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西州路,何人不此行。
山横桃叶流,江动石头城。
天阙云端耸,秦淮雨后清。
敢论风景异,举目笑平生。
千载西州路,何人不此行。
山横桃叶流,江动石头城。
天阙云端耸,秦淮雨后清。
敢论风景异,举目笑平生。
韩元吉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十里长亭¹无客走,九重天²上现星辰。
译文:数十里的长亭无人走过,九重天上现出明亮的星辰。
注释:¹十里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²九重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故言之。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¹尽关门。
译文:八河里的船只尽数收归船港,七千州星城的门都关了。
注释:¹州县:州与县的合称。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六宫¹五府²回官宰³,四海三江罢钓纶
译文:官员都回了府邸,江面上已无人垂钓。
注释:¹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²五府:古代五个官署的合称,具体指代不明确。³官宰:官员。⁴钓纶:钓竿上的线。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¹
译文:两座鼓楼的钟声响起,一轮明月照满乾坤大地。
注释:¹乾坤:指天地。

  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所写,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明月当空之时,世间万物归于沉寂的景象,且诗中从十到一的数字排列,也给此诗带来了独特的趣味。

  首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便有恢宏气势,从一个广大的视角来开篇。大地上的十里长亭已经没有旅途中的人过往,浩瀚的九重天繁星点点。诗人承题写夜晚之景,先以远景来铺排气势,从茫茫大地到万里苍穹,尽是夜景。

  颔联“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转入对城池、河港的描写。各色河港里的船只都停止活动,回港休整;各府各县也都紧闭门户,不再办公。这里“八河”“七千”皆是虚数,极言河港、府县众多。

  颈联“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融合了四个数字,写出了万物俱寂的景象。并承接上联。州县之外、皇宫之内、五府之中皆是休息的时候,大小河流里也都没了垂钓的人儿。这样就与颔联结成一体,对人世间各种人的活动都交代了一遍,体现出夜晚来临人们都不再活动的特点。

  尾联“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交代了上述景象产生的缘由,钟鼓声响起,休息的时间已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而世间已经没了动静。两声清脆的钟鼓辉映托升出一轮美好的明月,整个意境也就形成了。

  整首诗大气磅礴,从各个角度来写寂静的夜色,景物布置构思精妙,颇具匠心。数字的加入,使得诗歌更有韵味和节奏感。

lúnmíngyuèmǎngānkūn--chéngēn

shízhǎngtíngzǒujiǔzhòngtiānshàngxiànxīngchén

chuánzhǐjiēshōugǎngqiānzhōuxiànjǐnguānmén

liùgōnghuíguānzǎihǎisānjiāngdiàolún

liǎngzuòlóutóuzhōngxiǎnglúnmíngyuèmǎngānkūn

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因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因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¹残无射²。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³鲜质。盈(yíng)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lǘ)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译文: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注释:¹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²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³英英:鲜艳貌。⁴盈把:掇取一把。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⁵三闾:指屈原。他曾为三闾大夫。⁶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chóu)(xī)¹。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sà)²凉风吹汝³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译文: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¹畴昔:往昔。²飒飒:风声。³汝:你。⁴三嗅:多次闻吸。“三”言其多。⁵芳丛:花丛。

  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全词以此开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词人悲凉凄苦的情怀,又使人自然联想到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像凛冽的秋风袭向词人的心头。这几句,不仅交代了花的生活环境,也为全词定下了凄清的基调。接下来,轻轻一转,“疏篱下”写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这和“雨后荒园”的环境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时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隐含着岁月无情的担忧。细细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写人,表达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洁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势逼人的忧虑。接下来“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爱菊的陶渊明和屈原,陶渊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词人已远,可是他们与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没有屈从于严酷形势的压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险恶的现实,为后世留下了千古英名。上片最后三句忽又一收,由怀古自勉回到凄冷的现实之中,惜花以自惜,哀婉生不逢时。

