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奇石倚苍屏,下有池莲冉冉青。闻道玉人曾羽化,愿从风御出沧溟。
华山奇石倚苍屏,下有池莲冉冉青。闻道玉人曾羽化,愿从风御出沧溟。

zhōushíèrjǐngtiānchíshān--zhèngxuéchún

huáshānshícāngpíngxiàyǒuchíliánrǎnrǎnqīngwéndàoréncénghuàyuàncóngfēngchūcāngmíng

郑学醇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5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洛最多竹,樊(fán)(pǔ)¹棋错²。包箨(tuò)³(shí)之赢,岁尚十数万缗(mín),坐安笋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shān)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zhāi)闲馆在亏蔽¹⁰间,宾欲赏,辄(zhé)腰舆(yú)¹¹以入,不问辟疆¹²,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译文:洛阳最多的是竹子,竹园星罗棋布。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等于坐得千户侯的利禄,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但是,竹园里打堰灌水,养土施肥,育苗选材,修剪培养等工作,都必须严谨细致,认真从事。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有精巧雅致的亭舍,客人要想游赏,都可以坐小轿,径直而人,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主人亦不在意,对此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因此,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也出名了,都把它当作一件好事。
注释:戕(qiāng):砍伐。¹樊圃:竹园。²棋错:星罗棋布,多的意思。³箨:包着的竹笋的皮。⁴榯笋:竖立的竹笋。榯,直立。⁵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这里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铜钱,每缗一千文,即一贯钱。⁶渭川:指渭水流域。⁷庸:通“墉”,水堰。⁸简历:选择。⁹芟:删除,修剪。¹⁰亏蔽:指竹林深处遮蔽的空地。¹¹腰舆:古代的一种便轿。¹²辟疆:顾辟疆。这里代指竹园所有者。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壬申¹之秋,人吏率持镰(lián)斧,亡(wú)²公私谁何,且戕且桴(fú)³,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bèi)。如是累日,地榛(zhēn)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译文:壬申年秋天,官府纷纷率人拿着镰刀斧头,不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竹林的主人是谁,一律砍伐,不伐尽不止。西京留守发出严令:敢隐瞒丝毫的即为私藏,将按照不服从官家急需治罪,当官的被看作是对朝廷的怠惰不敬,当百姓的则被看作是叛逆不道。这样一来,数日以后,土地荒芜了,竹园光秃了。老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吝惜的神情,由此可知,洛阳的百姓是急供朝廷所需的。
注释:¹壬申:即北宋明道元年(年)。²亡:通“无”,不论。³桴:鼓槌,这里作动词用,指砍伐。⁴守都:这里指河南府治洛阳的主管官,即西京留守。⁵服王官:指做官的。⁶慢:怠慢。⁷齿王民:指做百姓的。⁸悖:叛逆。⁹榛:荒芜。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¹,不时谓之暴殄(tiǎn)²。今土宇³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 d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¹⁰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¹¹,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译文:唉,古时砍伐山木,交纳木材芦苇,只是把地产的好东西,送到官府,以准备充当一定的用途。不供给就叫做叛逆犯上,不按时令砍伐征收,就叫做随意糟蹋。现在大宋王朝疆域广大,赋税收入积聚众多;皇上更是一心一意地节俭,并没有大兴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官府中积累的材料物资,无不是余裕漫溢,甚至于都被蠹蚀腐朽了。可是,一遇到意外之事,却又没有限度的搜敛刮取,也许是塑像修庙超过了限度吧!古书上不是说过:“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还说过:“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坚守职责的道义,千万不可忽视。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伐竹则如同是一桩小事了。
注释:¹畔废:叛逆。畔,通“叛”。²暴殄:残害灭绝,任意糟蹋。³土宇:土地和屋宅。⁴广斥:广阔的盐碱地。此句意为宋朝疆域广大。⁵委叠:积聚众多。⁶县官:指政府、朝廷。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县,即王畿。⁷无艺:没有限度。⁸意者:推测之词。⁹营饰:营造修建。征用材料的目的是修复宫殿。作者这里说营饰像庙,是委婉之词。¹⁰过差:超过限度。¹¹守官与道:这里意谓坚守职责和道义。

