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曾作云安行,道逢除书还玉京。至今遗恨不一到,与听三峡流泉声。
我昔曾作云安行,道逢除书还玉京。至今遗恨不一到,与听三峡流泉声。
此来又谪武昌去,庐山当道欣所经。栖贤寺前小三峡,拭目便觉增双明。
此来又谪武昌去,庐山当道欣所经。栖贤寺前小三峡,拭目便觉增双明。
黄牛明月坐中见,瞿塘艳滪森相迎。山寒草木郁葱茜,逼耳似闻猿狖鸣。
黄牛明月坐中见,瞿塘艳滪森相迎。山寒草木郁葱茜,逼耳似闻猿狖鸣。
悬崖乱石互回转,震吼正坐不得平。珠跳云沸巧潨射,晴昼雨雹驱雷霆。
悬崖乱石互回转,震吼正坐不得平。珠跳云沸巧潨射,晴昼雨雹驱雷霆。
壮哉造化融结此,故使水石相喧轰。妙音流出无尽藏,乃与衲子门庭争。
壮哉造化融结此,故使水石相喧轰。妙音流出无尽藏,乃与衲子门庭争。
飞桥赑屃跨虚碧,面对五老峰峥嵘。我来云物为开霁,当暑万壑松风生。
飞桥赑屃跨虚碧,面对五老峰峥嵘。我来云物为开霁,当暑万壑松风生。
提携更得二三子,杖履不辜丘壑情。垂瓶得水不敢漱,老坡旧约今寻盟。
提携更得二三子,杖履不辜丘壑情。垂瓶得水不敢漱,老坡旧约今寻盟。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qīngjiāngyǐn ·qīngmíngchūyóu

wángpán míngdài 

wèn西lóujìnyānchùhǎo 绿qíngtiāndào 
chuān穿yángliǔ rénqiūqiānxiào tànyīnghuāzǒngjiàochūnzuìdǎo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病起¹多情²白日迟³,强来庭下探花期。
译文:我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院中阳光明媚,日影缓缓西移。
注释:¹病起:病愈。²多情:指情志高。³白日迟:用《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句,谓春日过得缓慢。⁴强:勉强。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
雪消池馆¹初春²后,人倚栏杆欲暮(mù)时。
译文: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满了初春的活力;我留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
注释:¹池馆:池苑馆舍。²初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kuí)燕麦¹自无知。
译文: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地长着,怎知我满腹的心思?
注释:¹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池边垂柳腰支¹活,折尽长条²为寄谁?
译文: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时又在何地?
注释:¹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体态。²长条:长的枝条。特指柳枝。

  这首诗是吕本中的代表作,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写得流转自然,为历来选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诗的主脑,“病起”是身体状况,“多情”是因为病,因为春怀,还有门外的春景。一个人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恋的初春美景,诗人自然多情。在这样的心情指导下,见到的景色也变得多情起来。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迟迟不坠,将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让诗人尽情领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写春日,照应节候,也是在室内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门的最直截的反应,写得很自然。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说,“强来”是“病起”的进一步说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现。

  次联依“庭下探花期”展开。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只见病前所见的积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风吹满大地,使人懒洋洋地,他便倚着栏杆,久久不想离去,一直到黄昏,太阳即将下山。前面已有“白日迟”句,此联又重说赏景到日暮还不走,他站的时间之久,对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绘。诗在写景时不仅仅是注目风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与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张九成在《横浦日新录》中称赞说:“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诗也成为众口称赞的名联。

  下一联又接上“人倚阑干”写。诗人倚栏杆这么久,看得这么细,他见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遍地长着兔葵、燕麦。诗在这里特地把“有意”与“无知”对举,蜂蝶是有意,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麦是无知,默默地生长。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自己的主观思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这二句都有出处。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句,也参考了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吕本中在这里借用,显然不单单是描写小昆虫的热闹,赞赏春天的蓬勃生气,而是由它们所交织成的气氛中,感叹自己的孤寂。对句是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自己凄然的神思。

