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长在客,北蓟复南京。秋雨沧洲雁,春风采石莺。
年年长在客,北蓟复南京。秋雨沧洲雁,春风采石莺。
好山环故里,流水背孤城。去住无拘系,閒身到处轻。
好山环故里,流水背孤城。去住无拘系,閒身到处轻。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海水一泓(hóng)¹烟九点²,壮哉此地实天险。
译文: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注释: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¹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²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炮台屹立如虎阚(hǎn)¹,红衣大将²威望俨(yǎn)³
译文: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注释:¹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²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³俨:庄重,整齐。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下有深池¹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²
译文: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注释:¹深池:指大船坞。²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最高峰头纵远览¹,龙旗²百丈迎风飐(zhǎn)³
译文: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注释:¹纵远览:放眼远望。²龙旗:清朝的国旗。³颭: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长城万里此为堑(qiàn)¹,鲸(jīng)²相摩³图一啖(dàn)
译文: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注释:¹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²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³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⁴啖:吃。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昂头侧睨(nì)¹视眈(dān)²,伸手欲攫(jué)终不敢。
译文: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注释:¹睨:斜视。²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攫:抓取。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谓海可填山易撼¹,万鬼²聚谋无此胆。
译文: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注释:¹撼:摇,摇动。²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一朝瓦解成劫灰¹,闻道敌军蹈背来²
译文: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¹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²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534页
2、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06 第1版:第593-595页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十年¹驱驰海色寒,孤臣²于此望宸(chén)(luán)³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注释:¹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²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³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韩盼山,詹福瑞,李广增,梁志林编著.中华诗魂——历代爱国诗词选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

wàngquētái

guāng míngdài 

shíniánchíhǎihán chénwàngchénluán 
fánshuāngjìnshìxīntóuxuè xiàngqiānfēngqiūdān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¹将伐颛(zhuān)(yú)。冉(rǎn)²、季路³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事。”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注释:¹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²冉有:名求,字子有。³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⁴见:谒见。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¹?夫颛事,昔者先王²以为东蒙主³,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注释:¹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名词作动词,责备。²先王:指周之先王。³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⁴是:代词,这,指颛事。⁵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⁶何以:以何,凭什么。⁷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曰:“夫子¹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译文: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注释:¹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周任¹有言曰:‘陈²力就³,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¹⁰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¹¹出于柙(xiá)¹²,龟¹³¹⁴毁于椟(dú)¹⁵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注释:¹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²陈:施展。³就:担任。⁴列:职位。⁵止:不去。⁶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⁷持:扶持。⁸颠:跌倒。⁹扶:搀扶。¹⁰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¹¹兕:独角犀牛。¹²柙:关猛兽的笼子。龟玉都是宝物。¹³龟:龟版,用来占卜。¹⁴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¹⁵椟:匣子。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曰:“今夫颛事,固¹而近²于费(bì)³。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注释:¹固:指城郭坚固。²近:靠近。³费: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¹²³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¹⁰。夫¹¹如是¹²,故远人不服,则修文¹³德以来¹⁴之。既来之,则安¹⁵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¹⁶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¹⁷而不能守¹⁸也;而谋动干¹⁹²⁰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事,而在萧墙²¹之内也。”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¹疾:痛恨。²夫:代词,那种。³舍:舍弃,撇开。⁴辞:托辞,借口。⁵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⁶患:忧虑,担心。⁷寡:少。⁸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⁹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¹⁰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¹¹夫:句首语气词。¹²如是:如此。¹³文:文教,指礼乐。¹⁴来:使……来(归附)。¹⁵安:使……安定。¹⁶相:辅佐。¹⁷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¹⁸守:守国,保全国家。¹⁹干:盾牌。²⁰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²¹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这里借指宫廷。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事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事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事,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事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事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事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进而引发内乱。联系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当年,季氏权倾朝野,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事,是为了先下手为强,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事一起讨伐自己。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孔子批评两位弟子,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篇幅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shìjiāngzhuān

kǒng xiānqín 

    shìjiāngzhuān rǎnyǒu jiànkǒngyuē  shìjiāngyǒushìzhuān  

    kǒngyuē  qiú nǎiěrshìguò zhuān zhěxiānwángwéidōngméngzhǔ qiězàibāngzhīzhōng shìshèzhīchén wéi  

    rǎnyǒuyuē  zhī èrchénzhějiē  

    kǒngyuē  qiú zhōurènyǒuyányuē  chénjiùliè néngzhězhǐ  wēiérchí diānér jiāngyānyòngxiàng qiěěryánguò chūxiá guīhuǐzhōng shìshuízhīguò  

    rǎnyǒuyuē  jīnzhuān érjìn jīn hòushìwéisūnyōu  

    kǒngyuē  qiú jūnshěyuēzhīérwéizhī qiūwényǒuguóyǒujiāzhě huànguǎérhuànjūn huànpínérhuànān gàijūnpín guǎ ānqīng shì yuǎnrén xiūwénláizhī láizhī ānzhī jīnyóuqiú xiàng yuǎnrénérnénglái bāngfēnbēngérnéngshǒu érmóudònggānbāngnèi kǒngsūnzhīyōu zàizhuān érzàixiāoqiángzhīnèi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低花树映小妆(zhuāng)¹,春入眉心两点愁。
译文: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注释:¹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斜倚栏杆背鹦(yīng)(wǔ)¹,思量²何事不回头。
译文: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
注释:¹背鹦鹉:以背对鹦鹉。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²思量:思忖。

  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另外,全诗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对女性自由幸福快乐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渴望与追求为何不能出现的隐性思考。全诗虽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诗意别出心裁,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155
2、 江业国.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102

chūn

bái tángdài 

huāshùyìngxiǎozhuānglóu chūnméixīnliǎngdiǎnchóu 
xiélángānbèiyīng liángshìhuítóu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十口同离仳(pǐ)¹,今成独雁飞²
译文:十口之家一起分散离开,如今只剩我如孤雁南飞。
注释:¹离仳:离别。²独雁飞:因与家人失散,成了失群孤雁。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¹
译文:在荒废的寺庙里种菜充饥,生活贫苦还穿着当年沦陷时的旧衣。
注释:¹“贫着”句:因为穷,无法制新衣,所以还穿着沦陷区金人款式的衣服。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译文:豪华的府第里歌声钟声腾沸,战场上很少有探骑来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老身¹(mǐn)²地死,不见翠銮(luán)³归。
译文:我就这样老死在福建,见不到皇上的车驾回归。
注释:¹老身:北来人自指。²闽:福建的简称。³翠銮:皇帝的车驾。

  这首诗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íkǒutóngjīnchéngyànfēi

chúhuāngcàipínzhexiànfān

jiǎzhōngfèishāchǎngtàn

lǎoshēnmǐnjiàncuìluá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