  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

  第二段正面写“戕竹”。先点时间:“壬申之秋”,即明道元年秋天。接着就写大砍大伐。“人吏”四句,句式由长而短,由散而整,用辞斩截,音节急促,将“戕竹”的来势之猛,行动之快,渲染得令人难以喘息。“人吏”之所以有如此来头,原来是“守都”有令。如此层层邀功,个个卖力,不几天,“樊圃棋错”的竹林,便变成处处“地榛园秃”。而百姓却没有一丝吝惜之情流露于颜面,确实耐人寻味。再接下去就是表现百姓的可怜、可悲,因为他们不仅在物质上作了惨重而无益的牺牲,而且在感情上还遭到一番极大的欺骗和愚弄,则吏之可恨,自在言外。“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 由是知其民之急上”,实在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作者写过“戕竹”之后,引古证今,加以议论,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节。首先指出“伐山林,纳材苇”的目的是“以经于用”。在这个前提之下,地方“不供谓之畔废”,但是,官府若不按一定时间采伐聚敛,则“谓之暴殄”,更何况不“经于用”呢!宋朝疆域辽阔,年年赋敛之物积聚甚多,而仁宗亦无大建宫室园囿的奢侈之心,所以朝廷长期积压的各种材料,无不听其朽烂。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有一点意外情况,还是一不问是否需要,需要多少;二不问时间是否合适,便打着“与公上急病”的旗号,层层加码 ,敛取无度,“不竭不止”,结果所取又超过所需,自然又是堆积腐烂。“《书》不云”两句,以正面的教诲之词,婉转而尖锐地批评了上述行为,恰恰是以“无益”于民之举(戕竹),害于民有益之物(洛竹),无“节用爱人”之心显而易见。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大千世界,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点睛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前叙后议的方式,前两段铺叙,笔力简明、清晰。由于第一段的美与第二段的丑的对照,则后一段议论,笔锋所向披靡,深刻地表现出美被丑破坏的痛心,从而滥砍滥伐竹子乃至推而广之的一系列害民之举皆令世人共讨之。作者虽然在议论时顾及到最高统治者,但言辞之中柔中有刚,谏中有刺,戕竹的危害性通过一番叙述与议论,则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他采取引用法,援引儒家经典《尚书》中的有关议论来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也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他的文章是给当朝皇帝和权贵们看的,作为当时地位卑微的作者来说,恐怕人微言轻,不若搬出祖训来,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也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207-1209

qiāngzhú

ōuyángxiū sòngdài 

    luòzuìduōzhú fáncuò bāotuòshísǔnzhīyíng suìshàngshíshùwànmín zuòānhóu nìngkěnwèiwèichuānxià ránzhìshuǐyōng rèn jiǎnshānyǎng shuàijǐnyán jiāyǒuxiǎozhāixiánguǎnzàikuījiān bīnshǎng zhéyāo wènjiāng tiánguàiràng shìmíng wèihǎoshì 

    rénshēnzhīqiū rénshuàichílián gōngshuí qiěqiāngqiě jiézhǐ shǒuchūlìng yǒugǎnyǐnháowèi gōngshàngbìng wángguānwèimàn chǐ齿wángmínwèibèi shìlěi zhēnyuán xiàyǒushǎojiànyánjiānzhě yóushìzhīmínzhīshàng 

     zhěshānlín cáiwěi wéishìzhīměi dēngwáng jīngyòng gōngwèizhīpànfèi shíwèizhībàotiǎn jīnguǎng广chì wěidié shàngjiǎn fēiyǒuguǎng广shèngyòuzhīchǐ xiànguāncáiyòng yǎnxiǔ éryǒufēicháng liǎn zhěyíngshìxiàngmiàoguòchā  shū yún  zuòhàiyǒu  yòuyuē  jūnjiéyòngéràirén  tiānyǒusuǒdāngzhāomóu shǒuguāndào  tuīlèiérguǎng广zhī zhúshìyóu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ruí)¹饮清露²,流响³出疏桐。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注释:¹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²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³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⁴疏:开阔、稀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¹秋风。
译文: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¹藉:凭借。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参考资料:
1、 《新语文学习.初中》2012年第6期.刘学锴
2、 傅德岷.品唐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
3、 莉.青少年必读的古诗词.武汉:崇文书局,2011:19-20

