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客中多病废登临¹,闻说南台试一寻。
译文: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注释:浮桥:用船或筏作为桥墩、上铺木板的桥。此处浮桥横跨南台江,后建成万寿桥。南台:南台山,一作钓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余里。¹登临:登山临水。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九轨¹徐行怒涛上,千艘(sōu)²横系³大江心。
译文: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注释:¹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²千艘:指浮桥作为桥墩的船只。千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长。³系:系上、缚往。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¹楼钟鼓催昏晓,墟(xū)²云烟自古今。
译文: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注释:¹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王袓道建。²墟落:村落。
白发未除豪气¹²,醉吹横笛坐榕³阴。
译文: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注释:¹豪气:桀骜蛮横的习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²在:存。³榕:常绿乔木,气根细瘦,树冠大。

  《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早期律诗中的佳作。诗人病后登临南台,在跃跃欲出、急于欣赏外面风景的心情的驱使下,他缓步前行,临江眺望。在诗中表现了浮桥的伟丽、南台的雄浑,借江山来抒发心中的万千豪情。全诗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流动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

  诗从去南台写起。开头却从题外落笔:“客中多病废登临”,诗本来是写登台览胜,却故意宕开去,先从久不登临说起,“闻说南台试一寻”,才归到正题,就显得曲折有致了。

  诗人早就怀有驰骋疆场、横扫胡尘的雄心壮志,可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奋发。诗人的伟大抱负,终成泡影,郁郁不得志。到了福州,诗酒殆废,困于文书,身体多病。因多病而久不登山临水了。是听说南台壮阔之景才特意去“一寻”,而不是兴之所至,到处游览。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到这里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抱着久病之身,为南台而“试一寻”了。“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

  “九轨徐行”,仿佛随着视线,那宽实的桥面缓缓通向对岸,然而桥的下面却是“奔涛触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

  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两句一急一缓,感叹不已而余味无穷。

  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白发未除豪气在”,《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拚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

  这首诗是陆游步入仕途不久,渴望有作为、施展抱负的心情的写照。 这与陆游后期诗作中常常表露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愤慨,有着显著的差别。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奋进之气。虽是记游之作,也仍然鎔铸着诗人激烈的壮怀,读来慷慨激昂。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4-7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注释

浮桥:用船或筏作为桥墩、上铺木板的桥。此处浮桥横跨南台江,后建成万寿桥。南台:南台山,一作钓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余里。

登临:登山临水。

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

千艘:指浮桥作为桥墩的船只。千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长。

系:系上、缚往。

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王袓道建。

墟落:村落。

豪气:桀骜蛮横的习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在:存。

榕:常绿乔木,气根细瘦,树冠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秋天。当时陆游35岁,由宁德县主薄调任福州决曹。出仕半年,便得升迁,虽客中多病,却踌躇满志。

参考资料:
1、 邹志方选注.陆游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8-9
赏析

  《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早期律诗中的佳作。诗人病后登临南台,在跃跃欲出、急于欣赏外面风景的心情的驱使下,他缓步前行,临江眺望。在诗中表现了浮桥的伟丽、南台的雄浑,借江山来抒发心中的万千豪情。全诗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流动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

  诗从去南台写起。开头却从题外落笔:“客中多病废登临”,诗本来是写登台览胜,却故意宕开去,先从久不登临说起,“闻说南台试一寻”,才归到正题,就显得曲折有致了。

  诗人早就怀有驰骋疆场、横扫胡尘的雄心壮志,可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奋发。诗人的伟大抱负,终成泡影,郁郁不得志。到了福州,诗酒殆废,困于文书,身体多病。因多病而久不登山临水了。是听说南台壮阔之景才特意去“一寻”,而不是兴之所至,到处游览。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到这里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抱着久病之身,为南台而“试一寻”了。“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

  “九轨徐行”,仿佛随着视线,那宽实的桥面缓缓通向对岸,然而桥的下面却是“奔涛触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

  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两句一急一缓,感叹不已而余味无穷。

  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白发未除豪气在”,《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拚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

  这首诗是陆游步入仕途不久,渴望有作为、施展抱负的心情的写照。 这与陆游后期诗作中常常表露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愤慨,有着显著的差别。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奋进之气。虽是记游之作,也仍然鎔铸着诗人激烈的壮怀,读来慷慨激昂。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4-7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州桥¹踏月想山椒²,回首哀湍³未觉遥。
译文: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注释:¹州桥:也叫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德门与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水。²山椒:山顶。这里指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³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今夜重闻旧呜咽¹,却看²山月话州桥。
译文: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注释:¹旧呜咽:这里指依旧幽咽的泉水声。²却看:回头看,这里有回想之意。

  怀古诗与游览诗,大多数是在时空概念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同一地点的今昔对比,寄托胜事不常、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通过同一时间两地的不同,抒发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绝句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便把时空概念浓缩交织,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王安石的这首《州桥》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

