑的变异。从时空的广阔性上说,湘黔云贵地区自明末以来未曾安定过,南明永历政权抗击清兵血战过十数年,吴三桂之乱则是在疮痍遍地未见恢复之际接踵而来的。从曹贞吉具体的心境感受而言,这“苦”境又正是他爱弟现今陷身的具体处境。王士祯曾评贞吉咏物词说: “实庵先生咏物皆取其闻见所及耳,而神光离合,望之如蜃气结成楼阁。” (见《珂雪词》前《词话》)渔洋讲了二点很准确的问题,一是曹氏咏物的 “实”的一面即 “皆取闻见所及”,指实在的感受;二是艺术形态的 “虚”的一面: “蜃气结成楼阁”。这“虚”、“实”相契的中介环节是如“蜃气”一般的 “神”。取物之神而再渗入以一己神思,此乃咏物上乘技法,所谓“神光离合”。从这首鹧鸪词的上片中已可体味到这高妙之处。

  下片承上述“苦”境,集中抒述对申吉的苦忆。这忆念的具体表述则是从代爱弟吐露苦情的角度写来,即写自己所忆念的对象的心境。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在杜诗和柳永的词等前人作品中曾经有过。此类手法的运用,贵在真切,即务需情致真挚、情感深沉、情境贴切,所以颇不易佳。曹贞吉对其弟深深理解,有着感同身受的心灵相通处,故词情哀凄感人。他说: 在风横雨斜的日子里,你一定昼夜在苦思遥念中原的亲人(“一发中原”句翻用苏轼“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为“杳无望处”而哀苦无尽; 你又一定在“万里炎荒”备遭摧残,“毛羽”凋零! 遮莫,意为 “尽教”,严重地被……这些虽属设想,但应属对方真切的处境和心境。接着词人悲叹道:当年边廷的众多官员中,一定只有你不屈辱地在孤苦无援的境地里受煎熬。“记否”三句化用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曹贞吉绝不信种种关于申吉降顺吴三桂的谣传,他坚持认为其弟是效忠清廷的,并未从逆。词到这里,从形态上看仍不离鹧鸪此“物”,然而这物形所透现的情与意全是“我”的,诚是“神光离合”一片。

  因为曹贞吉不接受有关其弟的各种传言,所以紧接着在结句中强调出“忠爱”之情。他认为曹申吉一定在月黑江深的境遇中如同当年杜甫为叛军所拘时那样吟唱出“臣甫愤所切”,犹似杜鹃泣血一般地忠魂不化! “子规声续”,子规即杜鹃,一“续”字既是以鹃啼续鹧鸪之鸣,由哀苦而变悲壮; 又是“续”杜甫的忠爱之情,由凄怨而转为慷慨。这一转化,使这首咏物之唱的“意”愈益深化,其笔墨又足见灵动。

  《留客住·鹧鸪》的高明处全在一个“化”字法上。所咏之 “鹧鸪”,时而是第一人称“我”,时而是第二人称的“汝”,时而又是第三人称的“物”。三者化合为一,离合惝恍,遥思深虑隐约而出,此即所谓“光怪腾蛟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剪鲛绡,传燕语,黯黯碧草暮。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园林红紫千千,放教狼藉,休但怨、连番风雨。
剪鲛(jiāo)(xiāo)¹,传燕语,黯(àn)黯碧草暮。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园林红紫千千,放教狼藉²,休但怨、连番风雨。
译文:剪破华美的鲛绡,和泪写上相思,让燕子代为传寄。日暮黯淡,愁云密布,心烦盼着春来,春来更无意绪。园林中万紫千红,虽然已是满地狼藉,却没有人为之怜惜,岂能仅仅归罪于连日的风雨?
注释:¹鲛绡:轻纱。相传为鲛人所织之绡。²狼藉:散乱不整貌。
谢桥路,十载重约钿车,惊心旧游误。玉佩尘生,此恨奈何许!倚楼极目天涯,天涯尽处,算只有濛濛飞絮。
谢桥路,十载重约钿(diàn)¹,惊心旧游误。玉佩尘生,此恨奈何许!倚楼极目天涯,天涯尽处,算只有濛濛飞絮。
译文:我重新走过谢桥旧路,还是十年前那辆宝马香车,却已不见当年的旧游人物。明美如玉佩却蒙上尘土,这样的人生憾事也只能徒唤奈何。在高楼上倚栏远望天涯,天尽处,也只是一片苍茫的飞絮而已。
注释:¹钿车:饰以金花之车。
此词借春景以抒怀。连番风雨,红紫狼藉,极目天涯,惟见濛濛飞絮。回首旧游,令人心惊,不禁感慨万望。全词含蓄蕴藉,寄寓殊深。写景抒情,细腻逼真,极有感染力。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máo)¹之葛兮,何诞(yán)²之节³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译文: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注释:¹旄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²诞:通“延”,延长。³节:指葛藤的枝节。⁴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⁵多日:指拖延时日。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何其¹²也?必有伯³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译文: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注释:¹何其:为什么那样。²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³伯:盟国;一说同“以”,原因。⁴以:同“伯”。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狐裘(qiú)蒙戎(róng)¹,匪(fěi)²车不东³。叔兮伯兮,靡(mí)所伯同
译文: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注释:¹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²匪:非。³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⁴靡:没有。⁵所伯:伯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¹兮尾²兮,流离³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译文: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¹琐:细小。²尾:通“微”,低微,卑下。³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⁴褎:聋;一说多笑貌。⁵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5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74

máoqiū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máoqiūzhī dànzhījié shū duō 
chǔ yǒu jiǔ yǒu 
qiúméngróng fěichēdōng shū suǒtóng 
suǒwēi liúzhī shū yòuchōngě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