  下片由花写到人,词人首先哀叹岁月匆匆,少年书生已成白发衰翁。往事如烟,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对已逝岁月的追怀。以下几句便以无限怅惘的心情追怀畴昔,通过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词人难以言传的苦衷,使人觉得凄婉悲怆。“飒飒凉风吹汝急”包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时不我待的哀婉、怜花惜人的深情。全词至此,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词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与词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为一体。“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写得缠绵幽深。词人徘徊于花丛之中,顾花怀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之情表露无遗。“歌还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动于心发之于外,长歌当哭,更觉余情不尽。

  通观全篇,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花与人浑然一体,无法辨认,也无须辨认。全词写得含蓄蕴藉,一往情深。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489-490页
2、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332页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¹秦地之狭隘(ài)。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²,资之金玉³,使游说(shuì)诸侯,阴修甲兵,饬(ch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¹⁰、貉(hé)¹¹,南定百越¹²,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¹³。罪三矣!立社稷(jì),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kè)¹⁴,平¹⁵(dǒu)¹⁶hú)¹⁷、变量、文章¹⁸,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¹⁹。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²⁰,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²¹,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译文: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正赶上秦国领土狭小的时候。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数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使他们带着金玉等财物,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终于吞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君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而是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使万民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如今,希望陛下明察!
注释:¹逮:及,赶上。²阴行谋臣: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阴,暗中。行,派遣。³资之金玉:使谋臣带着金玉等财物。资,供给,提供。⁴修甲兵:整顿武备。⁵饬政教:整顿政治法令。饬,整顿,修明。⁶官斗士: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官,授予官职。⁷盛其爵禄:提高他们的地位和俸禄。盛,满,多,增加。⁸卒兼:终于吞并。兼,兼并,吞并。⁹罪:名之为罪,实表其功。¹⁰胡:古代对北方或西方各部族的泛称。¹¹貉:通“貊”,东北部族名。¹²百越:东南部族名。¹³以固其亲:使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¹⁴更剋画:改变器物制度徽饰。古代车舆器具等都有等级徽饰,列国不同,秦统一后加以更改统一。剋画,车服器用;剋,通“刻”。¹⁵平:统一。¹⁶斗:量器,十升为一斗,量器。¹⁷斛:十斗为一斛。¹⁸文章:这里指文字。¹⁹树秦之名:树立秦朝的名望。²⁰兴游观:建筑皇帝巡游使用的离宫别馆。²¹遂主得众之心: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

  这封文书是一封充满冤郁与血泪的自白书,李斯以反语从七个方面陈述了其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功业,如辅助秦王兼并六国、扩大秦国疆土、辅助秦王巩固政权、提升大臣地位而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减轻刑罚。不凡的政绩,却反语陈述,其全部的用意在于藉此表明对秦王朝的耿耿忠心,决无谋反之意,使秦二世明辨是非与忠奸,为自己昭雪冤曲,脱去缧绁之绊。其中有作者自负能言菩辩、建立丰功伟绩的信心,也有一种清白无污、心胸坦荡的气概,冤屈之情、愤激之态更是溢于言表。

  全篇要言不繁,措词委婉,文词简约而有力,意丰而理足,虽有溢美,但到底离事实不远。

参考资料:
1、 杜涌 ,左羽.历代上皇帝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8-10
2、 李锋,罗友松 主编.名家书信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5-16
3、 刘小乔 编著.鱼雁尺牍 古代书信集锦.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22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译文:汉朝君主夺回了东边的封地,于是报告平安。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译文: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这些地方也是寸草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誓扫匈奴¹不顾身,五千貂锦²丧胡尘。
译文: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注释:¹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²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¹边骨,犹是春闺²梦里人。
译文: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注释:¹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²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译文:在陇地多次看到边塞的青草,楼善骑射的将士替换下了原本的羌族士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译文:一起来的人有的去世了,充满了离别之情,夜晚孤魂的哭声响彻旧的营帐。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译文:被匈奴掳走的人没有止境,黑山营地辨认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译文:自从两国君主和亲之后,胡风习俗有一半与汉族相似。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4-1125

lǒng西xíngshǒu

chéntáo tángdài 

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 rénjīnquèbiānbīng 
zòngráoduólínsài sāngzhòngshēng 

