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故人昔有凌云赋¹,何意陆沉²黄绶(shòu)³间。
译文:老朋友以前就写过壮气凌云的辞赋,哪里想到会沉埋在低微的官职中。
注释:柳通叟、王文通:二人事迹不详。故人昔有凌云赋:谓王文通文才出众,却任职低微。¹凌云赋:据《汉书》卷五十七记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献汉武帝,武帝读之,“飘飘有凌云之气”。²陆沉:出于《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诗中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³黄绶:汉代的县丞,官职卑微,佩黄色的绶带。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头白眼花行作吏¹,儿婚女嫁望还山。
译文:现在头发花白眼睛昏花还要仕途奔走,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能回到家中。
注释:¹行作吏:担任吏职。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心犹未死杯中物¹,春不能朱镜里颜。
译文:只有对杯中美酒心还未死,纵使是充满生机的春天也不能恢复镜里的朱颜。
注释:¹杯中物:指酒。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今得近乡关。
寄语诸公肯湔(jiān)(fú)¹,割鸡²今得近乡关。
译文:我想寄语当权的诸公:如果你们肯荐拔的话,那就请让他在离家乡的地方任县官之职吧。
注释:¹湔祓:洗手去秽。²割鸡:指任县官之职。

  这首诗的首联大大赞扬好友的才华,感慨其官职卑微,不得其用;颔联赞扬好友高尚品格的赞扬,对其贫寒处境表示理解与同情;颈联则刻画出好友放旷不羁的性格与时光流逝的伤感;尾联透露出才士沉沦的悲愤。全诗造句生新峭拔,章法开阖动荡,步步曲折,前后顿挫,语言明净而生动贴切。

  “故人昔有凌云赋”这一句诗,是诗人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但接下来“何意陆沈黄绶间”,笔锋一转,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它是慨叹,但更是责问,是对执政者的谴责。这一句既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也是暗写友人的亦官亦隐。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

  颔联写友人“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却还有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心犹未死杯中物”,饮酒的豪兴尚不减当年,但“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

豪兴犹在,盛年不再,颈联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即以“心犹未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诗人一反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以拗硬之笔,写奇崛之态。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颈联却奇峰突起,以不合正常节奏的散文句式构成对偶,原来每句前半部分双音节的两个音步变成了“一——三——三”的节奏,这样就成为:“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读来拗崛顿挫,生动地传达出牢骚不平的情怀。这种奇句拗调,力盘硬语,构造奇特。

  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能够多多荐拔友人,让他能在离家乡近的地方任职。”肯,即“肯不肯”,出语宛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则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表现出诗人组织的绵密。

  诗人入仕之后,强烈地不满现实政治,尤其对那班暴发的新贵投以蔑视,而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则倾心相交,视为知音。在正因为诗人与他们遭际相似,品格相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描写其形象也就分外真切。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首诗像一幅写意人物画,笔触简练,风格奇拗。作为律诗,这首诗无论在风格还是在语言上,都显出诗人的独创性。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65-566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以前就写过壮气凌云的辞赋,哪里想到会沉埋在低微的官职中。

现在头发花白眼睛昏花还要仕途奔走,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能回到家中。

只有对杯中美酒心还未死,纵使是充满生机的春天也不能恢复镜里的朱颜。

我想寄语当权的诸公:如果你们肯荐拔的话,那就请让他在离家乡的地方任县官之职吧。

注释

柳通叟、王文通:二人事迹不详。故人昔有凌云赋:谓王文通文才出众,却任职低微。

凌云赋:据《汉书》卷五十七记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献汉武帝,武帝读之,“飘飘有凌云之气”。

陆沉:出于《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诗中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

