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似杨花煖似烘,纤尘难到黑甜中。软铺香絮清无比,醉压晴霜夜不融。
白似杨花煖似烘,纤尘难到黑甜中。软铺香絮清无比,醉压晴霜夜不融。
一枕和秋眠落月,五更飞梦逐西风。谁怜宿雁江汀冷,赢得相思旧恨空。
一枕和秋眠落月,五更飞梦逐西风。谁怜宿雁江汀冷,赢得相思旧恨空。

huābèi--xièzōng

báishìyánghuānuǎnshìhōngxiānchénnándàohēitiánzhōngruǎnxiāngqīngzuìqíngshuāngróng

zhěnqiūmiánluòyuègèngfēimèngzhú西fēngshuílián宿yànjiāngtīnglěngyíngxiāngjiùhènkōng

谢宗可

谢宗可

谢宗可(约公元1330 年前后在世),元朝诗人,字、号均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全不可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能诗。 ▶ 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xiàn)山临汉上¹,望之隐然²,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³。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译文: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作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注释:¹汉上:汉水之上。²隐然:庄重的样子。³“方晋”五句: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后,即有灭吴之志,因荆州是与吴接壤的军事要地,故任命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羊祜、杜预均善用兵,羊枯死时举杜预自代,于太废元年(280)平吴。⁴“至于风流余韵”四句:据《晋书·羊祜传》:“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牌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被,传播。⁵元凯以其功:杜预领兵伐吴,功劳最大,平吴后封当阳县侯。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¹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²,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yān)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³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译文: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更加著名。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也会被磨灭。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注释:¹汲汲:形容心情急切。²属:下属、随员。此指从事邹润甫。³待:凭借。⁴“元凯”三句:《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⁵“是知”句:意思是杜预知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可是他竟然不知道石碑也会因为时间久远而风化剥蚀以至消灭。⁶“将自待”句:意思是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样远吧。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¹,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²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³,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译文: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兴屡废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按照亭子的旧貌,(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天下,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着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来托付我帮忙写亭记。
注释:¹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²光禄卿:光禄寺的主管官,掌朝廷祭祀朝会等事。这里指史中辉的官阶。³所至有声:所到之处都有官声,指有善政。⁴“因以”二句:所以把史中辉光禄卿的官称命名新修的后轩为光禄堂。⁵“君皆不能止也”二句:意思是光禄堂的命名和刻石纪事,都是襄阳当地人的要求,史中辉不能阻止,因此来请欧阳修写碑记。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¹,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²。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³
译文: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于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览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注释:¹慕叔子之风:仰慕羊祜的风流余韵。风,指政治风度。²“若其左右山川”六句:一般碑记的体裁,宜写所记事物的自然形势及其沿革。作者用“览者自得之”以及下文的“皆不复道”,是省略的写法。其,指岘山亭。胜势,指秀丽的风景。诗人之登高,《汉书·艺文志》,“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离骚》,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这里指诗。³“至于亭屡废兴’四句:意思是岘山亭曾多次毁坏重修,以往也会有碑记,但也没有必要详细说它的兴废经过了,所以这里都不写进去。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译文: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翦,飘荡愁觞。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¹,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²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翦,飘荡愁觞。
注释:¹一年最好:一本无“一年”二字。²望:一本作“傍”。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惜黄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十二句六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

  “粉靥”三句,以人拟菊。“萧娘”是唐宋人对女子的泛称。元稹诗:“揄挪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等句,皆是此意。此言菊花粉红色的花蕊恰如佳人脸颊上的酒涡;菊的花瓣又似美人身上金黄色的衣裙。盛开的菊花与女郎绣架上刺绣的花样是非常相似。“翠微”四句。言一年之中最迷人的是重阳佳节。词人说:那时我与友人同登高山,采下鲜艳的菊花,互相斜插在帽下发间,应景助兴。“避春”两句是说:菊花原想避开繁花似锦的春天,所以等到秋季才一枝独秀而盛开的;然而偏是天生丽质,在秋天开得千姿百态,与春日的繁花斗艳不差毫厘,甚至我在山间小径漫步时,也可以发现路两旁也悄悄地盛放着黄花。“殢醉乡”三句是说:眼前菊花虽美,却依然难解我心中的愁思,所以举杯销愁惟有杜康。但“举杯销愁愁更愁”,我潦倒醉乡仍是心似刀绞,那无穷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上片重在写菊之形神,兼述自己的心情。