shìsǎoxiōngshēn qiāndiāojǐnsàngchén 
liándìngbiān yóushìchūnguīmèngrén 

lǒngshùsānkànsàicǎoqīng lóufánxīnqiāngbīng 
tóngláizhěshāngbié húnjiùyíng 

xiáshēngqínwèiyǒu hēishānyíngzhènshílóngshé 
cóngguìzhǔqīnhòu bànfēnghànjiā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¹,石平御道开。
译文: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
注释:¹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是中国东部著名高山。《史记正义》: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东通志》: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一曰兖镇。周围一百六十里,自山下至绝顶四十余里。上有石表巍然,传是秦时无字碑。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译文: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译文: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译文: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译文: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译文:安放皇帝玉册的石洞前巨大的石门紧闭,隐隐感觉到地底风雷涌起。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译文:绝顶望东海蓬莱三岛,想象到了金银台。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译文:站在南天门长啸一声,青风四面万里来。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译文:仿佛看到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译文:她们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把一只璀璨的流霞酒杯赠送给我。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译文:我急忙再三低头致礼,自己很惭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译文:我顿时感觉到:宇宙如此渺小,这尘世有什么值得恋眷的呢?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译文: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译文: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译文:我抚摩着古松上的萝藤,想和他聊天,他却把高入青云的关门紧闭。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译文:幸好的是,他赠送我一本远古的写有鸟迹字的书,飘飘落在山岩间。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译文:书是上古文字写的,读起来很费解。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译文:因而再三叹息,拜他为师,才没有回来。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¹登日观²,举手开云关³
译文: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
注释:¹平明:天亮的时候。²日观:泰山东南的高峰,因能看到太阳升起而得名。³云关:指云气拥蔽如门关。这四句是写日出时的景象与作者当时精神焕发的神态。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译文:顿时全身精神飞扬,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¹入远山。
译文:黄河从西边逶迤而来,再窈窕如丝地流向东面的群山。
注释:¹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¹,目尽长空闲²
译文: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注释:¹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²闲:大,广阔。两句意为:凭崖眺望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¹青童²,绿发³双云鬟
译文:突然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
注释:¹值:遇到。²青童:仙童。³绿发:漆黑的头发。⁴云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这里指仙童的发型。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¹凋朱颜²
译文:他笑着对我说:干嘛现在才来学道呢?岁月蹉跎,青春都浪费掉了。
注释:¹蹉跎:虚度光阴。²凋朱颜:这里指容貌衰老。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¹忽不见,浩荡²难追攀。
译文:突然他便无影无踪,无处追寻,令人浩然长叹。
注释:¹踌躇:犹豫。²浩荡:广阔。这里指广阔的天空。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译文:斋忌三千日,裁白丝布书写道经。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译文:天天吟颂,心有所得,感觉众神拱卫在我身边。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译文:可以信风乘云,宛如身有双翼。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译文:攀上日观峰,凭栏望东海。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¹动远山,天鸡²已先鸣。
译文:海涛撼动着远山,云中天鸡在鸣叫。
注释:¹海色:晓色也。²天鸡: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译文:银光闪耀的楼台跃出大海,鲸鱼翻滚起巨浪。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¹
译文:怎样才可以得到仙丹?真正生出羽翼,高飞蓬莱!
注释:¹蓬瀛:蓬莱、瀛洲。在渤海中,有不死药,金银为宫阙。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译文:泰山日观峰朝东北倾斜,两座山崖夹着一双巨石。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译文:海水仿佛在眼前弄潮,遥远的天边一片青碧的色彩。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译文:千座山峰如枪林立,万条沟壑如临深渊。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¹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译文:缅怀曾经骑黄鹤来泰山的神仙,可现在那里去寻找他们的踪影?
注释:¹缅:思貌。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译文:山上的古松高耸入云天,远远望去,离天不过几尺。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译文:山花也与人间不同,五月里白色的花儿与白雪浑然一色。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¹,于此炼玉液。
译文:总会遇到仙人安期生的,一同在泰山炼金丹玉液。
注释:¹安期:即安期生,古之仙人。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¹,瞑²投天门关³
译文:清晨饮过泰山瑶池的清泉,夜晚准备在南天门投宿。
注释:王母池:又名瑶池,在泰山东南麓。²暝:傍晚。³天门关,在泰山上。登泰山的道路盘旋曲折,要经过中天门、南天门等处,然后到达山顶。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¹琴,夜行青山间。
译文:怀中抱着绿绮琴,天黑了还行走在青山之间。
注释:¹绿绮:古琴名,相传司马相如有绿绮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¹歇。
译文:月亮出山了,群山一片皎洁如玉,夜静了,连古松也停止了啸吟。
注释:¹松风:风撼松林发出的响声。两句意为:月光下山色明亮,露水晶莹;风停了,松林无声,夜更寂静。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译文:笙歌:吹笙伴歌。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¹清辉²,玉真³连翠微
译文:寂静中愈感觉清晖可弄,玉真仙女下降到翠微峰。
注释:¹娱:乐。²清辉:月光。³玉真:道观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⁴翠微:指山气青白色。两句意为:静夜望月使人心情愉快,远看道观与青缥的山气连成一片。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¹舞,飘颻龙虎衣²
译文:仿佛看到鸾凤与龙虎一起翩翩起舞,衣袂飘举。
注释:¹鸾凤:传说中的仙鸟。²龙虎衣:绣有龙虎纹彩的衣服。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¹天摘匏瓜²,恍惚不忆归。
译文:举手就可以攀折到天上的匏瓜,味美甘甜,乐不思蜀,真的不想回家了。
注释:¹扪(mén):摸。²匏(páo)瓜:星名。两句意为:抚摸天体想摘下匏瓜星,面对似有似无的幻境忘记了归去。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¹,误攀织女机。
译文:再举手,抚弄着银河的浪涛,清浅可爱,却不小心摸到了织女的纺织机。
注释:¹清浅: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河汉清且浅”之句。织女,星名,传说织女是天帝之女,住银河之东,从事织作,嫁给河西的牛郎为妻。两句意为:举手戏弄银河的流水,无意中攀住了织女的布机。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¹,但见²五云³飞。
译文:唉,到明天天亮,美梦就会消失,只见五色云彩飞舞!
注释:¹坐相失:顿时都消失。²但见:只看到。³五云:五色彩云。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为连章古诗,其中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而全诗六首从整体上展示了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令人体悟到这是寄寓着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灵之山。泰山方圆四百多公里,体势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也”(张俯《岱志》)。其景观雄奇、险绝、曲幽,奥旷之特色俱臻。仅以登山中轴线而历,从王母池、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天街至玉皇顶,再及日观峰、月观峰,沿途凡峰崖,涧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异花,云岚烟雾极目难尽,即或为长文,亦觉语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却能以超然的宇宙观和独特的时空透视,目揽泰山万象平方寸,驰思结韵平毫端,以写意山水笔法绘出了有声画卷,显示了李白诗歌独有的豪放风格。

