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风柔日薄¹春犹早,夹衫乍(zhà)²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³(bìn)上残。
译文: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心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心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注释:¹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²乍著:刚刚穿上。³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¹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译文: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注释:¹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心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心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mán ·fēngróuchūnyóuzǎo

qīngzhào sòngdài 

fēngróuchūnyóuzǎo jiāshānzhàzhuóxīnqínghǎo shuìjuéwēihán méihuābìnshàngcán 
xiāngchùshì wàngliǎochúfēizuì chénshuǐshíshāo xiāngxiāojiǔwèixiā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心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心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注释

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乍著:刚刚穿上。

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

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赏析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已,但风已变掉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除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忘”正好表明不能忘。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掉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掉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掉不如忘却。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 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思香。睡卧时所烧的思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掉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思香,词意含蓄隽永。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赏析二

  根据这首词本身看来,很可能写于李清照南当后。词中写的是审种思乡的浓愁,颇耐思味。当时是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柔丽,女词人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这是美好的大自然给词人心灵投上的审抹明亮的色彩。女词人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经残破。上阕四句,委婉地透露出来的是审种含蓄、朦胧、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女词人先淡淡几笔轻轻拈出了春“寒”和花“残”这样的审美感觉,放在读者的心头,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残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审位心灵触觉极为敏锐细腻的知识女性对良辰美景的复杂感触在这里经微露端倪。

  下阕则波澜顿起,女词人将上阕曲折透露出来的那种凄清感和残缺美的底蕴审笔揭示出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实在是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将审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至此,读者经经明白了女词人心灵深处不安的原因;而上阕预先作为审种情感铺垫而悬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残破的“梅花”,也有了着落。

  李清照在表达白己的这种思乡心绪时,很讲究笔法和技巧。全词风格婉约、含蓄,深沉、奏烈的情绪并不施以浓墨重彩,却以清淡、省简的文字轻描淡写,情感表达得奏烈而又有羁勒,陡然从心灵深处涌出,但随即又轻轻审笔打住,使这短短的审首小词在情感表达上产生审种起伏和跌宕,形成美感上的节奏。上阕的情感,审路平稳而冲淡,下阕劈头便是“故乡何处是”,使前面那审路冲淡的情绪顿起波澜。而上阕那种乍着夹衫的好心情到了下阕也陡然审变,跳到思念故乡的审怀愁绪上来。这种情感上的节奏和突变,无疑具有诗词创作和审美欣赏上的美学意义,但从另审方面看,也实在是女词人复杂、深刻的精神心理的真实显示。这首词相当深刻、有力地揭示出女词人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奏烈的思乡情绪。细心的读者不难透过女词人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杯、昏昏醉意而窥见那颗与民族命运共存亡的崇高心灵。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97-98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词人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刘瑜 .李清照全词 .山东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258-261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253 .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出而作¹,日入而息²
译文: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
注释:¹作:劳动。²息:休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译文: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获取食物。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帝力于我何有哉¹
译文: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注释:¹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rǎng

míng xiānqín 

chūérzuò ér 
záojǐngéryǐn gēngtiánérshí 
yǒuzāi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追悔当初孤¹深愿²。经年价³、两成幽怨(yuàn)。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游玩。奈¹⁰独自、慵(yōng)¹¹抬眼。
译文:后悔辜负了当初深切的愿望。经过多年,两人都有愁怨郁结在心中。任凭吴越的山水仿佛屏风上的画一样美丽还可以游玩。奈何独自一人,慵懒抬眼去欣赏。
注释:¹孤:同“辜”,辜负。²深愿:深切的愿望。³经年价:经过多年。价,语尾助词,无实意。⁴两:指夫妻双方。⁵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⁶任:任凭。⁷越水吴山:越地、吴地的山山水水。越、吴,今江浙一带。⁸似屏如障:好像屏风上画的一样美丽。屏、障,均指屏风。⁹堪:可以。¹⁰奈:奈何,怎奈。¹¹慵:慵懒。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赏烟花¹,听弦管²。图欢笑、转加³肠断。更时展丹青,强⁷拈(niān)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译文:看春天的美景,听歌舞表演。只图欢笑,反而更加悲痛。更时常展开妻子的画像,勤勉地频频看书信。又怎似亲身相见。
注释:¹烟花:春天美景。²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歌吹弹唱。³转加:反而更加。⁴肠断:形容极度悲痛。⁵时:时常。⁶丹青:指妻子的画像。⁷强:勤勉。⁸拈:用手搓开。⁹争似:怎似。

  这是一首客中怀人之作,所表现的是男女间的离别相思,其写法上的特别之处表现为,词作基本上摆脱了即景传情和因物兴感的手法,采用了直言的方式絮絮道来,语言浅白,不事含蓄。

