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菊红萸仍酒美,万里秋云接天水。登高能赋我何堪,会逢其适聊尔耳。
紫菊红萸仍酒美,万里秋云接天水。登高能赋我何堪,会逢其适聊尔耳。
苍山小亭看弈棋,不有此客无此诗。古往今来吹破帽,河梁归路月明知。
苍山小亭看弈棋,不有此客无此诗。古往今来吹破帽,河梁归路月明知。

yùntuīguānèrshǒu--hánbiāo

hóngréngjiǔměiwànqiūyúnjiētiānshuǐdēnggāonéngkānhuìféngshìliáoěrěr

cāngshānxiǎotíngkànyǒushīwǎngjīnláichuīmàoliángguīyuèmíngzhī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元年¹者何?君之始年²也。春者何?岁之始也³。王者孰(shú)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译文:“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因为是周文王时所订周历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因为天下广大而统一。
注释:春王正月:此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王正月:君主即位后改用新的历法那一年的第一个月。¹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²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³岁之始也:一年的开头一个季节。⁴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⁵曷:何。⁶大一统:指整个天一统在天子下,服从天子的命令。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¹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huán)?桓幼而贵²,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³,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pān)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dí)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对于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把国家治理好后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纪小,但地位尊贵;隐公年纪大,但地位较低。他们的地位高低相差很小,国都里的人也不知道。隐公年长又贤明,大夫们都推举他,立他为国君。隐公要是在此时辞让而不即位,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做鲁国的国君了。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就怕大夫们不能辅助年幼的君主。所以总的说来,隐公做国君是为了桓公将来能做国君。隐公年长而又贤明,为什么不适合登位?因为立正妻的儿子是立年龄最长的,而不看是否贤明;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看是否年龄最长。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
注释:¹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轨。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这句说,《春秋》在隐公元年为什么不书“公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²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贵重。³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⁴国人:国都内的人。扳攀援,攀附。⁵隐于是焉而辞立: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相辅佐。⁶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⁷適:通“嫡”,正妻所生之子。⁸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⁹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这篇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元年,春,王正月”进行逐层的剖析,阐释了经文中所蕴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思想。文章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的这一历史事实,阐明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无说教之沉闷。

  按惯例,《春秋》记述鲁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记隐公即位,却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释这种书法体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讲体例时,先释“元年”,次释“春”,最后释“王正月”,重点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意义后半部分解释不书“公即位”的原因:

  一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本意,因隐公摄政,并无当国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鲁国治理好,当桓公长大后便把政权交还予他。

  二是隐公之所以接受诸大夫的拥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贵,自己虽长而卑,这种情况国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则又恐诸大夫不能拥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实为桓而立。既是为桓而立,当然不宜书“公即位”了。

  三是说明为什么隐长而贤却不宜立,原来按宗法制的规定,立嫡子只以长而不以贤,立庶子则凭借其母亲地位的贵贱而定。桓公当立是因其母贵,而隐不宜立则是因其母贱,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上两部分所作的解释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统的思想以及亲亲贵贵的封建观念。

  文章在写法上是先引《春秋》经文,然后逐句作问答式的解释,一问接着一问,流淌着一股穷追不舍的气势,直至把所要发掘的所谓微言大义揭示出来为止。其设问的形式也灵活多变,有“者何”“孰谓”“曷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问词的组合。但由于过分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难免生出牵强附会、词繁意复等瑕疵。如解释为什么不书“公即位”三字,《左传》只用了“不书即位,摄也”,以一“摄”字来说明,文简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此篇则衍生出了许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这也是读者应注意的一点。

参考资料:
1、 雅瑟主编.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04.第80页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jì)¹分得绿参(cēn)(cī)²
译文:我凿破青色的苔藓挖了个小池,池上菱荷碧绿高低参差;清晨水气弥漫的池面上,只见一朵水灵灵的荷花亭亭玉立。
注释:莲花:一作《咏莲》;作小池:一作“涨作池”;晓来一作晓开。¹芰荷:泛指菱、荷。²参差:长短高低不一致。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¹出浴时。
译文:微风里摇曳多姿,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恰似那杨贵妃从华清池浴罢缓步走出之时。
注释:真¹妃:杨贵妃字太真,因谓。

  以人比物,神、态兼备。起句写因,营造环境;苍苔、小池暗喻幽静、娇小。

  次句应题,芰荷切“莲”;绿参差是为“花”的出场先作渲染,进一步营造“众绿拱花”的环境,至此情景已足,下面该主角登场了。

  “晓来”二字有机关,是“转”的关节。上面是“绿参差”,一点也不关花的事啊!可花要出场,该怎么办?那就让时光偷偷地溜过一个夜晚吧,昨天看到的是一片绿,可今早醒来(晓来)所见到的已是“一朵烟波上”啦!留下了一整夜能让人驰骋思维的空间。转得有依据,自然合理。

