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面铜花¹冷不收。玉人垂(chuí)钓理纤钩²。月明池阁(gé)夜来秋³
译文: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注释:¹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²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³夜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江燕话归成晓¹别,水花红²减似春休³。西风梧井叶先愁
译文: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¹晓:清晨时分。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²水花:荷花。³春休:春天结束。⁴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⁵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词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参考资料:
1、 上彊村民选编;李森等编译.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7-619
2、 林岚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64
3、 程帆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42-343

huànshā ·miàntónghuālěngshōu

wényīng sòngdài 

miàntónghuālěngshōu rénchuídiàoxiāngōu yuèmíngchíláiqiū 
jiāngyànhuàguīchéngxiǎobié shuǐhuāhóngjiǎnchūnxiū 西fēngjǐngxiānchó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

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

夜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晓:清晨时分。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

水花:荷花。

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

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二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景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景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冷不收”是词景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景收。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景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景垂钓也。”“玉景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景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景”。这位玉景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景嫦娥。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景”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景的想象力非片丰富,而且具有景情味。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景秋。“月明池阁”,点明词景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景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景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景与情景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词景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景自悲的凄惨景象。“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景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景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景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景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参考资料:
1、 上彊村民选编;李森等编译.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7-619
2、 林岚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364
3、 程帆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学生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42-343
鉴赏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 《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 《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 《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兴愁。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陡生愁心。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 半妆谓残照西风。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麻麦闻熟刈,蚕成缲莫迟。
麻麦闻熟刈(yì)¹,蚕成缲(sāo)²莫迟。
译文:听说麻麦熟了就要割掉,养蚕吐丝成蚕缲千万不要太晚。
注释:¹刈:割。²缲:同“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
更看田中禾,莨莠时去之。
更看田中禾,莨(làng)(yǒu)¹时去之。
译文:还要查看田地中的禾苗,有杂草时要赶紧除掉。
注释:¹莨莠: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幸此赤日长,农事岂敢违。
幸此赤日长,农事岂敢违。
译文:幸亏太阳光照时间长,农活怎么敢不做。
愿言一岁稔,不受三冬饥。
愿言一岁稔(rěn)¹,不受三冬饥。
译文:希望一年都有成熟庄稼,这样就不会遭受冬天的饥饿。
注释:¹稔:庄稼成熟。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绍圣元年¹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²游白水³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dài)可熟物。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注释:¹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²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³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⁴汤池:即汤泉。⁵殆:大概,差不多。⁶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¹山而东,少北²,有悬水³百仞(rèn),山八九折,折处辄(zhé)潭,深者缒(zhuì)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注释:¹循:沿着。²少北:稍向北。³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⁴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⁵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⁶辄为:就是。辄,就。⁷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⁸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暮归倒(dào)¹,观山烧,火甚²,俯仰度³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tài)中流,掬(jū)弄珠璧
译文: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注释:¹倒行:顺来路回去。²甚:厉害。³度:越过,过。⁴击汰:击水。汰,水波。⁵掬:用双手捧取。⁶珠璧 :珠:指珍珠。璧:指圆形的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到家二鼓¹,复与过饮酒,食²余甘³煮菜。顾影颓(tuí),不复甚寐(mèi)。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注释:¹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²食:吃。³余甘:橄榄的别称。⁴顾:回头看。⁵颓然:衰老的样子。⁶寐:睡觉。⁷书:写下。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0-191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垂杨拂绿水,摇艳¹东风年²
译文: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
注释:¹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²年:时节。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译文: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美人结长想¹,对此心凄然。
译文: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
注释:¹长想:又作“长恨”。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pān)条折春色,远寄龙庭¹前。
译文: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释:¹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zhéyángliǔ

bái tángdài 

chuíyáng绿shuǐ yáoyàndōngfēngnián 
huāmíngguānxuě nuǎnjīnchuāngyān 
měirénjiéchángxiǎng duìxīnrán 
pāntiáozhéchūn yuǎnlóngtíngqián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眼前有景道不得¹,崔颢题诗在上头。
译文:眼前有好景却不敢吟诗,因为崔颢已经题诗在墙上,将这景色表述出来了。
注释:¹道不得: 说不得,不可以说。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燕子呢(ní)(nán)¹,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²,翠³拂行人首。
译文:燕子呢喃,春光迷人。白昼忽然交长。看园林景色。繁花盛开如一片绚丽多彩的锦绣。海棠经过一番春雨.如胭园一般红艳的花瓣被雨浸透。柳叶展开宫眉。翠叶拂弄行人的头。
注释:锦缠道:词牌名,又名《锦缠头》《锦缠绊》。双调六十六字,上片六句四仄韵,下片六句三仄韵。¹呢喃:形容小声说话,轻声细语。²宫眉:古代皇宫中妇女的画眉。这里指柳叶如眉。³翠:指柳叶之色。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向郊原踏青¹,恣(zì)²歌携手。醉醺(xūn)³、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译文:到郊外去踏青,恣意歌唱牵手。我已经醉意醺醺。还想寻找美酒。问牧童,他遥遥指着远处的孤村说:“杏花深处的人家有。”
注释:¹踏青:即游春。²恣:肆意;尽情。³醉醺醺:形容人喝醉酒,醉得一塌糊涂的样子。亦指半醉貌。

  上片着意描写春景。“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点明时节是早春,时间是白昼。

  “睹园林”以下描写春色蓬勃的园林。“万花如绣”运用比喻总括春色,表现出大自然旺盛的生机。“海棠经雨胭园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这是在总括之后具体描写海棠花以及柳条。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将海棠拟为胭园、柳叶比作宫眉。“胭园透”写出了经雨后海棠的鲜艳色泽;而一个“翠”字则将柳叶碧嫩的颜色写了出来。红花碧柳,两相映衬,十分耀目,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

  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说明踏青者并非一人,而是一群人手拉着手集体出游。这两句既点明了郊游之乐,又将载歌载舞的郊游场面描写得十分热闹。“醉醺醺、尚寻芳酒”,本就已经醉意醺醺了,可郊游之人还要寻醉,足见其不拘形迹、恣纵狂放的情态。“问牧童”三句,化用杜牧《清明》一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意,将踏青的欢畅意绪推至最高点。

  全词围绕着“春游”这个题目层层深入,写尽春色,写尽游人的雅兴。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生活时代人们的情趣,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审美的角度看,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趣和艺术功力,都属上乘之作,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王思熠主编.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9:第106页
2、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155页

jǐnchándào··yànzinenán--sòng

yànzinenánjǐngzhàzhǎngchūnzhòuyuánlínwànhuāxiùhǎitángjīngyānzhītòuliǔzhǎngōngméicuìxíngrénshǒu

xiàngjiāoyuánqīngxiéshǒuzuìxūnxūnshàngxúnfāngjiǔwèntóngyáozhǐcūndàoxìnghuāshēnchùrénjiāy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