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石为形,铿金为音。
炼石为形,铿金为音。
世方好圆,痴守方心。
世方好圆,痴守方心。
阴阳絪緼,人一气质。
阴阳絪緼,人一气质。
善恶之微,证于声色。
善恶之微,证于声色。
意所欲发,虽吾不知。
意所欲发,虽吾不知。
彼美子刘,洞其先几。
彼美子刘,洞其先几。
骯脏难合,今世道病。
骯脏难合,今世道病。
如子所言,生禀已定。
如子所言,生禀已定。
戆夫勇士,往往一偏。
戆夫勇士,往往一偏。
以视妾妇,岂不犹贤。
以视妾妇,岂不犹贤。
洪范得三,二曰刚克。
洪范得三,二曰刚克。
会其归其,好是正直。
会其归其,好是正直。
学问工夫,气质用微。
学问工夫,气质用微。
汝能观形,安知其馀。
汝能观形,安知其馀。
子术已定,吾情已成。
子术已定,吾情已成。
子执子术,吾安吾情。
子执子术,吾安吾情。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5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杏梢红湿昼初长,睡过窗间半篆香。
杏梢(shāo)红湿昼¹初长,睡过窗间半篆(zhuàn)香。
译文:春分时节,细雨润湿了梢头的红杏花,白昼渐长。我一觉睡去,醒来时窗间的盘香已经烧掉了一半。
注释:¹昼:白天。
久厌客游归自好,本无才术老何伤。
久厌客游归自好,本无才术¹老何伤。
译文:我认为归家是美好的,长年的羁旅让我十分厌烦。我年事已高但又何妨呢?我本来就没什么才能,也不算是还才不遇了。
注释:¹才术:才学。
依蒲不去群鱼乐,点草还惊小蝶忙。
依蒲不去群鱼乐,点草还惊小蝶忙。
译文:我靠近水蒲,池塘中群鱼戏水,我不愿吓跑它们。我踩到了小草,有一只小蝴蝶惊慌地飞去,原来是我惊扰到了它。
堪笑放翁无一事,强将诗句占年光。
堪笑放翁¹无一事,强将诗句占年光。
译文:我这个闲散的陆放翁真是可笑,只能勉强地通过赋诗抒情来度日。
注释:¹放翁:指陆游自己。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露寒烟冷蒹(jiān)(jiā)¹,天外征鸿²寥唳(lì)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gū)。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译文: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注释:¹蒹葭老:芦苇不开花了。²征鸿:长途飞行的雁鸟。³寥唳:声音凄清高远。⁴长门: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⁵灯悄:灯光暗淡。⁶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在今零陵县,现以此泛称湖南。⁷岸遥:水岸很远。⁸菰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须信衡阳¹万里,有谁家、锦书²遥寄³。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zhuì)。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chǔ),有盈盈泪。
译文: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¹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²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³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⁴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⁵仙掌月明: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⁶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市。⁷拂:挥动。⁸杵:捣洗衣服的木捶。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开头两句写秋景,隐喻自己远征而清高回归。“露寒”、“烟冷”、“蒹葭老”、“征鸿”,为典型的深秋景物,极为苍劲。远在“天外”的“征鸿”唱着“寥唳”的歌回归了,心情自然舒畅。接着五句,写深秋夜雁的美好归宿。“银河”光照的“秋晚”,“灯悄”寂寥的“长门”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来,“应念”乐土“潇湘”。“岸遥”,写雁归宿地宽阔。“人静”,写雁归宿地无干扰。“水多菰米”,写雁归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苏轼艰苦穷困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现在和“雁”一样,有将返回朝廷的机遇。最后四句,写雁归路上遇到小小风波,隐喻苏轼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仪真那无边无际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现“风”浪,只好照旧地“惊”而起飞,到那“潇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写“衡阳万里”的“回雁峰”是乐山,应“须信”不疑。苏轼应诏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唳五句,直写要托鸿雁帮忙,为苏轼“锦书遥寄”到金陵。不管“万里云外”多么遥远,但苏轼相信鸿雁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的跋涉,终将会把信送到的,词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赞美石头城的词句,来交代家居的优美环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摇寒水”的“石头城下”,有苏轼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恳求,鸿雁哪,你见到了没有?苏轼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捣”,还“有盈盈泪”而为之伤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苏轼心境、志趣、感叹,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苏轼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81-883

shuǐlóngyín··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shì

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tiānwàizhēng鸿hóngliáoyínqiūwǎnzhǎngméndēngqiāoshēngchūzhìyīngniànxiāoxiāngànyáorénjìngshuǐduōzhàwàngpíngtiánpáihuáixiàqiánbèifēngjīng

xìnhéngyángwànyǒushuíjiājǐnshūyáowànzhòngyúnwàixiéxínghéngzhèncáishūyòuzhuìxiānzhǎngyuèmíngshítóuchéngxiàyǐngyáohánshuǐniànzhēngwèidǎojiārénchǔyǒuyíngyínglèi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¹
译文:缱绻秋水倒映着天空,渔舟上的笛声在晚风中呜咽悠扬。
注释:¹晚风:晚上的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¹
译文:在万里寒碧的波心绽开的奇花,谁个能够折得?那凋零摇碎的千瓣落红,是秋日夕阳在江波里投下的倒影。
注释:¹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颜生¹称为仁²,荣公³言有道
译文: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注释:¹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²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³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⁴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屡空¹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译文: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空。
注释:¹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留空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¹
译文:虽然留下空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注释:¹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死去何所知,称(chèn)¹²为好。
译文: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注释:¹称心:恰合心愿。²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¹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译文:短暂人生虽保养,空死荣名皆不存。
注释:¹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¹何必恶²,人当解意表³
译文: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注释:¹裸葬:裸体埋葬。²恶:不好。³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yǐnjiǔ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ánshēngchēngwéirén rónggōngyányǒudào 
kōnghuònián chángzhìlǎo 
suīliúshēnhòumíng shēnggǎo 
suǒzhī chēngxīnwéihǎo 
yǎngqiānjīn línhuàxiāobǎo 
luǒzàngè réndāngjiěbiǎo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¹发鸠(jiū)之山²,其上多柘(zhè)³,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柘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jiào)。是¹⁰炎帝之少女¹¹,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¹²而不返,故¹³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¹⁴于东海。漳水出焉¹⁵,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¹曰:叫作。²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³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⁴状:形状。⁵乌:乌鸦。⁶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⁷喙:鸟嘴。⁸柘:红色。⁹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¹⁰是:这。¹¹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¹²溺:淹没在水里。¹³故:因此。¹⁴堙:填塞。¹⁵焉:等于“于是”,即“在那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