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檀画荔支红,金蔓蜻蜓软¤
相见稀,喜相见,相见还相远。檀画荔支红,金蔓蜻蜓软¤
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鱼雁疏,芳信断,花落庭阴晚。可惜玉肌肤,消瘦成慵懒。

shēngcházi--zhāng

xiāngjiànxiāngjiànxiāngjiànháixiāngyuǎntánhuàzhīhóngjīnmànqīngtíngruǎn¤¤

yànshūfāngxìnduànhuāluòtíngyīnwǎnxiāoshòuchéngyōnglǎn

张泌

张泌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 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岳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巧诚为之,拙亦宜然。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今天子谅闇之际,领太傅主簿,府主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阅自弱冠涉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之效也。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曰:“拙于用多。”称多者,吾岂敢;言拙,则信而有徵。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其辞曰:
岳读《汲黯¹传》至司马安²四至九卿,而良史³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巧诚为之,拙亦宜然。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¹⁰其人也。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¹¹,为河阳、怀¹²令,尚书郎¹³,廷尉平¹⁴。今天子谅闇¹⁵之际,领太傅主簿¹⁶,府主¹⁷诛,除名为民。俄而复官,除长安令。迁博士¹⁸,未召拜,亲疾,辄去官免。阅自弱冠¹⁹涉于知命之年²⁰,八徙官而一进阶²¹,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²²²³有遇,抑亦拙之效也。昔通人²⁴和长舆²⁵之论余也。固曰:“拙于用多。”称多者,吾岂敢;言拙,则信而有徵。方今俊乂²⁶在官,百工惟时²⁷,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²⁸在堂,有羸老²⁹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³⁰,而屑屑³¹从斗筲³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³³之分,庶浮云之志³⁴,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³⁵足以代耕。灌园鬻³⁶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³⁷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其辞曰:
译文:我曾经读《汲黯传》,看到司马安四次进入九卿中称他善于钻营为宦时,没有不放下书而感慨叹息的。说:唉!确实有人善于钻营为官,也有人拙笨不善为宦。可是我常常认为士人活在世上,不像道德高尚的人一样,不露行迹,精微灵通,而一定要建功立业,将一生为世所用,因此凭借忠诚,履行信义以增进仁德,外修文教内修诚实,以居家立业。我少年时在乡里就有声誉,得到司空右尉府的任命,所奉侍的主人,就是太尉鲁武公贾充。后来被举秀才做了郎。待到世祖武皇帝时,又被任命为河阳、怀县的县令、尚书郎、廷尉平。在天子居丧之际,任太傅主簿。府主杨骏伏诛后,被除名为民。不久又复官,任长安令,升迁为博士,因母亲病重,未来得及向皇帝谢恩就走了,而被免官。我从少年时步入仕途,到现在已经进入知命之年,其间曾八次调动官职,一次升级,两次免职,一次被除名,又有一次授职而未谢恩,三次升迁。虽能使仕途通畅并获机遇,也不过是一个不善为宦者努力争取的结果罢了。从前博学多才的和峤曾议我,坚持说我“虽不善于为官,却多有才华”。说我有才华,我岂敢接受;说我笨拙不善为官倒是确有实证。如今贤俊之士为官,众官都赶上好时候,像我这样笨拙之人,便不再企念恩宠仕宦的事情了。太夫人在堂上,年老体弱,我又怎么敢不孝顺父母,因卑微的官职而忙碌呢?因此,我恪守知止知足的本分,收敛起富贵的念头,在乡间盖房植树,过起逍遥自在的生活。池塘的鱼,足以供我垂钓,舂米为税足以使我耕田,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于是我作《闲居赋》,用以歌咏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其内容为:
注释:¹汲黯:汉代大臣。字长孺,濮阳人。被汉武帝誉为社稷之臣。²司马安:汲黯姊子。《汉书·汲黯传》谓其“为人谗佞,善事上下,故四至九卿之位”。³良史:指班固。⁴巧宦:善于钻营谄媚的官吏。出自《史记》。⁵无轨:没有痕迹。⁶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⁷效:致力。⁸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⁹司空、太尉:均为官名,此指贾充。¹⁰太宰鲁武公:指贾充。贾充封鲁公,死后赠太宰,谥武公。¹¹世祖武皇帝:指晋武帝司马炎。¹²河阳、怀:均为古县名。¹³尚书郎:官名。¹⁴廷尉平:为廷尉属官。¹⁵谅闇:指帝王居丧。¹⁶太傅主簿:太傅属官。¹⁷府主:指杨骏,时为太傅,委任潘岳为太傅主簿。¹⁸博士:官名,西晋时负责国子学的教学。¹⁹弱冠:指二十岁时。²⁰知命之年:指五十岁。²¹一进阶:指由怀令升为尚书郎。²²通:指处境顺利,做官显达。²³塞:指时运不济。²⁴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²⁵和长舆:和峤,字长舆,晋武帝时累迁中书令,惠帝时官太子太傅。²⁶俊乂:有才德贤能的人。²⁷百工惟时:言政无非。百工,百官。时,善。²⁸太夫人:潘岳对他母亲的尊称。²⁹羸老:老弱。³⁰色养:以愉悦的容颜,尽孝养侍奉之道。亦泛称尽孝。³¹屑屑:忙碌不定貌。³²斗筲:此指微薄的待遇。³³止足:谓知止知足,不求名利。出自《老子》。³⁴浮云之志:谓鄙视不义而富贵。出自《论语》。³⁵舂税:晋朝有势力人家霸占水利造水碓,替别人舂米取酬,称为舂税。潘岳《闲居赋序》说他住在园里卖鲜鱼、蔬菜和羊酪,并收舂税,一家人生活舒适。³⁶鬻:卖。³⁷伏腊:古代在夏天的伏日和冬天的腊日举行的两种祭祀。
