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本云霄客,余惭草莽人。风尘悲短剑,意气惜芳春。
尔本云霄客,余惭草莽人。风尘悲短剑,意气惜芳春。
绿发新诗早,青灯旧业贫。甘泉誇献赋,应继汉词臣。
绿发新诗早,青灯旧业贫。甘泉誇献赋,应继汉词臣。

zèngzhāngwénxuéchéng--yīng

ěrběnyúnxiāocáncǎomǎngrénfēngchénbēiduǎnjiànfāngchūn

绿xīnshīzǎoqīngdēngjiùpíngānquánkuāxiànyīnghànchén

李英

李英

李英,字心华,号苕生,聊城人。诸生。有《齐竽》。 ▶ 3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¹
译文: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最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
注释:¹鹦鹉洲:在湖北武汉市南长江中。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洲势逶(wēi)(yí)¹²碧流,鸳鹦鸂(xī)(chì)³满滩头。
译文: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
注释:¹逶迤:曲折绵延貌。²绕:全唐诗校:“一作还。”³鸂鶒:水鸟名,多紫色,较鸳鹦为大,成双游水中,又称紫鸳鹦。⁴滩:全唐诗校:“一作沙。”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滩头日落沙碛(qì)¹长,金沙熠(yì)²动飙(biāo)³
译文: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注释:¹沙碛:浅水中的沙石。²熠熠:闪光貌。³飙光:风吹水动,沙光闪耀。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舟人牵锦缆¹,浣女结罗裳。
译文: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
注释:¹锦缆:华美的系船缆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¹香。
译文: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
注释:¹杜若:一名杜衡,香草名。
君行采采莫相忘。
君行采采¹莫相忘。
译文: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注释:¹采采:盛貌。此就鹦鹉洲的风光言。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0首。老朋友王迥将游江东,作者作诗送别。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碧流、水鸟、夕阳、沙石、舟人、浣女、明月、芦花、江风、杜若等,从傍晚到月夜,从无生命体到有生命体,依次写来,浓墨重彩,声光满纸。最后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结,点出送王迥出游之意。鹦鹉洲的故乡的象征,“采采”是对上面所写繁花胜景的概括,又暗寓作者送行的感情,于是作者劝友人此行不要乐而忘返,以至忘了家乡和友人的一片深情,全都包含在这一句的临别赠言之中。

yīngzhōusòngwángjiǔzhījiāngzuǒ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dēngjiāngshànghuánglóu yáoàijiāngzhōngyīngzhōu 
zhōushìwēiràoliú yuānyāngchìmǎntāntóu 
tāntóuluòshācháng jīnshādōngbiāoguāng 
zhōurénqiānjǐnlǎn huànjiéluócháng 
yuèmíngquánjiànhuābái fēngyáowénruòxiāng 
jūnxíngcǎicǎixiāngwàng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宿春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橙径 一作:怅径)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宿春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橙径 一作:怅径)
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
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

  “莺团”三句,点魏方泉寿诞在闰八月中。“重来两过中秋”,指这一年是闰八月。词人说:“黄莺儿在香橙林中来回盘旋飞翔,鲈鱼在莼叶飘浮的水波间不时出设。在这一年的闰八月中,我又度过了一次‘中秋节’。”“酒市”两句是说:“在渔村中的一个小酒店里,我们饮酒祝贺魏方泉的生日。习习金风迎面而来,这种无忧无虑自在的田园生活,真是比艳阳春天还要舒服啊。”“宿舂”两句,言舂米声从去年曾经居住过的一个村屋中传了出来,那里正在新炊黄粱,袅袅炊烟凝聚在西边田野的上空。“凤池去”三句是说:“到中书省任职的人选,相信还是吴中人氏符合条件。这个好机会,我看还是借给迟留至今尚无作为的寿星——魏方泉吧。”“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办公处。读者可从《水调歌头·赋魏方泉望湖楼》词中知道魏峻后来确已去了杭城并任刑部侍郎,可知现在已见端倪。 