黄绶:汉代的县丞,官职卑微,佩黄色的绶带。

行作吏:担任吏职。

杯中物:指酒。

湔祓:洗手去秽。

割鸡:指任县官之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所写。当时正值旧党执政,诗人入京调任史官,但他并未感到春风得意,而是对激烈的党争十分反感。时不仅新旧两党斗争剧烈,而且旧党内部也各立门户,党同伐异,所以诗人呼吁消弥党争、重用人材。这首诗正是诗人内心不平之气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65-566页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大大赞扬好友的才华,感慨其官职卑微,不得其用;颔联赞扬好友高尚品格的赞扬,对其贫寒处境表示理解与同情;颈联则刻画出好友放旷不羁的性格与时光流逝的伤感;尾联透露出才士沉沦的悲愤。全诗造句生新峭拔,章法开阖动荡,步步曲折,前后顿挫,语言明净而生动贴切。

  “故人昔有凌云赋”这一句诗,是诗人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但接下来“何意陆沈黄绶间”,笔锋一转,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它是慨叹,但更是责问,是对执政者的谴责。这一句既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也是暗写友人的亦官亦隐。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

  颔联写友人“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却还有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儿婚女嫁”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向子平的典故,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不慕荣利的品格。“心犹未死杯中物”,饮酒的豪兴尚不减当年,但“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

豪兴犹在,盛年不再,颈联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即以“心犹未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诗人一反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以拗硬之笔,写奇崛之态。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颈联却奇峰突起,以不合正常节奏的散文句式构成对偶,原来每句前半部分双音节的两个音步变成了“一——三——三”的节奏,这样就成为:“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读来拗崛顿挫,生动地传达出牢骚不平的情怀。这种奇句拗调,力盘硬语,构造奇特。

  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能够多多荐拔友人,让他能在离家乡近的地方任职。”肯,即“肯不肯”,出语宛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则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表现出诗人组织的绵密。

  诗人入仕之后,强烈地不满现实政治,尤其对那班暴发的新贵投以蔑视,而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则倾心相交,视为知音。在正因为诗人与他们遭际相似,品格相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描写其形象也就分外真切。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首诗像一幅写意人物画,笔触简练,风格奇拗。作为律诗,这首诗无论在风格还是在语言上,都显出诗人的独创性。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65-566页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译文:在梦里曾与前辈在西湖相遇,谁知梦醒之后的感觉却很模糊了。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高坟武穆(mù)¹连忠肃²,添得新祠(cí)一座无。
译文:岳武穆的高坟和于忠肃的连在一起,不知在它们的旁边是否还能再添一座新祠?
注释:¹武穆:这里是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²忠肃:这里是指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西--zhānghuángyán

mèngxiāngféng西zishuízhīmèngxǐngquè

gāofénliánzhōngtiānxīnzuò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¹月明中。
译文: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注释:¹小立:暂时站立住。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xiàzhuīliáng

