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谱坎侯西汉乐,应谐二十六徽琴。美人幽怨托憀悄,只恐中郎未解音。
谁谱坎侯西汉乐,应谐二十六徽琴。美人幽怨托憀悄,只恐中郎未解音。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白玉堂¹前春解舞²,东风卷得均匀³。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蜂团 一作:蜂围)
译文: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何曾落于匀中,随波流去?怎会落于泥土中?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白玉堂: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这里说柳絮所处高贵之地。²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³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⁴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⁵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委:弃。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万缕(lǚ)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sháo)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¹,送我上青云²
译文: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休笑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愿借东风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注释:¹凭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²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 词中之“鹃啼燕妒” 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79-280.

línjiāngxiān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báitángqiánchūnjiě dōngfēngjuǎnjūnyún fēngtuándiézhènluànfēnfēn céngsuíshìshuǐ wěifāngchén  (fēngtuánzuò fēngwéi )
wànqiānzhōnggǎi rènsuísuífèn sháohuáxiūxiàoběngēn hǎofēngpíngjiè sòngshàngqīngyún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卷帘人¹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fēi)、都在卖花声²里。吟边眼底,被嫩(nèn)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译文:卷帘人睡醒,放燕子飞进屋中,和它们商量春天的事情。还有多少春光能让百花吐艳露红?将逐渐叶残色衰的预兆都含藏在卖花声中。可眼前的花草并不忧虑将来的处境,它们披着嫩绿的颜色,把面容变得忽紫忽红。它们感到这只是寻常的事情,把自己的命运一半交给小溪流水,一半交给喜怒无常的东风。
注释:¹卷帘人:这里指闺中人。²卖花声:此句谓卷帘人放燕子归家商量春天消息。而其青春不知不觉消逝。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还是,苔痕湔(jiān)¹,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yǐ)²,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译文:苔藓还带着雨水冲刷过的痕迹,云雾又在竹林中滋生,这天气说雨不雨、说晴不晴。小船在岸边静静地泊停,西湖上此刻有多少吹拉弹唱的歌声。粉色的蝴蝶死守着落花不动,为贪寻花香它们宁可让双翅被雨水淋得沉重。谁能理解我心头涌出的一点新愁,寸心之中牵挂着他万里行程。
注释:¹湔雨:被雨冲洗。湔,洗涤。²舣:泊舟靠岸。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这几句以人为中心,写主人公在春睡醒来后所听到的两种春之声,从春睡中醒来,忙把帘栊高卷,好放窗外那对呢喃私语的燕子进来,听听它们到底在商量些什么春事。外面的卖花声此起彼伏,词人不禁联想到春花的凋残零落,暗惜起春光的所剩无多来。这一部分中,“卷帘”句在章法上有总领全篇和开启下文的作用。是交代“视点”,以下风景皆从此写出。词人听到了两种春声,唤起了他一喜一忧两种情绪。燕子的呢喃私语使他兴奋和好奇,而卖花声则让他感到了春光的匆匆流逝,觉得春天将最终消失在这些叫卖声中。

  “吟边眼底,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这几句描摹西湖四周的暮春景象,边沉吟边观望,但见湖畔四周一片绿暗红稀,百般红紫先后零落,一半被东风吹走,一半流落于溪水之中。这几句渲染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萧瑟意境,但画面又很凄美逼真,让人如睹其色。“甚等闲”一词表达出词人对“匆匆春又归去”的深切惋惜。“移红换紫”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意生动而简洁。“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笔法十分相近,清新而别致。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过片四句仍承上片之“吟边眼底”写词人眼中的暮春天气。还有那碧绿的青苔,被春雨滋润和冲刷得愈发青翠鲜亮。天上云卷云舒,与疏疏的竹影相互映衬,打造出一片欲晴还阴的天气。这里对江南暮春天气的描绘也很逼真,而且也与词人淡淡的喜悦与忧愁相杂的心情相吻合。

  “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此二句描绘西湖的繁盛迷人。西湖上游船如云,有的在轻轻游弋,有的正静静地泊在岸边。悠扬的丝竹歌舞之声阵阵传入耳中。此幅画面美丽而欢快。

  “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此二句为细节描写,非常富有诗情画意。春雨之后落红满地,有一只蝴蝶停在落花上双翅轻扇,不肯离去。也不知是翅膀湿重难以飞去,还是眷恋花香不忍离开。此幅画面既生动美丽,又暗含着词人的惜花惜春之意,非常耐人寻味。

