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¹万事空²,但³不见九州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注释:¹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²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³但:只是。⁴悲:悲伤。⁵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⁶同:统一。
王师¹北定²中原³日,家祭(jì)无忘告乃翁(wēng)
译文: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¹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²北定:将北方平定。³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⁴家祭:祭祀家中先人。⁵无忘:不要忘记。⁶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参考资料:
1、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第531页-第532页
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160页-第164页

shìér

yóu sòngdài 

yuánzhīwànshìkōng dànbēijiànjiǔzhōutóng 
wángshīběidìngzhōngyuán jiāwànggàonǎiwě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注释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10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45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参考资料:
1、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第531页-第532页
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160页-第164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第394页-第395页
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160页-第164页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楼观岳阳¹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注释:¹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译文: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云间连下榻(tà)¹,天上接行杯²
译文: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注释:¹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²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¹
译文: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注释:¹回:回荡,摆动。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引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xiàshíèrdēngyuèyánglóu

bái tángdài 

lóuguānyuèyángjìn chuānjiǒngdòngtíngkāi 
yànyǐnchóuxīn shānxiánhǎoyuèlái 
yúnjiānliánxià tiānshàngjiēxíngbēi 
zuìhòuliángfēng chuīrénxiùhuí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耕人¹扶耒(lěi)²(yǔ)³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译文: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
注释:¹耕人:耕农。²耒: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耜为铲,耒为柄,称为耒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³语: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⁴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欲验¹春来多少雨,野塘²漫水可回舟。
译文: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注释:¹验:证实。²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975页

chū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gēngrénlěilínqiū huāwàishíshíluòōu 
yànchūnláiduōshǎo tángmànshuǐhuízhōu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移家避寇¹逐行舟,厌见南徐²江水流。
注释:¹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间)、766~779年(大历年间)中,李嘉佑先后曾任台州、袁州刺史。袁晁陷台州并攻下浙东诸州,历时8月,至公元 763年(广德年间)四月始平,所谓移家“避寇”当指此。²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间)乱后,西晋灭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刘宋特于京口设南徐州安置移民。辖境相当今安徽风阳以东、江苏淮河以 南、长江以北地区。其后,辖境南移,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南京东北部及丹阳、宜兴以东,无锡以北地区。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吴越¹征徭非旧日,秣陵²凋弊不宜秋。
注释:¹吴越:古吴国都吴(今江苏苏州市)、古越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吴越泛指今江苏、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区。²秣陵:古县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南。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千家闭户无砧杵¹,七夕²何人望斗牛³
注释:¹玷杵:持衣石与棒槌。比喻浣洗。²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³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这是复词偏义,主要指牛宿,即牵牛星,一名河鼓,俗称牛郎星。隔银河与织女星相对。古时神话,以牵牛织女为夫妇,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鹊乌群集衔接为桥以便织女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诗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战乱中,丈夫被征发,生死不知,谁还能指望有夫妻相会之时。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只有同时骢马客¹,偏宜尺牍问穷愁。
注释:¹马客:指章侍御。骢马,青白色的马。东汉桓舆为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日:“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附桓典)
该诗为公元762~763年、763~764年(广德年间)李为避战乱、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时北方战火尚未熄灭,南方动乱又起,今江苏、浙江一带大多男子被征发;丁壮不存,田野荒芜,无物可收。身为一州之长的李嘉佑都在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当然更难以为生了。

zǎoqiūjīngkǒuzhāngshìshūxiāngwènyīnzèngzhīshí--jiāyòu

jiākòuzhúxíngzhōuyànjiànnánjiāngshuǐliú

yuèzhēngyáofēijiùlíngdiāoqiū

qiānjiāzhēnchǔrénwàngdòuniú

zhǐyǒutóngshícōngpiānchǐwènqióngchóu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娟娟¹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²(rǎn)³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xǐng)
译文:蕴涵着秋影的一弯皎好明月,低照在银色的池塘中波光粼粼。绿云般的荷叶轻柔地托出初匀了的粉面,带着清凉的露珠和沁人的芳馨。
注释: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¹娟娟:秀丽姣好貌。²绿云:形容荷叶团聚如云。³冉冉:也作“苒苒”,轻柔貌。⁴泠泠:清凉貌。⁵省:明。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dí)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tán)¹窥晓镜²。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³
译文:风从荻花间吹起送来秋波的寒意,拂晓的明镜中映出独拥的芳心。来日想要问她魂归何处,长夜漫漫水天一片碧青。
注释:¹檀心:芳心,指花蕊。檀:红色。²镜:指明净的水面。³永:漫长。

