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惊髀减带围带,寿骨巉然正隐颧。不待期颐祝难老,固知穮蓘自丰年。
勿惊髀减带围带,寿骨巉然正隐颧。不待期颐祝难老,固知穮蓘自丰年。
僵松再蔚千龄叶,眢井新飞百尺泉。坐想山神无伎俩,却应造物报其天。
僵松再蔚千龄叶,眢井新飞百尺泉。坐想山神无伎俩,却应造物报其天。

rénshēng--guò

jīngjiǎndàiwéidài寿shòuchánránzhèngyǐnquándàizhùnánlǎozhībiāogǔnfēngnián

jiāngsōngzàiwèiqiānlíngyuānjǐngxīnfēibǎichǐquánzuòxiǎngshānshénliǎquèyīngzàobàotiān

苏过

苏过

(1072—1124)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lǎ)(ba)¹,唢呐²,曲儿小³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声价¹⁰。(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译文: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注释:¹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²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³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⁴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⁵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⁶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⁷仗:倚仗,凭借。⁸你:指喇叭、唢呐。⁹抬:抬高。¹⁰声价:指名誉地位。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甚么 同:什么)
¹听了军愁²,民听了民怕。哪里³去辨甚么真共假?(甚么 同:什么)
译文: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注释:¹军:指军队。²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³哪里:同“那里”。⁴辨:分辨、分别。⁵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⁶共:和。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眼见的¹吹翻了这家²,吹伤了那家³,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注释:¹眼见的:眼看着。²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³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⁴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这首小令可分四层,第一层说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状;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全曲借物抒怀,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怕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进绝路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惊天动地地造起反来,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拾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作者洞察了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严内荏的阶级实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

  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听到喇叭就愁得要死,怕得要命,军民的反应如此敏感而强烈,因为在他们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家庭被喇叭“吹伤”“吹翻”的悲惨事件,使他们的心一直还在震颤。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这家”“那家”不是十家八家,而是千家万家。这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那家伤了这家翻了紧紧相承目不暇接之感。这惨象,“军”和“民”都“眼见”了,感到自己正面临着被“吹翻”“吹伤”的可能,所以听到喇叭就极度地忧伤和恐惧。真是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但在这里给读者的艺术体验却是实在而形象的,好像作者指点着把身边相继破散的家庭的真名实姓一一列举给读者听。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参考资料:
1、 宋远凌.吹出一腔怨愤——试析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名作欣赏,1999(01):54-55

cháotiān ·yǒng

wángpán míngdài 

 suǒ érxiǎoqiāngér guānchuánláiwǎngluàn quánzhàngtáishēngjià  (suǒzuò suǒ shēngjiàzuò shēnjià )
jūntīnglejūnchóu míntīnglemín biànshènmezhēngòngjiǎ  (shènmetóng shénme )
yǎnjiàndechuīfānlezhèjiā chuīshānglejiā zhǐchuīdeshuǐjìnéfēi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¹雪成堆。
译文: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注释:¹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¹回。
译文: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成,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注释:¹二十:一本作“十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译文: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¹(chè)²紫金蛇³
译文: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注释:¹时:时时。²掣:拉,拽。³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译文:青成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¹
译文: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注释:¹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译文: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译文: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译文:沙河上的船灯将成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译文: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这组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韵。其中第二首(“横风吹雨入楼斜”)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的语文试题中。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0-341

wànghǎilóuwǎnjǐngjué

shì sòngdài 

hǎishàngtāotóuxiàn线lái lóuqiánzhǐxuěchéngduī 
cóngjīncháoshàngjūnshàng gèngkànyínshānèrshíhuí 
héngfēngchuīlóuxié zhuàngguānyīnghǎokuā 
guòcháopíngjiānghǎi diànguāngshíchèjīnshé 
qīngshānduànchùcéngcéng ànrénjiāhuànyīng 
jiāngshàngqiūfēngwǎnlái wèichuánzhōngdào西xīng 
lóuxiàshuíjiāshāoxiāng shēngāiyuànnòngchūliáng 
línfēngyǒuyínqiūshàn bàiyuèrénjiànwǎnzhuāng 
shādēnghuǒzhàoshānhóng xuānxuānxiàozhōng 
wèiwènshàoniánxīnzàifǒu jiǎojīnbìnpéng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襄王梦里¹,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²头,暮雨朝云³几许愁?
译文:我站在巫山县城楼上眺望阳台故址,但见芳草萋萎,烟雾迷濠,当年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神秘梦境到底在哪里?楚阳台遗址上仍然是暮雨朝云,情景一如当年,但哪还有神女的影子?给人增添的不过是凄苦和悲凉。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襄王梦里: 指楚襄王与神女梦中幽会之事。宋玉《高唐赋):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息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 ‘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郾荐枕席。’”²宋玉台: 指巫山县城西北之楚阳台。³朝雨朝云: 指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飞花漫漫,不管羁(jī)¹肠欲断。春水茫茫,欲度南陵²更断肠。
译文:落花到处飘零,让人心生伤感,再加上羁旅在外,满怀离 ,二者一齐涌上心头。春水茫茫,上面似有 云笼罩,我想度过南陵,见此却更感伤心断肠。
注释:¹羁人: 离家在外之人。当时作者被贬谪蜀中。²南陵: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东南部。这里是泛指江南一带。

