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落尽杨花飞,别后还应添带围。昨日姑苏台上望,洞庭山水思依依。
桃花落尽杨花飞,别后还应添带围。昨日姑苏台上望,洞庭山水思依依。

shǐjiàoshòu--zhāng

táohuāluòjǐnyánghuāfēibiéhòuháiyīngtiāndàiwéizuótáishàng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况东城、凤台沙苑,泛晴波、浅照金碧。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画堂迥、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清欢久、重燃绛蜡,别就瑶席。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¹。况东城、凤台沙苑²,泛晴波、浅照金碧。露洗是桐,烟霏³丝柳,绿阴摇曳(yè),荡春一色。画堂(jiǒng)、玉簪(zān)琼佩,高会尽词客。清欢久、重燃绛(jiàng),别就瑶席
译文:有时想想人这一生,碰到良辰美景一定要珍惜。想那良辰美景,能使人赏心悦目并带来快乐的事,从古至今都是难以全得的吧。好比城东那美丽的风景秀丽如凤台、沙苑,绿色的碧水泛出青色波浪,冉冉升起的太阳把亭台楼阁照耀得金碧辉煌。青翠欲滴的华桐树叶,好像刚刚被露水洗过一般,如烟的薄雾和着那轻轻飘荡的柳丝,把丝丝阳光从绿荫里摇出,春色浩荡一片。在画堂之外有曲折环绕的回廊,众多佳丽云集于此,头顶戴的玉簪琼佩相映生辉,高朋满座,都是文人墨客。欢歌笑语竟然忘记了时间。意犹未尽,于是把那红蜡烛点上,又重新开宴。
注释:多丽:词牌名。又名“绿头鸭”“陇头泉”“鸭头绿”“跨金鸾”“多丽曲”等。以晁端礼《绿头鸭·咏月》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四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¹就中难是并得:谢灵运《拟邺中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美景、良辰、赏心、乐事,此四者正是此词的结撰之处。²凤台沙苑:是美的台榭。刘向《列仙传·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风台,夫妇止其上。”南朝宋鲍照《升天行》:“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沙苑,一作“沁苑”。³霏:笼罩。⁴荡春一色:春色浩荡。⁵画堂:泛指是丽的楼堂。⁶迥:高。⁷玉簪琼佩:形容衣着服饰的是美。⁸重燃绛蜡:重新点起绛色的蜡烛。意谓良辰欢会,不觉已至深夜。⁹瑶席:美味的酒宴。
有翩若轻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有翩若轻鸿¹体态,暮为行雨标格²。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慢舞萦回,娇鬟(huán)低亸(duǒ),腰肢纤细困无力。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³轻掷(zhì)
译文:很多芳华丽人在此,有的体态轻盈若鸿鸟轻飞,有的妩媚动人似那仙人下凡。慢慢地闭合嘴唇,缓缓地清唱,情态妩媚妖娆,好像那黄莺在万花丛中清鸣。慢慢地把红袖挽起,轻轻地扭动身姿。妩媚的发鬓渐渐松散下垂,娇柔纤细的腰肢好像也困乏无力。怎么忍心让这良辰美景散去,只怕那彩云归后,要到何处再寻回。不敢把自己轻易灌醉,本就陶醉在这美景中的人们相互道别。难得这花好月圆良辰美景,莫要白白失去,轻易打发。
注释:¹轻鸿:代指女子轻盈的体态。吴文英《声声慢》“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句意相似。²暮为行雨标格:宋玉《高唐赋》言巫山之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标格,风范、风度。苏轼《荷是媚·荷花》词:“霞芭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意谓眼前女子有仙女风度。³谩:白白地。

  这是一首北宋初期的长调慢词。这首词比较纯粹地写酒宴场景,上阕写酒宴,下阕写酒宴应酬的歌女。词人宋感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难以兼得,因此劝大家要抓紧眼前时光享乐,以免分手后无处寻觅。这首词真实地写出了宋人歌舞酒宴的世俗场景,华丽辞藻间透着清雅之气。