  莲,出淤泥而不染,淡雅清幽,摇曳生姿。且又是白莲更给人增添人贞静纯美之感。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娟娟”有好些意思,其一,长曲貌,《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娥眉。”月亮开始出现在西南楼头,纤巧的就像挂帘的玉钩。最后映照在台阶之上,长长弯曲的样子就像美人的峨眉。“片月”也就是弦月。故而可用长曲来形容。其二,姿态柔美貌,形容弯弯的弦月正恰当。其三,明媚貌。宋 司马光 《和杨卿中秋月》:“嘉宾勿轻去,桂影正娟娟。” 桂影就是月亮代称,娟娟正是说月亮的明媚。 “涵”,包含包容,有映照之意。“秋影”,秋天里物像的阴影。秋天是凋零的季节,万物的摇落显出尘世的萧瑟苍凉与衰微。曲长柔美又明媚的弦月,映照着大地依然是一片肃杀的景象,改朝换代之后血腥的战事虽远去但清朝著名文字狱时时威胁着前朝的遗民,若文字中呈现对前朝的怀恋又对当朝的不满,这必引来身首异处的灾祸。尽管如此一个人仍要表示对故国的忠诚,遣词必须杳渺幽微却又能给人意蕴深远的联想。同时这也是词这一种文学体式美感特质所在。王夫之将这两者非常微妙融合在一起。
“秋影”蕴含的摇落,也意味着变节。像云间三子之一宋征舆,清初女词人徐灿的老公陈之遴这些明朝的才子士人都在清朝做了官。娟娟片月映照下的尘世种种事态,这里面是有一个对比,片月的纯净与尘世暗淡的对比,前者是王夫之的持守后者世网的险恶与人心的易变。
“低照银塘光不定”,“银塘”,月光照下来,池塘一片银白。“光不定”,出自李商隐《当句有对》“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池塘闪烁的亮光摇晃不定花影零乱迷蒙,朝阳升起照射下来,花草上的露珠很快都干了。这是李商隐写自己思绪的不宁与被人漠视的才华。王夫之引用来别有深意,月光低低的映照着池塘光亮摇晃不定,“光不定”所写正是时代的凝重与人心的思变。清初文字狱的高压,前朝士人多有投清谋取高官,自己在这样处境中如何自处这正是这首词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而开始两句词写白莲所处环境也是自己所处时代大环境的介绍。正有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才有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卓尔不群。故得以白莲自喻。

  “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不不香自省。”,“绿云冉冉”出自盍西村的《[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绿云”出自南宋词人曹冠《夏初临》“绛榴细蹙香罗,绿云初展圆荷。”红色的石榴花就像飘着香泽的罗裙微微收束在一起,白色的荷花在圆圆的荷叶丛中初露风姿。“冉冉”,渐进的样子,形容事物缓慢变化。“绿云冉冉粉初匀”,白莲渐渐绽放开来,就像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这里潜藏着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香”字。白莲逐渐开放出来锁住了清清的河湾,而那悠远的清香遍及东西两岸。这句词所包含的香草美人,在屈原《离骚》中就是一个人高贵品质的象征。在此可看成王夫之的自喻。但写得即含蓄又意味隽永。“玉露”,让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成霜伤残着枫树林,巫山巫峡云气阴晦萧森。这是写景也在写安史之乱后唐皇朝未来的风雨飘摇与昏暗不明。“不不”,清凉、凄清的样子。在玉露成霜凉意袭人的凄清氛围中,白莲知道自己依旧是清香如故。不论外界风物如何改变自身持有的幽香始终如一。这一点对于王夫之是对前朝如一的忠贞,对于屈原是对楚王不变的忠诚,对于芸芸众生只要一个人认识到自身的美好并能一以贯之这份美好,自身之外一切改变对你又能怎样呢?一个人若能将“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不不香自省。”潜玩含咏千遍也许就能让人生进入另一种境界。

