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青山暗逐回廊转,碧海真成捷径通。
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青山暗逐回廊转,碧海真成捷径通。
风暖檐牙双燕剧,云深帘幕万花重。倚兰天北疑回首,想像丹梯下六龙。
风暖檐牙双燕剧,云深帘幕万花重。倚兰天北疑回首,想像丹梯下六龙。

shìhǎitiānlóukuàngyǐnyùn--wángshǒurén

qíngxuěchuīhánchūnshìnóngjiānglóusānyuèshàngcándōngqīngshānànzhúhuílángzhuǎnhǎizhēnchéngjiéjìngtōng

fēngnuǎnyánshuāngyànyúnshēnliánwànhuāzhònglántiānběihuíshǒuxiǎngxiàngdānxiàliùlóng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4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桃蹊(qī)¹惆怅²不能过³,红艳纷纷落地多。
译文:让人惆怅啊,桃树下落花成路不能观赏,很多的红色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到地上。
注释:刘师命:名字事迹未详。¹桃蹊:桃树下踩成的路。蹊,小路。²惆怅:忧郁不前。³过:相访。此指前往观赏。⁴红艳:以花色代花瓣。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闻道¹²西千树雪³,欲将君去醉如何。
译文:听说城垣西边千树万树梨花开得像白雪遍地,想与您一同去醉中赏花,意下如何?
注释:¹闻道:听说。²郭:城垣。³千树雪:梨花色洁白似雪。此指梨花盛开貌。⁴将:偕同。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这首诗先写惜花,再写友情,以惜花托友情。可与韩愈写于几乎同时的另一首诗《梨花下赠刘师命》互相参看。

  前两句“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写桃花凋落,铺满了树下的路,因此不能观赏,充满了遗憾。“惆怅”写出了因花落满地而不忍践踏的忧郁。后两句说:“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知城西梨花盛开,欲相偕前往花下同醉。桃落梨开,以第三句梨花盛开,转出结句,笃情全出。桃花红梨花白,争奇斗艳;朋友远道而来,千载难逢,不能不一醉方休。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诗中次句“红艳纷纷落地多”以“红艳”花色代花瓣,构想奇妙。全诗景美情真,飘逸洒脱,是韩诗短章中的佳制。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其强?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¹其强(qiáng)²?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rǔ)³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译文: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¹何:为什么。²强:强壮。³汝:代词,指你。⁴然:对,是。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清风无力屠(tú)¹得热,落日着翅²飞上山。
译文: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
注释:¹屠:屠杀。这里意为止住、驱除。²着翅:装上翅膀。这里形容太阳腾空,久久不肯下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人固已惧江海竭(jié),天岂不惜河汉干?
译文: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昆仑¹之高有积雪,蓬莱²之远常遗³寒。
译文: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
注释:¹昆仑:昆仑山,中国西部高山,传说为擎天柱,是神仙东王公、西王母居住的地方。²蓬莱:传说中海中三仙岛之一。³遗:留存。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译文: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此诗的开篇便不同凡响:“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是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为精妙。“屠”,是杀掉的意思。“屠得热”,即使“热”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恨暑热的情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画面:时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龟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阳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气蒸腾,热得人们坐立不安。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可见,“人固已惧江海竭”还包含的潜台词: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紧扣住了诗题“暑旱苦热”中的“苦”字。“河汉干”诸语,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绝。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反映诗人憎恨“热”、“天”之情,后面四句重在发抒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昆仑”是中国西部的高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蓬莱”是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诗人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这是极其自然的。如此清凉世界对饱尝暑旱酷热之苦的诗人产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不能将整个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独往那清凉世界昆仑和蓬莱山呢?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诸语,想象奇特,气魄宏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王令的诗集中,此相类的诗句:“长星作慧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偶闻有感》),“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龙池二绝》其一)。

shǔhàn

wánglìng sòngdài 

qīngfēng luòzhuóchìfēishàngshān 
rénjiānghǎijié tiānhàngān 
kūnlúnzhīgāoyǒuxuě péngláizhīyuǎnchánghán 
néngshǒutiānxiàwǎng rěnshēnyóujiān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guàjiāngshàngdàiyuèyǒuhuái怀

