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影细,簟文平。象纱笼玉指,缕金罗扇轻。
帘影细,簟文平。象纱笼玉指,缕金罗扇轻。
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
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
凤箫歇,镜尘生。辽塞音书绝,梦魂长暗惊。
凤箫歇,镜尘生。辽塞音书绝,梦魂长暗惊。
玉郎经岁负娉婷,教人争不恨无情。
玉郎经岁负娉婷,教人争不恨无情。

xiáfāngyuàn··liányǐng--xiòng

liányǐngdiànwénpíngxiàngshālóngzhǐjīnluóshànqīng

nènhóngshuāngliǎnshìhuāmíngliǎngtiáoméidàiyuǎnshānhéng

fèngxiāoxiējìngchénshēngliáosāiyīnshūjuémènghúnzhǎngànjīng

lángjīngsuìpīngtíngjiàorénzhēnghènqíng

顾夐

顾夐

顾敻,五代词人。生卒年、籍贯及字号均不详。前蜀王建通正(916)时,以小臣给事内廷,见秃鹫翔摩诃池上,作诗刺之,几遭不测之祸。后擢茂州刺史。入后蜀,累官至太尉。顾夐能诗善词。 《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 ▶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
(bài)¹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²
译文:干枯凋落的树叶堆积在溪上,水已结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依然照着长亭短亭。来到一座废寺前,寺的门额上已经看不清寺名。
注释:¹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²题名:寺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
倚马客长碑(bēi)上字,斗鸡人¹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²
译文:闲游的过客驻马临摹碑上之字,富家子弟拨弄佛前灯芯。尘世辛劳,凡人几时醒悟。
注释:¹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²金经:佛经,即《金刚经》,为《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简称。自东晋以后有多种译本。

  上阙写废寺之外景,荒凉冷寂,繁华消歇。“败叶填溪水已冰”,秋天的树叶凋零了,遂成“败叶”,而萧瑟的秋风又将这些枯叶吹到溪水里。“填”字说明败叶之多,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水已冰”说明时令已值深秋冬。“夕阳犹照短长亭”说的是荒秋暮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长亭短亭,而行人已经杳无踪迹。此句表面上说的是亭,实际上是人,因为长亭也好,短亭也罢,在古代皆含送别之意。此句勾勒的残阳落照、野亭萧然的暮景与前句“败叶填溪水已冰”的意境十分相合,遂为全词定下凄凉的基调。有了背景的铺垫后,作者开始切入“废寺”主题。“何年废寺失题名”,古人游览庙宇时常题名以资纪念,这些题名经年遭受风吹雨打,最终模糊难辨,以至作者想要追问这究竟是哪一年的寺庙。这一句是正面渲染废庙的冷落苍凉。

  下片写废寺内景,残破不堪,香火断绝。“倚马客长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此二句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其中“斗鸡人拨佛前灯”一句用了唐朝贾昌的典事。唐玄宗好斗鸡,在两宫之间设立斗鸡坊。贾昌七岁,通晓鸟语,驯鸡如神,玄宗任命他为五百小儿长,每天赏赐金帛。贾昌父亲死,玄宗赐他葬器。天下人称其“神鸡童”。贾昌被玄宗恩宠四十年。天宝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贾昌换了姓名,依傍于佛寺。其家被乱兵劫掠,一物无存。大历年间,贾昌依存于寺僧,读佛经,渐通文字,了解经义。日食粥一杯,卧草席。作者用贾昌的故事显然是说寺庙的命运同人的命运一样,在风雨流年中饱经盛衰兴亡、荣辱浮沉,最终繁华不再,一切归于荒凉冷落。结尾“净消尘土礼金经”,更是精警妙出,充分体现了纳兰词“君本春人而多秋思”(梁佩兰评性德语)的凄凉哀婉之风。此句谓,那些长碑者也好,斗鸡人也罢,以及过去来到这里的贵宦雅宾、文人墨客,虽然贤愚有所不同,然而在这劳劳尘世,终同归一梦。这分明是“人生如梦”的感喟了,但是再也没有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与洒脱,有的仅是对“悲欢离合终成空”的无限悲凉的感怀。