  上半阙从对比及环境背景暗示性写法作为铺垫引出白莲或作者自己对自身高贵的认识与持守,下半阙是对此作更深入阐述。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心窥晓镜。”“荻花”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风从水塘边的荻花丛中吹来,阵阵寒意侵袭着冷冷水波中的白莲。这一句仍是对现实状况隐喻,清朝建立明朝留下来文人纷纷变节投靠清廷,王夫之曾投奔桂王以期恢复明朝,可是朝臣的倾轧荒淫终使他失望隐退。正如瑟瑟秋风吹得人心怎不寒冷?“檀心”,指赭色花蕊,可比喻对前朝赤胆忠心。“晓镜”,指清澈水面,但出自李商隐《无题》之一“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因此“晓镜”这一语词有流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独自呵护着自身的忠贞赤诚,当清晓来临悄悄看那波光中的自己,真无奈于对时光不再的深深叹息。如屈原《离骚》中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所惋惜并不只是匆匆年轮催人老,而是老去同时自身的理想与志意的落空。现实恢复明皇朝的理想已不可实现,而自身也已是垂垂老者。“窥晓镜”对于王夫之是有很深哀愁在里面。而写年华老去恰好引出最后两句词。“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这里所呈现幽微隐约的情感与似断实连的笔法,令人赞叹。

  将来想要问我魂归何处,清凉的长夜里一碧如洗的天空就是我灵魂的归宿。这很自然让人想起李商隐《嫦娥》中两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夜夜心”与“水碧天空清夜永”,都写出一个人虽然身处永世的孤独中但内心持守的纯净与高洁也将与天地共长久。就像白莲总是出淤泥而不染,洁白的花瓣中蕴藏着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