  “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这三句回应篇首,从远近景致回到伤春之人,虚虚淡淡地写出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面对此情此景,词人神思飘忽,心头涌上万千复杂的况味,其中便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

  这首词写景如画,音韵谐美,情与景有机交融,让人边品味西湖春景,边春思绵绵,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97

ruìxiān··juǎnliánrénshuì--zhāngshū

juǎnliánrénshuìfàngyànziguīláishāngliàngchūnshìfēngguāngyòunéngjiǎnfāngfēidōuzàimàihuāshēngyínbiānyǎnbèinèn绿hónghuànshénděngxiánbànwěidōngfēngbànwěixiǎoliúshuǐ

háishìtáihénjiānzhúyǐngliúyúndàiqíngyóuwèilánzhōujìng西shàngduōshǎochuīfěndiéérshǒudìngluòhuā湿shīzhòngxúnxiāngliǎngchìzěnzhīréndiǎnxīnchóucùnxīnwàn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¹须闭。宠柳娇花寒食²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³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译文:萧条冷落的庭院中斜风细雨,层层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注释:¹重门:多层的门。²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³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⁴扶头酒:易醉之酒。⁵征鸿:远飞的大雁。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lán)¹(yōng)²倚。被冷香消新梦觉(jué),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liǎn)³,更看今日晴未
译文: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低垂,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注释:¹玉阑干:栏杆的美称。²慵:懒。³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⁴晴未:天气晴了没有?未,同否,表示询问。

  此词为春闺独处怀人之作,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下片通过抒写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这首词叙事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须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炼功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须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

  “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此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日既高,烟既收,本是大好晴天,但词人还要“更看今日晴未”,说明春寒日久,阴晴不定,即便天已放晴,她还放心不下;暗中与前面所写的风雨春寒相呼应,脉络清晰。以问句作结,更有余味不尽的意味。

  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5-1207
2、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6-100

niànjiāo ·chūnqíng

qīngzhào sòngdài 

xiāotiáotíngyuàn yòuxiéfēng chóngmén chǒngliǔjiāohuāhánshíjìn zhǒngzhǒngnǎoréntiān xiǎnyùnshīchéng tóujiǔxǐng biéshìxiánwèi zhēnghóng鸿guòjìn wànqiānxīnshìnán 
lóushàngchūnhán liánchuímiàn lángānyōng bèilěngxiāngxiāoxīnmèngjué chóurén qīngchénliú xīntóngchūyǐn duōshǎoyóuchūn gāoyānliǎn gèngkànjīnqíngwèi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客子¹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yín)赏,何必问更筹(chóu)²?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jīng)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译文: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注释:¹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²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野光浮,天宇¹迥,物华²幽。中州³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zuì),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译文: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楼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楼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注释:¹天宇:天空。²物华:泛指美好景物。³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⁴不道:不料。⁵蕞尔:微小。⁶决策:指北伐大计。⁷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楼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唤楼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见我辈冰雪般纯洁的肝胆,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荡胸怀。至此,自然一转,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喝酒还未尽兴,宝剑的光芒已冲向秋夜的长空。这句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极具夸张力度,有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这旬是化用杜甫诗里“饮如长鲸吸百川”(《饮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现力。

  下片,词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过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动,天空更加旷远,美丽的景物显得更加清幽。上承前面的写景,下启后面叙事抒情。在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陶醉只是暂时的,李白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画的美景更能勾楼伤心的往事,短暂的陶醉只能引楼清醒后更深的愁绪。果然,诗人想楼了恨事,引发了愁绪:“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楼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浇愁了。“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此事一时难以说清,唯有继续饮酒消愁吧。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几人愁”形成呼应。扶头酒是最厉害的酒,是最伤人的酒,也是最误事的酒。但是酒,却能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和烦恼。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词人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中肯,抒情真实感人。以一种低诉哀迥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77-78页