  《州桥》诗,其意境有似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立足于今,想象未来,所写的是一个地方,但时间的不同,情感也将不同。通过时空变化,展示悲欢离合的演变,自己的相思之情得到了体现。王安石的《州桥》诗与李商隐诗一样,都是以景设情。但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一是回忆,一是展望。所以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就显得沉重压抑。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3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晨光¹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译文: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注释:¹晨光:曙光;阳光。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鼓窗语(yù)¹报天晴。
译文: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注释:¹语:作动词,鸣叫之意。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半销宿酒¹头仍重,新脱冬衣²体乍轻。
译文:醉意还未完全消散,仍感头重脚轻,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感觉身体轻松爽快。
注释:¹宿酒:犹宿醉。²冬衣:冬季御寒的衣服。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睡觉(jué)¹心空²思想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译文: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注释:¹睡觉:睡醒。²心空: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³思想:思忖,考虑,烦恼。⁴乡梦:思乡之梦。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全诗笔致轻灵素淡,节奏流畅欢快,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情趣。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zǎoxìng

bái tángdài 

chénguāngchūzhàoliángmíng chūkāiménshēng 
quǎnshàngjiēmiánzhīshī湿 niǎolínchuāngbàotiānqíng 
bànxiāo宿jiǔtóuréngzhòng xīntuōdōngzhàqīng 
shuìjuéxīnkōngxiǎngjìn jìnláixiāngmèngduōchéng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¹心安²即是家。
译文:无论是身处天涯还是海角,只要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当做家乡。
注释:¹大抵:大概。²心安:心无挂虑;内心安适坦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路远谁能念乡曲¹,年深²(jiān)欲忘京华³
译文:路途遥远,谁还能唱出家乡的小曲儿?时间久长,我已渐渐忘却京城面貌。
注释:¹乡曲:一说指家乡的小曲;一说指荒远偏僻的家乡。²年深:时间久长。³京华:京城的美称。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nǐ)待花。
译文:忠州的生活清闲幽静,我想以三年为期,种下的杏树桃树等待花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一说是写于白居易被贬谪他乡期间。面对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他豁然处之,种花种树还为此吟诗。道:“三年后,桃杏就开花了,我离吃桃子就不远了吧?”“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初读此句,不禁忆起乐天的另一名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另,东坡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与此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故乡”自然而然成了文人墨客们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此故乡非彼故乡,他可以是人出生的地方,也可以是心安定的地方。

zhǒngtáoxìng--bái

lùnhǎijiǎotiānxīnānshìjiāyuǎnshuínéngniànxiāng

niánshēnjiānwàngjīnghuázhōngzhōuqiězuòsānniánzhǒngxìngzāitáodàihuā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¹征途²,携书剑³,迢(tiáo)匹马东去。惨离怀,嗟(jiē)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nèn)(qiǎn)(quǎn),便忍分鸳(yuān)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译文:到了要出远门的时候,带着书和剑,骑着马向东远去。离别的心绪凄凉,感叹年少的时候分开容易相聚难。刚刚还和佳人情意缠绵,怎么忍心分离。面对着明媚的景色,盘算那些私密的情意和幽会的欢乐,都被轻易辜负了。
注释:¹届:到,临。²征途:远行的途程。³书剑:书和剑。⁴迢迢:遥远的样子。⁵缱绻:情意缠绵不忍分离的样子。⁶媚景:美好的景物。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zhù)¹。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译文:这时愁肠寸断,心中千头万绪。面容凄惨愁苦,悲伤得说不出话来。满眼含泪,一时间想了好几遍。向谁倾诉这伤心难过。只有黯然销魂静静站立。傍晚烟气缭绕,飘着寒雨。举目望去,不知佳人在哪里。
注释:¹凝伫:指凝望伫立,停滞不动。

quèqiáoxiānxiēzhǐdiào--liǔyǒng

jièzhēngxiéshūjiàntiáotiáodōngcǎn怀huáijiēshǎoniánfēnnánjiārénfāngnènqiǎnquǎn便biànrěnfēnyuāndāngmèijǐngsuànyōuhuānjǐnchéngqīngcùnchángwàncǎnchóuyánduànhúnlèiyǎnpiànshífānhuíshāngxīnmàimàishuídànànránníngzhùyānhánwàngqínlóuchù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苍莽寒空¹远色愁,呜呜戍(shù)²上高楼。
译文:远望苍莽迷蒙的寒空秋色令人发愁,独上高楼即听到驻军呜呜的号角声。
注释: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¹苍莽寒空:一作“莽莽云空”。苍莽,广阔无边的样子。²戍角: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
吴姬¹(yuàn)²吹双管³,燕上悲歌五侯
译文:吴地歌姬为寄托怨思而吹响了双管,荆轲临行前辞别燕太子丹大声悲歌。
注释:¹吴姬:泛指吴地歌姬。²怨思:怨恨悲伤。³双管:古乐器。⁴燕上悲歌:用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⁵别:一作“动”,一作“上”。⁶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千里关山¹边草暮,一星²烽火³(shuò)秋。
译文: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注释:¹关山:关隘山岭。²一星:指山顶燃起的烽火如明星般耀眼。³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⁴朔云:北方的云气。朔,泛指北方。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夜来¹霜重西风²起,陇(lǒng)³无声冻不流。
译文:入夜之后寒霜浓重西风吹起,陇水悄无声息地凝冻成了冰导致难以畅流。
注释:¹夜来:入夜。²西风:西面吹来的风。此指秋风。³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在今陕西省陇县至甘肃省平凉一带。⁴冻:一作“噎”。

  此诗写征戍之苦。三四句置于全篇中,似是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当提出来单看。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没有丝毫主观情绪掺入其中,纯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观的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至于苦不苦、如何苦等问题,则完全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作者无意把读者的思维拘束在文字的范围之内,因此形成一种意蕴绵长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绘景,而情却蕴在景中,这是温庭筠一贯的手法。

  全诗描绘了一幅日暮边关阔大苍茫的景象,从中寄寓着诗人客游边地的愁怀。这种边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为官,亦不能在边塞建功立业。在诗人眼前,是国势衰微军队战斗力下降的悲凉压抑的边塞情景,边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荣光,而自己满腹才学却不能受重用而辗转流离,因此触景伤情。“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凄苦与悲凉。

  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温庭筠诗颇多贬抑,但对这首诗却颇为赞赏。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9-1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