  “潮腮”三句,言菊的花瓣沾着清霜好像人湿润的笑靥。深黄色的菊花,虽是同一个名字,但品种繁多,拥有一花竞开,百品争艳之势。“露痕”四句。言词人清晨漫步菊丛,见菊花上露珠点点,更使人百看不厌。词人且捧起清泉灌浇黄菊,菊花也“投桃报李”发出阵阵幽香浸人肺腑。“雁声”四句,点出词人忧愁的原因,与上片结句遥向呼应。言词人虽能在田园中栽菊自娱,但最可恨的是远方亲人并无片字只语传来音信。而且城中又开始风雨交加,深夜里词人忧思难眠,担心园中的菊丛是不是会被这一夜风雨吹打得枝断、叶落、花零乱。下片强调好景不常。全词系咏本调。

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片云载雨过江鸥¹。水色澹(dàn)²(tīng)³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译文:阴云送来阵阵细雨,沙鸥在江面上飞来穿去。水色迷蒙下的江边小洲显得分外宁静。荷花已经残败,那绿色的荷叶又将经历秋天的折磨。
注释: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又名作“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试周郎”“一丝风”。分单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九句,平、仄韵互用,六平韵为主,二仄韵两部错叶。双调,四十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六句三平韵。¹江鸥:江上鸥鸟。鸥,水鸟之一种。中国常见有海鸥、银鸥、燕鸥。²澹:亦写作“淡”,水波起伏或流水迂回貌。又是澹淡,飘动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群浮乎其上,沉淫泛滥,随风澹淡。”李善引郭璞日:“皆鸟任风波自纵漂貌也。”³汀:水边平地。⁴玉惨红怨:形容荷花凋残。⁵翠被:绿色的被子,此指荷叶。
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凉意思¹,到南楼²。小帘钩³。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译文:凉爽的秋意也来到了南楼,小楼上帘幕低垂帘钩空挂。伴着半窗昏黄的灯影,听着风吹芭蕉的声音,孤寂的旅人沉沉地进入梦乡。
注释:¹凉意思:秋凉之意。²南楼:古诗词中常指聚会、游乐或话别之处。³小帘钩:指帘幕垂下帘钩空挂。此指垂着帘幕的南楼。⁴灯晕:暗淡的灯光。⁵客梦床头:客人睡去。

  这是一首羁旅词。“片云”二句写江景。汀州之上,水色清澹,云雨徘徊,江鸥翩飞。“小莲”二句写江花经雨经秋之状。上片句句皆透着凉意,过片即名点,谓南楼之人感受到了这些凉意。“半窗”三句写入夜之景,灯晕有色,芭蕉有声,客梦有情。此词上片以一幅淡淡的秋景图,自然地引出来下片一阵淡淡的秋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展现了秋初行客所见秋江雨景和独自夜宿的寂寞情景。此词写景清幽淡雅,情感细腻生动,可谓蕴藉深沉。

  发端“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写游子客居他乡的远望之景。“载”字贴切、生动,既描述秋云含雨之状,又形容云情雨意飘动之势。本来水色只诉诸人的视觉,而静谧则诉诸人的听觉,现在二者参互沟通起来。由静寂而致梦寐,于是下面就转人梦境的描写。“澹”字既写水波起伏,流水迁回之貌,又有澹淡飘动之姿,以此形容燕鸥随风波而漂纵之态。这开端之景,已暗寓了客子他乡的漂泊之意。

