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箬红泥曲米春,篆滩风月入厨珍。谁令渠识黄庭字,且醉胸中无字人。
翠箬红泥曲米春,篆滩风月入厨珍。谁令渠识黄庭字,且醉胸中无字人。

jiānxiǎngjuézhīézhǎ--fāngyuè

cuìruòhóngchūnzhuàntānfēngyuèchúzhēnshuílìngshíhuángtíngqiězuìxiōngzhōngrén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芳树千株(zhū)发,摇荡¹三阳²时。
译文: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
注释:¹摇荡:这里形容风中起舞的美妙姿态。²三阳:太阳高照的日子,这里指炎炎夏日。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译文:夏日易多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春至花如来,夏近叶成帷(wéi)¹
译文:春来花似来,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
注释:¹帷:帷帐,帷幕。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译文: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译文:春风吹起的时候,送客反而使客人产生忧愁,在旅途中赶上春天的美景也无心赏春。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寄语¹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译文:传话给黄莺不要让啼叫声催着春天老去,在遥远的地方还有没有归家的人!
注释:¹寄语:所传的话语。

  徐熥与其弟、藏书家“红雨楼”主人徐兴公,都是明朝后期闽中才子,徐兴公声名尤大,号“兴公诗派”。这首小诗,当是徐熥寄给正在客游途中的兄弟,望其早日归来聚首的。

  前两句里,重叠着“春”“客”各三字,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但细细读时,却只觉诗意层层迭变,全无重复之感。“春风送客”,佳事也,身在客途,有春风一路相送、殷勤追随、慰我寂怀,如何不佳?如何却是“翻愁客”?起句虽不设问,而疑问已在其中。次句答得更巧。“客路逢春”,其实与“春风送客”只是一事,但虽是一事,两样说之,滋味便全然不同。有春一路“送”我,固然良慰;但春者,当是于安闲悠然中所赏玩者也,今在“客路”,正尔奔波,有何闲逸心思赏玩呢?故客路所逢之春,在客子眼中,自然是“不当春”一一算不得春,彼虽欲慰我,却终不能慰我,彼既一路送来,却时时令我不得慰,又如何不愁?

  上两句一问一答,已于重叠用字之中,曲尽变化之妙,但仅此而已,尚不过小巧手段,此诗之妙,更在后两句,然最妙处虽在后两句,其草蛇灰线,仍出于前两句。请再细想之:“不当春”,客因可作如是观,单春毕竟是春,不论你说它当得当不得,春风依旧骀荡,春光依旧汩汩流逝一一这,恐怕才是客愁的更深处吧?诗人唯因窥到了这客子在漫言“不当春”背后的深愁,故而于第三句才突发奇想,他把目光投到了象征春日的娇啭黄莺儿身上,他要那黄莹儿声音别变,还是嫩嫩的,娇娇的,千万别马上变得老腔老调,千万别把春天也啼老了,啼尽了一一因为,此际天涯正有一位未归的客子,正被算不得春的春光紧紧包裹着,为无法享有真正的、安闲的、故乡的春光而愁上加愁。如果黄莺儿声音真的老了、春光真的逝尽了,那客子天涯归来,他还能赏玩到什么呢?他岂不是要在“不当春”之外,更增一层“不见春”的悲哀?

  诗中的“客”,当然是指徐兴公,诗人寄诗给乃弟,而不称“弟”称“客”,且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无非是为乃弟点醒客子身份,望他莫要久恋梁园,迷失故园。诗中言徐兴公“逢春不当春”,自是诗人的揣测;诗人要莺声不老、春光莫逝,自也是诗人的痴想。一篇之中,皆为揣测和痴想;一篇怀人盼归之文字,却皆为“愁客”、“未归”充满字面,诗旨并不显露;这般落笔是诗的出人意表处,是诗的不落旧套处,更是诗的尤可收取招人归来之效处。试想:若徐兴公看破了兄长的痴想,顿悟到莺声其实不得不老、春光其实不得不逝,他能不早作归计吗?他能让期望与故园的兄长,在春尽之际长吁短叹、失望独归么?

--tēng

chūnfēngsòngfānchóuféngchūndāngchūnyīngshēngxiū便biànlǎotiānyóuyǒuwèiguīrén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译文:青青的荷叶盖住了盈盈绿水,芙蓉穿上了红衣服。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译文:水下有连成线的藕,上面有大头莲子。

qīngyáng--míng

qīnggài绿shuǐrónghóngxiān

xiàyǒubìnggēnǒushàngyǒubìngtóulián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木兰¹之枻(yì)²沙棠³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译文: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注释:¹木兰:即辛夷,香木名。²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³沙棠:木名。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美酒樽(zūn)¹中置²千斛(hú)³,载妓随波任去留。
译文: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注释:¹樽:盛酒的器具。²置:盛放。³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斛:古时十斗为一斛。⁴妓:歌舞的女子。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仙人有待乘黄鹤¹,海客²无心随白鸥。
译文:天上的仙人也要依靠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
注释: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²海客:海边的人。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平¹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xiè)²空山丘。
译文: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注释:¹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²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兴酣(hān)¹落笔摇五岳²,诗成笑傲凌(líng)³沧洲
译文: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注释:兴酣:诗兴浓烈。²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³凌:凌驾,高出。⁴沧洲:江海。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¹亦应西北流。
译文: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¹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参考资料:
1、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jiāngshàngyín

bái tángdài 

lánzhīshātángzhōu xiāojīnguǎnzuòliǎngtóu 
měijiǔzūnzhōngzhìqiān zàisuírènliú 
xiānrényǒudàichénghuáng hǎixīnsuíbáiōu 
píngxuányuè chǔwángtáixièkōngshānqiū 
xìnghānluòyáoyuè shīchéngxiàoàolíngcāngzhōu 
gōngmíngguìruòchángzài hànshuǐyīng西běiliú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逢君穆陵¹路,匹马向桑乾(qián)²
译文: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注释:¹穆陵:指穆陵关。²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楚国¹苍山²古,幽州³白日寒。
译文: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注释:¹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²苍山:青山。³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城池国战¹后,耆(qí)²几家残。
译文: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注释:¹国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²耆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处处蓬蒿(hāo)¹遍,归人²掩泪看。
译文: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注释:¹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²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8-409

língguānběiféngrénguīyáng--liúzhǎngqīng

féngjūnlíngxiàngsānggān

chǔguócāngshānyōuzhōubáihán

chéngchíbǎizhànhòujiùjiācán

chùchùpénghāobiànguīrényǎnlèik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