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踪迹自年年,去住随缘兴浩然。三月莺花燕市酒,一床书画米家船。
江湖踪迹自年年,去住随缘兴浩然。三月莺花燕市酒,一床书画米家船。
留连胜事登山屐,狼藉春风买笑钱。回首马迁今不作,为君重赋远游篇。
留连胜事登山屐,狼藉春风买笑钱。回首马迁今不作,为君重赋远游篇。

guóyònghànmànyóujuǎn--wénzhēngmíng

jiāngzōngniánniánzhùsuíyuánxìnghàoránsānyuèyīnghuāyànshìjiǔchuángshūhuàjiāchuán

liúliánshèngshìdēngshānlángchūnfēngmǎixiàoqiánhuíshǒuqiānjīnzuòwèijūnzhòngyuǎnyóupiān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6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译文:桥边的池开里的月亮,真是难忘惹人怜爱。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帘开最明夜,簟(diàn)¹卷已凉天。
译文:帘子在明亮的夜晚打开,竹帘卷起时已经是很凉的天气了。
注释:¹簟:竹帘。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¹鲜。
译文:月光流转处开花湍急,蟾辉倾吐出来使得云朵也有了光彩。
注释:¹云叶:云朵。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姮娥¹无粉黛(dài),只是逞婵(chán)²
译文:月中的女神不施粉黛,她的美貌全靠这月光了。
注释:¹姮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²婵娟:月亮。

yuè

shāngyǐn tángdài 

chíshàngqiáobiān nánwànglián 
liánkāizuìmíng diànjuǎnliángtiān 
liúchùshuǐhuā shíyúnxiān 
héngéfěndài zhǐshìchěngchánjuān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xié)¹(xiáo)²(miǎn)³之阻,当秦陇之襟(jīn)喉,而赵魏之走集,当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⁴。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译文: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注释:¹挟:拥有。²崤: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³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⁴受兵:遭战争之苦。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¹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²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róu)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xiè),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pǔ)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译文: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注释:¹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²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且天下之治乱,候¹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²哉?
译文: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注释:¹候:征兆。²徒然:白白地。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呜呼!公卿(qīng)大夫方进于朝¹,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²,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唐之末路是已 一作:矣)
译文: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注释:¹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²治忽:治世和乱世。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shūluòyángmíngyuánhòu

fēi sòngdài 

    luòyángchǔtiānxiàzhīzhōng xiéxiáomiǎnzhī dāngqínlǒngzhījīnhóu érzhàowèizhīzǒu gàifāngzhēngzhī tiānxiàdāngshì yǒushì luòyángxiānshòubīng chángyuē  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 tiānxiàzhìluànzhīhòu  

    fāngtángzhēnguàn kāiyuánzhījiān gōngqīngguìkāiguǎnlièdōngzhě hàoqiānyǒu luàn zhī chítángzhúshù bīngchēróujiàn fèiérwéiqiū gāotíngxiè yānhuǒfénliáo huàérwéihuījìn tángmièérgòngwáng chǔ chángyuē  yuánzhīfèixīng luòyángshèngshuāizhīhòu  

    qiětiānxiàzhīzhìluàn hòu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érzhī luòyángzhīshèngshuāi hòuyuánzhīfèixīngér  míngyuán zhīzuò ránzāi 

     gōngqīngfāngjìncháo fàngzhīwéi érwàngtiānxiàzhīzhì tuì退xiǎng  tángzhīshì  (tángzhīshìzuò  )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朝云横度¹。辘(lù)²车声如水去。白草³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译文:早上,满天乌云突然滚滚而来。囚车前行的辘辘声就像那流水,一去不返。莽莽黄沙,枯草遍地,惨淡的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只觉一片死寂。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该词牌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雄州:今河北雄县。驿:驿站。公文官物传送,供往来官员休息的机构。唐制三十里一驿。¹朝云横度:寒风翻卷着朝云滚滚而过。²辘辘:车轮滚动声。³白草:枯草。⁴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zhòu)¹。渐近燕山²。回首乡关归路难。
译文:大雁南飞,心中万千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渐渐靠近燕山,回头遥望故国乡土,明白想要回去比登天还难了。
注释:¹无昼夜:不分昼夜。²燕山:山名,在河北省北部,宋时边境。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草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草也,万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已经不远了。

  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结笔处,收敛了上文流露出的愁苦心绪,文字变得平实朴素,但感情却更显真切。燕山,早在靖康之变以前,同知燕山府郭药师就已投降金国,使燕山成为金人的后方重镇。这一句话中,蕴涵着深沉的家国之痛。正因为家国沦亡,她才会落入此种境地;也正因为国破家亡,她才无法再得自由。因此,末句对“乡关”的“回首”,饱含着她对故土的留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心。