  “小莲玉惨红怨”二句,写荷塘中稚嫩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受到秋雨的摧残,又从翠被的字面涉想秋闺女子。这是化用李商隐“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入败荷”诗句的意思。“玉惨红怨”以浓丽之词写荷花的调零,并以拟人手法将残荷涂以忧伤的情韵;“翠被又经秋”写荷叶的凋残,一个“又”字,颇具感情色彩,点出游子客居他乡已非一年,从而突出了客子思乡之情。词中的“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寄寓了游子羁旅的忧思。词人从哀伤池荷花叶凋伤而怀念别离经年的伊人。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使空间变换跳跃,在联想和想象的环生中不断地开拓意境,正是梦窗词的一种艺术特色。

  下片发端的“凉”字,紧承上片歇句的“秋”字。过片“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三句,并未接写游子,而是一个转笔,从家乡的思妇展开笔墨,此是虚笔,采用从对方写起的方法,想象思妇正在家乡的南楼上,小帘内盼良人归乡,如此更加浓了游子思归之情。“凉”字展示了内心的伤感忧戚。“小帘钩”,这一空无依傍的意象,仿佛一个特写镜头,只见帘钩在秋风中晃动,人去楼空之意尽在不言中。

  结尾“半窗灯晕”三句,写午夜梦回,转笔写到游子客居他乡的情况,面对秋雨蕉声,其凄苦、失望的情绪愈益难堪,真有“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的感受了,此时睡在床头的游子,梦见什么,词中到此戛然而止,含蓄委婉,令读者遐想。芭蕉秋雨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现愁苦的意象。“客梦床头”,交代了所见所闻的观察点,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在结构上起到了总承前文的作用。

  此首小令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篇以景托情,词中着力刻画游子眼中之景:秋风秋雨,江鸥点点,水波澹淡,红莲凋残,灯暗窗疏,芭蕉萧瑟,这里有远景、近景,有室外、室内,有稂丽,亦有清淡,但这些景物均涂上“秋”的色彩,这“秋”意就将游子的乡愁托出。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全篇表达游子的乡愁,不仅以秋景托之,而且在下片中刻画了人物,既有正面描绘“客梦床头”的惆怅,亦有设想思妇的虚构,做到虚实结合,从而更好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全词塑造意象时,注意空间变化,时而江边汀洲,时而近处莲池,时而游子的室内,时而思妇的南楼,空间变化之快,而又不用虚词连缀,如此易造成意象不够疏朗,令人有生涩之感。但了解梦窗多用实词连缀转折的手法后,亦能将全词脉络理清。故况周颐说:“转折笔圆,恃虚字为转折耳。意圆,则前后呼应一贯。神圆,则不假转折之笔,不假呼应之意,而潜气内转。”(《葸风词话》);此首小令具有密丽的风格,其密丽处主要表现在多用丽词,如“小莲”“玉惨”“红怨”“翠被”等及时空变化快,事情层次多上。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第340-341页
2、 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第61-62页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早蛩(qióng)¹啼复歇,残灯²灭又明。
译文:蟋蟀的叫声时断时续,一盏残灯熄灭了又重新点亮。
注释:¹蛩:蟋蟀。蟋蟀晴则鸣,雨则歇。²残灯:油将尽的灯。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译文: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传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声。

  诗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大雨前特有自然现象:蟋蟀鸣声断断续续,频添闷热;接着又掠过一阵清风,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诗的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声响得知夜雨降临。全诗所写之景,或夜或雨,均从屋内来写。通过对“蛩”“灯”“芭蕉”几物的描写,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诗歌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诗的前两句,写大雨前特有的自然现象:先从听觉的角度写起,蟋蟀鸣声断断续续,频添闷热;再从视觉的角度写,掠过一阵清风,吹得屋内灯火忽明忽暗。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到了暴风雨将至的信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联,是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又描绘了夜雨来临的景状——黯淡、冷落、凄清。同时,也透露诗人孤寂的心情,零落之苦,夜深难寐。诗的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尔后,再写声,这声是雨点落下,打在芭蕉叶上,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这是很传神的一笔。令人耳目一新,极为别致。

