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监风流老不衰,倪宽头白更应痴。
吴越英雄已泥土,欲从江海问西施。
郑监风流老不衰,倪宽头白更应痴。
吴越英雄已泥土,欲从江海问西施。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 3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译文: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谁是可以与我欢颜笑谈的人?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出门临¹永路²,不见行车马。
译文:出门就对着那条通往远方的长路,但却不见亲友的车马从此经过。
注释:¹临:对着。²永路:长路。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登高望九州¹,悠悠分旷野。
译文:登高极目远门,只见悠悠的江河把大地分割成一块块的旷野。
注释:¹九州:我国古代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见《尚书·禹贡》)。此处指极目远望。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孤鸟西北飞,离兽¹东南下。
译文:一只倦鸟独自向西北飞去,而我却像失群的孤兽孤独地来到了东南方。
注释:¹离兽:失群的孤兽。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日暮思亲友,晤(wù)¹用自写²
译文:在这暮色苍茫的时候我格外思念远方的亲友,只能用自言自语来排解忧愁。
注释:¹晤言:对坐而谈。晤,对。²用自写:以自我排解忧愁。用,以。写,消除。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月挂霜林寒欲坠(zhuì)¹。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²如今真个是³。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译文:经霜的树林里充满寒意,月儿挂在树梢似乎飘飘欲坠。分别的人早起身来到正门之外,多么无可奈何,这伤心的别离。我真想留人你,但只是留你无计;你不得不离开,又担心归来无计。
注释:¹欲坠:指天上月轮西垂,黎明将至。²奈离别:意思是说无法对付离别,不得不就此分手。奈:奈何,无奈。³真个是:即真是,真的是。⁴无计:没有办法。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qiáo)(cuì)¹。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²
译文:你骑马而去,离愁聚积在心底;我伫立凝望,襟袖沾满了眼泪。这一别双双憔悴情难言呵,不知那江路旁的梅花,是否已经吐蕊?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一定折梅频寄,当你到江南的时候,也请你折梅频寄。
注释:¹供憔悴:指双方因离别都呈现出一副憔悴的面容。供:供奉,词中引申为“呈现”。问江路梅花开也未?²频寄:频繁地折梅相寄。

  这首词,是程垓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宋金元词苑中,该词牌仅此一篇,程垓的词虽传诵正文,又曾选入《花草粹编》,但因其是一种“僻调”,形式奥妙,写作难度大,不易效仿,所以后人继承这种词风的很少。

  上片写离情之苦,侧重抒写离别时欲留不得、欲去不舍的矛盾痛苦的心情。起调“月挂霜林寒欲坠”,是这首词仅有的一句景语,创造了一种将明未明、寒气袭人的环境气氛。这本来应是梦乡甜蜜的时刻。可是,这里却正是门外催人启程的时候。“奈离别如今真个是”乃“奈如今真个是离别”的倒装语,意思是对这种即将离别的现实真是无可奈何。这种倒装,既符合词律的要求,又显得新颖脱俗,突出强调了对离别的无可奈何。这种无何奈何、无计可施的心情,通过下边两句更得以深刻表现:“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两句感情炽热,缠绵悱恻,均直笔抒写,略无掩饰。想不去却找不到留下来的借口;还未去先想着重来,又想不出重来的办法。铁定地要分别了,又很难再见,当此时怎不黯然神伤,两句写尽天下离人情怀。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深。这层感情,词人用“离魂”、“憔悴”作过一般表达之后,接着用折梅频寄加以深化。“问江路”三句,化用南朝民歌“折梅寄江北”和陆凯寄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意,而表情达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歇拍二句,以“春到”、“人到”复沓盘桓,又叠用“须频寄”,超神入化,写尽双方感情之深,两地相思之苦。

  这首词中,写景色的语言不多,较多地叙述离别的感情,语言朴实,不事夸张,却能于娓娓叙述之中,表达出缠绵悱恻的感情,自具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样的艺术效果,与词人所使用的词调的特殊形式、特殊笔法密切相关。其一,此词上下片同格,在总体上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格调;上片的结拍与下片的歇拍皆用叠韵,且句法结构相同,于是在上下片中又各自形成了回环复沓的格调。这样,回环之中有回环,复沓之中又复沓,反复歌咏,自有一种回环往复音韵天成的韵致。其二,词中多逗。全词十句六逗,而且全是三字逗,音节短促,极造成哽哽咽咽如泣如诉的情调。其三,词中还多用“也”字以舒缓语气。全词十句之中,有五句用语气词“也”,再配上多逗的特点,从而形成曼声低语长吁短叹的语气。词中的虚字向称难用,既不可不用,又不可多用,同一首词中,虚字用至二、三处,已是不好,故为词家所忌。而这首词中,仅“也”字就多达五处,其他如“正”、“奈”、“个”等,也属词中虚字,但读起来却并不觉其多,反觉姿态生动,抑郁婉转,韵圆气足。其关键在于,凡虚处皆有感情实之,故虚中有实,不觉其虚。凡此种种形式,皆是由“酷相思”这种特定内容所决定的,内容和形式在程垓的这首词中做到了相当完美的统一。所以全词句句本色,而其感情力量却不是专事矫柔造作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5-1626页

