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竹轩前笋,薰风已布阴。清诗谁可和,白酒自成斟。
苔竹轩前笋,薰风已布阴。清诗谁可和,白酒自成斟。
顾我尘埃迹,思君泉石心。一贫驱就禄,不觉二毛侵。
顾我尘埃迹,思君泉石心。一贫驱就禄,不觉二毛侵。

zhāngquán--hánbiāo

táizhúxuānqiánsǔnxūnfēngyīnqīngshīshuíbáijiǔchéngzhēn

chénāijūnquánshíxīnpínjiùjuéèrmáoqīn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吏(lì)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¹于戎,东得百里奚(xī)²于宛(yuān)³,迎蹇(jiǎn)于宋,来(pī)、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¹⁰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¹¹用商鞅(yāng)¹²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¹³,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¹⁴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¹⁵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¹⁶,西并巴¹⁷、蜀,北收上郡¹⁸,南取汉中¹⁹,包²⁰九夷²¹,制鄢(yān)²²、郢(yǐng)²³,东据成皋(gāo)²⁴之险,割膏腴(yú)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²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²⁶到今。昭王²⁷得范雎(jū)²⁸,废穰(rǎng)²⁹,逐华阳³⁰,强公室,杜私门,蚕食³¹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³²四君却客而不内(nà)³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当初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注释:¹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²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³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⁴蹇叔:百里奚的好友。⁵来:一说作“求” 。⁶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⁷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⁸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⁹产:生,出生。¹⁰并:吞并。¹¹孝公:即秦孝公。¹²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¹³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¹⁴魏:国名。¹⁵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称王。¹⁶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¹⁷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¹⁸上郡:郡名,原为楚地,今陕西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¹⁹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²⁰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²¹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²²鄢: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²³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²⁴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²⁵六国之从: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²⁶施:蔓延,延续。²⁷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²⁸范雎: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²⁹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³⁰华阳:即华阳君芈戎,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2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³¹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³²向使:假使,倘若。³³内:同“纳”,接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¹,有随、和之宝²,垂明月³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¹⁰、卫¹¹之女不充后宫¹²,而骏良駃(jué)(tí)¹³不实外厩(jiù)¹⁴,江南¹⁵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¹⁶不为采¹⁷。所以饰后宫,充下陈¹⁸,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yuān)珠之簪(zān)¹⁹、傅²⁰(jī)²¹之珥²²、阿(ē)²³(gǎo)²⁴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²⁵佳冶窈窕²⁶²⁷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èng)²⁸叩缶(fǒu)²⁹,弹筝搏髀(bì)³⁰,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³¹》《卫³²》《桑间³³》《昭³⁴》《虞³⁵》《武³⁶》《象³⁷》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的颜料。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琴筝、 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着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注释:¹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²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³明月:宝珠名。⁴太阿: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⁵纤离:骏马名。⁶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⁷鼍: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⁸说:通“悦”,喜悦,喜爱。⁹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¹⁰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年被韩国所灭。¹¹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¹²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¹³駃騠:骏马名。¹⁴外厩:宫外的马圈。¹⁵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¹⁶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¹⁷采:通“彩”,彩色,在句中指的是彩饰。¹⁸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¹⁹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²⁰傅:附着,镶嵌。²¹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²²珥:耳饰。²³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²⁴缟:未经染色的绢。²⁵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²⁶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美好的样子。²⁷赵:国名。²⁸瓮: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²⁹缶: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³⁰搏髀: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大腿。³¹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³²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³³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³⁴昭:即《韶》歌颂虞舜的舞乐。”³⁵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³⁶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³⁷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太山 一作:泰山)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¹不让²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³细流,故能就其深;王(wàng)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¹⁰”者也。(太山 一作:泰山)
译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注释:¹太山:即泰山。²让:辞让,拒绝。³择:舍弃。⁴细流:小水。⁵却:推却,拒绝。⁶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⁷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⁸资:资助,供给。⁹业:从业,从事,侍奉。¹⁰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送,送给。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¹,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²,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注释:¹损民以益仇: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仇,仇敌。²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参考资料:
1、 《法家人物李斯评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6期 龙卫球