  “应是”三句是说:“这里(指苏州)曾经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梦中再三求索的好地方,现在我继续着他的梦想,重新来到我的第二故乡——苏州,并且刻意追忆旧事,吟咏香艳句,对苏州作出大量记实性的诗词。”白居易曾作苏州刺史,吴文英又在苏州居住了十余年,所以有此说。“青鬓”两句。言青壮年时期,正是可以用来改天换地的打江山时期,也可以演出许多精彩的风流韵事,足可以流传千古。“围腰”两句是说:“魏方泉把寿宴安排在染有仙气的桂花树下,在月光溶溶之中,桂花香阵阵袭人,我们这些贺客就团聚在诱人的氛围中祝魏长寿。”“金粟”,桂花的别称。“夜宴久”两句,言寿宴至深夜才散,词人跌跌撞撞回转住地“画楼”,醉倚栏干,仰望秋空将秋夜白云尽收眼中。

shēngshēngmàn··寿shòuwèifāngquán--wényīng

yīngtuánchéngjìngyuèchúnzhòngláiliǎngguòzhōngqiūjiǔshìxiāng西fēngshèngshìchūnróu宿chūnniáncūnshùkànhuángyúnháiwěi西chóufèngchíxìnrényǒufēnjièchíliú((chéngjìngzuòchàngjìng))

yīngshìxiāngshānmèngyòuníngxiāngzhuīyǒngzhòngdàozhōuqīngbìnjiāngshānchéngqiānsuìfēngliúwéiyāoxiānhuāchènyuèzhōngjīnxiāngyànjiǔlǎnqiūyúnpínghuàlóu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寒食¹未明至湖上。太守²未来,两县令³先在。
译文: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²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³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¹早满湖。鼓吹²未容迎五马³,水云先已漾双凫(fú)
译文: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注释:¹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²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³五马:太守的代称。⁴水云:远处水面。⁵漾:泛舟。⁶双凫:此处指二县令。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映山黄帽¹(chī)头舫(fǎng)²,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yú)³
译文: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¹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²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³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ruìzhè··chéngtóuyuèluòshàng--shì

hánshíwèimíngzhìshàngtàishǒuwèiláiliǎngxiànlìngxiānzài

chéngtóuyuèluòshàngzhūjiànhóngchuánzǎomǎnchuīwèiróngyíngshuǐyúnxiānyàngshuāng

yìngshānhuángmàochītóufǎngjiāànqīngyānquèwěilǎobìngféngchūnzhǐshuìqiúsēng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秋风湖上萧(xiāo)¹雨。使君²欲去还留住。今日漫³留君。明朝(zhāo)愁杀人。
译文:秋风徐徐,湖上风雨潇潇,你刚想启程,又被雨留住。今日枉自留你,明天我会十分忧愁。
注释:¹萧萧:同潇潇,形容风雨急骤。²使君: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送别的对象陈襄。³漫:枉,徒然。⁴朝:早晨。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佳人¹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liǎn)双蛾²。路人³啼更多。
译文:送行的留人们的千滴泪,一起洒向钱塘江水。不用为分别而愁苦,你不见路上还有更多的人在洒泪相别。
注释:¹佳人:美女,指宫妓。²敛双蛾:即皱眉,此处指流泪。³路人:指站立在路旁送别陈襄的杭州百姓。

  上片先写天意留客。“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西湖上的晴雨变化是常见的现象,离任的太守陈襄将要远行,却被风雨留住。这是天从人意的美事,老天爷仿佛被送别的人们所感动,所以才特意以“萧萧雨”“留住”客人,满足了大家的心愿,这是老天有情。接下来苏轼笔锋陡然一转,“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为何这样写。接下去苏轼又把笔锋收回来,申述了一个使人信服的理由,“明朝愁杀人”原来是离情再经过一夜的酝酿和蓄积,会变得更深更浓,到明天送别时一下子爆发出来,会把人“愁”死的!可见老天有情,人更有情。经过这一纵一擒,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回旋跌宕,苏轼将离情推向了纵深。