lóuchūn··báilián--wángzhī

juānjuānpiànyuèhánqiūyǐngzhàoyíntángguāngdìng

绿yúnrǎnrǎnfěnchūyúnlínglíngxiāngshěng

huāfēngqiūlěngyōngtánxīnkuīxiǎojìng

shíwènguīhúnshuǐtiānkōngqīngyǒng

昔在帝妫,臣唐之代,天纲浡潏,为凋为瘵;洪涛澜汗,万里无际;长波涾??,迆涎八裔。于是乎禹也,乃铲临崖之阜陆,决陂潢而相沷。启龙门之岝??,垦陵峦而崭凿。群山既略,百川潜渫。泱漭澹泞,腾波赴势。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掎拔五岳,竭涸九州。沥滴渗淫,荟蔚云雾,涓流泱瀼,莫不来注。
昔在帝妫(guī)¹,臣唐²之代,天纲³(bó)(yù),为凋为瘵(zhài);洪涛澜汗,万里无际;长波涾(tà)𣵺,迆涎八裔¹⁰。于是乎禹也,乃铲临崖之阜陆¹¹,决陂潢¹²而相沷(fā)。启龙门¹³之岝(zuò)𡾆,垦陵峦而崭凿¹⁴。群山既略,百川潜渫(xiè)¹⁵。泱漭¹⁶澹泞¹⁷,腾波赴势¹⁸。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掎(jì)¹⁹五岳,竭涸九州。沥滴渗淫²⁰,荟蔚云雾,涓流泱瀼,莫不来注。
译文:从前舜帝还是唐尧的臣子的时代,江河横溢泛滥,百姓深为水祸忧虑;水势浩大,万里之遥无边无岸;汹涌的波涛相互撞击,绵延四面八方。于是舜帝命令大禹治水,他就带领百姓翻山越岭,开掘河口疏导河流;开凿了龙门山黄河两岸的峭壁,整治山峦峻岭开凿了新的河道。群山得到了治理,百川的到了疏通。橙色深幽的黄河波涛浩瀚,欢腾的奔赴海洋。江河已经得到疏导,数不清的积水都已流出,五岳山脉挺拔耸立,九州的水灾自此消除。点点的水滴汇成溪水,涓涓细流从山涧流出,山顶云雾弥漫,山下河水潺潺,无不流向大海。
注释:¹帝妫:妫,舜帝之姓。²唐:唐尧。即尧帝。³天纲:古人以江河为天之纲纪。⁴浡潏(bójué音薄决):洪水泛滥貌。⁵凋:伤。⁶瘵(zhài音债):病。⁷阑汗:波涛汹涌貌。⁸溻𣵺( tuō音踏拖):水波重叠相互撞击。⁹迤涎:绵延不绝。¹⁰八裔:八方。¹¹阜陆:土山。¹²陂潢:积水之处。沷(fā):一作“沃”,灌。¹³龙门:指山西河津县之龙门山。相传大禹治水导河至此学兼优。¹⁴崭凿:崭,与凿同义。¹⁵渫:疏通。¹⁶泱漭:水域辽阔。¹⁷澹泞:水色清澄。¹⁸赴势:奔向水势很大的地方。¹⁹掎拔:挺拔。²⁰沥滴渗淫:点点滴滴渗出的细微水滴。
于廓灵海,长为委输。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尔其为状也,则乃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浺瀜沆瀁,渺?湠漫;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嘘噏百川,洗涤淮汉;襄陵广舄,㶀㵧浩汗。
于廓¹灵海,长为委输²。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尔其³为状也,则乃浟湙(yì)潋滟,浮天无岸;浺(chōng)(róng)(hàng)(yǎng),渺㳽湠漫;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嘘噏(xī)百川,洗涤淮汉;襄陵广舄,㶀㵧¹⁰浩汗。
译文:壮阔的大海啊,常年靠这些江河输送水源。大海是多么广大,大海是多么神奇,大海之大真的是名副其实。你看那大海的神情模样,就是水波浩淼,涌向无边无际的天边;广阔辽远的大海,浩渺旷远。波涛连绵如山峦相连,忽而聚合忽而分散。大海自如地吞吐呼吸着江河,洗涤着江淮汉水;大水漫过丘陵,形成长年浸渍的盐碱地,和那些深邃浩瀚的海湾。
注释:¹于廓:于,同“吁”,赞叹词。廓:大。²委输:转运。委,对水的源头而言,指水聚集的地方。³尔其:句首语气词。⁴则乃:就是。⁵浟湙:水流貌。⁶浺瀜沆瀁:水深广袤。⁷渺弥湠漫:水旷远之貌。这四句都是形容大海广阔辽远。⁸嘘噏:吞吐。⁹广舄:扩大海水浸渍而形成的盐碱地。¹⁰㶀㵧:水势浩大貌。
若乃大明㩠辔于金枢之穴,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彯沙礐石,荡𩘻岛滨。于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状如天轮,胶戾而激转;又似地轴,挺拔而争回。岑岺飞腾而反复,五岳鼓舞而相磓。𣽴濆沦而滀漯,郁沏迭而隆颓。盘盓激而成窟,𣺰𣶞滐而为魁。㴸泊柏而迆飏,磊匒匌而相豗。惊浪雷奔,骇水迸集;开合解会,瀼瀼湿湿;葩华踧沑,㴿泞潗㵫。
若乃¹大明²(piǎo)(pèi)³于金枢之穴,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彯沙礐(què),荡𩘻(yù)岛滨。于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状如天轮,胶戾¹⁰而激转;又似地轴,挺拔而争回。岑岺飞腾而反复,五岳鼓舞而相磓¹¹。𣽴¹²(pēn)¹³而滀(chù)(tà)¹⁴,郁沏迭¹⁵而隆颓。盘盓(yú)¹⁶激而成窟,𣺰𣶞¹⁷(jié)¹⁸而为魁。㴸¹⁹泊柏²⁰而迆飏,磊匒(dá)(kē)²¹而相豗(huī)²²。惊浪雷奔,骇水迸集;开合解会,瀼瀼湿湿²³;葩华²⁴(cù)(nǜ)²⁵,㴿()²⁶(qì)(nǐ)²⁷
译文:至于大海既是月亮沉落的家园,也是太阳升起的渡口。海风飘扬着沙子海浪叩击着岸边的岩石,狂风劲吹一般荡漾在海滨。大海发怒的时候,横溢的海浪飞扬沉浮,相互搏击着,波涛高扬着飞沫。那种模样仿佛上天的车轮,飞旋出无数激流漩涡;又好似大地的车轴,挺拔遒劲的争相转动。迭起的波涛仿佛小山不停地翻腾倾覆,耸起的巨浪如同五岳山峰相互冲撞。回旋的波浪好似奔赴赶集,重叠的浪头忽而隆起忽而倒塌。盘旋的水涡形成深深的魔窟,四周的波涛仿佛突起环绕的小山;漂流的小水波倾斜着疾驰,层叠的巨浪仿佛高大的石磊相互碰撞。惊涛骇浪犹如迅雷疾奔,忽而攒集迸发忽而四散开来;海浪开合之处,波光闪烁时明时灭;水纹忽而散开忽而蹙集,腾涌的水波声如同开水沸腾。