chán

shìnán tángdài 

chuíruíyǐnqīng liúxiǎngchūshūtóng 
gāoshēngyuǎn fēishìjièqiūfēng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论者以窃符¹为信陵(líng)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以之暴亟(jí)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jí)²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注释:¹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²岌岌:极端危险。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译文: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zhūn)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¹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yān)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chè)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jì)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yīn)(qī)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lǔ)于以,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xùn)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²魏王也。
译文: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救他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救他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比得上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注释:¹平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夫人为信陵君之姐。当以兵围赵时,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亲关系来打动其心。²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¹,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²以唇齿之势激谏(jiàn)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以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³,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jī),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译文: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在魏王卧室里替魏公子盗窃兵符,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上谏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乡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注释:¹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当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时,他向信陵君提出窃符之计。²曷若:何如,倘若。³“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以人知有穰(ránɡ)¹,不知有以王,虞(yú)(qīng)²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zhuì)(liú)³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qī)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译文: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
注释:¹穰侯:魏冉,以昭襄王之舅父,曾任以将军、相国,握有以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²虞卿:赵孝成王时相国。他和魏国的魏齐曾为早年间的好友,其后魏齐遇难出奔,他为了帮助魏齐,竟弃官与之一起出走。³赘旒:旒,同“瘤”,多余的东西。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jìng)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shì)魏王之宠也。木朽(xiǔ)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xián)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¹,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zhuì)(liú)也。
译文: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然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权,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注释:¹履霜之渐:《易经·坤》:“履霜坚冰至。”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¹、翚(huī)帅师²。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译文: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注释:¹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²翚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xìnlíngjūnjiùzhàolùn

tángshùnzhī míngdài 

    lùnzhěqièwéixìnlíngjūnzhīzuì wéiwèizuìxìnlíng qiǎngqínzhībào jīnbīnglínzhào zhàowáng zhào wèizhīzhàng zhàowáng wèiqiěwéizhīhòu zhào wèi yòuchǔ yān zhūguózhīzhàng zhào wèiwáng chǔ yān zhūguówéizhīhòu tiānxiàzhīshì wèiyǒuzhě jiùzhàozhě jiùwèi jiùguózhě jiùliùguó qièwèizhīshūwèizhīhuàn jièguózhīshīfēnliùguózhīzāi zhě 

    ránxìnlíngguǒzuì yuē yòurán suǒzhūzhě xìnlíngjūnzhīxīn 

    xìnlínggōngěr wèiyǒuwáng zhàoqǐngjiùwáng érzhūnzhūnyānqǐngjiùxìnlíng shìzhào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píngyuánjūnhūnyīnxìnlíng érxìnlínghūnyīnzhī jiùzhào shì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 zhīyǒuwáng qiè fēiwéiwèi fēiwéiliùguó wéizhàoyāněr fēiwéizhào wéipíngyuánjūněr shǐ使huòzàizhào érzàiguó suīchèwèizhǐzhàng chèliùguózhīzhàng xìnlíngjiù shǐ使zhàopíngyuán érpíngyuánfēixìnlíngzhīyīn suīzhàowáng xìnlíngjiù shìzhàowángshèzhīqīngzhòng néngdāngpíngyuángōng érwèizhībīngjiǎsuǒshìshèzhě zhǐgòngxìnlíngjūnyīnzhīyòng xìngérzhànshèng  xìngzhànshèng wéiqín shìqīngwèiguóshùbǎiniánshèxùnyīn zhīxìnlíngxièwèiwáng 

