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长苇短挂青枫。墨泼毫狂染用烘。半壁藤萝雄水口,一天风雨急渔翁。
芦长苇短挂青枫。墨泼毫狂染用烘。半壁藤萝雄水口,一天风雨急渔翁。
蓑笠重,钓竿濛。不教工处是真工。市客误猜陈万里,惟予认得蒋三松。
蓑笠重,钓竿濛。不教工处是真工。市客误猜陈万里,惟予认得蒋三松。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¹胜读书。
译文:生了儿子用不着让他去学习知识,因为当今社会学会斗鸡走马这些娱乐手段,比读书还有用。
注释:¹斗鸡走马:即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jiǎ)家小儿¹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译文:你看那贾家的小伙子,年龄刚十三岁,家中的富贵奢华连许多世家大族都远远不如。
注释:¹贾家小儿:贾姓人家的孩子,即贾昌。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能令¹金距²期胜负³,白罗绣衫随软舆(yú)
译文:贾昌技艺高超,能够号令群鸡,预期其中的胜负,他指挥斗鸡时身着绣着花纹的白色丝质衣衫,后面还跟着装饰华丽的乘舆。
注释:¹令:让,使。²金距:公鸡斗架,全靠脚上的角质硬距作武器。在距上安上金属套子,更利于格斗,就叫“金距”。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³期胜负:是必定获胜的意思。⁴软舆:即轿子。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¹²³丧车。
译文:贾昌的父亲在长安千里之外的泰山下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都有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注释:¹持:奉侍。²道:后作“导”,引导。³挽:追悼死人。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

  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讽刺的对象则显然不光是贾昌。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白罗绣衫随软舆”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所以“神鸡童”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或则托言异代,或则咏物寄怀,大都辞旨微婉。象这样大胆直率,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在文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第一个场面:“白罗绣衫随软舆。”在戒备森严、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大摇大摆地前行,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观。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夸示他“奉天承命”、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真是滑稽透顶,荒唐至极。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十三年,(贾昌)笼鸡三百,从封东岳。”并没有说他紧跟在“软舆”后面,而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第二个场面:“差夫持道挽丧车。”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贵”,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神鸡童贾昌,竟不惜为他兴师动众,征派民夫,沿途照料灵柩。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这场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轻蔑和愤怒。

  两个场面,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剧里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喜剧形象鲜明,效果强烈,读起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4-625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霜余已失长淮¹阔。空听潺(chán)潺清颍(yǐng)²(yè)。佳人³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注释:¹长淮:淮河。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²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³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⁴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⁵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⁶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¹盈盈²还二八³。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译文: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¹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²盈盈:美好的样子。³二八: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 .《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136 .

lánhuālìng ·ōugōng西yùn

shì sòngdài 

shuāngshīchánghuáikuò kōngtīngchánchánqīngyǐng jiārényóuchàngzuìwēng shísānniándiàn 
cǎotóuqiūliúzhūhuá sānyíngyíngháièr tóngshìshíwēngrén wéiyǒu西yuè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前溪¹独立后溪²行,鹭(lù)识朱衣³自不惊。
译文:白鹭一会独自立于前溪,一会又路到了后溪巡行。它见惯了穿着红衣的官吏,所以也就处变不惊了。
注释:张元夫:与薛涛同在武元衡幕府中,二人关系相近。后被荐为礼部员外郎,因陷于党争被贬官外放。¹前溪:通前妻。²后溪:四川凌云寺。³朱衣:红衣,这里指代官吏。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¹弦绝已无声。
译文:想问一下人间的忧愁与孤寂是什么滋味。那就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从此不再弹琴的感受一样吧。
注释:¹伯牙:俞瑞字伯牙。春秋时、楚国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薛涛流传下来的诗篇,以七绝为最多,同时也以七绝为最好。在这些七绝诗中,又以抒情的最多,也以抒情的为最好,这些诗哀婉流畅,清丽多姿,令人读了,深深感到薛涛的文采风流,才华卓越。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薛涛一生的辛酸生活,凄凉身世,寄与无限的同情。唐代各地官府及军镇均设有乐官,官妓居于其中。她们专为官府服务,献艺陪酒,甚至私侍寝席。当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后来,韦皋甚至奏请朝廷想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薛为“女校书”了。从韦皋、高崇文、段文昌到李德裕,西川节度使共历十一届,他们均与薛涛有诗酒往来,关系极为特殊。薛涛的诗大多散失。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有她的诗88首,多是吟花咏月、应酬唱和、感春伤别之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均不是很高。但如细读起来,在字里行间往往能感受到诗人凄苦悲凉的难言之痛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薛涛最令人赞赏的是,她虽与权贵“诗歌唱和”,却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完全以平等的身份、非常善解人意地交往。

  张元夫是西川节度使幕府校书,薛涛与他相识于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以后,从诗中看来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他们相识时张元夫肯定早有家室,此时的薛涛大概三十多岁,仍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他们可能兴趣相投,可也止于神交。此时张元夫应该在长安朝廷中任职,薛涛也已退隐浣花溪畔。诗中薛涛描述了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每天“前溪独立后溪行”,连白鹭都熟悉了她的朱衣而不惊慌逃避。女诗人自问自答:为什么人间这么哀愁寂寞?是因为知音难觅,伯牙琴弦早已断绝。表现了非常深沉的哀愁与寂寥。

zhāngyuán--xuētāo

qiánhòuxíngshízhūjīng

jièwènrénjiānchóuxiánjuéshēng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两株桃杏映篱(lí)斜,妆点商州副使¹家。
译文: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注释:¹副使:作者当时任商州(今属陕西)团练副使。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yīng)吹折数枝花。
译文: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莺黄又吹折数枝花。

  991年(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一郡官闲唯副使(《清明日独酌》),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调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诗人便在那“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谪居感事》)的困苦条件下空怀壮志,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中,以“拜章期悟主”(《谪居感事》)而无辜被贬的诗人,心情是十分愤懑的。这首七绝就是以触事兴感的形式,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拆隐微地反映诗人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

  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蔡宽夫诗话》记载,诗人作此诗后,其子曾提出诗的后半部分与杜甫诗“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似,建议改写。诗人听后高兴地说:“我诗的命意竟能与杜子美暗合吗?”不但没改,还又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苕溪渔隐丛话》引)此处杜甫诗是指《绝句漫兴九首》之二。诗人在遣辞命意上与杜甫诗有点类似,但师其辞而不师其意,包含有新的境界。

  此诗首句写景;第二句落实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分,为下文的发问作铺垫;第三句以发问来抒情;第四句补述所感之由。全诗篇幅虽小而布置得宜,曲折有致。

chūnxìng··liǎngzhūtáoxìngyìngxié--wángchēng

liǎngzhūtáoxìngyìngxiézhuāngdiǎnshāngzhōu使shǐjiā

shìchūnfēngróngyīngchuīzhéshùzhī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