yángwàn sòngdài 

rántóng kāiménxiǎoyuèmíngzhōng 
zhúshēnshùchóngmíngchù shíyǒuwēiliángshìfēng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手持三尺¹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²
译文:手拿宝剑,平定万里江山;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养。
注释:¹三尺:指剑。²饮和:食德饮和,受道德的涵养教化。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擒尽妖邪¹归地网,收残奸宄(guǐ)²落天罗。
译文:捉尽妖魔,全给打进地狱;汉奸逆贼,也不让一个漏网。
注释:¹妖邪:指满人,太平军称满人为妖胡或妖魔。²奸宄:指帮助满人的汉奸官僚。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东南西北效皇极¹,日月星辰奏凯歌。(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
译文:四方中外,都来接受教化,日月星辰,一齐为胜利歌唱。
注释:¹皇极:以帝王为中心,施政教于四方。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虎啸(xiào)龙吟¹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译文:天王号令,光明普照世界;太平一统,人民的幸福无量!
注释:¹虎啸龙吟:比喻帝王的发号施令,声威远播。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始太平天国革命以前所作,诗中写出作者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的巨大抱负,和对革命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这是时代给他的局限。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cè)¹良耜(sì)²,俶(chù)³南亩。播厥百谷,实活。或来瞻(rǔ)¹⁰,载筐¹¹及莒(jǔ)¹²,其饟(xiǎng)¹³伊黍。其笠伊纠¹⁴,其镈(bó)¹⁵斯赵¹⁶,以薅(hāo)¹⁷(tú)(liǎo)¹⁸。荼蓼朽(xiǔ)¹⁹²⁰,黍稷(jì)茂止。获之挃(zhì)²¹,积之栗栗²²。其崇²³如墉(yōng)²⁴,其比²⁵如栉(zhì)²⁶。以开百室²⁷,百室盈止,妇子²⁸宁止。杀时犉(chún)²⁹牡,有捄(qiú)³⁰其角。以似³¹以续,续古之人³²
译文: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注释:¹畟畟:形容耒耜的锋刃快速入土的样子。²耜: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³俶:开始。⁴载:“菑(zī)”的假借。载是“哉声”字,菑是“甾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菑,初耕一年的土地。⁵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⁶实:百谷的种子。⁷函:含,指种子播下之后孕育发芽。⁸斯:乃。⁹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当读同“赡给之赡”。瞻、赡都是“詹声”字,古音同部,故可相通。¹⁰女:同“汝”,指耕地者。¹¹筐:方筐。¹²筥:圆筐。¹³饟:此指所送的饭食。¹⁴纠:指用草绳编织而成。¹⁵镈:古代锄田去草的农具。¹⁶赵:锋利好使。¹⁷薅:去掉田中杂草。¹⁸荼蓼:荼和蓼,两种野草名。¹⁹朽:腐烂。²⁰止:语助词。²¹挃挃:形容收割庄稼的磨擦声。²²栗栗:形容收割的庄稼堆积之多。²³崇:高。²⁴墉:高高的城墙。²⁵比:排列,此言其广度。²⁶栉:梳子。²⁷百室:指众多的粮仓。²⁸妇子:妇女孩子。²⁹犉:黄毛黑唇的牛。³⁰捄:形容牛角很长。³¹似:通“嗣”,继续。³²古之人:指祖先。

  从《周颂·良耜》诗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奴所使用的耒耜的犁头及“鎛(锄草农具)”是用金属制作的,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诗中有画”。

  全诗一章到底,共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黍稷茂止”十二句,是追写春耕夏耘的情景;第二层,从“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写眼前秋天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秋冬报赛祭祀的情景。

  诗一开头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除草的锄头刺入土中,把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写了劳动场面,写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还刻画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秋天大丰收的时候,展示的是另一种欢快的画面:收割庄稼的镰刀声此起彼伏,如同音乐的节奏一般,各种谷物很快就堆积成山,从高处看像高高的城墙,从两边看像密密的梳齿,于是上百个粮仓一字儿排开收粮入库。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人孩子喜气洋洋。“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心不慌,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可说是“田家乐图”吧!

  另外,这首诗用韵或不用韵,依据内容的需要而作灵活处理,也是它的一大特色。“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开头两句都用韵,“耜”“亩”叶之部韵。接着“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却是无韵句。“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三句描写妇女、孩子到田间送饭,句句用韵,“女”“筥”“黍”叶鱼部韵,节奏明快。“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五句写夏日耘苗的情景,句句用韵,“纠”“赵”“蓼”、朽”“茂”是幽宵合韵,节奏也明快。“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七句描写秋天农业大丰收情景,除“其崇如墉”一句不用韵外,其余句句用韵,“桎”“栗”“栉”“室”叶质部韵,“盈”“宁”叶耕部韵,同样节奏明快。最后四句,除中间两句“角”“续”叶屋部韵外,其余两句均无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90-692

liáng

míng xiānqín 

liáng chùzàinán juébǎi shíhánhuó huòláizhān zàikuāng xiǎngshǔ jiū diào hāoliǎo liǎoxiǔzhǐ shǔmàozhǐ huòzhīzhìzhì zhī chóngyōng zhì kāibǎishì bǎishìyíngzhǐ níngzhǐ shāshíchún yǒuqiújiǎo  zhīrén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