    qièzhī gàichūhóushēng érchéngzhī hóushēngjiāogōngqiè wéigōngqièwángzhīnèi shìèrrén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wéixìnlíngzhīwéi ruòchúnchǐ齿zhīshìjiànwáng tīng qínshī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hóushēngwéixìnlíng ruòjiànwèiwángérshuìzhījiùzhào tīng xìnlíngjūn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yǒubàoxìnlíng ruòchéngwángzhīérquànzhījiù tīng wéigōng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xìnlíngjūnwèi zhào èrrénwáng xìnlíngjūn wéichū 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zhīzhào zhīyǒuwáng nèixìng wàilínguó jiànménrén yòujiēzhīyǒugōng zhīyǒuwáng shìwèijǐnyǒuwángěr 

     shìzhīshuāi rénjiēbèigōngdǎngzhīxíngérwàngshǒujiéfènggōngzhīdào yǒuzhòngxiàngérwēijūn yǒuchóuérfèn qínrénzhīyǒuránghóu zhīyǒuqínwáng qīngzhīyǒuzhījiāo zhīyǒuzhàowáng gàijūnruòzhuìliújiǔ yóuyánzhī xìnlíngzhīzuì zhuānzhīqièqiè wéiwèi wéiliùguó zòngqièyóu wéizhào wéiqīn zòngqiúwáng érgōngránzhī zuì 

    suīrán wèiwángzuì bīngcángnèi xìnlíngānqièzhī xìnlíngwèiwáng érjìngqǐngzhī kuīwèiwángzhīshū wèiwáng érgǎnqiè shìwèiwángzhīchǒng xiǔérzhùshēngzhī zhěrénjūnchíquánshàng érnèiwàigǎn xìnlíngānshùjiāozhào zhàoānqǐngjiùxìnlíng ānxiánxìnlíngzhīēn xìnlíngānmàiēn shuāngzhījiàn zhāozāi yóuyánzhī zhòngrénzhīyǒuwáng wángwéizhuìliú 

    xìnlíngjūnwéirénchénzhídǎngzhījiè wèiwángwéirénjūnshīquánzhījiè  chūnqiū shūzàngyuánzhòng huīshuàishī jiē shèngrénzhīwéishēn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出西直门¹,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带藻²(yíng)³,鬣(liè)带牵。小鱼尾游,翕(xī)跳达。亘(gèn)流背林¹⁰,禅刹¹¹相接。绿叶秾(nóng)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dī),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¹²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¹³十里如锦,香风芬馥(fù),士女骈(pián)(tián)¹⁴,临流泛觞¹⁵,最为胜处矣。憩(qì)青龙桥,桥侧数武¹⁶,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¹⁷,积岚沉雾¹⁸。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qí)(zhěn),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¹⁹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běn)²⁰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chéng)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²¹。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译文:出了西直门,过了高梁桥,路旁皆是杨柳,道旁清溪如同衣带,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水草藻类萦绕,像是马鬣在风中飘荡,小鱼一条接着一条,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绵延,背依竹林,接着是一座古刹,绿叶浓郁,掩映着朱红的大门,寂静无人,惟闻鸟鸣花落。经过响水闸,听见水声汩汩流淌。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茂密,水面越发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时候,莲花十里如锦,风中满是浓郁芬芳,众多美丽高贵的女子聚在此处,列坐水边,浮杯饮酒,真是极为美丽的景致啊。在青龙桥上歇息,桥边数步之外,有一寺庙依山而建,下临陡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一阁楼,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怀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此处常常沉积着流岚雾霭。前方平坦开阔如镜,有溪流,旁植柳树,稻田处处,一片翠绿之中隐隐可见村落。沿着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内宽阔而颇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绕过,有一座高高的小桥可以坐下歇息。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有年老的僧人杵着拐杖在田埂间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鸣声此起彼伏。啊,这就是田园生活的快乐啊,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了,于是晚上就歇在这里。
注释:西山十记:全文共十篇,此处选一篇。西山:指北京西山。西山是军都山的分支,包括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¹西直门:即今北京西直门。以下各地名,今天大部分仍存在。²带藻:一种水草。³萦:萦绕。⁴蔓:枝蔓。⁵鬣:兽类颈上之毛,如马鬃。⁶走:移动。⁷牵:牵扯。此句言,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得移动着,又像带子一样牵扯着。⁸翕忽:忽然之间。《文选·吴都赋》:“神化翕忽。”刘良注:“翕忽,变化疾速貌。”⁹跳达:同“挑达”,轻捷跳跃的样子。《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朱熹注:“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姿也。”一说,往来的样子。¹⁰亘流背林:面对着河水,背靠着树林。亘:横断,此处是迎对的意思。¹¹禅刹:佛寺。¹²西湖:即后来颐和园内的昆明湖。¹³芙蓉:荷花。¹⁴骈阗:一作“骈填”,人多拥挤的样子。¹⁵临流泛觞:指在水边宴饮。大家列坐在流水之侧,把酒杯(觞)放在流水上,让它任意漂流,停在谁那里,谁就喝酒。¹⁶武:半步。一般以五尺为步。极言小阁的飘忽轻盈之状。¹⁷屏立:像屏风一样地立着。¹⁸积岚沉雾:形容岚雾的厚重。岚:山气。¹⁹宽博:指衣服肥大。²⁰道人执畚者插者:道人,此处指僧人。畚:草编农具,像簸箕一类的东西。插,同“锸”,铁锹。²¹“有老僧”三句:塍:田垅。浩白:形容水田白茫茫一片。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林¹花多媚(mèi)²,春鸟³多哀
译文:春暖花开时节,野外林中花木争奇斗艳,明媚可爱。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鸟儿的鸣叫声显得孤哀凄绝。
注释:¹春林:春天的树林。²多媚:多妩媚。³春鸟:春天的鸟。青鸟。⁴意:鸣叫之意。⁵多哀:多孤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春风¹²多情³,吹我罗裳(cháng)开。
译文:拂面的春风令人醉,多情的它似乎善解人意,轻轻撩起游春少女的衣衫。
注释:¹春风:春天的风。²复:又。再。³多情: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⁴罗裳: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制作的下裳。犹罗裙。

