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园里一双蝴蝶好端端地飞舞嬉戏,却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驱逐。蝴蝶永远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读者对个中缘故却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虽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们欣赏无名作者新奇大胆的构思,欣赏作品柔媚的民歌风调。
起首两句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儿十六七”、“一双胡蝶戏”,纯用口语,质直无华,带有典型的小调风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写。“香肩”、“玉指”、“粉墙”、“珠泪”,在民歌说来已是一种雅化,然而又与文人炼字琢词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语的习用书面语,类似于说唱文学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等的水平,故仍体现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则沟通并表出“姐儿”与“胡蝶”两者的联系。五句三层,各层次各自独立形成一幅画面,合在一起,却成了一段情节有趣、动感十足的小剧。
本篇题称“咏所见”,当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经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确实让读者有所见,且对这位十六七岁“姐儿”在爱情婚姻上不能顺遂的遭际产生同情,这正说明了作品新巧构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纯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释和评论,这种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利用“一双胡蝶”来作闺中女子怀春伤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仅见。清代曲家潘曾莹有一首《清江引》:“墙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黄昏深闭门,红褪燕脂冷。飘来一双胡蝶影。”把一名未出场的独居女子的孤牺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比较,也可发现民间散曲与文人散曲,在率意与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汉乐府鼓吹歌十八曲之《君马黄》歌辞为:“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易之有騩蔡有赭。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但“后人拟者,但咏马而已”,似未解其意。诗人李白不但深得其解,而且加以发明之,借以歌颂朋友相知相救的生死友谊。
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反衬,言人心之无猜。马色一“黄”一“白”,对照鲜明;马色与人心相比,一异一同,相得益彰。接下二句承上而来,写“我”与友人骑马外出游乐,双双行进在洛阳路上。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唐代的东都。那里市井繁华,名胜林立,是游冶之佳处。“双行洛阳陌”一句不仅点明此行之豪壮,而且表现了行影不离之友谊。这好似李白与杜甫的交游:天宝三载(744)三月,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放出翰林院之后,曾到过洛阳一次。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于是两位大诗人相会了。从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翌年,杜甫在齐州所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那虽是他俩同游历下的情景,但从中也可想象到他们当初在洛阳相识时,也是一见如故、情同手足的。
下二句为了渲染人物之显赫,还描写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着长长的宝剑,闪闪发光;戴着高高的红冠,十分耀眼。这样的装饰,不仅表现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们超凡的精神世界。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诗中说:“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他之所以“好此奇服”,是因为怀信侘傺,不见容于世,故迥乎时装以示超尘拔俗。李白与屈原千古同调,所以其崇尚也有相似之处。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二句一从经济着笔,一从政治落墨,意在表现他俩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以上二句极言他俩家资丰厚,靠山坚实。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二句转写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迫。猛虎乃兽中之王,啸震山岗。落难亦不落威。此句以猛虎作比,言壮士落难后仍不失当年之威风。
