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雪露华浓,寻遍阑干隔岁踪。祇觉东风苏病体,难遮西日驻欢容。
月华如雪露华浓,寻遍阑干隔岁踪。祇觉东风苏病体,难遮西日驻欢容。
灯花刺眼双苞结,带子惊心一寸松。除却寒衾温旧梦,春来无事不娇佣。
灯花刺眼双苞结,带子惊心一寸松。除却寒衾温旧梦,春来无事不娇佣。

qíngmiáo--sūnyuánxiāng

yuèhuáxuěhuánóngxúnbiànlángànsuìzōngjuédōngfēngbìngnánzhē西zhùhuānróng

dēnghuāyǎnshuāngbāojiédàizijīngxīncùnsōngchúquèhánqīnwēnjiùmèngchūnláishìjiāoyōng

孙原湘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5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róng)¹七岁,尝²与诸(zhū)³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注释:¹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²尝:曾经。³诸:众多。⁴游:嬉戏玩耍。⁵子:李子。⁶折枝:压弯树枝。⁷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⁸唯:只有。⁹信然:确实如此。

wángróngdàopáng

míng nánběicháo 

wángróngsuì chángzhūxiǎoéryóu kàndàobiānshùduōzhézhī zhūérjìngzǒuzhī wéiróngdòng rénwènzhī yuē  shùzàidàobiānérduō   zhī xìnrán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译文:秋色萧条,大雁远来,长天无云,日光悠悠。久客在外,心绪难平,动荡如东海波涛,难以平息。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译文:突然想起老范,他正隐居在城北的田园养身修性,烦他去。想去就去,不要犹豫,趁着兴头,走。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译文:走到城壕边就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认识老路了。管他什么珍贵的翠云裘衣,让这些苍耳乱粘衣服。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译文:一进门老范就满地找牙,笑哈哈,挽住我的手臂问:你是谁?如此狼狈?用什么下酒?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来一盘霜梨开开胃!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译文: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译文:一连四五杯,酒酣高歌一首《猛虎词》。连续十天的大醉,过了千年也会记得,何时再来一回?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译文:风流倜傥之士命中注定要颠簸一生,一定要有幽默自嘲的性格才相得益彰。大醉以后就像晋朝的山公倒骑马——回家!主人以后再谢。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与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同时,可互相参照。当时李白与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
参考资料:
1、 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第404页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明妃¹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²(bìn)角垂。
译文: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角微微亦低垂。
注释:¹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²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低徊(huái)¹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²
译文:低头徘徊间姿容暗淡,尚且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注释:¹低徊:徘徊不前。²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归来¹却怪丹青手²,入眼平生几曾有;
译文: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注释:¹归来:回过来。²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意态¹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译文: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注释:¹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¹
译文: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注释:¹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寄声欲问塞(sài)¹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译文: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注释:¹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¹莫相忆;
译文: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注释:¹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君不见咫(zhǐ)¹长门闭阿娇²,人生失意无南北。
译文: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注释:¹咫尺:极言其近。²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¹
译文: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注释:¹“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译文: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黄金杆拨¹春风手²,弹看飞鸿劝胡酒。
译文: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注释:¹杆拨:弹琵琶的工具。²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宫侍女¹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译文: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注释:¹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译文: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可怜青冢¹已芜(wú)没,尚有哀弦(xián)留至今。
译文: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注释:¹青冢: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30-234 .

míngfēièrshǒu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íngfēichūchūhàngōngshí lèishī湿chūnfēngbìnjiǎochuí 
huáiyǐngyán shàngjūnwángchí 
guīláiquèguàidānqīngshǒu yǎnpíngshēngcéngyǒu 
tàiyóuláihuàchéng dāngshíwǎngshāmáoyánshòu寿 
xīnzhīgèngguī liánzhuójìnhàngōng 
shēngwènsàinánshì zhǐyǒuniánniánhóng鸿yànfēi 
jiārénwànchuánxiāo hǎozàizhānchéngxiāng 
jūnjiànzhǐchǐchángménājiāo rénshēngshīnánběi 

míngfēichūjiàér zhānchēbǎiliǎngjiē 
hánqíngchù chuánxīnzhī 
huángjīngǎnchūnfēngshǒu tánkànfēihóng鸿quànjiǔ 
hàngōngshìànchuílèi shāshàngxíngrénquèhuíshǒu 
hànēnqiǎnēnshēn rénshēngzàixiāngzhīxīn 
liánqīngzhǒng shàngyǒuāixiánliúzhìjīn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绍圣元年¹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²游白水³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dài)可熟物。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注释:¹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²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³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⁴汤池:即汤泉。⁵殆:大概,差不多。⁶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¹山而东,少北²,有悬水³百仞(rèn),山八九折,折处辄(zhé)潭,深者缒(zhuì)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注释:¹循:沿着。²少北:稍向北。³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⁴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⁵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⁶辄为:就是。辄,就。⁷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⁸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暮归倒(dào)¹,观山烧,火甚²,俯仰度³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tài)中流,掬(jū)弄珠璧
译文: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注释:¹倒行:顺来路回去。²甚:厉害。³度:越过,过。⁴击汰:击水。汰,水波。⁵掬:用双手捧取。⁶珠璧 :珠:指珍珠。璧:指圆形的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到家二鼓¹,复与过饮酒,食²余甘³煮菜。顾影颓(tuí),不复甚寐(mèi)。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注释:¹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²食:吃。³余甘:橄榄的别称。⁴顾:回头看。⁵颓然:衰老的样子。⁶寐:睡觉。⁷书:写下。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0-191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
知君仙骨¹无寒暑²。千载相逢犹旦暮(mù)。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³
译文: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犹一犹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注释:马中玉:名瑊,山东茌平人。¹仙骨:这里指马中玉。²无寒暑:不计年岁。《注坡词》云:“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热。”³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泪。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yīng)自诉。明朝归路下塘(táng)西¹,不见莺啼花落处。
译文: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后,也就犹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释:¹塘西:指钱塘西。

  上片开头云:“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对挚友马中玉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文,词人对马中玉于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将”二字,用语极其巧妙,词人明知马中玉对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会流泪哭泣,却故意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是词人为打破与马中玉分手时的难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别的话语来挑逗对方使他落了泪。这就是说,词人把勾起友人抛洒惜别眼泪的罪责,归在自己身上了。其实,词人行为的实质,正是用诙谐之语去安慰对方,是故意把分手时滚涌眼泪的情感淡化下来,从此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的挚爱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诚。

  下片“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则着重转向了对自己内心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离杭赴京的处境比作了“落花”,说它的凋落花瓣已经被回风吹逐而去了。其实,落花本是无心逐风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那花枝上的春莺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头上啾啾哀鸣,正在倾诉着内心的烦恼——词章以物观我,逸笔韵远,发人深思。末二句则痛书别去:“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的感情直泻而下,有如山洪奔腾无可挽阻。这词情正与马中玉赠行词之“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遥相呼应,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这是一首作答词,全词赋陈铺叙,又寄托感发;意内言外,而回荡反复。给人以真挚自然,悲从中起的艺术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8-111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