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倍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究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溪子巨黍,异絭同归,炮石雷骇,激矢虻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敝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泉,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秪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枨枨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胡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犹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倍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究人事之终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幕绿徽,溪子巨黍,异絭同归,炮石雷骇,激矢虻飞,以先启行,耀我皇威。其东则有明堂辟雍,清穆敝闲,环林萦映,圆海回泉,聿追孝以严父。宗文考以配天,秪圣敬以明顺,养更老以崇年。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张钧天之广乐,备千乘之万骑,服枨枨以齐玄,管啾啾而并吹,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祁祁生徒,济济儒术,或升之堂,或入之室。教无常师,道在则是。胡髦士投绂,名王怀玺,训若风行,应犹草靡。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译文:自豪地诵读古代的典籍,遵循圣贤的大道前进。虽说我厚颜,但还是内心有愧于宁武子和蘧伯玉。邦有道我没有出仕,邦无道我也不肯装愚,真是四智不足而笨拙有余。因此,我退官闲居在洛水之滨。寄身于逸民,名列于下士。这里靠近京城,上溯伊水,面向城郊而背靠集市。浮桥连结两岸,可以直接跨越洛水。灵台雄伟地耸立着。它观测天象的奥秘,推究人间的变化。西边有兵车和禁军的营房,黑色的帐篷和绿色的旗帜。有豁子、巨黍这样的良弓,也有用一个板机引发的连弩。炮石在雷鸣般的响声中抛起,同时射出无数的飞蛊箭。它们可以随时开赴战场,显示了皇家的威武。东边有明堂辟雍,清明庄严,宽敞安静。四周树林掩映,流水环绕。追遵孝道从孝敬父亲作起,遵奉晋文王以配祀上天。尊敬祖先和上天以阐明顺应天道,扶养三老五更以表示崇敬老人。至于冬去春来,寒冷的阴气消除,温暖的阳光遍及大地,天子则将举行柴燎,郊祀祭天敬祖以展示孝义。张设钧天之乐,准备千乘万骑。人们都穿着整齐的黑色的祭服,管笛奏起响亮的音乐。多么辉煌!多么盛大!这便是壮观的礼容和无比富丽的王家制度。国学和太学也都设在这里,两处的屋宇规模一致。右边的国学延请的是贵族子弟,左边的太学接纳的是贤良的士人。两处都生徒众多,身通儒术的人,济济一堂。有的已经有所成就,有的更进入了高深的境界。他们学无常师,以学道为是。因而使得俊杰之人弃官读书,王侯们怀揣印玺前来就学。这里的教化犹如吹过的风,被感召的人如同风中的草,即刻倾心而倒。这里便是最可居住的仁义之乡,也就是孟母三迁所要寻找的地方。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译文:于是我定居在这里,建筑了房屋,开掘了池塘。杨树的倒影映到池水里,芬芳的枳树结成篱墙。游鱼在水中出没,荷花盛开。竹木繁茂,挂满名贵的果实。有大谷的张公梨,有梁侯的乌稗柿,有周文王的弱枝枣,有房陵仙人朱仲的李子。三种桃分别是樱桃、山桃和胡桃,还有红白两色的沙果。珍贵的石槲、葡萄,果实磊落,长蔓曼延。梅、杏、郁李之类,繁茂的枝叶点缀着美丽的花朵。鲜花与果实互相映照,真是用言语无法形容的美。菜则有葱、韭菜、大蒜和芋头,青笱和紫姜。堇、荠香甜可口,辛菜香菜多么芬芳。背阴地生着囊荷,向阳处长起豆慧。绿葵沾着露水,白避带有寒霜。
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疴有痊。于是席长筵,列孙子,柳垂荫,车洁轨,陆摘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绿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他。退求已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陈力而就列。几陋身之不保,而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疴有痊。于是席长筵,列孙子,柳垂荫,车洁轨,陆摘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绿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他。退求已而自省,信用薄而才劣。奉周任之格言,敢陈力而就列。几陋身之不保,而奚拟乎明哲,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
译文:每当暑气消退的凉爽秋日,或是寒风过后和煦的春天,一场小掰之后,天朗气清。太夫人坐上轻车,可以在家园周游,也可以到远处去观赏京城的近郊,身体由于行走而舒适,吃的药物也因为活动丽发挥了效力。饭量确。所增加,旧病也痊愈了。摆上长长的筵露,子孙们列坐。车子停在柳阴下。采摘了园中的精美水果,打捞了池里的红色鲤鱼。有时候在树林中摆宴,有时候在水边举行禊祭。头发花自的兄弟,和年幼的孩子们,都举杯敬祝太夫人万寿。大家为老人的长寿而欢喜,也为老人的年迈而担心,举杯祝寿之后,太夫人面色和悦。于是,丝竹演奏,大家劝酒痛饮。顿足跳起舞来,高声唱歌。真是“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回过头来自己反省,的确是才识低下没有什么作为。于是,我却遵奉古人周任的名言,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做官。结果是连自身都几乎不保,还哪里谈到与古代的明哲相比。现在只好信仰道家的众妙玄虚,断绝官场的思念,闲居游乐而度过平庸的一生。

