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五年前,把酒常在兹。夹路梅花开,岁晏将何为。
相送五年前,把酒常在兹。夹路梅花开,岁晏将何为。

sòngchāngzhìshífēnyùnshǒuèr--hánbiāo

xiāngsòngniánqiánjiǔchángzàijiāméihuākāisuìyànjiāngwèi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这首诗是嘲讽秦观的诗风。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风格柔弱纤丽,修辞精巧,元好问称是“女郎诗”,露讥讽之意。这表明元好问崇尚的是象韩愈那样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但是元好问的这种倾向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过于绝对化,文学艺术可以也应当有多元的审美风格。刚健雄浑固然可贵,婉约秀丽也有娱人之美。在诗歌风格上,应当允许审美主体各有其好。不过作为生长在北方,仕于金王朝的诗人元好问来说,倾心于诗歌的雄浑苍茫之美,是十分自然的。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yǒuqíngsháoyàohánchūnlèiqiángwēiwǎnzhī

niānchū退tuìzhīshānshíshǐzhīshìlángshī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¹闲处²一室,而庭宇³(wú)(huì)。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¹⁰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¹¹,甚¹²奇之¹³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的祖辈曾担任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居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非常杂乱荒废。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只做打扫一庭一室的事呢!”薛勤了解他有使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注释:¹尝:曾经。²处:居住。³庭宇:院子和屋檐下。⁴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⁵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郡:古代行政区域。⁶候:拜访。⁷谓:对......说。⁸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⁹处世:处理事务。¹⁰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¹¹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志:志向。¹²甚:副词,很,非常。¹³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汉家天马¹出蒲梢²,苜(mù)(xu)³榴花遍近郊。
译文:汉家王室培育出的良马出自蒲梢,一片片苜蓿石榴,遍布在长安近郊。
注释:茂陵:陵墓名。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¹天马:骏马。²蒲梢:古代骏马名。³苜蓿:豆科植物,原产新疆一带,因大宛马嗜食,汉武帝遣使采其种子遍植于离宫旁。⁴榴花:石榴花。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内苑¹只知含凤嘴²,属车³无复插鸡翘
译文:内苑整日里只知道游猎,帝车为掩人耳目,出行方便,不再插鸡翘旗。
注释:¹内苑:内宫,诗里指宫中侍从。²凤嘴:胶泥的名称。传说煮凤嘴、麟角作胶泥,可粘合弓弩刀剑的断裂处。³属车:皇帝侍从的座车。⁴鸡翘:皇帝出巡时,属车上插有用羽毛装饰的旗,百姓称之为“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玉桃¹偷得怜方朔²,金屋修成贮(zhù)阿娇³
译文:怜爱偷得玉桃的东方朔,被汉武帝藏于金屋的阿娇。
注释:¹玉桃:传说人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²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文人。³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传武帝年幼时曾说,如得阿娇为妻,将筑金屋以藏之。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谁料苏卿(qīng)¹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译文:谁料滞留匈奴十九年后方得返国的苏武,奉旨拜茂陵时只见茂陵松柏,细雨潇潇。
注释:¹苏卿:苏武,字子卿,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回国时武帝已死。

  这首诗首联以骏马赞扬汉武帝之武功,中间两联写汉武帝好声色、求神仙、恋女色,以体现其欲望颇多,尾联谓苏武年老归国,武帝已逝,拜渴陵寝,风雨凄凄。这首诗综合使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句句用事,事有出处,字斟句酌,个个到位,达到了典丽、凝练、形象、隽永的艺术高度。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咏汉武征讨大宛,出使西域,不仅获取了“蒲梢”千里马,在长安郊外到处都种上了从西域进贡来的石榴、苜蓿——这好比武宗皇帝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一样,均可算得上是名动朝野,“武功”堪夸。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说汉武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风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而屡冒风险——这又和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感叹汉武空好神仙,重色轻才,不爱惜东方朔般的贤士,却只知宠爱陈阿娇之类的后妃,发展到了“金屋贮美女,窥桃饿贤才”的不公地步;这和武宗不认真求贤致治,崇信道士赵归真,宠嬖王才人等宫嫔非常相似。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总承上意作结:等到在匈奴持节牧羊十九载的忠臣苏武回到长安,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时,一切都成过去,连武帝陵冢上的松柏也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从李商隐的角度看问题,同样是想说:我丁母忧刚回京不久,武宗皇帝就大驾归天!从此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令人怅望洒泪,忧心忡忡了。