注释:¹若乃:至于。²大明:月亮。³㩠辔:执着辔绳。⁴金枢之穴:指西方月亮沉落处。金枢:西方。⁵翔阳:太阳。⁶逸骇:形容太阳迅速升起。⁷扶桑: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地方。⁸礐石:形容风浪叩击石头的声音。⁹𩘻:狂风劲吹貌。¹⁰胶戾:水的漩涡貌。¹¹磓:碰撞。磓,古通堆。¹²𣽴:混乱。¹³濆沦:浪涛激荡回旋貌。¹⁴滀漯:浪涛奔赴貌。¹⁵沏迭:浪涛奔涌冲击貌。¹⁶盘盓:旋流形成的漩涡。¹⁷𣺰𣶞:巨浪。¹⁸滐:同“杰”,突出貌。¹⁹㴸 :水流急速。²⁰泊柏:小波浪。²¹匒合:重叠貌。²²相豗:互相碰撞。²³瀼瀼湿湿:水光闪烁忽明忽灭貌。²⁴葩华:分散貌。²⁵踧沑:水纹蹙集貌。²⁶㴿泞:水流沸腾貌。²⁷潗㵫:水流沸腾发出的声音。
若乃霾曀潜销,莫振莫竦;轻尘不飞,纤萝不动;犹尚呀呷,馀波独涌;澎濞灪䃶,碨磊山垄。尔其枝岐潭瀹,渤荡成汜。乖蛮隔夷,回互万里。
若乃霾(mái)(yì)¹潜销,莫振莫竦;轻尘不飞,纤萝不动;犹尚呀呷(xiā)²,馀波独涌;澎濞³(yù),碨磊山垄。尔其枝岐潭瀹(yuè),渤荡成汜。乖蛮隔夷,回互万里。
译文:阴霾的天空里海风吹起的浪沫遮蔽了太阳,晦暗的天色和悄悄散失的光明让人无不毛骨悚然;海面上不见一丝飞尘,水纹如同平铺的丝绢和藤萝;海水自如地吞吐呼吸,海浪的余波独自涌动;而岸边汹涌澎湃的海水,还在冲刷着高低不平的山垄。再说那分流的大河支流,在涨潮的海湾与主流重新汇合。它背离主流流经蛮夷之地,路途回环阻隔了上万里。
注释:¹霾曀:指蔽天的灰尘或云翳。曀:天色晦暗。²呀呷:波涛相互吞吐貌。³澎濞:澎湃。⁴灪䃶 :波浪高貌。⁵碨磊:高低不平貌。⁶枝岐:都是指河的支流。⁷潭瀹:水摇动貌。⁸渤荡成汜:渤:海湾。汜:从主流中分出又与主流回合的支流。
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望涛远决,冏然鸟逝,鹬如惊凫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¹,维长绡,挂帆席²;望涛远决,冏(jiǒng)³鸟逝,鹬(yù)如惊凫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所掣(chè);一越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译文:如果偏远地区遇到特别情况急待告急,或是王室的命令急需向下传达,都可以用舟船替代马匹,渡海迅速便捷地绕过冰凌封道的大山。于是在海风强劲的季节,高举起百尺帆樯,把加长的生丝织绢连结在一起,或用席子制成帆布挂上桅杆,面对浩淼的波涛诀别远行,像鸟一样飞翔远逝,疾驰的船儿像惊飞的野鸭寻找伴侣,又好似六条龙为太阳驾车。渡船在海上日行三千里,不到清晨散朝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注释:¹百尺:桅樯。²帆席:用席子做成的帆。³冏然:鸟飞翔貌。⁴鹬:鸟疾飞貌。⁵凫:野鸭。⁶掣:驾驭、操纵。⁷终朝:早朝所用的时辰。⁸济:渡,达到。⁹所届:目的地。
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天吴乍见而仿佛,蝄像暂晓而闪尸。群妖遘迕,眇䁘冶夷。决帆摧橦,戕风起恶。廓如灵变,惚怳幽暮。气似天霄,叆靅云步。䨹昱绝电,百色妖露。呵㗵掩郁,矆睒无度。飞涝相磢,激势相沏。崩云屑雨,浤浤汩汩。𧿒踔湛𤄶,沸溃渝溢。瀖泋濩渭,荡云沃日。
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天吴乍见而仿佛,蝄像暂晓而闪尸。群妖遘迕,眇䁘冶夷。决帆摧橦,戕风起恶。廓如灵变,惚怳幽暮。气似天霄,叆靅云步。䨹昱绝电,百色妖露。呵㗵掩郁,矆睒无度。飞涝相磢,激势相沏。崩云屑雨,浤浤汩汩。𧿒踔湛𤄶,沸溃渝溢。瀖泋濩渭,荡云沃日。
译文:如果是准备出海的负罪之人,还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虔诚祈祷祝福,不然会有海童那样的海怪拉你上路,还有马头龙身的独角兽半路拦截。刚看到八足八尾的人面海神,又见吃人的海怪一闪即逝。成群的女妖与你相遇期待媾合,个个都向你投来献媚的目光。它们扯下帆布折断桅杆,鼓起的飓风肆意作恶。辽阔的海天瞬息万变,晴朗的天空忽而变成昏暗的黄昏。天空的云气如同冲销怒气,密布着昏暗深厚的乌云。雷鸣电闪的瞬间,百种怪异的现象显露出来。漆黑的天空里怪异的光色闪烁不定。巨浪飞舞相互撞击,激烈的相互摩擦。忽而云层崩裂暴雨从天倾泻,合着波涛翻滚的响声。进退不定的水波跳跃腾涌,仿佛开锅的沸水乱流四溢。剧烈起伏的波浪和浪花溅落的声音扑面而来,荡涤着天边的云彩浇灌着天边的太阳。
于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㟼之峰。或掣掣洩洩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或乃萍流而浮转,或因归风以自反。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历之近远。
于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㟼之峰。或掣掣洩洩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或乃萍流而浮转,或因归风以自反。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历之近远。
译文:于是那些出海的渔民经常因风恶浪急而漂浮不定,或是碎身于老鳖和鳄鱼的空腹,或是困厄在孤岛山巅让亲人牵挂不已。或是任海浪漂浮到裸人之国和黑齿之邦。有的像浮萍一样漂流到无踪无影,有的幸有顺风才得以回返家园。人们只看到那些骇人的众多海怪,却无法弄明白那些遭遇海难的人到底经历了多远。
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经途瀴溟,万万有余。吐云霓,含鱼龙,隐鲲鳞,潜灵居。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
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经途瀴溟,万万有余。吐云霓,含鱼龙,隐鲲鳞,潜灵居。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叆霼其形。