  全诗开头,“四月上泰山”,看似平叙交代时间,却暗蕴泰山时令奇观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暮春时节,李白佩剑挂芦,抱琴捋袂。从王母池开始登山了。“石屏御道开”,眼前的泰山诸多峰峦如同扇扇屏风,次第打开,一条帝王封禅时开辟的御道豁然而现。古御道有十几里之长,逶迤出没平峰峦涧谷之中。诗人没有白描峰回路转。而是以遥思当年唐玄宗封禅时的登途盛景赋笔。“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於今满青苔。”万千山壑、涧谷、碧蜂仿佛都在尾随着皇帝御车马队的驰骋而飞动起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表现了泰山山势“高远”而曲折盘旋上升的生动情态。如果说盘道弯弯,层峦尽染是诗人对登山起步景色的几笔渲染的话,接着诗人采用散点透视的视角,移步换景,从不同层次以不同的“皴法”向读者描绘了沿途山水的奇险幽秘。登泰山至中途,过中天门,曲折的盘路便为天梯般的石阶代替了。仰望两侧,悬崖千仞,“飞流洒绝,水急松声哀”,“北眺 嶂奇,倾崖向东摧”。泉水若“飞”,峰崖之高绝可见,巨岩累接,险峻难以登攀之状可想。泰山的高泉飞流,不似庐山瀑布“静态”地“挂前川”,而是遇崖迭挫,进溅成珠,泼“洒”在层层悬崖之上,又聚汇成流潜入深谷,水声也就融入松涛呼啸之中了。这是泰山独特的山水景致。向北望去,山峦如扇、如柱、如剑、如兽,千奇百怪,那处处悬崖都像要向东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诗人顺手拈来“倾”“摧”二字,泰山之高险便活现了。诗人视点又下移到涧谷,只见大大小小的岩洞嵌进崖壁,“洞门闭石扇”,巨石宛如扇扇石门又将洞府封掩起来。涧谷中岚气凝结成的云团荡漾,急流、松涛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复回馈延绵如雷。这云雷,就像是从地底下直冒出来。“地底兴云雷”,诗人摹景拟声,形象地衬托出泰山山涧之深之奇。这又像山水画中的“深远”意境了。