最后两句紧承上句诗意,既是对落难朋友的回答,也是诗人情志的抒发。“相知在急难”一句正体现了“危难见真交”的至情。俗语云:“人在难处思亲朋。”能急友人之难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知”,所以诗的最后说:一个人自顾自身修好,那会有什么益处呢!此句似他问似自语,余意不尽,惹人深思。
这首诗虽然以乐府为题,写汉地言汉事,但诗的主旨却是为了以汉喻唐,即通过咏史来抒发诗人贵相知、重友谊的襟怀和赞颂朋友间彼此救助的美好情操。
此诗采用乐府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进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语言明快而活泼,格调清新而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豪宕之情。因此,高棣说:“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李白感情充沛,瞬息万变。为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变幻多端。此诗也如此,言事抒情既一气呵成,又抑扬有致。开头至“俱为五侯客”,是平叙,但调子步步升高,至“长剑”以下四句蓄势已足,然后突然一转——“猛虎落陷阱”,好似由高山跃入深谷,诗调变为低沉。最后二句调子又一扬,既承且转,似断实联。全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此词只冷雪盦本《漱玉词》收入,他本皆未收,故属存疑之作。
李清照婚后,丈夫名城曾离家远行,她以《醉花阴.·重阳》寄给赵明诚,抒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避乱漂泊,在一个 近重阳的时节,写了这首《行香子》,表象他对逝去丈夫的缅怀及悲凉的心情。前者写的是生离,后者写的是死别。故 后者悲苦过之。 从艺术技巧之精湛上说,虽然不像《醉花阴·重阳》那样引人注目,但它的确是一颗明珠瑰宝,在艺海的深处熠熠发光,丝毫没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
词上半部分写大环境,通过重阳时节,秋风、秋雨、秋凉,来描写主人翁所处的悲凉之境。下半部分,由大及小,通过主人翁所处的院落,夕阳、长夜、明月等事物和砧声、蟋蟀声、漏声等声音,来烘托主人翁的落寂心情。前后结句均用排比,加浓了悲凉的后气氛,增强了词的节奏感,音律美。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宇宙 造化 自然 ,使人间世界有四季的区别,给人们以秋日的光景。随着节气及阴雨风寒的往复变化,秋天变得天高气清,烟消云敛,西风飒飒,草木衰微,落叶萧萧,山川寂寥,景象凄肃。《文心雕龙》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景物的变化,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波动起来。本来易安因国破、家亡、夫丧,又颠沛流离而心境凄悲,看见眼前衰退的景象,怎能不黯然情伤?“转转” 指天气的反复变化。她年轻时看到秋天的景象是无比欣悦的,赞道“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然而现在她已遭受种种苦难的摧残,心境情怀产生巨大的变化,“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这更使他情伤的原因。
“探金英知近重阳” 探 ,仔细察看。金英,黄色菊花。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女主人仔细观察一下黄色菊花就知道重阳佳节临近了。按照古老的习俗,人们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团聚、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古时重阳节人们的活动。年轻时她曾写《醉花阴·重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丈夫赵明诚仅仅是暂别就使她的感情禁受不住,她比菊花还要消瘦了;而今 国破家亡,明诚逝世,她转徙江浙,“独在异乡为异客” “近重阳”抚今追昔,又何等的“情伤”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薄衣,粗糙的衣服。《梁书·武帝记·入屯阅武堂下令》“菲饮薄衣,请自孤始” ......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这种泡沫后来成为酒的代称,也叫浮蚁、碧蚁。意思是,刚刚试穿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品尝了新酿成的绿蚁酒。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今虑昔,情怀酸楚。词句承前。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此句回应首句的’“转转” 渐,渐次。意思是,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此句有三个结构相同、两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此类结句,使词自然流动,增加词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上阕 写近重阳,天气逐渐转凉,女主人百感交集,格外情伤。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上片,秋光 ,近重阳,点明节序。此处的“黄昏”点明时间。落日的余晖已渲染在茫茫的天边,庭院里也变得昏黄、暗淡。一阵秋风吹来,又有庭树的叶子飘落,发出飒飒的声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一个人在院子里感到惊恐害怕,凄凉的景象恰似她如水的情怀。白天 绿蚁曾使她醉倒,当夜幕要降临的时候,她酒劲过了,麻醉了的神经刚刚恢复正常,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北国沦丧,至今不的收复;家藏的大量的金石书画,荡然无存;相依为命的丈夫,在兵荒马乱中逝去;自己避乱江浙,飘泊无依,。