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凿非疏出洞门,源深流嶮合还分。高成瀑布漱逋客,
非凿非疏出洞门,源深流嶮合还分。高成瀑布漱逋客,
清入御沟朝圣君。迸滴几山穿破石,迅飞层峤喷开云。
清入御沟朝圣君。迸滴几山穿破石,迅飞层峤喷开云。
旧斋一带连松竹,明月窗前枕上闻。
旧斋一带连松竹,明月窗前枕上闻。

quán--yín

fēizáofēishūchūdòngményuánshēnliúxiǎnháifēngāochéngshù

qīnggōucháoshèngjūnbèngshān穿chuānshíxùnfēicéngjiàopēnkāiyún

jiùzhāidàiliánsōngzhúmíngyuèchuāngqiánzhěnshàngwén

徐夤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 2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分携(xié)¹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²。偶然相聚还离索³。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译文:上次的分别还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感叹人生到处漂泊,就像浮萍一样。虽然偶尔会相聚,但终究朋友还是要离散各地。这多愁多病的身体,在等待朋友的消息中愈发消瘦了。
注释:¹分携:分别。²萍漂泊:浮萍无根,随波逐流,喻人生漂泊不定。³离索:离群索居。索:孤独。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¹犹负平生约²。西望峨嵋³,长羡(xiàn)归飞鹤
译文:这杯离别的酒不要推却了,你我都是辗转外郡之人,漂泊不定。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可我总是西望峨眉山,期盼着归隐的日子。
注释:¹故山:指故乡。²平生约:早定下的归乡之愿。³峨眉:四川名山,代指作者与杨绘的家乡(杨是四川绵竹人)。⁴归飞鹤:飞回故里之鹤。

  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为飘泊而“多病多愁”,一开始便是错误。词一开头,就点明离别,并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分携如昨”。“分携”犹言分手,写出了临别依依、难舍难分的感情。说是“如昨”——像昨天那样,那是因为苏轼出判杭州时,杨绘任御史中丞,二人曾在汴京相别。回忆旧日分离,则是为了强化当前别情,所以很自然地引发了人生感慨:“人生到处萍飘泊”,不过这与作者早年写下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那种泛咏人生不同,主要是就宦游踪迹不定而发的。接着便推出当前送别之事:“偶然相聚还离索”。按杨绘予本年八月才到杭州知州任,九月即被朝廷召还,所以说是“偶然相聚”。故人相聚匆匆,更使别情难堪。“离索”虽然是指当前的离别,却蕴蓄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也与开头的“分携”相照应。紧接着,词人又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抒写了更深一层的感慨:“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苏轼在熙宁六年、七年诗作中屡屡言“病”,可见当时健康情况不佳确是事实,但这里说“多病多愁”,毋宁说是道出了一种不得志的情绪,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以及在地方官任上沉沦多年,无疑都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至于断言“须信从来错”这里“须信从来错”是词人以夸大的过激的言辞来表现一种牢骚的情绪。由于杨绘是在党争中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词人能敞开心扉,放言无忌。

  下片劝慰友人,天涯沦落人,不妨放怀一笑。换头两句写别筵情景:“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尊前对饮,并用天涯沦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当然,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真的如自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只是夸大其辞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怀念往往纠缠在一起,篇末三句折到抒发归隐故乡的意愿,是合乎心理逻辑的:“故乡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从当年兄弟相约早退到写此词时,已经过去了十四个年头,“犹”、“长”二字便写出了一种长久的期待与内心的渴望。词人把“峨嵋”作为故乡及其美景的代表,从反面运用了“化鹤归辽”的神话故事,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归隐的素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不过,下片所写并非当时思想的全部,也不能因此引出词人向往恬退的结论。

  这首赠别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牵动了故乡情结。全词所表现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怀,但取境阔大。声调嘹亮,故情虽抑郁而不萎靡,构成独特之情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1页

zuìluòshàngchéngyuán--shì

fēnxiézuórénshēngdàochùpíngpiāoǒuránxiāngháisuǒduōbìngduōchóuxìncóngláicuò

zūnqiánxiàoxiūquètiāntóngshìshānglúnluòshānyóupíngshēngyuē西wàngéméizhǎngxiànguīfēi