  诗人如同一位业务娴熟的导游,指引读者从登山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角欣赏泰山千姿百态的奇景,可谓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盘,登上寓天门,过天街,至极顶,“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才真的进入“如出天地间”的大境界了。东攀日观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动远山”,诗人看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日观峰下的“云海”连接洋洋东海,与泰山融为一体,极写泰山之阔大。伫崖北眺,只见“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这里没有用摹写“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那样壮大奔放的笔势,而是以线纹式的绘画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另一种“窈窕”姿态。这既有黄河下游平缓铺流的真实依据,也是从视觉形象上反衬出泰山之高。诗人抬头平视,丛峦迭嶂之上“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虽是写远望视点之实,却绘出了泰山“平远”奇逸之景。俯瞰脚下,则是“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自下登山所仰见的万千巨大峰峦,从这极顶望下去,却变得像人头“攒聚”在—起,而条条涧谷更显得深不可测,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值此,诗人“精神似飞扬”,“如出天地间”,身心完全融化在无垠宇宙之中,神思驰骋,襟怀浩荡,不禁张开双臂,“天门一长啸”。这长啸令群峰震撼,这长啸令云雾顿开,这长啸令“万里清风来”。至此,一位逸态凌云、吐纳天地精华的诗仙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跃然纸上。一千多年过去,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便成了泰山山顶的一大人文景观,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体悟,或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如果仅以上所析,诗人对泰山的描绘或只可作山水诗高手而论,然而《游泰山六首》更独具艺术特色的是,李白借助泰山神话传说,在诗中幻化出一个情节生动,亦真亦幻的泰山仙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内容,拓展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泰山历来有神仙出没的传说。《列仙传》曾载仙人稷邱君为“泰山下道士”。《神仙传》传说汉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头上白光数丈,寿三百岁。秦始皇羡慕的仙人安期生,更是怀揣“不死药”往来平泰山和东海仙山之间。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惝恍渺冥,泰山的山水雄奇神异,诗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就越发增益了诗意的一种朦胧虚幻色彩,并由此诱使人们去憧憬神话中的细节,去品味其中的绵绵幽情。