  词之开篇既不写景,也不叙事,而是抓住客中怀人心理流程中一种最强烈的感受—“悔”。非常突兀地直入“话题:“追悔当初孤深愿”。当初与所爱之人离别,辜负了她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追悔莫及。时光飞逝,纵然一个心愿深深,一个旧情萦绕,相见却遥遥无期,故曰“两成幽怨”。一“深”一“幽”两相比照,更见爱之深、怨之切。惟其如此,方引出下面的三句。“任越水吴山”三句中虽有“越山吴水、“似屏如障”的描绘,由“任”字领起,再以一句“奈独自、慵抬眼”转接,使得景物成了叙述话语的一部分,这与纯粹的景物描写或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词的下片仍是诉说相思不得相见的愁怨。过片两句承接上片的词意,“赏烟花”三句表明词人在强自挣扎,试图在山水管弦中寻求欢笑,谁知这种努力反而增添了忧思。“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展开对方的来信一遍遍地观看。“时展丹青”、“强拈书信”的动作细节描写极为生动传神,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为摆脱这种愁苦的努力挣扎。“又争似、亲相见”,但是,笔墨固然可以传情,终究比不上“亲相见”。

  全词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层层铺陈,因“怨”而哪堪那吴山越水;为解“怨”去赏美景,“听管弦”,谁知反添“肠断”;最后只好展开书信,频频观看,然而终究不如亲见,其怨又深一层了,全词只有一个怨字,但处处不离怨字,可谓善于写怨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67-69

fèngxiánbēi··zhuīhuǐdāngchūshēnyuàn--liǔyǒng

zhuīhuǐdāngchūshēnyuànjīngniánjiàliǎngchéngyōuyuànrènyuèshuǐshānshìpíngzhàngkānyóuwánnàiyōngtáiyǎn

shǎngyānhuātīngxiánguǎnhuānxiàozhuǎnjiāchángduàngèngshízhǎndānqīngqiángniānshūxìnpínpínkànyòuzhēngshìqīnxiāngjiàn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跋(bá)¹其胡²,载(zài)³(zhì)其尾。公孙硕肤,赤舄(xì)几几
译文:老狼前行踩颈肉,后退又要绊尾跌。公孙挺着大肚囊,脚穿红鞋稳步踏。
注释:¹跋:践,踩。²胡:老狼颈项下的垂肉。³载:则,且。⁴疐:同“踬”,跌倒。一说脚踩。⁵公孙:国君的子孙。⁶硕肤:大腹便便貌。⁷赤舄:赤色鞋,贵族所穿。⁸几几:鲜明。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¹不瑕(xiá)²
译文:老狼后退绊尾跌,前行又踩肥下巴。公孙挺着大肚囊,品德声望美无瑕。
注释:¹德音:好名声。²瑕:疵病,过失。或谓瑕借为“嘉”,不瑕即“不嘉”。

  诗以“狼”的进退皆狼狈不堪的情景,来衬托周公进退从容,无所往而不宜的智慧品德。也有人认为这是讽刺贵族王孙的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此诗语带调侃,但有分寸,先以老狼前颠后踬的体态作比来揶揄人,后又在结句弱化了揶揄份量,使整首诗的氛围带上了一种特有的幽默感。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长期以来即有美刺两种观点相对立。旧说是“赞美”,现代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持美诗说者或径取前人成说,不予发挥;持刺诗说者大都以“狼固非喻圣人之物”为据;或言狼喻管蔡小人之流,曲意弥缝,二者均未对《豳风·狼跋》一诗之比兴特点作深入体察。主赞美者,着眼在“赤舄几几”“德音不瑕”,这只能是颂赞;但“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比喻,却分明带着揶揄的口吻,与“赞美”并不协调。

  主讽刺者,着眼在喻比公孙的“狼”,既凶残、又狼狈,若非讽刺,不会以此为喻。此诗以狼之进退形容公孙之态,亦非必含有憎恶、挖苦之意。闻一多指出,《豳风·狼跋》“对于公孙,是取着一种善意的调弄的态度”。还有一种观点,把“狼跋其胡”解释为天狼星停滞在尾宿,认为这是一首讽刺的山歌,讽刺公孙贵族不懂、不关心天象的变化而只关心自己的鞋子。

  此诗二章,入笔均从老狼进退的可笑之态写起。但体味诗意,却须先得注意那位“公孙”的体态。诗中一再点示“公孙硕肤”。“肤”即“胪”,腹前肥者之谓;“硕胪”,则更胖大累赘了。一位肥硕的公孙,而穿着色彩鲜明的弯翘“赤舄”走路,那样子一定是非常可笑的。“舄”是一种皮质、丝饰、底中衬有木头的屦,形状与翘首的草鞋相仿。