jiànzhúshū

 xiānqín 

    chénwénzhú qièwéiguò gōngqiúshì 西yóuróng dōngbǎiyuān yíngjiǎnshūsòng láibào gōngsūnzhījìn zhě chǎnqín érgōngyòngzhī bìngguóèrshí suì西róng xiàogōngyòngshāngyāngzhī fēng mínyīnshèng guóqiáng bǎixìngyòng zhūhóuqīn huòchǔ wèizhīshī qiān zhìjīnzhìqiáng huìwángyòngzhāngzhī sānchuānzhī 西bìng shǔ běishōushàngjùn nánhànzhōng bāojiǔ zhìyān yǐng dōngchénggāozhīxiǎn gāozhīrǎng suìsànliùguózhīzòng shǐ使zhī西miànshìqín gōngdàojīn zhāowángfàn fèirǎnghóu zhúhuàyáng qiánggōngshì mén cánshízhūhóu shǐ使qínchéng jūnzhě jiēzhīgōng yóuguānzhī qínzāi xiàngshǐ使jūnquèér shūshìéryòng shìshǐ使guózhīshí érqínqiángzhīmíng 

    jīnxiàzhìkūnshānzhī yǒusuí zhībǎo chuímíngyuèzhīzhū tàiēzhījiàn chéngxiānzhī jiàncuìfèngzhī shùlíngtuózhī shùbǎozhě qínshēngyān érxiàyuèzhī  qínguózhīsuǒshēngránhòu shìguāngzhīshìcháotíng xiàngzhīwéiwánhào zhèng wèizhīchōnghòugōng érjùnliángjuéshíwàijiù jiāngnánjīnwéiyòng 西shǔdānqīngwéicǎi suǒshìhòugōng chōngxiàchén xīn yuèěrzhě chūqínránhòu shìyuānzhūzhīzān zhīěr ēgǎozhī jǐnxiùzhīshìjìnqián érsuíhuàjiāyǎotiǎozhào wèngkòufǒu tánzhēng érkuàiěrzhě zhēnqínzhīshēng  zhèng  wèi  sāngjiān  sháo      xiàng zhě guózhī jīnwèngkòufǒuérjiù zhèng  wèi  tuì退tánzhēngér sháo    ruòshìzhě kuàidāngqián shìguānér jīnrénrán wènfǒu lùnzhí fēiqínzhě wéizhězhú ránshìsuǒzhòngzhězài  zhū érsuǒqīngzhězàirénmín fēisuǒkuàhǎi zhìzhūhóuzhīshù 

    chénwénguǎng广zhěduō guózhěrénzhòng bīngqiángshìyǒng shìtàishānràngrǎng néngchéng hǎishìliú néngjiùshēn wàngzhěquèzhòngshù néngmíng shìfāng mínguó shíchōngměi guǐshénjiàng sānwángzhīsuǒ jīnnǎiqiánshǒuguó quèbīnzhūhóu shǐ使tiānxiàzhīshìtuì退érgǎn西xiàng guǒqín suǒwèi jièkòubīngérdàoliáng zhě  (tàishānzuò tàishān )

    chǎnqín bǎozhěduō shìchǎnqín éryuànzhōngzhězhòng jīnzhúguó sǔnmínchóu érwàishùyuànzhūhóu qiúguówēi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禁门¹深锁寂无哗(huá),浓墨淋漓²两相³
译文:宫门深深地锁着无边寂静,拜相令在诏书上淋漓挥洒。
注释:直:同“值”,当值。玉堂:指翰林院。¹禁门:宫门。²淋漓:酣畅的样子。³两相:即两位宰相,指左丞相与右丞相。⁴麻:唐宋时任命大臣用白麻纸颁诏,此处代指诏书。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¹彻五更天未晓,一墀(chí)²月浸紫薇³花。
译文:红巾卫士唱彻了五更天还没亮,晓月如水浸泡着阶上的紫薇花。
注释:¹唱:古时皇宫里有人专司唱晓。²墀:台阶;也指地面。³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此诗写入直翰林,替皇帝拟拜相诏书的轻松、得意之情。首句写宫门锁上以后宫内环境的寂静;次句写诗人正在起草两位宰相的任命书。后两句写五更天的情况,三句写已经传来了报晓的声音;末句写月光照着台阶,也照着紫薇花,并暗用紫薇省典故。诗写得含蓄而有味。