bái tángdài 

dàiyuèyuèwèichū wàngjiāngjiāngliú 
shūchéng西guō qīngtiānxuángōu 
huásuīlǎn qīngjǐngtóngyóu 
gěnggěngjīn kōngzhānzhīquèlóu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木叶秋水兼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槎,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伤感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弊裘(qiú)¹尘土压征鞍(ān)²,鞭倦袅(niǎo)芦花³。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jī)怀西风禾黍,秋水蒹(jiān)(jiā)。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wō)¹⁰鱼网纶竿¹¹钓艖(chā)¹²;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¹³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¹⁴又在天涯!
译文: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的灰沙尘土;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深处。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和钓竿,还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注释: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牌名。¹弊裘:一作“敝裘”,破旧的衣裘。²征鞍:远行的鞍马。³鞭倦袅芦花:意为游子显得疲惫不堪,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袅,摇曳的样子。⁴萧萧:冷落貌。⁵一竟:一直。⁶羁怀:游子久客他乡思乡的情怀。羁,在外作客,或指在外做客的人。⁷蒹葭:芦苇。⁸写高寒:排列成行的大雁,就像是一行行写在空中的文字一样。高寒,指天空。⁹呀呀:雁叫声。¹⁰水涡:水流旋转处。¹¹纶竿:用青丝线做钓绳的鱼竿。¹²钓艖:小渔船。¹³疏篱茅舍:南宋扬无咎《柳梢青》词中有“茅舍疏篱”句。¹⁴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首小令写羁旅愁怀。开头四句隐含旅愁,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薄暮图,篇末才点明“离人又在天涯”,把离愁乡思一气呵出。全篇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其主要特色首先是捕捉形象的手法高明,其次是善于运用反衬的手法,其三是衬字多,但多而不杂,运用得圆转灵活,体现了郑光祖散曲创作的某些特色。

  此曲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图。“弊”、“倦”、“萧萧”等字眼,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这样的起笔,自然引起了读者对征人的关注。

  “烟霞”除解释烟云外,还有“野景”的释义,所以“一竟入烟霞”也是为下文集中写景所作的过渡。从第五句起,作者的笔就跟上了游子,从他的眼里来看待面前的野景。时节正是清秋,弓风掠动着田野上的庄稼和水面旁的芦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弓风里的禾黍使人感到衰凉,秋水边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凛,对征人来说,这一切就是“动羁怀”,这三字决定了他审视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几株老树,停栖着数不清的缩头垂翅、无精打采的乌鸦。仰望天空,是几阵南归的大雁,呀呀地啼叫着投向沙岸暂息。“千点万点”与“三行两行”在视觉上形成了密与疏的对比,但触发的愁意却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这样的秋景连读者也感到凄凉,征人惹动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出现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产生了旋涡,渔夫设网张竿,等着鱼儿上钩。写出渔具钓船而不见主人,当是时辰已暮,各自归家造饭。再远一些,小桥尽头的溪岸边,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溪沙上不见浣洗的人影,看来也是同样的缘故。极目遥望溪后的山谷,血红的丹枫,金黄的野花,尽扑眼帘。色彩如此明丽,可知是留住了夕阳的影子。这一段秋景若让读者欣赏,应当承认说疏朗清丽,大可流连。但对于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征人来说,除了凄凉断肠,还能有什么感想。末两句点明题旨的感慨,可以说是征人迸发着血泪的呐喊。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但由于两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铺陈与含蓄的区别。

  金代董解元《弓厢记诸宫调》有一首《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该曲与之有相近之处。可见元散曲选取典型景物的写法,是继承了民歌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传统。

参考资料:
1、 杜朝光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11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3-55

shuāngdiàobǎizhéguìlìng--báibēn

qiúchénzhēngānbiānjuànniǎohuāgōngjiànxiāoxiāojìngyānxiádòng怀huái西fēngqiūshuǐjiānjiāqiāndiǎnwàndiǎnlǎoshùhūnsānxíngliǎngxíngxiězhǎngkōngyànluòpíngshāàn西biānjìnshuǐwānwǎnglún竿gāndiàocháduànqiáodōngbàngshānzhúmáoshěrénjiāmǎnshānmǎnhónghuánghuāzhèngshìshānggǎnliángshíhòurényòuzài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