xiāng··yuèguàshuānglínhánzhuì--chénggāi

yuèguàshuānglínhánzhuìzhèngménwàicuīrénnàibiéjīnzhēnshìzhùliúlái

shànghúnshànglèigōngqiáocuìwènjiāngméihuākāiwèichūndàopínréndàopín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春事¹阑珊²酒病瘳(chōu)³,山家谷雨早茶收。
译文:春色将尽,酒病初愈,山里人家,谷雨时节,正是采茶的好时节。
注释:¹春事:春色;春意。²阑珊:衰落、凋零,将尽。³病瘳:疾病痊愈。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jiū)
译文:细细的春风,轻轻吹来,双蝶在花前飞舞;时时的春雨,轻轻落下,一鸠在林外掠过。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碧海丹丘¹无鹤驾,绿蓑青笠(lì)²有渔舟。
译文:想要寻仙访道,却没有仙鹤可供驱使;想要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渔翁,前方倒是有渔舟可供实现。
注释:¹碧海丹丘:泛指仙境。²绿蓑青笠:指代渔翁。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xiàn)¹于今薄试游。
译文:即便短暂的浮生轻若尘埃,缈如梦境,这样笑着说也是徒然的,还不如试着登上岘首山游玩呢!
注释:¹岘首:即岘首山,位于如今的湖北襄阳。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zhāo)¹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译文:每天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早已整驾上路,细细想来如此奔忙到底有什么意义?
注释:¹朝朝:天天,每天。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底万山苍。
译文:孤月的清晖下马的身影疲惫不堪,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显露深青色的群山。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曰归曰归岁云暮¹,有弟有弟天一方。
译文:每次都说回去却不能回,又到了年终岁暮不知何时才能踏上归程;思念着弟弟,却只能天各一方。
注释:¹岁云暮:是说一年时光将尽。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大壑(hè)¹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译文:深深的沟壑,高高的山崖,晨风劲的吹,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
注释:¹壑:山沟。

  曾国藩一生从政从军,事务庞多,但他从来不曾忘怀故园之思,手足之情。本诗即是他的念弟之作中写得较好的一首。诗的首联即直接将奔波中的感受写出,每天凌晨,在繁星点点的时候,这原本是酣眠的良辰,作者却早已整驾上路了,又疲惫又寒冷,确是苦不堪言,于是他对这种生活发生了怀疑,不禁扪心自问,如此奔忙劳碌意义究竟何在?(底,何,什么)这二旬写得感情充沛、真挚。然后诗转入写景。在孤月的清晖之下,作者看到了马的疲惫身影,内心里生出对它的怜意。马的形,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对象化;对马的怜悯,其实就是作者的对影自怜;这种心境之下的月亮,自然也显得那么孤单寂寞。接着,孤月西落了,一声报晓的鸡鸣划破黑夜,渐渐可以辨认出那深青色的群山了。万山环绕,更令作者感到道路之艰、身心之疲惫;远处鸡鸣,亦暗示了作者身处不见人烟的荒山,孤零无人语:这句写得虽具开阔气象,但一个“苍”字,仍给诗情增添了一份悲苦苍凉之意,由此,诗人对手足同胞的思念之情,也自然向高峰处涌去。这两句景语也是情语,是诗人心态的写照。

  于是,颈联便唱出了。日归日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的戚苦之调。无数次的念归,可是从未真的归去,而今又到了年终岁暮,更难知何时能踏上归程;离家愈久,愈是恋家,时时思念自己的弟弟,现在,只能是天各一方,无从团圆,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体验兄弟的至情。二句中,上句虽化自《诗·采薇》的“日归日归,岁亦莫(暮)止”,但与下句配合,运用反复之法,亦适切地描摹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灵波涛,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最后二句,诗又回到清晨赶路的现实,他这时面对的是深深的大壑,高高的山崖,还有强劲的晨风。不用说,这样的环境再次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的波涛再次涌起,但是诗人似乎不愿再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写下去,于是故意逃脱,自寻宽解:如此猛烈的风或许可以吹送我早些回到弟弟的身旁吧!这一笔似是荡开,似是感情的排遣,心理的安慰,但因为这番幻想事实上是不可能之事,所以诗中一直蕴含着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本诗情感真挚,格调苍凉,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全诗,思归念弟之情与诗人奔走宦路之苦的反复咏叹,更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因此,尽管在中国诗歌中怀人之作不可胜数,但这首念弟诗仍然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捻冰髭,绕孤山枉了费寻思。自逋仙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道梅花不要诗。休说推敲字,效杀颦难似。知他是西施笑我,我笑西施?
(niǎn)冰髭(zī)¹,绕孤山²枉了费寻思。自逋仙³去后无高士,冷落幽姿,道梅花不要诗。休说推敲字,效杀颦(pín)难似。知他是西施笑我,我笑西施?
译文:捻着银白色的髭须,绕着孤山徘徊徒然地思索,自从逋仙林逋去后再也找不到高人雅士,冷落了逋花的幽姿,不要写什么逋花诗,不要谈什么推敲的事,东施竭力仿效西施捧心皱眉也难以相似。谁知道是西施笑我,还是我笑西施?
注释:¹冰髭:银白色的髭须。²孤山:北宋诗人林逋在西湖的隐居地多植梅,号“孤山梅”。林逋亦善咏梅之作。³逋仙:指林逋。⁴高士:志行高尚之士。⁵推敲字:用唐代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典故。⁶效杀颦:杀:竭力仿效之意。效颦,东施效颦的略语。典出《庄子》寓言:西施因病常捧心皱眉,益添其美;东施仿效西施捧心皱眉,反添其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