  上阕起句便提出对良辰美景的珍惜和留恋,然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美”难以并俱,人生有限,良辰美景应该好好珍惜。试问,这其间又有多少赏心乐事可以兼而得之呢。开篇破题,点出了行文的主旨:人生苦短,应该珍惜有限的时光,珍爱生活。接着开始转到春日的风景描写。京城东郊,多园林池苑。徜徉其间,泛舟于碧波荡漾的莲池里,尽情地欣赏落日的余辉将亭台楼阁映照得金碧辉煌。夜露降临,晶莹的露水泻满了梧桐,岚霭轻柔地抚摩着绵绵的柳丝,绿荫浓郁,随风摇曳,这是一派多么美好的春景啊。此几句融情于景,呼应开篇“美景良辰堪惜”句。画堂高大华美,高朋满座,词客们衣着华丽,吟唱着高雅之调。人们尽情地欢聚.笙歌饮宴,灯火通明,珍馐美味,琳琅满目。

  下阕重点描写歌姬舞女的声音和姿态,从侧面写出她们的美貌。起句描绘了筵席上艺人们出众的歌舞技艺:体态轻盈者,风度翩翩,宛若惊鸿;轻启朱唇者如莺歌燕语不绝如缕。一时间,轻歌曼舞,秀发如云,她们身姿婀娜,美妙脱俗。千万不要这么早就离开,当眼前的欢乐消逝后,又到哪里去寻觅呢。诸词客不要推辞,在明月好花间且一醉方休。不要将眼前的美好时光轻易抛弃。最后两句与首两句遥相呼应,主题愈发明确,表达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于及时行乐的欢乐中又有“此事古难全”的惆怅,全词在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欢愉的同时,也有着小的缺憾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寻,因而显得更为真实感人,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首词真实地写出了宋人歌舞酒宴的世俗场景。词中对人物、景物、场景的描写,极尽铺张渲染,摹声绘色,淋漓尽致,情文并茂,富丽精工。

参考资料:
1、 上强村民著.无障碍读经典 宋词三百首:长春出版社,2018.01:第35页
2、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13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01:第26页
3、 上官紫微编著.宋词三百首导读: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01:第5页

duō ·liángdìnggōngshàng

nièguànqīng sòngdài 

xiǎngrénshēng měijǐngliángchénkān wènjiān shǎngxīnshì jiùzhōngnánshìbìng kuàngdōngchéng fèngtáishāyuàn fànqíng qiǎnzhàojīn huátóng yānfēiliǔ 绿yīnyáo dàngchūn huàtángjiǒng zānqióngpèi gāohuìjìn qīnghuānjiǔ chóngránjiàng biéjiùyáo 
yǒupiānruòqīnghóng鸿tài wèixíngbiāo chěngzhūchún huǎnyāo tīngliúyīngluànhuā mànyínghuí jiāohuánduǒ yāozhīxiānkùn rěnfēnsàn cǎiyúnguīhòu chùgèngxún xiūzuì míngyuèhǎohuā mánqīngzhì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艳拂潮妆,澹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¹江上。艳拂潮²妆,澹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注释:¹断绿衰红:一本作“断红衰白”。²潮:一本作“朝”。
宛相向。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笑何郎、心似春荡。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宛相向¹。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洗、玉井晓霞佩响。寸藕折长丝,笑何郎、心似春荡²。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³。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释:¹宛相向:一本以此三字作上片结句。²笑何郎、心似春荡:一本作“何郎心、似春风荡”。³听娇蝉、声度菱唱:一本作“娇蝉声、远度菱唱”。

