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远在乱云中,暮霭荒烟寄断鸿。陶令归来官况懒,孟嘉去后酒杯空。
牛山远在乱云中,暮霭荒烟寄断鸿。陶令归来官况懒,孟嘉去后酒杯空。
羞将白发欹乌帽,笑看青松老翠峰。千载英豪一时事,菊花冷淡怨秋风。
羞将白发欹乌帽,笑看青松老翠峰。千载英豪一时事,菊花冷淡怨秋风。

zhòngjiǔgǎnxìngsānshǒu--yóng

niúshānyuǎnzàiluànyúnzhōngǎihuāngyānduàn鸿hóngtáolìngguīláiguānkuànglǎnmèngjiāhòujiǔbēikōng

xiūjiāngbáimàoxiàokànqīngsōnglǎocuìfēngqiānzàiyīngháoshíshìhuālěngdànyuànqiūfēng

叶颙

叶颙

(1296—?)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𩕢天民。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 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夜战桑乾(gān)¹,秦兵²半不归³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注释:¹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²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³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朝来有乡信¹,犹自²寄寒衣³
译文: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释:¹乡信:家乡来信。²犹自:仍然。³寒衣:御寒的衣服。

  此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前两句叙述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情况;后两句叙述远在家乡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死于战争,依然来信寄物,烘托出浓烈的悲剧气氛。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参考资料:
1、 萧练武 杨敬华 .中国语文 .上海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68-170页 .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503-504页 .

sàixià

hún tángdài 

zhànsānggānběi qínbīngbànguī 
zhāoláiyǒuxiāngxìn yóuhán 
北斗垂苍莽,明河浮太清。
北斗垂苍莽(mǎng)¹,明河浮太清²
译文:北斗星高悬在茫茫夜空之中,银河悬浮在天空之上。
注释:苍莽:形容边际的辽阔开远,不着边际。²太清:天空。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译文:秋风穿过树林,落叶飘飘洒洒,露水沾湿秋草,百虫不停的鸣叫。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译文:病情随着天气转凉逐渐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下了这首诗。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还思散关¹路,炬火²驿(yì)前迎。
译文: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注释:¹散关: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²炬火:指点燃的火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¹东去,浪淘²尽,千古风流人物³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滔滔巨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注释:¹大江:指长江。²淘:冲洗,冲刷。³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¹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²赤壁。
译文: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注释:¹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²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¹。(穿空 一作:崩云;拍岸 一作:裂岸)
译文:只见徒峭纷乱的岩壁耸入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
注释:¹雪:比喻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²,雄姿英发(fā)³
译文:我不禁遥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嫁给他,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注释: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小乔初嫁了: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³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¹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lǔ)²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译文: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将曹军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注释:¹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²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²
译文: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生出了白发。
注释:¹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lèi)江月¹。(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译文: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注释:¹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阙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人郎“,故下阕便全从人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人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人瑜身上。然而写人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人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人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人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人郎转到自己。人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人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人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人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人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人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尊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人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人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人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人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人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niànjiāo ·chìhuái怀

shì sòngdài 

jiāngdōng làngtáojìn qiānfēngliúrén 
lěi西biān réndàoshì sānguózhōulángchì 
luànshíchuān穿kōng jīngtāopāiàn juǎnqiānduīxuě  (chuān穿kōngzuò bēngyún )
jiāngshānhuà shíduōshǎoháojié 

yáoxiǎnggōngjǐndāngnián xiǎoqiáochūjiàliǎo xióng姿yīng 
shànguānjīn tánxiàojiān qiánghuīfēiyānmiè  (qiángzuò qiáng )
guóshényóu duōqíngyīngxiào zǎoshēnghuá 
rénshēngmèng zūnhuánlèijiāngyuè  (rénshēngzuò rénjiān zūn  zūn )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斜缆垂杨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兰舟¹斜缆垂杨下,只宜辅枕簟(diàn)²向凉亭披襟(jīn)散发³
注释:¹兰舟:用木兰树做的船。木兰树质坚硬耐腐蚀,宜于做船。²簟:竹席。³披襟散发:敞开衣襟,散开头发。

shèngyuè ·xià

bái yuándài 

shǔtiān kuíliú pēnxiāngshíhuā lánzhōuxiélǎnchuíyángxià zhǐzhěndiànxiàngliángtíngjīnsǎn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驱还(xuán)¹兮,遭我乎峱(náo)²驱间兮。并驱从³两肩兮,揖我谓我儇(xuān)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凹。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小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利落啊!
注释:¹还:通“旋”,轻便灵活。一说即“环”,亦即营邱驱营,为地名。²峱: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³从:逐。⁴肩:借为“豜(jiān)”,大兽。⁵揖:作揖,古礼节。⁶儇:轻快便捷。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驱茂¹兮,遭我乎峱驱道兮。并驱从两牡²兮,揖我谓我好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身材长得好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道。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头公野兽,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本领高!
注释:¹茂:美,指善猎。²牡:公兽。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子驱昌¹兮,遭我乎峱驱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zāng)²兮。
译文:对面这位大哥体魄好健壮啊!我进山打猎和他相逢在山南。并肩协力追捕到两匹狡猾狼,他连连打拱作揖夸我心地善!
注释:¹昌:指强有力。²臧:善,好。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驱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驱至,不禁脱口而出“子驱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8-190

xuán

míng xiānqín 

zhīxuán zāonáozhījiān bìngcóngliǎngjiān wèixuān 
zhīmào zāonáozhīdào bìngcóngliǎng wèihǎo 
zhīchāng zāonáozhīyáng bìngcóngliǎngláng wèiz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