  据闻一多考证,周人的衣、冠、裳(下衣)、履,在颜色搭配上有一定规矩。公孙既蹬“赤舄”,则其带以上的衣、冠必为玄青,带以下的韠、裳则为橙红,还有耳旁的“瑱”、腰间的“佩”,多为玉白。正如闻一多所描摹的,给公孙“想像上一套强烈的颜色……再加上些光怪陆离的副件(按:即瑱、佩之类)的装饰物,然后想像裹着这套‘行头’的一具丰腴的躯体,搬着过重的累赘的肚子,一步一步摇过来了”(《匡斋尺牍》)——这便是诗中那位贵族“公孙”的雅态,令人见了会忍俊不禁,而生发一种调侃、揶揄的喻比欲望。

  然后再体味“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的比喻,便会忽如搔着痒处,而为此喻之维妙维肖绝倒了。古人大抵常与校猎、御射中的猎物打交道,对于肥壮老狼的奔突之态早就熟稔。所以《易林·震之恒》即有对此形态的绝妙描摹:“老狼白獹(即“胪”),长尾大胡,前颠从踬,岐人悦喜”。此诗对公孙的体态,即取了这样一只腹白肥大、“前颠从踬”的老狼作喻比物。

  闻一多对此二句亦有精彩的阐发:“一只肥大的狼,走起路来,身子作跳板状,前后更迭的一起一伏,往前倾时,前脚差点踩着颈下垂着的胡,往后坐时,后脚又像要踏上拖地的尾巴——这样形容一个胖子走路时,笨重,艰难,身体摇动得厉害,而进展并未为之加速的一副模样,可谓得其神似了。”(《匡斋尺牍》)

  本来,这样的调笑,对于公孙来说,也确有颇为不恭之嫌的。但此诗的分寸把握得也好,一边大笑着比划老狼前颠后踬的体态为喻,一边即又收起笑容补上一句:“您那德性倒也没什么不好!”“德音不瑕”句的跳出,由此化解了老狼之喻的揶揄份量,使之向着“开玩笑”的一端倾斜,而不至于被误解为讥刺。所以其所造成的整首诗的氛围,便带上了一种特有的幽默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3-315

láng

míng xiānqín 

láng zàizhìwěi gōngsūnshuò chì 
lángzhìwěi zài gōngsūnshuǒ yīnxiá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微云一抹¹遥峰,冷溶溶²,恰与个人³清晓画眉同。
译文: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注释:¹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²溶溶:宽广温润之意。³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⁴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红蜡泪¹,青绫(líng)²被,水沉³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译文: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
注释:¹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²青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³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⁴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

  秋色浓郁,远山连绵,一抹淡淡的云彩,笼罩在远山周围。秋气乍起,升起一阵阵凉意。远山、微云,似乎也冷溶溶如水。这般景致,与作者所思恋的那位女子在清早画眉相像。清晨微凉,一派凄美销魂,是那一豆残焰也令蜡烛顾影自怜,起了思念,不然它如何会流下殷红的泪水来,沾湿自己的全身。青色丝被任它不整,也不管它可否盖在身上,沉水香袅绕出浓浓的香烟。这般景致,却如何只我一人独自念想。猛地回头,仍旧独自在这野店茅屋中听得西风一阵紧、一阵严。

  词的上阕借景物起兴,抒发离情。词人在旅途之中见到了那被一抹微云遮掩着的远山,恰似清晨闺中妻子梳妆时所描画出的蛾眉,不由得开始怀念家中的妻子。

  下阕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孤独凄清的情景。妻子正独守空闺,对着红烛沉香,孤寂难眠;而此时的自己却停宿在这荒村野店中,耳畔西风猎猎,卧听西风,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寥寥数笔,兼写了妻子和自己的孤寂之情,哀怨至极。

  这首词意象选用亦颇为着力,词整体的意象“温度”有一番清凉微冷的感觉,情感上则营造了一种悲哀的秋氛。意象呈现方式也是素描与工笔结合。素描如:微云一抹,雾岚菲薄,山如眉黛,斯人独立,黄昏野店,秋叶西风;工笔如:红烛泣泪,青绫不整。意象上,觉出了它“温度”的冷,情思上,读之则感同身受,纳兰词的“真”,其感染力便是如此淋漓痛彻。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63页

xiāngjiànhuān··wēiyúnyáofēng--lánxìng

wēiyúnyáofēnglěngróngróngqiàrénqīngxiǎohuàméitóng

hónglèiqīnglíngbèishuǐchénnóngquèhuángmáodiàntīng西fēng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xǔ)¹然胡蝶也,自喻适志²与,不知周也。俄然³觉,则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注释:¹栩栩:形容生动可喜的样子。²适志:舒适自得。³俄然:一会儿,短暂的时间,突然。⁴蘧蘧:惊动的样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