  这篇赋作者总结自己三十年的做官经历,表现了闲居的乐趣。全赋以华丽辞藻的铺排和名人典故的罗列见长,句式以四言为主,又杂以五言、六言、三言,既有骈偶句又杂有散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

  作者总结自己做官经历:八次调换岗位,一次提升官阶,两次被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没就任,三次被外放。潘岳投身政治,“卷入党争”泥足深陷,是由他的家世和社会关系所决定。门阀士族、婚宦关系,潘岳入仕,势所必然。投身权臣、贾充门下、贾充死后、依附杨骏。“骏败亡”,侥幸免。贾氏故吏、权过贾谧。作者从个人三十年的宦海浮沉中看到自己是个拙者。

  这篇赋开头写道:“有道余不仕,无道吾不愚。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艰之有余也!于是退而闲居,于洛之涘。身齐逸民,名缀下士。背京沂伊,面郊后市。浮梁黝以迳度,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睹人事之终始。”回想三十年的官场沉浮,便觉索然无味,而闲居的生活则充满了亲情友情。作者幻想有这样一个生活环境:“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张公大谷之梨,溧侯乌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靡不毕植。三桃表樱胡之别,二柰耀丹白之色,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延乎其侧。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居所有池塘,池边有杨树,池中有鱼儿出没,还有荷花荡漾,庭院中竹木郁郁葱葱,各种灵果参差不齐,各类蔬菜茂密生长。在这样的庭院里,住着四季融洽的人家:“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御版舆,升轻轩,远览王畿,近周家园。体以行和,药以劳宣,常膳载加,旧疴有痊。于是席长筵,列孙子,柳垂荫,车洁轨,陆摘紫房,水挂赪鲤,或宴于林,或禊于汜。昆弟斑白,儿童稚齿,称万寿以献觞,咸一惧而一喜。寿觞举,慈颜和,浮杯乐饮,绿竹骈罗,顿足起舞,抗音高歌,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比得上此种快乐,这样的生活谁人不向往,但是,它只能是一个梦。梦醒之后还得回到现实,所以在作了《闲居赋》之后作者继续在官场上周旋。作者对闲居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充满在字里行间,不能说他的这种情感是假的,做出来的。他在官场拼了几十年,累了倦了的时候,幻想有这样一种美好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认为他言行不一的观点,是对他心态的考虑过于简单化的一种判断。其次,这样的生活也算不上高情千古。赋中更大段地对灵果菜蔬的一一罗列,多少可以窥探到作者对世俗之物的难以忘怀。