  全词语调低沉,含蕴良多,耐人寻味,透露了纳兰内心深处不胜苍凉的悲感。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 子艮.纳兰词剪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2012:89-90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46页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居人¹²转轼(shì)³,客子暂维舟
译文:送行人掉转车头回去,客人暂系的船缆正要解开。
注释:胡兴安:诗人的朋友。¹居人:“居人”指住在此地的主人。留居的人,指胡兴安。²行:将。³转轼:回车。轼:车前横木。这里指代车子。⁴客子:“客子”指将要乘舟离去的过客。诗人自指。⁵维舟:系船。维,系。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念此一筵(yán)¹笑,分为两地愁。
译文:想起酒宴上大家强为欢笑,即将化作两地的愁怀。
注释:¹一筵:指相聚在一起。筵:坐具,也指座位。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¹
译文:露珠溅湿了寒塘杂草,明月随着淮河的水奔流。
注释:¹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²秋。
译文:才抱着别离的新恨,独守着故园度过新秋。
注释:¹方:将要的意思,与第一联的“行”同意,这是为了避免重复。²故园:指故乡。以上两句是说,自已将带着离别友人的遗恨,独自回到故乡去消磨日月。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送行者,即胡兴安;一句写“客子”——行者,即诗人自己。轼,车前横木,代指车;行转轼,将要回车。维舟,系上船。“居人”将“客子”送到江边,客子登舟,船虽然还系在岸边,但马上就要起航了;“居人”的车夫自然也要作回车的准备,“别”已在眼前了!这两句十个字,简捷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节,极其难以言传的深情。陈祚明说:“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确非虚语。别时如此,别后会怎样呢?三四两句即沿着这一思路,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妙在第三句先作一兜转,从时间上说是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说则仍是席中的欢声笑语。但这只是一种陪衬,意在反跌出下一句。因为“一筵”之后,就将分为“两地”,所以“笑”只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是彼此的真情。诗至此,已是一首颇有余味的小诗了。“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其情境、格调,和这首诗的前四句很相似。但是,何逊没有就此搁笔,第一,诗题中的“夜”字还没有点出;第二,前面说了“两地愁”,对方的愁情如何,虽不便代言,但自己的愁,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还有让朋友了解的必要。这样,诗人又写了四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放在一起便是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这二句点出了“夜别”,还照应了“维舟”二字,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景中寓情,景中有人,若与前四句结合起来,便不难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那寂寞的情怀,失落的迷惘惆怅,自在不言之中,真是“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无怪它早已被人列为何诗的佳句了。最后二句是悬想自己回家后的感情:“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离恨犹在,故园独守,那是倍感孤寂的。如此思愁难遣,则友情之可贵,友人在心中的位置,是不须明说的了。

  此诗的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己之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在第三层,抒发对送者的日后思念之情。这种人已分、思不断、愁更深的深情绵邈的诗句,那友人读之,其情如何?这更是诗的余情、余韵了。“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正道出了何诗的又一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2-1073页

xìngānbié--xùn

rénxíngzhuǎnshìzizànwéizhōu

niànyánxiàofēnwèiliǎngchóu

湿shīhántángcǎoyuèyìngqīnghuáiliú

fāngbàoxīnhènshǒuyuánqiū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关塞(sài)¹年华早,楼台²别望违³
译文:丈夫年纪轻轻就去驻守边关,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频频回头的夫君。
注释:¹关塞:边关,边塞。²楼台:闺中少妇居室。³违:离别。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mì)¹春晖。
译文: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妆之后看向窗外寻觅着春光。
注释:¹觅:找,寻求。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燕入窥(kuī)罗幕¹,蜂来上画衣。
译文: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探看,画衣上绣的花将蜜蜂都引了来。
注释:¹罗幕:丝罗帐幕。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情催桃李艳¹,心寄管弦飞²
译文:春日桃李争艳,像是闺中少妇春思之情所催发,心相思之情寄寓于音乐之中,飞向关塞。
注释:¹“情催”句:谓春日桃李争艳,像是闺中少妇春思之情所催发。²“心寄”句:谓相思之情寄寓于音乐之中,飞向关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妆洗朝相待¹,风花暝(míng)不归。
译文:每天清晨都盛装打扮,等待离人归来,可是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还没有归来。
注释:¹相待:与下句之“不归”,均指少妇所思念的亲人。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fēi)¹
译文:睡梦中也不见夫君的身影,醒后长叹,只能再次将门窗关上。
注释:¹扉:门扇。

  这首诗是作者创作的一首五言长律闺怨诗,共12句,描写思妇一天内心境变化,以景抒情,表达对边塞之人的相思离愁。由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孤寂冷清的画面。除首尾两联,其他各联均用对仗。

  诗人首句点题,因为要戍守边关,年轻的丈夫无奈与妻子分别。如此凄婉动人的场景,作者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只是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频频回头的丈夫,一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女主人就陷入了漫长的相思之中,就算这样也要坚持每天梳洗装扮。穿上新衫,才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梳洗装扮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尔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偷偷探看她。不知什么时候,几只蜜蜂也被画衣上绣的花吸引,可见其以上的绣花多么逼真生动,表明思妇对这件画衣的用心程度之深。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她沉醉其中,让自己的心随着乐声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写女主人公本人。她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离人归来。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盼望的人还是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何处相逢,登宝钗(chāi)¹,访铜雀台²。唤厨人斫(zhuó)³就,东溟(míng)鲸脍(kuài),圉(yǔ)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¹⁰,余子¹¹谁堪共酒杯。车千乘(shèng)¹²,载燕(yān)南赵北¹³,剑客¹⁴奇才。
译文:我们在何处相逢?一同游览成阳的宝钗楼,又登上了曹操所建的铜雀台。把厨师唤出来,让他把东海鲸鱼切成细片;把马夫叫出来,让他牵来西域的宝马。天下的英雄,除了你我二人,还有谁配与我们饮酒抒情。我们准备千辆马车,网罗大江南北的侠士奇才!
注释:¹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²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³斫:用刀砍。⁴东溟:东海。⁵脍:切细的肉块。⁶圉人:养马的官。⁷西极:指西域,古时名马多来自西域。⁸龙媒:骏马名。⁹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指刘备。¹⁰操:曹操。¹¹余子:其他人。¹²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乘。¹³燕南赵北:指今河北山西一带。¹⁴剑客:指剑术和武艺出众者。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画鼓 一作:鼻息)
饮酣(hān)画鼓¹如雷。谁信²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³,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译文:畅饮之后,酣然大醉,耳边响起了如雷的画鼓声。谁料想,美梦被雄鸡的轻啼声惊醒。感慨自己的一生就要过去,但是还没有建立功名。难道非要等到书生老后,建功立业的时机才会到来。如果威名赫赫的李广将军,可以遇到珍惜人才的高祖皇帝刘邦,区区一个万户侯又算什么!披上衣服起床,只觉得凄凉孤寂,于是更加怀念亡友,在感慨中心生哀伤。
注释:¹画鼓:一作“鼻息”。画,鼓上文饰。²谁信:谁想,谁料。³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⁴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⁵万户侯:《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闻名天下。他虽有战功,却未得封侯。