  这首词上片寓情于景,下片对景抒情。上下片都达到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深深的亡国之恨汹涌倾泄出来,令人悲愤无比。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12

jiǎnlánhuā··xióngzhōu驿--jiǎngshì

cháoyúnhéngchēshēngshuǐbáicǎohuángshāyuèzhàocūnsānliǎngjiā

fēi鸿hóngguòwànjiéchóuchángzhòujiànjìnyànshānhuíshǒuxiāngguānguīnán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陋室¹空堂,当年笏(hù)满床²;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译文: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的枯树衰草,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喝酒享乐的歌舞场地。
注释:¹陋室:简陋的屋子。²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蛛丝儿结满雕(diāo)¹,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bìn)又成霜?
译文:曾经豪华的房屋已是蛛丝遍布,可惜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往日富贵无双,如今怎弄得两鬓白如霜。
注释:¹雕梁:雕过花的屋梁,用来指代豪华的房屋。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译文:旧人故去新人来,人生如戏逢场作戏到头一梦的荒唐无聊。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bàng)¹
译文:金银满箱,转眼沦落成乞丐受人指责。
注释:¹谤:指责、毁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译文:还在感叹他人命薄,哪知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¹。择膏(gāo)²,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³
译文: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攀结富贵人家,谁能想到最后却沦落于烟花巷?
注释:¹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²择膏粱: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粱,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粱,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³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因嫌纱帽¹小,致使锁枷(jiā)²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mǎng)³长。
译文:不满足官职大小,最后只把枷锁扛。昨天还一贫如洗,只有破袄难以御寒。今天却大富大贵,紫蟒都嫌长。
注释:¹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²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³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¹。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²
译文:人生就像一场戏,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注释:¹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²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

  这首《好了歌注》是对《好了歌》所表达的思想进一步具体、生动的阐发。它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崩溃前夕的种种衰败景象:满床的朝笏玉板不见了,只剩下空荡零落的厅堂;歌舞场长满了衰草枯杨;画栋雕杨结满了蜘蛛网;公子变成了乞丐,小姐流落为妓女;达官贵人扛上了枷锁,酸儒新贵反倒穿上了紫蟒。这个下台那个又登场,真是可笑而又荒唐。这就是所谓“‘了’(断绝俗缘)便是‘好’(得到解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的好景已到末日,统治者之间一切争权夺利,钩心斗角,正面临着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没落,道德上的败坏,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严峻现实。作者用“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嘲讽这一阶级在垂死前权势利欲争夺的可笑。作者在歌中所揭露的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和种种危机,以及他对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所持的否定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局限,他无法找到现实的出路,所以这里所宣扬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就包含有浓厚的虚无厌世和宗教色彩,我们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这些消极因素曾被新、旧红学家所扩大渲染,用以否定《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hǎoliǎozhù

cáoxuěqín qīngdài 

lòushìkōngtáng dāngniánmǎnchuáng shuāicǎoyáng céngwéicháng 
zhūérjiémǎndiāoliáng 绿shājīnyòuzàipéngchuàngshàng shuōshénmezhīzhèngnóng fěnzhèngxiāng liǎngbìnyòuchéngshuāng 
zuóhuánglǒngtóusòngbái jīnxiāohóngdēngzhàngyuānyāng 
jīnmǎnxiāng yínmǎnxiāng zhuǎnyǎngàirénjiēbàng 
zhèngtànrénmìngcháng zhīguīláisāng 
xùnyǒufāng bǎodìnghòuzuòqiángliáng gāoliáng shuíchéngwàngliúluòzàiyānhuāxiàng 
yīnxiánshāmàoxiǎo zhìshǐ使suǒjiākáng zuóliánǎohán jīnxiánmǎngcháng 
luànhōnghōngfāngchàngdēngcháng fǎnrènxiāngshìxiāng shènhuāngtáng dàotóuláidōushìwéirénzuòjiàcháng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茅檐(yán)人静,蓬窗¹灯暗,春晚²连江风雨。林莺(yīng)(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³
译文: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注释:¹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²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³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¹飞去。故山²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³
译文: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注释:¹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²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³羁旅:寄居他乡。羁,停留。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页

quèqiáoxiān ·wénjuān

yóu sòngdài 

máoyánrénjìng péngchuāngdēngàn chūnwǎnliánjiāngfēng línyīngcháoyànzǒngshēng dànyuè cháng 
cuīchéngqīnglèi jīngcánmèng yòujiǎnshēnzhīfēi shānyóukāntīng kuàngbànshì piāor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