shuǐdiàotóu ·shūyóuyuèlóu

xīn sòngdài 

jiǔdào hǎojǐngwèijūnliú 西lóuzhuóyínshǎng wèngēngchóu huàntiānmíngyuè zhàomǎnhuái怀bīngxuě hàodàngbǎichuānliú jīngyǐnwèitūnhǎi jiànhéngqiū 
guāng tiānjiǒng huáyōu zhōngzhōuhèn zhījīnrénchóu shuíniànyīngxiónglǎo dàogōngmíngzuìěr juéshàngyōuyōu shìfèifēnshuō láiqiětóu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¹²。君看檐(yán)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³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tù)(qiú)。岁晚问无恙,归计橘(jú)千头。
译文:宇宙中日月行走,不停地转动,人世间万物也不断地发生不断地消亡。您看屋檐外的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我已经退隐,半夜在瓢泉听风观雨,春天在雪楼看草赏花。年纪大了,可没有什么大毛病,赋闲之后,躬耕田亩,自食其力。
注释:¹浮:流动不固定,喻生。²休:休息,喻消亡。³瓢泉:在今江西铅山境内。此时稼轩在瓢泉附近,当有便居,以供览胜小憩。稼轩小筑新居,始于绍熙五年(1194),而徙居瓢泉,则在庆元二年(1196)。⁴雪楼:稼轩带湖居所的楼名。⁵菟裘:春秋时鲁地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便隐退后居住。后人遂以此称隐退之所。⁶岁晚:指人生晚年。⁷问无恙: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安好。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梦连环¹,歌弹铗(jiá)²,赋登楼³。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fǔ)诸人堪(kān)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piān)
译文:您外出宦游,一定会十分思乡念归。您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到村社祭祀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希望您为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再退隐。
注释:¹梦连环:梦中还家。“环”与“还”谐音。²歌弹铗:用冯谖弹铗而歌事。³赋登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进退畏惧之情。⁴长剑倚天:此喻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武的英雄气概。⁵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此词先从日月旋转,万物消长,大江东去等大处落笔,旨在说明宇宙无穷,流光飞逝,时不我待,隐寄壮志难酬的身世之慨。开首几句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心绪较以往风格为之一变,给人一种淡然、伤怀的平静,丝毫不见其豪放、洒脱、坚毅、心怀天下的气概。“磨蚁”一词借用古意把日月交替的时光变换比作在磨盘上昼夜不停转动的蚂蚁,平添一种无聊重复之感。“浮休”二字从《庄子·刻意篇》“其声若浮,其死若休”转化而来,平淡地概括了万事万物,颇具庄老之气,淡而化之。“君看”一句呈现这样一个画面:危亭高楼旷远,槛外江水自流,一人单手拂须,当风而立,举目远望,眼光似远忽近,心留物外,超尘离世。让人不觉心生游离尘世之外,淡然人生的空寂之感。接着拍归自身,风雨瓢泉,花草雪楼,寓悲愤于闲适。表面上看全然平淡、超脱,其实心有不甘,惨淡哀愁,潦倒自嘲。结处设问自答,将此种情绪又推进一层。上阕最末两句继续前句风格,连用两个典故,平静地表达出了自己辞官归隐的心迹。

  上阕从整体来看,笼在一层超然之气,可是又并非真正的心游物外,弃绝尘世,总是觉得这种淡然之中还隐有惨淡愁绪,一切似乎是作者在故作潇洒的自嘲解笑,透露着自己的牢骚不满之气。

  下阕由己及友,命意用笔,略见变化。前五句对友人的现实处境深表同情。过拍便直接与杨民瞻展开对话。“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一口气连用三个典故,气势连贯的道出杨民瞻的抑郁不得志,同时更是自己的借机发怨。“歌弹铗”三字笑中藏泪,本来应该用来战场杀敌为国的长剑,却被用来弹击和歌,吟唱风月。天大的玩笑,英雄的悲鸣,表现得深沉有力,挠人心魄。冯谖弹铗、王粲登楼般的遭遇,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黄鸡白酒”,想见归隐乡里,古朴纯真之乐。但“长剑”以下,情意陡转,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结拍勉励友人应以国事为重,不妨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

  辛弃疾终归还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一开始便极力含势收蓄平静到怡然平淡之后,作者将他的肺腑感慨毫不保留地喷薄而出,迅猛豪壮。“长剑倚天谁问?”英雄失意的抑郁在这一刻被作者厉声吼出,悲壮而又豪气干云。“夷甫诸人堪笑”步步进逼,进一步道出了对屈辱求和的当权者的激愤和拷问。后句“西北有神州”,使得辛弃疾更显大丈夫。无论当权者怎样昏聩,委屈求和,都无须理会,因为只要为国为民,是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不是为几个胆小无耻的昏聩之人卖命,因为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所以虽然对群小怨愤生气,但是为了百姓、为了山河还是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西北有神州”,还要为了它继续奋斗。全词豪气奔放,潇洒怡然。

  辛弃疾的离别词别开一家,情感真切,豪迈旷达,心系天下。此词充满丈夫之气,豪放之称,确实是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626-627
2、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388-39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