  诗歌巧妙地采用烘托手法,首二句的铺垫尤为精彩;蟋蟀的“啼复歇”、烛光的“灭与明”,造成大雨前一种朦胧氛围。后两句,雨的介入,也是通过点点滴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使艨胧和迷茫趋向清朗,令人有一种从烦闷中解脱出来的舒畅感觉。

  诗歌物态生动,情景毕现。由耳闻其声,到如见其状、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全诗通过“蛩”“残灯”“芭蕉”的描摹,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对仗极为纤巧工整:左右相对,如“啼”对“歇”、“灭”对“明”;上下相对,如全诗两联均为对偶句组成。对偶的运用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声律美。非高手难成此诗。语言运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唐宋诗醇》),抒发真情实感,具有朴素美。

  此诗《夜雨》与《夜雪》可以称姊妹篇。形式一样,均是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孤独寂寞,含蓄深刻。

  芭蕉听雨入诗,可算白氏之首创。晚唐及宋以后人多用于寄托寂寥的心绪。如林逋的“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欧阳修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不过这些诗句虽然典雅;但在体验和描摹雨打芭蕉的生动场面上,与白氏相形见绌。而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枯荷易芭蕉,则别出心裁,化而无迹。

参考资料:
1、 奚少庚,赵丽云主编,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05,第614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532页

bái tángdài 

zǎoqióngxiē cándēngmièyòumíng 
chuāngzhī jiāoxiānyǒushēng 
一番疏雨洗芙蓉。玉冷佩丁东。辘轳听带秋声转,早凉生、傍井梧桐。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一番疏雨洗芙蓉¹。玉冷佩丁东²。辘(lù)(lu)³听带秋声转,早凉生、傍井梧桐。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译文:夏天过去,秋凉已生,雨打荷池,洗净一池艳红。听着单调乏味的辘轳声,看着井台四周铺满了枯黄的梧桐叶,不禁哀叹秋已深。麓翁之宴既是欢宴,又逢良辰美景,在皎洁的月光下,清风习习,园中修竹摇曳,堂内佳人起舞,呈现出一幅富贵夜宴图。
注释:风入松:词牌名,古琴曲,又名“风入松慢”“松风慢”“远山横”“销夏”。以晏几道《风入松·柳阴庭院杏梢墙》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此为双调七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的变体。麓(lù)翁:即史宅之,号云麓,为两朝宰相史弥远之子,与吴文英为同乡。淳祐八年(1248年) 以签枢密院事领财计,建议括浙西园田,一路骚动,怨嗟沸腾。据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梦窗酬赠各词,或在其括田之前耶。”史在括田之前,宁波府志称其:“著异闻录,寓规弥远,避势远嫌,退处月湖。”前后判若二人。¹芙蓉:即荷花。²“玉冷”句:用李商隐诗意。李商隐《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鲍壶冰皎洁,王佩玉丁东。”原注:“挚虞《决疑要注》曰:汉末绝无玉佩,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玉佩受法粲也,故云。”王佩:王粲识辨复制的玉佩,故称王佩。丁东:象声词。³辘轳: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⁴梧桐:一本无“梧”字。《梦梁录》卷四“七月”条:“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叶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古人常以“井梧”“桐叶知秋”表达秋之来临。⁵佳人修竹:化用杜甫诗意。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喻指宾客。⁶修竹清风:喻宾客清雅、温熙、倜傥的风仪。
临池飞阁乍青红。移酒小垂虹。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琼钟。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
临池¹飞阁乍青红²。移酒小垂虹³。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zhàn)琼钟。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
译文:高阁临近水边,客人可以边饮酒边观望在月色朦胧中隐约显现在荷池中的红花绿叶。然而园堂宴饮还不能尽兴,所以大家又携酒至园中的“小垂虹”桥上,再次自在畅饮。宴席中自有乐工们为大家弹奏升平盛世中流行的乐曲,并且还拿出来醇酒斟满在玉杯中招待客人。我受到主人如此盛情款待,当然是高兴得乐而忘返了。所以不觉沉醉入梦,好梦至晓,并且梦中似乎还觉得自己飘飘然地身处在一派笙歌声中。
注释:¹临池:临近水边。²青红:指建筑物之油漆彩饰。³垂虹:彩桥。⁴贞元:唐德宗年号。⁵供奉:官名。唐代艺术造诣高深的艺术家,为皇帝服务者,后成为有一技之长的艺术家的通称。⁶梨园:唐玄宗时培养伶人的处所。后称戏班为梨园,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⁷十香、深蘸:指十指蘸酒、弹琴。由《猗觉寮杂记》:“酒斟满,捧觞,必蘸指甲”化出。“深蘸”暗指“指甲”,又化用杜牧《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应见离心一倍多”造出“十香”一词,表明十指弹琴。