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
客心¹悲暮序²,登墉(yōng)³(kàn)平陆
注释:¹客心:游客的心情,作者自谓。²暮序:一年之末,指暮冬。³登墉:登上郢城故城墙;墉,垒土为墙,此处指郢城墙。⁴瞰平陆:瞰,从高处往低看,即俯视;平陆:平野。
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林泽¹(yǎo)²芊绵³,山川郁重复
注释:¹林泽:山林与水泽。²窅:沉远貌。³芊绵:草木茂密繁盛的样子。⁴郁重复:郁:结;重复:山重水复,此指山川纵横交错。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
王公泽¹设险²,名都³江隩(yù)
注释:¹泽:依靠,凭借。²设险:设防。³名都:郢城。⁴拒:抗,此处可作镇守解。⁵江隩:水流弯曲处。
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方城¹²北门,溟(míng)³穷南服
注释:¹方城:春秋时楚国北面的长城,古为中国九塞之一。²次:迈,连接。³溟海:本为神话中的海,此泛指楚国南边的深海。⁴穷南服:楚国疆域一直到达了当时中国极南的地区。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
长策挫吴豕(shǐ)¹,雄图竞周鹿²
注释:¹挫吴豕:这是骂吴国的话。²竞周鹿:竞鹿,逐鹿,喻争夺天下。
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万乘¹重沮(jǔ)²,九鼎³轻伊谷
注释:¹万乘:这里指楚王。²沮漳:沮水与漳水。³九鼎:指东周,时其首都在洛水之阳。⁴伊谷:伊水与谷水。
大蒐云梦掩,壮观章华筑。
大蒐(sōu)¹云梦掩²,壮观章华³筑。
注释:¹大蒐:古春猎为蒐,天子出猎于春日为大蒐。²云梦掩:楚国为古云梦七泽之地。这里指楚王出猎时声势浩大,旌旗蔽日,人马盖地。³章华:即章华台,为楚王所筑。
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人世更¹盛衰,吉凶良倚伏²
注释:¹更:替换。²吉凶良倚伏:指福祸相因而互倚。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jù)¹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²
注释:¹遽:急速,忽忙地。²贤臣逐:指屈原两次被楚王放逐。
南风忽不尽,西师日侵蹙。
南风¹忽不尽,西师²日侵蹙(cù)³
注释:¹南风:指楚国。楚国地处南方。²西师:指秦国。秦国地处西方。³日侵蹙:(秦)因侵略迫使(楚)国土日渐缩小。蹙:收缩。
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扑。
运圮¹属驰驱²,时屯恣(zì)敲扑。
注释:¹运圮:国运衰败。²属驰驱:不断地辗转迁移。时屯:时事艰难。恣敲扑:恣,恣意、任意。敲扑,挞伐凌辱。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莫救夷陵火¹,无复秦庭哭。
注释:¹夷陵火:夷陵,今宜昌,楚先王的陵墓在此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火烧夷陵。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
(yān)(yǐng)¹遂丘墟²,风尘俄惨黩(dú)³
注释:¹鄢郢:故址即今宜城南境内。郢为楚都城。²丘墟:废墟。俄:一会儿,很快。³惨黩:昏暗貌。
狐兔时游戏,霜露日沾沐。
狐兔时游戏¹,霜露日沾沐²
注释:¹狐兔时游戏:狐狸与兔子时常出没在郢城的废墟上。²沾沐:侵蚀。
钓渚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钓渚¹故池平,神台尘宇覆。
注释:¹钓渚:楚庄王所筑的诸侯台,在纪南城东不远处。下句“神台”同。
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阵云埋夏首¹,穷阴惨荒谷。
注释:¹阵云埋夏首:阵云,浓云;夏首,夏水的上游。夏水在今江陵县境。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
怅矣舟壑(hè)¹,悲哉年祀(sì)(shū)²
注释:¹舟壑迁:意谓沧海桑田,山水已非昔貌。²年祀倏:指对楚先王的岁时祭祀,如今已倏然不复举行了。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郢城怀古》是李百药传世作品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郢是战国时楚国的京城。这首诗充满了历史典故,有点冗长乏味。作者在诗中紧密追随鲍照《芜城赋》的结构,不过鲍照将衰败与繁荣时期的骄奢相联系,李百药却更关心不可避免的盛衰模式:“运圮属驰驱,时屯恣敲朴”。这是抽象观念、引喻及命运决战幻象的有力结合。对联的第二句用《易经》的卦名“屯”(“始难”)来解释郢城的衰败。楚国是被秦国击败的,“敲朴”一语出自贾谊一篇论秦专制的著名文章。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所著《初唐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¹有道²而正³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注释:¹就:靠近。²有道:指有道德的人。³正:匡正、端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富¹与贵²,是人之所欲也;不以³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èi)必于是。”(《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注释:¹富:财物多,富裕。²贵:地位高,显贵。³以:用、按照。⁴道:方法,途径。⁵恶乎:凭什么。⁶无:没有。⁷违:离开,避开。⁸于是:于,在;是,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jǔ)。”(《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注释:¹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³惑:迷惑,疑惑。⁴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⁵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⁶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⁷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¹,思而不学则殆(dài)²。”(《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注释:¹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²殆:疑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小子¹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²,可以群,可以怨³。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注释:¹小子:指学生们。²观:观察力。³怨:讽刺。⁴迩:近。
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田家接口薥秫饭,书馆充肠苜蓿盘。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田家接口薥(shǔ)(shú)¹,书馆充肠苜(mù)(xu)²。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译文:村里城里的井水都干了,远近的河流都断流了,最近来了连绵的好雨。农民可以吃上蜀米做的饭,读书人也可以吃苜蓿充饥。年成变好,大家都开心,到了秋天把庄稼收满场上。
注释:玉芙蓉:曲牌名,属南曲。¹薥秫饭:蜀米做的饭。²苜蓿盘: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紫花,可做饲料,嫩苗人可吃,俗称“金花菜”。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初添野水¹涯,细滴茅檐下,喜芃(péng)²遍地桑麻。消灾不数³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译文:地面开始有了积水,房檐下细细滴水,遍地桑麻长势喜人。消除灾难不需要千金价,只需要下场雨就能救活八口之家。荞麦大豆,都开了花,眼见着葫芦棚里结了一个金黄色的大瓜。
注释:¹野水:指地上积水。²芃芃:草木茂盛的样子。³不数:无法计算。⁴赤金瓜:金黄色的大瓜。