  最后以“人似花、花似人”收结。“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用杨贵妃雪肤花貌、婀娜多姿的娇软形象和她出浴时的神态来比喻莲花,真是柔情绰态、风光无限,起到神形兼备的效果。作者又别出心裁地用“似画”来把节凑放缓、把时间拉长:美景如画,可正在“画(动词)”啊,在这个画的过程中可以更仔细地、尽情地欣赏!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¹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²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³”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注释: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¹四时:春、夏、秋、冬四季。²遂:成。³“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传写错误,混入此篇者。”⁴公:公平、公正。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¹问于祁(qí)黄羊²曰:“南阳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了。”
注释:¹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名彪。²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黄羊荐贤事发生在晋悼公时。³南阳: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⁴解孤:晋大夫。⁵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墨者¹有巨子²³,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lì)(fú)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译文:墨家有个大师腹纯,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纪已大,又没有其他儿子了。我已经下令有关官员,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给予刑罚。’这是用来制止杀伤人命的。禁止杀伤人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大王您虽然给予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度。”腹纯没答应惠王,于是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
注释:¹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²巨子:墨家学派中有重大成就的人物。³腹:即腹纯。“腹”是姓,纯是名。⁴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⁵为之赐:赐给我恩惠,指秦惠文王赦免腹蒋之子的死罪。⁶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所私,这里指儿子。“忍”含残杀之意。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páo)¹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²亦然,诛³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译文:厨师调制饮食但不敢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伯的人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当王、伯了。
注释:¹庖人:指厨师。²王伯之君:指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伯:同“霸”。³诛:诛杀。⁴私:占为己有。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昔闻元九¹咏君诗,恨与卢君²相识迟。
译文:早前听元稹吟咏了你的许多诗,只遗憾我跟子蒙你相识得太晚。
注释:卢子蒙:名贞,是元稹的好友,与元稹多有诗唱和。¹元九:元稹,因排行第九,所以称元九。²卢君:卢子蒙,名贞,范阳人,“香山九老”之一,曾官殿中侍御史,是元稹的好朋友。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今日逢(féng)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译文:今天正赶上你翻阅往日的诗作,诗作相有很多诗是赠给微之的。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译文:你我泪眼相望无限伤情难诉说,别有伤心事哪里是他人所能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闻道咸(xián)阳坟¹上树,已抽²三丈白杨枝。
译文:听说咸阳那边元稹坟头上的树,已经长出了三丈多长的白杨枝。
注释:¹咸阳坟:元稹死于大和五年(831年),葬在咸阳奉贤乡洪渎原。²抽:抽出,这里是形容树木生长迅速。

  这首诗首联把三十多年前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颔联写此时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发现有很多是赠给元稹的。颈联转入正面抒情。尾联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悼念之情十分深远。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

  诗一开始,全是叙事,仿佛与卢子蒙面对面谈心。诗句追溯往事,事相自见深情。头两句,把三十多年前与微之论诗衡文,睥睨当世,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大意是:当年就经常听到元稹诵读您的诗,只恨当时无缘结识您。

  接下去,三、四句写此时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发现有很多是赠给元稹的,诗集相突然跳出了元微之的名字,眼前便闪现出微之的影子,诗情也就急转直下,发为变徵之音。

  五六两句,转入正面抒情。“相看”一句,描绘了一瞬间的神态:两个老人,想着两人共同的挚友已经仙去,而活着的也都老态龙钟,于是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泪纵横,却都不说一句话。

  诗篇至此,一种无声之恸,已够摧裂肺肝,而全诗也已经神完气足了。最后两句,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写听说元稹的坟头白杨已经长至三丈长了。说明岁月流逝很这样快,悼念之情十分深远。

  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八句一气贯串,令人读起来感到感情强烈逼人,不容换气。全诗用“四支”韵,本来是不十分响的韵部,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浏亮哀远,效果十分强烈。古来怀友的佳作大多感情真挚、深刻,白居易此诗是悼亡友,在真挚、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凄怆的色彩。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141-143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qiú)¹如濡(rú)²,洵(xún)³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译文: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羊皮袄,为人忠信正直又美好。他是这样一个人啊,舍弃生命也不改变节操。
注释:¹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²濡: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³洵:信,诚然,的确。⁴侯:美。⁵其:语助词。⁶舍命:舍弃生命。⁷渝:改变。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豹饰¹,孔武²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³
译文:穿着豹皮装饰袖口的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他是这样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注释:¹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²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³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羔裘晏(yàn)¹兮,三英²(càn)³兮。彼其之子,邦之彦(yàn)兮。
译文:羔羊皮袄既光洁又鲜艳,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他是这样一个人啊,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能俊才。
注释:¹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²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³粲:光耀。⁴彦:美士,指贤能之人。

  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讽刺现实之作,一说是赞美正直官吏之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诗人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作为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62-16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9-161

gāoqiú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gāoqiú xúnzhíqiěhóu zhī shěmìng 
gāoqiúbàoshì kǒngyǒu zhī bāngzhīzhí 
gāoqiúyàn sānyīngcàn zhī bāngzhī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