  诗人登上高高的南天门,东望蓬瀛仙岛,遐想联翩,似乎真的看到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大海波涛中“银台出倒景,自浪翻长鲸”。心弦激荡,仰面长啸,回响遏云,打破了天宇的宁静。“玉女四五人,飘飘下九垓”,佩玉鸣环,皓齿微启,向李白亲切致意。大概酒仙大名已声闻仙界,玉女赠给李白一杯流霞仙酒品尝,又似乎是在探问:谪仙何故不再来修行,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李白长揖感谢且显窘容。这“自愧”不知是谦辞,还是有难言之隐。“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诗人竟有点要放弃世事烦恼,随仙人而去的意思。这表明了仙女的不期而至牵惹了李白的思绪。李白在泰山之巅边赏景边思索之际,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颜”的羽衣仙人。“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仙人没有同他说话,只赠给他一卷仙书,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诗人拾起仙书翻阅,“其字乃上古”,如同“鸟迹”一般,“读之了不闲”,不知所以。李白想等仙师归来指点迷津,等了半天,可“从师方未还”,唯有“感此三叹息”。虽然求仙难,泰山美景却尽可赏心悦目。李白登上日观蜂,“凭崖览八极,日尽长空闲”,“举手开云关”,远观黄河玉带,正在惬意无限之际,不知何处又转来一位“绿发双云鬟”的小仙童,竟然“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诗人刚刚平静的心绪又被打乱了。他想自己二十多岁辞亲仗剑远游,至今又是二十多载,年华蹉跎,朱颜已谢。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实现,那就只好寻求捷径修仙了。“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仙童已倏忽逝去。但仙童的莞尔一笑却给李白留下一个不小的刺激,他真的要尝试一下修仙了,第四首诗如同使用蒙太奇手法剪接进了李白曾有过的修仙体验,描绘了一段美妙的幻境。李白确曾跟随著名道士吴筠同隐剡中,“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也曾“吟诵有所得”,出现过“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的幻觉。此时登泰山他仿佛就是“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的仙人了。朦胧之中,诗人在山巅看到东海巨灵之鳌背负蓬瀛仙山飘动,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海水中浮出倒影,巨鲸搅起冲天海浪,面且听到天鸡鸣叫。诗人回眸山顶,“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自”。泰山高耸入云。虽已近五月,山顶依然白雪晶莹,山花竟然在雪中绽放,人间不会有如此美景。天上乎,人间乎,真幻难分。诗人似乎要安下心来修仙了。他自慰“终当遇安期”,教他“於此炼玉液”,并能得到“不死药”,也能骑鹤“去无云中迹”,“高飞向蓬瀛”。

  至此,李白泰山遇仙的“故事”看来就要结尾了。不料诗人又宕开一笔,另辟出第六首诗群仙夜娱的一幕,不仅泰山仙境描写的更加完整真切,而且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泰山之夜是那样幽秘,诗人怀抱绿绮名琴,漫步青山野径。“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玉真连翠微”。松涛平息,仙人的宫观掩映在苍翠之中,月华为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诗人窥见众仙人在山巅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处处笙歌发”,“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寂静娱清辉”,寥廓苍穹在屏息静听着自由的生命唱出的颂歌,高悬的明月好像仙人们的灵魂之光,也照射着诗人的心灵。李白此时已融进了仙人世界。“恍惚不忆归”,他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他也不愿意归去。他望见匏瓜星在闪烁,银河就在头上,几可摸到织女的织布机。诗人盼望天不要再亮,仙境不要再消失。“扪天摘匏瓜”,诗人举手向河畔,干脆要把匏瓜星摘下,急切之中却误摘了织女星,天还是亮了。仙境消失了,泰山秀姿依然,五彩祥云飘荡在晨曦之中。“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的仙境之旅戛然而止,仙引、问仙、学仙、慕仙的思绪统统被晴明消蚀了,只留给诗人些许失意甚或现实的思考:通过求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是艰难的,没有权势者举荐,只靠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求仙也是艰难的,因为仙人并不真的存在;可是泰山这样的人间“仙境”却常有,在这样的仙境中大可让自己的情感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精神的愉悦。

  《游泰山六首》在李白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可与《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相媲美。其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游仙体来写山水诗,形成了完美的独特的诗歌创作范式。自《诗经》以后的中国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两脉各显神彩的文学传统,一是自楚辞演进而来的表现游仙内容的诗歌,一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山水诗歌。前者描绘出仙人和仙境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多以寄托作者或政治理想难酬或愤世嫉俗的隐逸情怀;后者则以自然山水以及附丽平山水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愁闷悲慨等各种情怀。自刘宋谢灵运山水诗起,将游仙内容与山水诗相结合,偶有所见,但未为大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似乎曾有这样的尝试:“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想象昆山娄,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尽得养生年。”虽不乏情致,但诗中的“昆山姿”“区中缘”“安期术”等仙人仙境的化用,不过是为诗用典增致,尚不能称为—种独特风格。而李白则集游仙与山水二体之长为一体,在《游泰山六首》中形成一种新的构思风格。诗中既用雄健粗放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勾勒了泰山壮丽开阔的艺术画面,又将游仙诗中常用的人物(玉女、绿发青童、安期生等),事典(巨鳌负仙山、仙人居住金银台、仙人饮流霞等),语汇(九垓、清斋、裂素、玉液、瓠瓜等),结合泰山神话传说,重新演绎描绘出仙人与仙境的新鲜的艺术形象,构思出诗人与仙人交往的生动故事情节。诗中既有仙境不同时空的具体情景描写,又有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从而造成了强烈的美感和生动的形象。而这种美感和生动形象又是叠印在泰山神妙山水的真实背景上的,这不仅增强了诗歌飘渺奇逸的意境之美,而且使人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感受,其艺术效果就大大超过了其他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诗作。