译文:再说说大海的广博之大吧,航海南行可达惊涛拍岸的海南朱崖,北上可达泪洒无痕的北极天涯,东面可漂泊到极东的天上渡口,西行就是临近东海的青州和徐州。海上四至的旅途可谓经历绝远,万万里还有余。大海吞吐云霓,嘴含龙鱼,隐没鲲鱼的鱼鳞,潜藏神灵的居所。岂止是周文王的挚友太颠进献的宝贝,春秋时江中大蛇知恩回报的随侯明珠也不值一提。把世上已经收藏的知名珍宝全都罗列出来,也赶不上大海中说不出明目的奇珍异宝。况且那些珍稀之物闻所未闻,谁能弄清楚它们的名称?所以只可描绘它们仿佛相似的颜色,和一些似是而非的形状。
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鳌,峌𡸣孤亭。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飏凯风而南逝,广莫至而北征。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瑕石诡晖,鳞甲异质。
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鳌,峌𡸣孤亭。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飏凯风而南逝,广莫至而北征。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瑕石诡晖,鳞甲异质。
译文:而在大海的水府之内,在极深的海底龙庭,则有能背负海上仙山的巨鳖,和那些高峻山峰一般的孤亭。劈开洪波,直刺青天。还有背负磐石的各路神仙栖居在那里。他们扬起南风向南飞逝,吹起北风向北出征。天涯的海边还有天然宝石和水中怪石,水底人鱼的居室。带着红斑的玉石变幻着神奇的光色,鱼类和贝类各呈异彩。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阳冰不冶,阴火潜然。熺炭重燔,吹烱九泉。朱𤒦绿烟,䁏眇蝉蜎。珊瑚琥珀,群产接连。车渠马瑙,全积如山。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戛岩㟼,偃高涛,茹鳞甲,吞龙舟,噏波则洪涟踧蹜,吹涝则百川倒流。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巨鳞插云,鬐鬣刺天,颅骨成岳,流膏为渊。若乃岩坻之隈,沙石之嵚;毛翼产鷇,剖卵成禽;凫雏离褷,鹤子淋渗。群飞侣浴,戏广浮深;翔雾连轩,洩洩淫淫;翻动成雷,扰翰为林;更相叫啸,诡色殊音。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阳冰不冶,阴火潜然。熺炭重燔,吹烱九泉。朱𤒦绿烟,䁏眇蝉蜎。珊瑚琥珀,群产接连。车渠马瑙,全积如山。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戛岩㟼,偃高涛,茹鳞甲,吞龙舟,噏波则洪涟踧蹜,吹涝则百川倒流。或乃蹭蹬穷波,陆死盐田,巨鳞插云,鬐鬣刺天,颅骨成岳,流膏为渊。若乃岩坻之隈,沙石之嵚;毛翼产鷇,剖卵成禽;凫雏离褷,鹤子淋渗。群飞侣浴,戏广浮深;翔雾连轩,洩洩淫淫;翻动成雷,扰翰为林;更相叫啸,诡色殊音。
译文:至于五彩斑斓的岸边沙滩,海螺蚌埠无不披着绫罗般的光彩。繁多的海贝飞扬异彩,直令万般珠宝黯然失色。海上极地的冰山永不融化,只有暗火才能使它们悄悄融化。炽热发光的海炭重新燃烧起来,明亮的光束足可照亮九泉阴间。红色的火焰绿色的烟岚,飞腾的烟火仿佛左顾右盼。横渡大海的巨鲸,露出高大的鱼鳍独自遨游,背脊和山岭一般高大,巨浪在它身边仰面倒下,鱼类和贝类是它的美食,硕大的龙舟也能被它吞咽。巨鲸吸气时海面的大浪停滞不前,吐水时百川也会倒流。有时它们也会困顿在退潮的海滩上,干死在海边的盐田,巨大的鱼鳞如同云彩插身,锋利的鱼鳍直刺云天,它们的尸骨堆成山岳,流失的膏油形成深潭。至于岸边弯曲的岩石里,小山的沙石堆里,禽类在那里产育雏鸟,破卵而出的小鸟很快就长成了飞禽。刚出生的水鸟羽毛还是湿漉漉粘乎乎的样子,海鹤的雏鸟羽毛也是那样,它们成群结队的飞翔洗浴,到很远很深的水里嬉戏浮游。高飞的群鸟如同连天雾幔,缓慢飞翔的样子自在悠闲。翻动的声音好似雷鸣,林间到处是它们振动羽翼的影子。海鸟轮番相互呼叫,音色怪异各不相同。
若乃三光既清,天地融朗。不泛阳侯,乘蹻绝往;觌安期于蓬莱,见乔山之帝像。群仙缥眇,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纚。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以长生。且其为器也,包乾之奥,括坤之区。惟神是宅,亦只是庐。何奇不有,何怪不储?芒芒积流,含形内虚。旷哉坎德,卑以自居;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若乃三光既清,天地融朗。不泛阳侯,乘蹻绝往;觌安期于蓬莱,见乔山之帝像。群仙缥眇,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纚。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以长生。且其为器也,包乾之奥,括坤之区。惟神是宅,亦只是庐。何奇不有,何怪不储?芒芒积流,含形内虚。旷哉坎德,卑以自居;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译文:至于海上纯净透明的日月星光,只有天地融合一片晴朗时才能看到。不时有泛海的波神阳侯,举足高飞自由来往。安期生与秦始皇在蓬莱仙山如约相见,到乔山一起拜见皇帝的遗像。各路神仙缥缈自如,餐食美玉生活清闲。安期生留下双层底的鞋子报答秦始皇的恩遇,他所披戴的羽衣毛羽下垂栩栩如生。飞翔到天池,嬉戏于北海,衣冠楚楚却无所私欲,永乐于长生不老。暂且以天地为容器,包罗苍天之奥秘,囊括大地之区域。只有大海是神仙的住宅,大概也是圣人的住所。大海里什么稀奇事没有,什么怪物不能储存?茫茫无边的积水,包含了水的外形而内在品格虚心。旷世伟大的水德啊,却总是自卑的朝着低处流淌安居。大海吞吐自如地广纳了百川的到来,江河都以大海为归向而汇集。体察大海包藏的万事万物,什么有什么没有呢!