  这首词写史宅之家园景色与宴饮情况。词的上片以词人的哀愁悲秋衬托麓翁的欢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从雨打荷花着笔,使全词笼罩在秋声秋韵之中,在“梨园”“笙歌”之外,另拓一艺术空间;下片赞颂主人好客,盛情招饮的情景。拈出“临池飞阁”扣紧题中之“园堂”,足见构思之精到绵密。全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构思巧妙,生动再现了一番雨打池荷的精彩情景,令人不忍释卷。

  词的上阙“一番疏雨洗芙蓉”二韵,描写史家园中景物:池塘上的荷花,在稀疏的秋雨洗涤下,显得晶莹光艳,那秋雨洒在荷花荷叶上,犹如玉佩丁冬作响。一开章就将秋雨秋荷写得有声有色,富有一种清新剔透的美感。“疏雨”“冷” 字,暗写了秋雨。“玉”写白荷皎洁晶莹。“辘轳听带秋声转”三韵,即桐叶知秋意。虽是点“秋”字,但以有形有声之语出之。“辘轳带秋声”言声响,“辘轳转”有形象,“早凉生、傍井梧桐”从感觉入手,一个抽象的“秋”字,写得有听觉、视觉、感觉,以通感的手法表达,颇有新意。“欢宴”两句,点题。十二字共分六层意思,全以一“欢”字领起。“欢宴良宵好月”一句,扣题“宴客”,宴客是秋夜,明月朗照之际。“佳人修竹清风”化用杜甫诗句以赞美主人具有高洁的品格。时史宅之首倡括田之议,一应天下沙田、围田圩、没官田等并行拨隶本所,名“田事所”,一路骚动,怨嗟沸腾。(见俞文豹《吹剑录外集》)词中赞其高洁,有阿谀之嫌。

  词的下阙,从“欢宴”展开笔墨。过片“临池飞阁乍青红”二韵,写宴饮之处,在湖边彩绘的飞阁中,后又泛舟饮酒过彩虹桥。写宴会地点园堂周围的景色,此是赞扬主人的好客豪爽之情。“贞元供奉梨园曲”一韵,写宴饮之乐:由技艺高超的琴师、歌女们弹奏音乐。“琼钟”形容音乐的旋律美妙动听。最后“醉梦孤云晓色,笙歌一派秋空”二句,以写景叙事作结。言歌声乐声响彻云霄,人人酣醉尽兴,宴饮达旦。“晓色”与“好月”呼应,写出时间推移。“笙歌”与“梨园曲”呼应,“醉梦”与“欢宴”呼应,“秋空”与“秋声”呼应,可谓首尾圆合,针密线连。

  此词在章法上,上片写园中之景,歇拍“欢宴”扣题“宴客”,下片皆从此二字展开,作到“脉络井井。”(清冯煦《蒿庵论词》)此词不足之处,有的地方用僻典,造词近晦欠畅达,如“贞元供奉梨园曲,称十香、深蘸琼钟”,其本意是说有技艺高超的女艺人演奏了美妙的音乐。但化用众多僻典,在用僻典时又有几番转义,自然被人指为“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517-51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