  与以游仙写山水的构思风格相匹配,在《游泰山六首》中,诗人采用了山水实景与仙人仙境两条发展线脉绞结起伏,交相显隐的结构形式,展现了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别具的时空意识。中国传统的诗歌抒情表意方式是在外象之中寻求心灵的对应物,借以实现感情的外化,使情意与物象构成默契。李白在这里的感情外化的对应物,不仅是实际的泰山山水景物,又是虚构出的仙境景物,二者组合在一个艺术整体中,共同完成一个艺术使命:传达出诗人游泰山的深层情怀。诗人笔下的实景以“四月上泰山”的登程总领引起,一线贯穿全诗六首。或写全景,或写局部,或用特写,笔势纵横,重染淡抹,舒缓有致,气象阔大神奇而又气韵贯通。但通读全诗六首,读者又感觉到诗中的山水描绘分明是在构建出一种大的环境氛围和场景转换,成为仙境赖以产生和情节发展的底素、背景和烘托。诗人笔下幻化出的仙境和仙人的活动景况,则以遇仙、仙引、思仙、学仙、慕仙的一条情节线索曲曲折折穿行在诗人描绘的泰山实景之中。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或自由舒放、或惊异迷惘、或无奈失望等复杂的情愫则融化进实景幻景线脉的绞结之中,起起伏伏释放平虚实真幻之间,不仅多层面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谐振着诗人情感的律动,唤起山水境界中类似的审美心理,并引发对世事人生的无穷品味。

  《游泰山六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不但是连章古诗的精巧写法,又是李白写作此诗时特殊的情怀背景所致。李白是一个怀有“鸿鹄”之志者,他的抱负是很大的。他希望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但由平他不肯向权贵“摧眉折腰”,只能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李白《游泰山六首》,既从表层诗境上展示了泰山山水和神仙仙境之美,又蕴含着萦平李白心底的矛盾彷徨情绪。泰山雄刺云天,登山目尽长空,凭览八极,或“举手开云关”,或“天门一长啸”,既是诗人傲岸、狂放性格的自然表露,也是诗人长期压抑下的慨愤不平在寥廓宇宙中的暂时放解。但这种性格表露和情绪放解与潜存心底的壮志难酬的情结又不时产生反差和碰撞。因而诗人运用或夸张、或险奇、或清丽的语言幻造出的仙境仙人虽然极具魅力,但并没有表现出诗人追求仙道的挚诚和狂热倾向。相反,诗中时隐时现的却是那种追求自由人格、追求宏大理想而不得实现的心境,有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叶燮《原诗》)的味道。全诗每一首大抵都是由实景入幻境,又由幻境结尾,若连缀起来,就可以品味出诗人是以奇思妙想遣怀去闷,在恍惚迷离的幻境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从诗中可见,诗人对玉女“仙引”的回答是“自愧非仙才”,仙人指点门径的仙书是“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诗人欲与仙人攀谈,却“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即使想跟仙人“练玉液”,得到“不死药’,与仙人同娱同乐,但最终结果却是“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憧憬的自由驰骋的美好仙境,在全诗的结尾却是以“坐相失”的遗憾现实而结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旨不正是诗人彷徨无奈的惆怅情绪吗?如果联想李白在四月登泰山后的秋天突然奉诏入京,竟然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更会体会到本诗这一意旨了,《唐宋诗醇》曾评李白此诗“若其体近游仙,则其寄兴尔”应是很有见地的。只不过由平李白生性狂傲,胸怀旷达,遇事愤而不怒、愁而不苦,加之诗风飘逸豪放,诗中的意旨不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那样直白,“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叶燮《原诗》)罢了。

参考资料:
1、 夏忠梅.李白《游泰山六首》新解.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第3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