  这首词上片吊古伤今,抒发词人心中的沧桑凄凉之慨,下片紧承上片的吊古之意,即景感怀,反复咏叹,强烈地抒发了其内心的失意、惆怅之情。全词运用了渲染、烘托等手法,表现了作者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郁闷忧愤之情。

  上阙以两个何句作怀古:襄王在何处,宋玉已作古。词以君王与文臣对举,虽是说古事,却不无现实的寓意。首同襄王。“草绿烟深”的氤氲气象代表了政治的清明昌盛,而“何处是”即谓“是何处”,构句已表达了作者的疑问。更何况这“草绿烟深”。当襄王之时,也只是在“梦里”。次间宋玉,将《高唐赋》中神女之句嵌入词中,朝朝暮暮,飞云行雨,又有何人赏识?“几许愁”实形容愁多。在这巫山之地,想那神女之事,发面为两个问句,作者以历史的思考面表达了对于政治清明昌盛、君臣迟契合作的疑惑与犹豫。

  下阙承“暮雨朝云”面起,写春天里那漫天飞飞扬扬的花絮。就像人心里弥漫缠绕的愁绪,花絮点点,牵动着愁绪片片,每一点都叫人心痛肠断,而这花絮却不管不问。径自在空中肆意飞舞。城楼下那茫茫的长江水。城对岸那高高的向南山,虽然指示着东去朝中的谒见,南归乡里的团圆,而“胃臣”的心里却充满着悲伤与痛苦。黄庭坚已在遇救出川的路上,不会再有“断肠”之愁。由上片的怀古感慨,引出虽然已经解除了禁个,但是也已经完全丧失了政治的热情。六年的放逐留下了太深的伤痕,他正在考虑退身之事。人在朝廷,并不自由,更有无端的伤害与打击。这是他已经获赦面仍称“羁臣”的缘故。 他在到达江陵之后,坚决上疏向朝廷辞绝京官面请求外任以养家糊口,是缘于这一路上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蒋方.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第243-244页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
金樽(zūn)¹清酒²斗十千³,玉盘珍羞(xiū)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注释:¹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²清酒:清醇的美酒。³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⁴玉盘:精美的食具。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⁶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zhù)¹不能食²,拔剑四顾心茫然³
译文: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注释:¹投箸:丢下筷子。箸:筷子。²不能食:咽不下。³茫然:无所适从。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¹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译文: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注释:¹太行:太行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闲来垂钓碧¹溪上,忽复²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译文:像姜太公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注释:¹碧:一作“坐”。²忽复:忽然又。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¹
译文: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注释:¹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¹²有时,直挂云帆³沧海。
译文: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注释: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²会:终将。³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⁴济:渡。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剧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 .李白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 :33-34 .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

xíngnán ·

bái tángdài 

jīnzūnqīngjiǔdǒushíqiān pánzhēnxiūzhíwànqián  (xiūtóng xiū zhítóng zhí )
tíngbēitóuzhùnéngshí jiànxīnmángrán 
huángbīngchuān jiāngdēngtàihángxuěmǎnshān  (xuěmǎnshānzuò xuěàntiān )
xiánláichuídiàoshàng chéngzhōumèngbiān  (zuò zuò )
xíngnán xíngnán duō jīnānzài 
chángfēnglànghuìyǒushí zhíguàyúnfāncānghǎi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首诗是论及柳宗元与谢灵运,主要是论柳宗元,是说柳近似于谢。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政治失意,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在山水中寻求慰藉,与当时“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相比,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自然清新,有高古之风。元好问推崇谢灵运,认为柳宗元诗歌淡泊古雅,深得谢灵运之遗音。前两句在一起是说,谢灵运诗的风神容态,照映古今,后世诗人,谁能像柳宗元一样有谢客风容,并深有所得呢?后两句是说柳宗元的诗淡泊简古,如清庙之瑟,朱弦一拂,唱叹余音宛在,此冷寂神境,以暗喻道出,恰是如同当年谢灵运寂寞心境的写照。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xièfēngróngyìngjīnyuánshuíshìliǔzhōushēn

zhūxiányīnzàiquèshìdāngnián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