  《海赋》是木华仅存的一篇赋,为赋史上同类题材的扛鼎之作。作品以大海为观照与描写对象,综合的运用了铺陈、比喻、想象、夸张等手法,气韵生动、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大海的“为广”、“为怪”、“为大”的面貌与特点,反映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文献典籍关于海的既在的知性理解和具有航海经历者对海的感性认识。在作者笔下,大海“浮天无岸”,“波连如山”,雄伟壮阔,诡异变幻;大海一旦震怒,则“崩云屑雨”,“荡云沃日”,舟子渔人,萍流浮转;大海极其富饶,太颠之宝,隋侯之珠不足为贵;大海神奇莫测,“群仙缥缈,餐玉清涯”令人遐想。如果说,类似的内容在木华之前的赋海之作中已有表现的话,那么在遵循这一内容框架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扩宽艺术层面,加大描写力度,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社会人生,从而突出海的个性,则是作家匠心独运的创举。例如:“若乃偏荒速告,王命急宣,飞骏鼓楫,泛海凌山”的描写,显然已与封建王朝的升值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分明包含着作者的劝善惩恶的伦理说教;至于写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溺死漂流的惨状,则无疑是航海术尚未昌明的中古时代的滨海居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惟其如此,《海赋》之海已不单纯是神灵生息、主宰世界的奇诡世界,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客体。