  “法曲献仙音”,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陈旸《乐书》:“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献仙音》其一也。”又云:“圣朝法曲乐器,有琵琶、五弦筝、箜篌、笙笛、觱篥、方响、拍板,其曲所存,不过道调望瀛,小石献仙音而已。其余皆不复见矣。”《乐章集》、《清真集》并入“小石调”,《白石道人歌曲》入“大石调”。周、姜两家句豆大体相同。九十二字,前片八句三仄韵,后片九句五仄韵。前片结尾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五言两句,后片结尾是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一句、六言一句,周、姜全同。

  “风拍”三句。开头两句对仗。此言深秋时节,江湖上生长着的荷花,被风浪摧打得叶断梗折、花瓣零落,一派萧瑟之景。“艳拂”三句,言放在室中的盆栽荷花却仍旧生气勃勃,红白莲花随着金风在水盆上起伏不停。以此与上三句的江湖上荷花作比,并切入题意。“过数点”两句,言随着夕阳的折射,空中飘来几点雨丝。此种意境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异曲同工,都写出了秋天的气候变化。雨丝挂在红白莲花上,使词人觉得莲花也在为秋尽冬临而流泪悲哀。

  “宛相向”三句,述清晨莲花。言清晨,当玉井星坠向西边,彩霞从东方闪现之时,红白莲花随着微风发出飒飒的响声,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它们相对而玉立,仿佛两个娇女子在喁喁而语,并指点着说:“你看,你看,有一朵白云已经飞过了那远处小岛的上空。”“玉井”,即参星下四小星名。“寸藕”两句。言盆栽荷花的藕根虽短,但是如果折断它,那未其藕丝是抽扯不绝的,这就是“藕断丝连”啊。词人由此又联想到自己与爱人虽也是分隔两地,但心常思之也。“何郎”,即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这里借代词人自己。“半掬”两句。“掬”,离也。此言红白莲若即若连,似乎也感受到深秋的微凉,再听见寒蝉凄切,仿佛正在歌着《菱唱》曲,使寒意更加浓厚。“伴鸳鸯”两句,言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词人对花饮酒,自是一大雅事也。可是他偏不写饮酒,而是写酒醒后才发觉人已在床上,时候也不早了。这一曲笔,道出此词其实是词人的追忆之作也。

  全词以拟人手法,写活了红白双莲,并衬以词人自己的联想,写花即写人也。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威风万里压南邦¹,东去能翻鸭绿(lù)²
译文: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注释: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¹南邦:南方的邦国。²鸭绿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灵怪¹大千²俱破胆,那教³猛虎不投降。
译文: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注释:¹灵怪:妖魔鬼怪。²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³那教:怎教,怎能使。

  这首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颂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2、 早早编 .有斜阳处有春愁 才女的诗心和宿命.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第36页

línyìngzhì

xiāoguànyīn sòngdài 

wéifēngwànnánbāng dōngnéngfān绿jiāng 
língguàiqiāndǎn jiàoměngtóuxiáng 
渚蒲淅淅风犹急,岸柳纤纤雨尚余。
渚蒲淅(xī)¹风犹急,岸柳纤纤雨尚余。
译文:渚蒲这个地方还在刮着淅淅的风,纤细的岸柳在雨中摇荡着。
注释:¹淅淅:形容风声。
栖鹭宿鸥浑去尽,泝溪还有两三鱼。
(qī)鹭宿鸥浑¹去尽,泝(sù)²溪还有两三鱼。
译文:栖息的白鹭和驻宿的鸥鸟全都飞走了,沿着小溪逆流而上的话还可以看到有两三条鱼在水里游动。
注释:¹浑:全,都。²泝:同“溯”,逆流而上。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kān)破三春景不长,缁(zī)¹顿改昔年妆。
译文:惜春看到其他三春的结局也知道自己好景不长;她改去当年小姐的妆容穿上了佛衣。
注释:¹缁衣:这里是指僧尼的服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译文:可惜一个出身名门的闺秀,只能孤独的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的一生。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食缁衣乞"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