  上联通过景色,加以主观情感,使诗进入一种幽独伤感的氛围,诗人伤春的情调已经流露出来,尾联就以情语作结,将前三联作一大收煞。诗说小池边的垂柳在春风中飘荡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给谁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如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乐府有《折杨柳》专咏送别。这首诗由眼前的杨柳想到送别,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产生怀念,应接得很自然。更见功力的是,这样一结,成为全诗的点睛,原来诗人病起看花,倚栏留恋,感蜂蝶有情,叹葵麦无知,种种“多情”举动,都是因了怀人。心中所怀,不惟不见,连所怀之人在何处都不知道,让他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786-787页

chūnshì--běnzhōng

bìngduōqíngbáichíqiángláitíngxiàtànhuā

xuěxiāochíguǎnchūchūnhòurénlángānshí

luàndiékuángfēngyǒukuíyànmàizhī

chíbiānchuíliǔyāozhīhuózhéjǐnzhǎngtiáowèishuí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tóng)¹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译文:初升的太阳颜色像火一样,上升千里只需一刻。
注释:¹曈曈:闪烁的样子,一般形容日出时。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转如珠住不得。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下如珠住不得。
译文:太阳出来就是白昼,沉没就是黑夜。浑圆的太阳运转起来像旋转的珠子一样不停息。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译文:停不住的太阳啊,我能把你怎么办呢。只好举起酒杯来唱一首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译文:歌声愁苦,吟唱的词也是愁苦的。在座的少年们请听好。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译文:今天还没有过完明天就紧催着要来了,秋天刚过去春天又来了。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¹白日相隳(huī)(tuí)²
译文:人生漂泊时光荏苒,美丽的容颜和时光一样总是很快消逝。
注释:¹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²隳颓:衰败、毁败。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译文:劝你勉强笑一笑,劝你勉强喝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yú)¹老到来。
译文:人的一生得不到长久的欢乐,青春年少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老年很快就来了。
注释:¹须臾:一会儿,片刻。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霜华¹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一曲阳关²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注释:¹霜华:此指严霜。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²阳关:指《阳关三叠》曲。为古代送别的曲调。王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自是浮生¹无可说。人间第一耽(dān)²离别。
译文: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注释:¹浮生: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²耽:指沉溺、迷恋;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词的第一句作者上来就点明了时间,秋霜满地,像是下过雪一样,首先在时间上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瘦马,残月,都是一组凄凉的意象,作者在这里用他们渲染气氛。阳关自古就是人们分别的地方,作者在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离别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来说分别的时候,车轮呜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对分别的伤痛。

  下句作者重点以情驭景,他开始感叹时间还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开始回忆起自己以前与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想到这里,作者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也说不出,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离别。

参考资料:
1、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 西北大学,2004年

diéliànhuā ·mǎnshuānghuánóngxuě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mǎnshuānghuánóngxuě rén西fēng shòucányuè yángguānhúnwèichè chēshēngjiàngòngshēng 
huànjìntiānfāngcǎo shàngshēnshēn jiùniánshízhé shìshēngshuō rénjiāndānbié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金炉¹犹暖麝(shè)²残。惜香³更把宝钗(chāi)翻。重闻处,余熏(xūn)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译文: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注释:¹金炉:金属铸的香炉。²麝煤:即麝墨。³惜香:珍惜麝香、供香。⁴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⁵重闻:再嗅。⁶余熏:余留的香味。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背人¹偷盖²小蓬山³。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yīn)(yūn)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译文: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注释:¹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²偷盖:暗暗地盖上。³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⁴沈水:即沉水、沉香木。⁵然:“燃”的本字。⁶氤氲:弥漫的浓烈的香气。⁷嫌怕:厌弃而害怕。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上片,写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第一句用了主谓语忆旧。忆当年,每天祝福的烧香的“金炉”暖气犹存,伴读时的“麝煤”已是所剩无几了。第二句用递进句忆旧。忆当年,君“借香”希望香气长留身边。更为可贵的是,用“宝钗”将那残余未尽的香翻动,让它全部燃烧完毕。最后四句用叙述的语言写现实。“重闻”那个地方,“余熏”还存在。“这一番气味”远远超过了从前的烧香祝福。整个上片饱含着浓烈香气,以象征着苏轼与王弗昔日幸福绵绵。

  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第一、二句写感情上的隐私:“背人偷盖”着小蓬山式的香炉,再把沉香木加进去,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这是为了什么,最后几句,从两层意思上作了回答:一是“且图得,氤氲久”;二是“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尽管“嫌怕断头烟”是陈旧习俗,但反映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全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咏一个妇女焚香,羞怯的希望香气溜得更长久,以象征幸福绵绵。实则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香炉焚香、今昔对比之景来怀念王弗。“背人偷盖小蓬山”,这一举动,虽极微小,但典型地刻画了苏轼的虔诚专一爱情。“嫌怕断头烟”,不免含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8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