  这首七言律诗综合使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句句用事,事有出处,字斟句酌,个个到位;确实达到了典丽、凝练、形象、隽永的艺术高度;加之作者采用了“六二格”结构:即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掉笔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

  这种用七言律诗叙述评论人物事件而不显呆板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所咏和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认识深刻,了解透彻,加之有用典妥贴笔力扛鼎之功,所以第七句“谁料苏卿老归国”,从“实”事转笔,转得平地波澜,起伏有力,真正起到了一笔抹倒英雄,顿使江河绕道的作用,再用“茂陵松柏雨萧萧”一句景句虚结,这种高妙的“转合”手法,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联想。至于一、二句用“三肴”韵部的“梢”、“郊”,而四、六、八句用“二萧”韵部的“翘”、“娇”、“萧”等韵字,应当看作是晚唐语音变化,李商隐等名家有意扩大律诗理论上的“首句邻韵可通”的范围,为合韵写诗作词创造先例的一种贡献,不必认为是“出韵”。

参考资料:
1、 阳光.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232-233

màolíng

shāngyǐn tángdài 

hànjiātiānchūshāo liúhuābiànjìnjiāo 
nèiyuànzhǐzhīhánfèngzuǐ shǔchēchāqiào 
táotōuliánfāngshuò jīnxiūchéngzhùājiāo 
shuíliáoqīnglǎoguīguó màolíngsōngbǎixiāoxiāo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译文: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译文: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译文: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译文: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译文: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译文: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难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难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shīpǐnèrshí ·hán

kōng tángdài 

zhuó jìnfēngliú 
shènán kānyōu 
shìyǒuzhēnzǎi zhīchén 
mǎnjiǔ huāshífǎnqiū 
yōuyōukōngchén hǎiōu 
qiǎnshēnsàn wànshōu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yú),击马陉(xíng)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
注释:丘舆:地名,齐国境内,在今山东益都县内。马陉:地名,齐邑名,在益都县的西南。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齐侯使宾媚(mèi)人赂(lù)以纪甗(yǎn)、玉磬(qìng)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译文: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
注释:宾媚人:齐国上卿,即国佐。赂:赠送财物。甗:读音yǎn,陶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玉磬:乐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纪甗玉磬,是齐灭纪时所得到的珍宝。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cì)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quē)。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bà)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yì),不腆(tiǎn)敝赋,以犒(kào)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ráo)败。吾子惠徼(yāo)齐国之福,不泯(mǐn)其社稷(jì),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yú)(jìn),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译文: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况且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注释:肖同叔子:肖,小国名;同叔:国王的名称;子,女儿。萧君同叔的女儿,即齐顷公的母亲。封内:国境内。尽东其亩:田地垄亩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为齐、晋东西相邻,这样一改,以后晋国的兵车过入齐境便于通行。古代田亩制,一亩宽一步,长百步,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同。王命:先王以孝治天下的遗命。先王,已去世的君王。疆理:指划分疆界和沟渠小路。阙:缺点,过失。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济:满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五伯:五伯之称有二:有三代之五伯,有春秋之五伯。《左传·成公二年》,齐国佐曰:“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杜元凯云:“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台卿注:“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二说不同。据国佐对晋人言,其时楚庄之卒甫二年,不当遂列为五。役王命:从事于王命。优优:和缓宽大的样子。百禄:百福,百种福禄。遒:聚。辞:言词,话。腆:丰厚。桡:弯曲,屈从徼:求取,招致烬:火灰。余烬:指残余的军队。背城借一:背靠着城,再打一仗。意即在城下决一死战。
晋齐鞌之战齐军败绩,齐国佐奉命出使求和,但面对郤克得苛刻条件,他从容不迫逐条驳斥,并且用齐顷公的口气——虽然国君已经交代有最后的底线,但并未如此明晰地表态齐国尚愿一搏——若无和解的可能,则破釜沉舟奉陪到底!这十足底气,只能源于齐国的实力。这是国佐​外交最坚实的后盾。但是他说辞的逻辑无懈可击,果然是不辱使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