  《海赋》描写细致生动,绘影传神,文笔简洁,对汉大赋罗列排比的传统‘体物’手法有重大突破,着意刻画具体事物的鲜明特点,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审美品位。后世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都深受其启迪与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晋木华即以其瑰奇壮阔的《海赋》有名于当时,垂范于后代。

  《海赋》一开始,述说舜帝还在做唐尧臣子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万里无边无岸,百姓忧之。舜命大禹平水土,大禹开通弘渎,“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凿龙门,辟伊阙”(《淮南子人间训),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然后,“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於廓灵海,长为委输”,到这里,才拈出一个“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笔墨,好比后世小说戏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来。“其为广也,其为怪也,宜其为大也”三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提纲挈领的带出下文。

  “尔其为状也”,是写大海的状貌神情。以下四句,说海水流动相连,既深且广,旷远无边。“波如连山,乍合乍散”,形容确当,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与日出两个时辰,飓风骤起,海岛中飞沙飘石,激浪扬波,宛如天旋地转。“惊浪雷奔,骇水迸集”,确实令人惊骇。待到风静了,犹自余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声。至于一些人入海岔流,出而复入,动摇不已,这仍是写海水的动态,写海岸线的情状,与对面的“蛮夷”地域隔海相望,有万里之遥,暗示大海的辽阔。以下设想边远地区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那就可以凭借海路迅速传达。这里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转述恐失其真,就直接引原文吧:

  飞骏鼓楫,泛海凌山。于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望涛远决,囧然鸟逝,鹬如惊鸟之失侣,倏如六龙之掣。一跃三千,不终朝而济所届。

  看他写鼓棹挂帆,便渡海如飞,这似乎脱胎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然而时代有了进步,内地的渡河、涉江,扩展到了航海,气魄之大,又迈越了前人。这是写海之广。

  以下别出一景。大海遇到恶劣的天气,则风暴乍起,吹断帆樯,波冲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纷起作崇。古人不明台风海啸的起因,以为是神怪所为,但其结果是看到了,这就是“舟子渔人,徂南极东,或屑没于鼋鼍之穴,或挂罥于岑嶅之峰。或掣掣泄泄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有些人是终于能够因回头风而送返家园……这是写海之怪,不过是从另外一面来写罢了,同时也可以见出海之广。

  海之大,从启南北东西四至之广阔可知,统括为经过的途径,万万里而有余,给人以一个远大的概念。加以鱼龙变幻,神仙潜隐,有许多世间尚未闻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象罢了。譬如说到海水极深之处,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涛,上指青天,众仙所居,有巨鳌负之游走,漂浮南北不定。这一段采取《列子.汤问》之说。至于大海边有天产的珍宝,有水中的怪物,有居于水底的鲛人,有各种色彩的石头,有不同形体的鳞甲类动物,以及沙滩上云锦般的花纹,海螺巨蚌壳内绫罗般的光彩,又“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是指极地的冰山,与海中生物所发出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见证的。还有大海中的鲸鱼,写其生时何等的威猛,失势后又是何等的悲惨。海边岩石上的禽鸟,自出生至羽毛长成,群飞嬉戏,“更相叫啸,诡色殊音”,又是何等传神的描写,绝无怪异之态了。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惊耳骇目,后者有时亲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黄帝上面来。“黄帝仙登于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秦皇、汉武之好神仙,亦见于《史记.封禅书》。而大海中蓬莱中的蓬莱三神山,为众仙所居,已见上文。如此历代相传的观念,木华不能不受影响。借海以写神仙,或借神仙以写海,二者都兼有了,笔调也颇有清致。如“群仙缥缈,餐玉清涯。履阜乡之留舄,被羽翮之礻参 纟丽 。翔天沼,戏穷溟,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于长生。”确有飘飘欲仙的气息;没有这些,也许《海赋》不会写得这么神奇美妙了。最后以概括性的文字归纳了大海的特点,赞叹大海的品格,说它多么广纳众流,虚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纳水愈多,潴蓄愈深,品物类生,无奇不有。这些都有根有据,或出于细心的观察,或由于合理的想象,使《海赋》能在中国赋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写实为基础的构思在起作用,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亦在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