  第一首小令着重写由旱而雨的转变给作者带来的畅快心情,一场雨水的到来让人们能够“欢颜笑颜”;第二首小令从“雨”本身的刻画来展现内心满满的喜悦,描写了雨后庄稼茂盛生长之景。全曲借景抒情,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

  第一首,无尽等待之后雨水终于降临,绵绵连连地下着,冲刷着灰头土脸的村城,充盈着枯渴已久的水井,滋润着裸露龟裂的河床。作者望着及时好雨生发出幸福憧憬:田家能够吃到用高粱米煮的“薥秫饭”,书馆中清贫的生活也有了保证,耕读生活因为雨水的降临而显得更为安然自适。由己及人想得再远些罢,仿佛又已经看到秋天人们收完田间庄稼,带着欢颜笑语来到场园中纳稼,相互诉说着自家今年丰厚的年成。因为好雨带来的“年成变”让作者心间欢喜无限,而通过作者笔下欢快的联想又仿佛看到了农人们一张张笑意盈盈的脸,真切感受到农家平凡但不平淡的安乐生活。

  第二首,作者从“雨”本身的刻画来展现内心满满的喜悦,由景生情的生动描写更能传达作者昂扬快意的情绪。“初添野水涯”从视觉上写出雨水降临使得野水漫涨的开阔景象,着一“初”字生动地写出作者因为长久热切的期盼而对雨水降临之时的分外关注,含蓄地传达出等待雨水的焦急心绪以及喜雨初降的疏放快意。“细滴茅檐下”则能从听觉上感受到雨水顺着茅檐滴落发出滴滴答答的轻快雨声,用一“细”字既写出雨水的细密丰沛又写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同时将喜雨带来的快感渗透在曲句之中。“喜芃芃遍地桑麻”描写的是作者在雨中看到的可喜景象,用“芃芃”二字写出遍地桑麻在雨水的浇灌下生长茂盛的样子,直接用“喜”字强化雨中观望的欢快情绪,对于农人来说,及时雨能够带来的好收成比什么都值得高兴。前三句写雨景,景语句句含情,作者因喜雨而生发的“喜”的情绪溢于言表。

  “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出普通百姓靠天吃饭的真实心声,由此能够真切体会农人在遭受旱灾、濒临绝境之后突逢淋漓喜雨陡然畅快、喜不自胜的心情。作者在表述中将喜雨拟人化,使得喜雨具有了为百姓消灾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般的慈悲胸怀,直剖心声式的叙写让喜雨具有了别样的生命情怀,更加突出作者对及时喜雨的盛赞和感激。

  小令的末三句,写作者目睹好雨连绵,因为满心的喜悦生发出美好的想象:花开得热烈,瓜结得硕大。作者巧妙地将全曲的焦点收束在“葫芦棚”中一个耀眼的“赤金瓜”上,由点及面地遐想喜雨之后的一派丰收景象。此首小令描摹细致、想象鲜活,通过自然纯朴的语言,按照盼、看、听、想的内在思路,使难以言表的喜悦情绪在字句的锤炼、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中完全迸发出来,有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

  综观两首小令,因为及时好雨而生发无尽喜悦,一方面展现了归隐田园的作者源于生活的真实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具有悯农情怀的作者与农人息息相通的深层情感。语言清新活泼,情感强烈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及时好雨的赞美、感激和喜爱。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明清散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89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花落柴门掩夕晖¹,昏鸦²数点傍³林飞。
译文: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注释:春晚:暮春傍晚。¹夕晖:夕阳的余晖。²昏鸦:黄昏时的乌鸦。³傍:围绕。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¹余小立阑(lán)²外,遥见樵(qiáo)³一路归。
译文: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注释:¹吟:诵读诗文。²阑干:栏杆。³樵渔:樵夫、渔夫。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5-17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0-131

chūnwǎn

zhōudūn sòngdài 

huāluòcháiményǎnhuī hūnshùdiǎnbànglínfēi 
yínxiǎolángānwài yáojiànqiáo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