  前二句“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写作者夜深更阑时独自一人在翰林院为皇帝起草拜相令的情景。“深”字强调了皇宫内深邃莫测。“寂无哗”渲染了宫中肃静的氛围,以突出作者在翰林院值班之庄重。禁门虽有重兵把守,但还要层层加锁,更显得墙高院深,宫门如海。这里当然特别寂静而无任何暄哗之声了。但是,首句还有更深的含义。一道官门,将人间分成泾渭分明、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一边是至圣至明的天子龙庭,一边是芸芸众生的凡土俗界。而作者自己,正处在宫门之内,距他不远的殿里,就是皇帝,这使他产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自豪感。“浓墨淋漓两相麻”承上而出。他正在起草任命左右宰相的命令。此句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浓墨淋漓,是作家和画家创作思维高度兴奋时特有的表现。这时灵思如泉,一任饱蘸浓墨的笔在纸上挥洒。作者因大权在握,连最高行政官员宰相的任命书都要从自己笔下写出,所以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他不择词语,却妙语连珠,顷刻间一张张麻纸便被写满。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埠月浸紧薇花”。正在他为完成杰作而心满意足时,窗外传来宫中卫士高声报道已经五更的声音。他倾听着声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后,伸了伸疲乏的腰肢,踱出门外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只见月光如水,浸渍着满阶婆姿的紫薇花影。卫士报晓的唱声,仰乎雷声,把作者从重权在握的陶醉感中震醒,转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思索自己的荣耀从何而来。月光与紫薇花构成一组有深层含义的意象。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所以,紫薇花成了他本人的化身,而那君临天下的明月,恰恰是皇帝的象征。用一“浸”字将两者沟通,不仅点出自己的一切全承皇恩而有,而且暗示了自己与皇上已溶为一体,难解难分,名符其实的是皇上的代言人。从而与诗的前两句相互呼应,将他那种青云得志,踌躇四顾的心理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写了在翰林院值夜班的全过程,显得从容不迫,纡徐舒缓,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雍容闲雅的意度、游刃有余的才华、洋洋自得的心情,所有这些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与叙述中,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74
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3-114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suō)¹。白首相看拟奈何²
译文: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注释:¹梭:织布机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来迅速,如日月如梭。²拟奈何:打算怎么办。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lán)(shān)¹。惭愧青松守岁寒²
译文: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¹官况阑珊:意谓出仕为官的热情淡漠了。况:况味,境况和情味。阑珊:衰落,即将残尽。²青松守岁寒:指青松耐寒冷,终岁不凋。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交友,情深谊厚。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白  首相看拟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词人在“故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结句“惭拟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拟。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拟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全词曲尽心态,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18-1120页

jiǎnlánhuā ·sòngzhàolìng

shì sòngdài 

chūnguāngtíngxià liúshuǐjīnzài suìyuèsuō báishǒuxiāngkànnài 
rénchóngjiàn shìshìniánláiqiánwànbiàn guānkuànglánshān cánkuìqīngsōngshǒusuìhán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
译文:屈原见江边红枫而悲吟,谢灵运想去拾海月。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
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¹
译文:屈原抱石沉下潇湘,谢灵运挂帆远渡大海。
注释:¹溟渤:海也。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
译文:时运蹇屈的我也想访问前辈的足迹,独自驶向茫茫大海的尽头。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
译文:古人没有机会再见,如同浮云一去不回。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
译文:我愿意玩弄海中倒景,从此修炼真骨金身。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
译文:登天台华顶峰望断苍茫大海,窥探远处蓬莱岛的奥妙。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
译文:不知道岁月是如何消失,反觉得绿树红花早衰。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译文:也不再有钓鳌的心事,也不想当官的事儿。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桂魄(pò)¹初生秋露微,轻罗²已薄³未更衣。
译文: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罗衣已显单薄却懒得更换别的衣裳。
注释:¹桂魄: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故为月的别称。²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³已薄:已觉单薄。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银筝¹夜久殷(yīn)勤弄²,心怯空房³不忍归。
译文: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注释:¹筝:拨弦乐器,十三弦。²殷勤弄:频频弹拨。³空房:谓独宿无伴。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少妇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银筝夜久殷勤弄”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心怯空房不忍归”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唐诗三百首赏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04月第1版 :598-599 .
2、 王丽珍译注 .唐诗三百首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09月第1版 :211-212 .

qiū

wángwéi tángdài 

guìchūshēngqiūwēi qīngluóbáowèigēng 
yínzhēngjiǔyīnqínnòng xīnqièkōngfángrě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