  此赋以华丽辞藻的铺排和名人典故的罗列见长。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又杂以五言、六言、三言,既有骈偶句又杂有散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闲居的乐趣。潘岳善于描绘景物,以景托情。此篇通过绚丽而鲜美的景物描写,来表现他的乡居情趣和对闲居的向往,情韵显得轻敏、流利而清秀。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541-547
2、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84-86
3、 梁晓云.魏晋散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3-104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¹时间。
译文: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注释:¹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¹我何²留滞(zhì)³,辞家久未还。
译文: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注释:¹念:想。²何:多么。³滞:滞留,淹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入秋山 一作:隐秋山)
微阳¹下乔木²,远烧入秋山。(入秋山 一作:隐秋山)
译文: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注释:¹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²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临水不敢照,恐惊¹平昔²(yán)³
译文: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注释:¹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²平昔:平素,往昔。³颜:面色,容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4-1255页

luòchàngwàng--dài

yúnguīniǎoqiānpiànshíjiān

niànliúzhìjiājiǔwèihái

wēiyángxiàqiáoyuǎnshāoqiūshān

línshuǐgǎnzhàokǒngjīngpíngyán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天地一大窑(yáo)¹,阳炭烹(pēng)六月。
译文:天地好比一座炽热的大窑,六月的暑气好像红红的炭火在猛烈燃烧。
注释:¹窑:烧制砖瓦陶瓷等物的建筑物。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万物此陶镕(róng)¹,人何怨炎热。
译文:万物在这大窑里陶冶熔铸,人们啊,多么怨恨这要命的酷暑炙烤。
注释:¹陶镕:陶铸熔炼。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译文:你可知道,秋天丰收的物谷,正是在暑热中生长,成熟。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译文:田里,水沸如汤;农夫们,背上的热汗淋漓如雨。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译文:他们正在夏日炎炎里耕耘,我却安闲地坐着,怎么敢轻易地品尝食物?

  戴复古的诗中同情劳动人民之作不乏其例。著名的如《庚子荐饥》等。可以看出,尽管戴复古名列江湖诗人之榜,但他并非一味地逍遥江湖。社会时事、人民生活时常撞击他的心灵,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作者“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良苦用心。

  本诗在表达“农夫夏耘”而“吾安坐”这样一个主旨时,大胆地运用比喻和想象。虽然《庄子》中就是“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鵩鸟赋》中也说:“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土;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但是,他们所要表述的思想实质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可奈何,而戴诗在运用这些比喻和想象的同时,又强调了农人于酷暑中的辛勤劳作,以致秋日百谷才能有收获。这样,就把暑热与农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诗的主题也在暑热与农人劳作的交汇中得以升华。他用对生活深刻体验所描写的内容,实际上已经由“悯农”上升到“敬农”。较之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思想境界更高一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宋诗鉴赏辞典》第1225页

shǒu ·

dài sòngdài 

tiānyáo yángtànpēngliùyuè 
wàntáoróng rényuànyán 
jūnkànbǎiqiū shǔzhōngjié 
tiánshuǐfèitāng bèihànshī湿 
nóngfāngxiàyún ānzuògǎnshí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知林栖者¹,闻风坐相悦。
注释:¹林栖者:指隐士。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¹折。
注释:¹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孤鸿海上来,池潢¹不敢顾。
注释:¹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侧见双翠鸟¹,巢在三珠树²
注释:¹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²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¹
注释:¹“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美服患人指¹,高明逼神恶²
注释:¹“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²“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今我游冥冥¹,弋者何所慕²
注释:¹冥冥:高远的天空。²“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岂伊¹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注释:¹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可以荐¹嘉客,奈何阻重深。
注释:¹荐:进奉意。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徒言树¹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¹树:种植意。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¹
注释:¹“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¹
注释:¹“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¹
注释:¹“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¹
注释:“¹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白云在南山¹,日暮长太息。
注释:¹“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太息:叹气。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其一】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欣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欣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欣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欣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欣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其二】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淡泊明智、宁静致远。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