  诗的开篇,描写的是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春天景象:树木、小草披绿叶翠,郁郁葱葱;重重地垂挂在枝头的花朵,在微风的轻吻下摇摆不停;小蜜蜂贪婪地采集花蜜;婀娜多姿的鸟儿抖着美丽的衣裙,成双成对地在花丛中尽情飞舞,杜鹃鸟的歌声清凉动听,在树林里盘旋回荡。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春天里,人们领略到了鸟语花香的盎然春意。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是斑斓多姿、美丽动人的春景,但细细品位不难发现这其中还用了两个比喻,一是用林以花暗喻“女人以色媚人”,一是用鸟以意哀来暗喻“男以情动人”。这里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明写花香鸟语,暗写男女之情。

  一位游春的少女在野外尽兴地玩耍,温柔的春风轻轻地撩开了少女的罗裙。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诗人却赋予春风以生命,仿佛它也有了人的感情。春风尚且多情,有情的男子又在哪里呢?这美丽景色倘有意中人相伴,那该别有一番情趣。诗人在这里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生活的热烈追求和无限向往,而这一切由明白晓畅的语言娓娓到来,犹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好似一支优美的乐曲,清新悦耳,回味无穷,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便是写活了一个“春”字。前三句都以“春”字开头,又用“春林”、“春鸟”、“春风”将三句紧密钩连在一起,这种手法在古诗中称为“钩句”,从另一个角度看,三句诗反复使用一个相同的字“春”,这种现象叫做“重字”。在唐以前的古诗中,特别是南朝民歌中,“重字”是发挥强调、反复、回环作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使用“春”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浓化了诗歌的意境,尽情地讴歌了春天。

  这首诗写法含蓄,明写春景,实喻男欢女爱。全诗无一个描写爱情生活的词语,但却蕴寓着浓厚的爱情生活气息。诗人以鸟喻人,同时赋予春鸟、春风以多情恋人的性格特征,写来巧妙、委婉,富有极为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量。四句二十字,把一个少女春情萌动,热烈企盼恋爱的心理表现得精妙绝伦,淋漓尽致。

shí ·chūnlínhuāduōmèi

míng nánběicháo 

chūnlínhuāduōmèi chūnniǎoduōāi 
chūnfēngduōqíng chuīluócháng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