抚今追昔真是“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愁肠寸断。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愁肠,极言愁事熬心。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永夜,漫漫长夜。李清照望着明月,思念逝去的丈夫。美好的明月,它的光辉照耀在词人身边的空床上。过去一起望月,同床共枕的爱人已经不在人世,旧恨新仇,又那忍受得了这般孤单无告的凄凉情景?《古诗·明月何皎皎》“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都是写女子思念丈夫的著名诗句。易安“明月空床”由此点化而成,将诗句浓缩简化,利用明月与空床的美感差异,乐景写哀,其哀倍增。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子夜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这是妇女在明月之夜听捣衣的声音,怀念远征丈夫的诗。秦观《满庭芳》"有时近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其时节与此词时节是相同的。李煜《捣练子》“深院静 ,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与易安词意境基本相同。都是表现 听砧人对亲人的怀念。易安在“往事愁肠”的情况下,写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蛩声细”蛩,蟋蟀。人长夜不寐,听到蟋蟀细微的叫声,倍觉情怀凄切。唐人白居易《闻蛩》“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边”。杜甫《促织》“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诗与急管,感激异天真”。可见古人常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促织,即蟋蟀。
“漏声长” 。漏,古代一种滴水计时用的器具。毛熙震《更漏子》“更漏咽,蛩鸣切,满院霜华如雪”。古诗词调名与词的内容是一致的。《更漏子》作为常用词调,及其产生的本身,就说明更漏是诗人常写的素材。“长” 说明主人公久久不能入睡。
易安在近重阳之际追念丈夫,饮酒也无法排遣,酒醒时种种往事时他悲伤。明月照耀,她孤苦伶仃,夜阑不寐。沉重的捣衣声,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它与李清照的心曲在节奏、旋律、情调上似乎是合拍的。
下片 。写黄昏时她情怀悒郁,往事愁肠及永夜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作者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完美的表达了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这一题旨。之一艺术手段,在此词创作上的体现是昭著卓绝的。她首先选取的是四季风光中的秋光。秋光 是令人情伤的。从这一点说是典型的;写此季节的环境抓住“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这一秋天气候变化的典型特征来写;进而撷取秋光中“近重阳”这一时节,典型意义在于它是令人“倍思亲”的时节;写此时节的景物抓住了“金英”,因为菊花独放百花杀之一时期的独特特点;进而选取重阳时节中最易使人缅怀往事亲人的“黄昏”“永夜”;写这一时刻的环境时抓住“黄昏院落”“明月空床”“砧声”'蛩声”“漏声”这些使人愁发郁勃的典型景物和声音。作者写节序时所摄取的景物都是颇具典型的,通过综合、融化儿塑造出来典型的环境。这表现作者艺术技巧的高超和善于继承优良文学传统,同时也表现作者对生活体察的深微,感受的强烈。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与她的另一首《行香子》“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都是有三个结构相同、个别一二个字相同的词组组成,前人把它叫做“重笔”此类结句盖祖于温庭筠 《更漏子》结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前人评此句说“此种句法极锻炼,也及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作三日之想”,余韵无穷。温词结句是由两个结构相同、一个结构不同的词组组成。是“二重笔”到了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用了“三重笔”,其中有一个重字“山”。易安两首《行香子》结句用的是“三重笔”二重字,向前发展了。辛弃疾有《三山作》“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问蘧庐随笔》认为此句“胎易安语也”。明人 高启《行香子》“正一番风,一番雨 ,一番凉”更明显看出是从易安句化出。
此词运用“转转”“恓恓惶惶’六个叠字。古诗词常用叠字,《诗经》中“关关雎鸠”“桃之夭夭”“杨柳依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易安“凄凄惨惨戚戚”不胜枚举。此词六个叠字加浓了词的凄凉气氛,把词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此词声声凄切,字字血泪。她的哀愁与“为赋新诗强说愁”不同,与浮薄的“闲愁”不同,又与一般的离愁别苦不同,这是在异族残酷进犯,南宋统治集团采取屈辱投降政策之下,一个难民的痛苦呻吟,虽然写的是个人遭逢的凄悲,但却有代表性。国破家亡,夫死妇丧,妻离子散,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是整个时代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