【其四】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欣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欣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欣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其七】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欣”,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欣”。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欣”,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平,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欣”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十】
  这篇诗的结构比较别致。它以三个互不关联的比喻组成。前六句以男性对一个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兰花之被秋露摧残,即将凋谢,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後两句以白云遮住了南山,比喻奸臣蒙蔽了君王;日暮比喻自己年老,难以为力。这些比喻,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所以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表达出此诗统一的主题来。张协《杂诗》、郭璞《游仙》已有此写法。(《程千帆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

gǎnshíèrshǒu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lánchūnwēiruí guìhuāqiūjiǎojié 
xīnxīnshēng ěrwéijiājié 
shuízhīlínzhě wénfēngzuòxiāngyuè 
cǎoyǒuběnxīn qiúměirénzhé 

yōurénguī zhìqīng 
chíxiègāoniǎo yīnzhīchuányuǎnqíng 
huái怀kōng rénshuígǎnzhìjīng 
fēichén suǒwèichéng 

yóushēnchí niǎogāozhī 
jiēěryóu hōnghōngwéi 
yǒushēnghuà suǒgǎnruò 
shénwēimiè xīnānzhī 
hàotànyángzhū rán 

hóng鸿hǎishànglái chíhuánggǎn 
jiànshuāngcuìniǎo cháozàisānzhūshù 
jiǎojiǎozhēndiān jīnwán 
měihuànrénzhǐ gāomíngshén 
jīnyóumíngmíng zhěsuǒ 

yuèshùqiān mèngmèijīnjiàn 
xíngháifēiqīn qīnzhěnxiāngxiàn 
huàdiéyóushí chuānānxiàn 
hǎishàngyǒuxiānshān guījuéshénbiàn 

西xiàshānyǐn běifēngchéngliú 
yànquègǎnhūndàn yányíngchóu 
hóng鸿suīyuǎn āiyīnfēisuǒqiú 
guìrénjiàn xiàshìchángyīnyōu 
zhòngqínglěiwài shùwàngnèixiū 
gǎntàncháng shǐ使xīnyōuyōu 

jiāngnányǒudān jīngdōngyóu绿lín 
nuǎn yǒusuìhánxīn 
jiànjiā nàichóngshēn 
yùnmìngwéisuǒ xúnhuánxún 
yánshùtáo yīn 

yǒngyōu línfēnghuái怀jiǎnxiū 
měirénchùsuǒ kōngyōuyōu 
qīngniǎozhì zhūbiēshuíyún 
fēnzhízhú shíshìyānliú 

bàoyǐngyínzhōng shuíwéntàn 
měirénshìfāng tíngshùhányōu 
báiyúnchóujiàn cānghǎifēi 
fènghuángzhāolái zhúhuāshí 

hànshàngyǒuyóu qiúān 
xiùzhōngzháshū shuāngfēi 
míngmíngchóujiàn gěnggěngjiān 
lánxiùkōng hàoduóyōu 
xīnxiāngsuìwǎn gǎntànqíng 
báiyúnzàinánshān chángtài 

yǒuxiāng wǎnzàiyúnróngróng 
pínggòu yàozhīxīnsuǒzhōng 
dàngāoniǎo āngǎnpānfēilóng 
zhìjīnggǎn bēiwǎntiánxīnxiōng 
guīláikòu rényuàntiāncóng 

ménqúnhuà pínglínjiésuǒ 
xiàotànhán chóunǎifāngruí 
zhāoyángfèngānzài chánbēi 
hàozhōng shēnjiēdàishuí 
suǒhuái怀chéng wǎngzhuī 
dǐngshífēishì yúnxiāncháng 
yuèfāngyǎoyǎo chēchíchí 
tiānrǎng yōuhēiliánwéi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¹即相忘,归近²不可忍³
译文: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注释:¹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²归近:归期临近。³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¹不省(xǐng)²
译文: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注释:¹略:全,都。²省:识,记得。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shěn)¹
译文: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注释:¹哂:微笑。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¹不是梦,忽忽²心未稳³
译文: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注释:¹了知:确实知道。²忽忽:恍惚不定貌。³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67-368 .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 :648-650页 .
3、 李梦生解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46-147 .

shìsān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shísānguīwàijiā

yuǎnxiāngwàng guījìnrěn 
érzàiyǎn méilüèxǐng 
 lèijìnfāngshěn 
liǎozhīshìmèng xīnwèiwě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