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穴萧森隔土桥,项梁城颂最萧条。羽衣歌此招魂魄,直送幡旗上九霄。
砌穴萧森隔土桥,项梁城颂最萧条。羽衣歌此招魂魄,直送幡旗上九霄。
周文璞

周文璞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祖上农事耕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他在宁宗时曾任过溧阳县丞,后隐居于方皋,穷困潦倒。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友好。著有《方泉集》四卷。《四库总目》张端义极称他的灌口二郎歌、听欧阳琴行、金铜塔歌,以为不减李贺与李白。词存二首。 ▶ 1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万古齐州¹烟九点²,五更沧海日三竿。
译文: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注释:¹齐州:即济南。²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向来井处¹方知隘(ài),今后巢(cháo)居亦觉宽。
译文: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注释:¹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笑拍洪崖¹咏新作,满空笙(shēng)²下高寒³
译文: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注释:¹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²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³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dēngtàishān

zhāngyǎnghào yuándài 

fēngyúndàotiānguān kuàishēngpíngyǒuguān 
wànzhōuyānjiǔdiǎn gēngcānghǎisāngān竿 
xiàngláijǐngchǔfāngzhīài jīnhòucháojuékuān 
xiàopāihóngyǒngxīnzuò mǎnkōngshēngxiàgāohán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miǎo)¹
译文: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约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注释:¹渺渺:形容悠远、久远。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译文:不能与心中的如意郎君结合在一起,岂不白白结下相爱的同心草。

  这首诗仍然是写无穷无尽的相思。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爱情就有相思。其意是,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结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结识不到如意的郎君,编结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更使人愁上加愁,让人心碎这里的“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没有同心人的情况下,对自己以草结同心的行动表现出自怨自艾的无比痛苦心情。

  这首诗与第二首诗一样,都是刻意伤春之词,春望,在这里意味着春天里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个妙龄少女渴求自己爱情而最终归于失望的故事。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揽摘芳草来打同心结,要将它赠给自已的“知音”。打同心结,是表达爱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结”上,然而,春鸟发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结,今日成了断肠草。人世间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情天恨海平添了几行血泪。

  女主人公仍在编结“同心草”,不过此时是“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不是不愿结同心人,而是无法结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结”同心草了。一个“空”字,写尽了她伤心欲绝的情味,与尽了她无法诉说失恋和绝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讷地用双手编结“同心草”来打发失去了人生意义的时光。用结同心草的细节,写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可见,薛涛是写爱情诗的高手,这恐怕也与她自己的命运有关吧女诗人写爱情诗,自然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真切深刻细腻,易于感人至深。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说:“婉约而温柔的文学,总得女性来做才能更像样…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所了解得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阔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自已的恰称。”这是对女性创作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也是对薛涛爱情诗的肯定和赞扬。黄周星在《唐诗快》评第一首与第三首诗为:“二诗皆以浅近而入诗,故妙。”这四首诗,以第一首与第四首写得较好,其审美价值更高一些,可读性更强一些,也更耐人寻味一些第四首诗的立意与第一首诗相同,不同的是这首诗多了一些形象性的描写,其诗就更加具体,更加感人。第四首又与第一首诗相呼应,满目春色,非但不让人喜,反而更是着恼:恼在个独赏!梳妆打扮,又有何用呢?镜里的花容月貌,又有谁看呢?又是为了谁呢?这也只不过孤芳自赏罢了。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编著.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01,:第145页
2、 刘克智著.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11:第115页

chūnwàngshǒu ·sān

xuētāo tángdài 

fēnghuājiānglǎo jiāyóumiǎomiǎo 
jiétóngxīnrén kōngjiétóngxīncǎo 

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qióng)¹楼玉宇²。分明不受人间暑(shǔ)³。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寻(hào)彩皆同普
译文:月中宫殿,分明不受到人间之事的变化,难得这不是寻常的十五天。只有在今晚,普天同庆这寻洁的月光。
注释:¹琼:美玉。²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³人间暑:人间之事。⁴同普:普天同庆。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听吾语。当年弄影婆娑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zhù)¹听吾语。当年弄影²婆娑(suō)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译文:嫦娥经历了古代到今天,怎能妨碍暂停下来听我说话?同一年事物随着影子起舞。妙曲虽然流传,毕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注释:¹小驻:妨碍。²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醉落魄·丙寅中秋》是宋代郭应祥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借用月夜之间,描写普天下人渴望的团圆。

  下片联想,由曲子想到人,是对人的一种思念。

zuìluò··bǐngyínzhōngqiū--guōyīngxiáng

qiónglóufēnmíngshòurénjiānshǔxúnchángshìsānwéiyǒujīnxiāohàocǎijiētóng

éyuèjǐnjīnfángxiǎozhùtīngdāngniánnòngyǐngsuōmiàosuīchuánjìngrén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紫燕寻旧垒(lěi)¹,翠鸳栖(qī)暖沙。一处处²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gū)酒家³。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译文:紫燕在寻觅着它的旧巢,翠绿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一处处绿杨都可以拴住马。他系好马,便询问前村是否有卖酒的人家。有人回答说,前面就是有名的酒家。一群少女在荡秋千,墙边开满粉色杏花。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阅金经:曲牌名,又名“金字经”。全曲三十一字,七句五平韵、一叶韵。¹旧垒:旧巢。²“一处处”句:化用王维《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杨边”诗意。³“问前村”句:化用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⁴“粉墙边”句:化用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意。杏花,一语双关,既暗指杏花村,又借喻荡秋千的少女。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桐双照¹新妆²冷,冷³妆新照双桐井。羞(xiū)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译文:井栏边两棵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注释:¹照:看,望。²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³冷:淡淡色。⁴新:初次。⁵对:望。⁶羞:低垂。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¹秋,秋宜不上楼。
译文: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注释:¹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上片,运用象征、寄寓手法,写了少妇见物动心的“愁”情。“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与“新妆本绝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训《应令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本意是写少妇的外表美,可苏轼还是要将象征萧瑟的“梧桐”,与象征美女的“新妆”,放在一起映衬着写,且树与人共鸣,为的是突出少妇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满怀。同样,“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又进深一层从“梧桐”照秋,写到“井花”愁秋。从“井花”愁秋又写到少妇“对羞”。花与人对话,还是为了突出少妇伤感秋色衰败,春心消融,“愁”思绵绵。

  下片,直写闺阁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首先从“影孤”进到“孤影”,从“夜永”进到“永夜”,反映了少妇夜思的漫长过程。一个“怜”字,传神地贯穿始终,有“徘徊处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编趾西窗悄”(宋代周邦彦《倒犯·新月》)的徘徨不安的情态。“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进一步衬托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楼”与“秋”互不兼容,楼已横秋,人何须眺望,一语双关,秋色值不得眺望,郎君也不能如此。

  全词运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在苏轼笔下,爱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内蕴,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被反复描绘。从极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临的景物“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永夜”孤影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85-58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