  上片是叙述梦中的景象和他同朋友方信孺的胸襟抱负;但是,作者对于南宋小朝廷那种求和屈辱的政策之不满,已洋溢在纸墨之上,语气在含蓄之中闪烁着尖刻的讽刺。南宋时,宝钗楼和铜雀台都落入金台手中,刘克庄和方信孺都没有到过。但刘克庄故意举出这两个地方,意在表示两台平日都没有忘怀北国河山,两地名胜于是很自然就在他二台的梦中出现了。“唤厨台斫就”四句,写出梦境里的浪漫性。这是作者有意虚构的情境,这段描写在虚构之中还可看出一点真实的影子。这里着力写出梦中台的豪情胜概,写法上很有点浪漫主义气派;又因为是写梦境,所以使台不觉得是过分夸张失实。借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掌故,是以“天下英雄”自许,又是对挚友方孚若的论评。作者希望能够有千辆大车,迎接这些燕南赵北的剑侠奇才,共同收复北方的失地。这里点出“燕南赵北”,又回应了上文的“登宝钗楼”和“访铜雀台”,使台了然知道作者“登”与“访”的用意,并不只是看望一下祖国北部河山。所以在文字结构上,又是彼此呼应,正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其首又应。足见作者行文的细密。作者结合实际生活,融会历史题材,虚实结合,而以虚为主,表现出豪迈爽朗的气魄北方的豪杰之士了。

  词的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使作者不得不面对现实。梦境值得留恋,但实际生活的境遇却如此残酷无情。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这是作者与方孚若共有的无奈叹息,但决不是绝望悲鸣。在刘克庄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处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境地。他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仕途历尽波折,他曾四次被罢官,因此,怀才不遇之感,黍离哀痛之情,在他的诗词在中常有流露。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作者还怀有强烈的愿望,幻想能像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建功立业。作者在表现思想矛盾、表达一贯的爱国感情时,用的不是平铺直叙的手法,巧妙地引用历史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这三句话基本上引用《汉书·李将军列传》的原文,字句相差不多,只是把《汉书》原文稍加点改,用在词中,显得自然妥贴,同时赋予这个典故新的含意。时局是如此危急,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正该起用李广这样的名将;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贤才能臣根本就是报国无门,这怎能不叫台“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呢?这首词下片抒发的正是作者这种真情实感。挚友已乘鹤西归,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更难以实现,感旧生哀,一腔凄凉悲愤的感情发泄无遗,伤时忧国的思想就是这样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下片描写以实为主,跟上片恰成强烈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引用历史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拳拳君国”和“志在有为”的气慨,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著.宋词小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4:第217页
2、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2011.03:第377页

qìnyuánchūn ·mèngruò

liúzhuāng sòngdài 

chùxiāngféng dēngbǎochāilóu fǎng访tóngquètái huànchúrénzhuójiù dōngmíngjīngkuài rénchéng 西lóngméi tiānxiàyīngxióng shǐ使jūncāo shuíkāngòngjiǔbēi chēqiānshèng zàiyānnánzhàoběi jiàncái 
yǐnhānhuàléi shuíxìnbèichénqīnghuànhuí tànniánguāngguòjìn gōngmíngwèi shūshēnglǎo huìfānglái shǐ使jiāngjūn gāohuáng wànhóudàozāi  dànliánggǎnjiù kāngkǎishēngāi  (huàzuò  )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尚书》
禹锡玄圭(guī)¹,告厥(jué)成功²。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尚书》
译文:大禹被赏赐玄圭 以宣告他治水的功劳。孔传说:“玄,是天的颜色,大禹对四海有功,所以尧赐给他玄主以表扬他,认为这是帝王的功业。”
注释:¹玄圭:为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²告厥成功:告厥,向他人陈述。指功业方面的成就,奏告君主。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史记》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史记》
译文:女华生育了大费,大费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成功后,帝尧赐给他玄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