  下片转换角度,写动人的送别场景。“留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这两句写“留人”泣别,“留人”是指送别陈襄的一群官妓,同“长河水”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陈襄乘官船,从水程赴任,另一方面暗用了江淹《别赋》中的词语,“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水。” “留人”泣别是情重怨深的表现,这就把离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这两句又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苏轼像是对“留人”们说,你们还是收住眼泪吧,且看站立在大路两旁的杭州百姓,他们哭得比你们还要伤心呢!广大百姓自愿前来送别一位离任的地方官,尽情挥洒泪水,离别场面庄严、感人。可以说,这是百姓对一位官员的最高褒奖。苏轼这样写,非溢美之辞。是苏轼从侧面写出了陈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在把离情推向极顶的同时,也暗含着对陈襄流惠于民的赞颂。

  全词无一处直接抒写苏轼自己当前的离愁,苏轼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又无处不渗透了苏轼浓重的离情别绪。苏轼在对实际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选取了独特的艺术视角,出奇制胜,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21-223

mán··西--shì

qiūfēngshàngxiāoxiāo使shǐjūnháiliúzhùjīnmànliújūnmíngcháochóushārén

jiārénqiāndiǎnlèixiàngzhǎngshuǐyòngliǎnshuāngéréngèngduō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盝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钉鞋踏破祥符路¹。似白鹭、纷纷去。试盝(lù)²(fú)³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译文: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举子们都穿上钉鞋去往京城之内,身着白衣的考生好似群群白鹭,涌向考场。携着试盝,戴着各式幞头。考场兵士武官众多,想要怀中挟带资料也无可能。
注释:¹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²盝:古代的一种竹匣。³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⁴八厢儿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条记:“其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亦有八厢太保巡廊事。”南宋制度多承袭北宋,故《梦粱录》所记也可供参考。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¹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yú)²(sōu)饭,一阵黄昏雨。
译文: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将晚,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要问困苦难受之情有多深?只有殿根蜡烛,半碗馊饭,一阵让人更感更感凄苦的黄昏雨。
注释:¹备员:充数、凑数。²盂:盛饭的器皿。

  北宋后期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写梅雨时间的闲愁情绪,字面优美,流传甚广。这首词当是社会下层文人的作品。它用贺词原韵描述举子应试时狼狈可笑的情形,题为“咏举子赴省”。看来作者对于举场生活很有体验,可能是屡试不中者,因而对应试举子极尽嘲讽之能事。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各地乡试合格的举子于开科前的冬天齐集京都礼部,初春在礼部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这次称为省试。省试之后还得由皇帝亲自殿试。此词写举子参加省试的情形。

  词的上片写考试前的准备阶段。祥符县为北宋都城开封府治所在地。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宋制三年开科,头年地方秋试后,各地举子陆续集中于京都。“钉鞋踏破详符路”,写省试开始时,举子们纷纷前去,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他们穿上有铁钉的雨鞋,身着白衣,攘攘涌向考场。“踏破”和“白鹭”都有讥笑的意味,表现慌忙和滑稽的状态。“盝”,音禄,小匣,“试盝”即文具盒之类的用具。“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举子们携着试盝,戴着不合适的幞头,形象就更加有点可笑了。

  宋代的考试制度非常严密,“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工具书),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所以举子进入考试之时须经搜查,看看有无挟带。“八厢儿事”即许多兵士,“直殿”指朝廷侍卫武官。进入考场之时,既有许多兵士搜查,又有殿员朝廷武官监督,弄得“怀挟无藏处”,根本无法作弊了。可怜这些举子本来才学粗疏,考场管理之严,就更使他们无计可施了。然而乘兴考试又是士人唯一入仕之路,许多士人仍然怀着侥幸心情进入了考场。

  词的下片写举子在考场中的困窘愁苦之态。“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举子进入考场之后立即锁厅考试,自朝至暮,一连数日。作者省略了许多考试的细节。“时辰报尽天将暮”,时间一点点过去,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文思滞钝,天色已暮,只得敷衍了事,“把笔胡填备员句”。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贡举》云:“本朝引校多士,率用白昼,不复继烛。”天黑前必须交卷。他大约一整天都无从下笔,临到交卷前便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这殿句写举子考试时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困窘情状。贺铸词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全词最精彩的部分,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逸致,很有诗意,赢得贺梅子之称。

  作者套改贺词以表现考场中的“闲愁”。其实哪里是闲愁。而是困苦难受之情:“殿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宋代考场中,到日暮一般再点殿条蜡烛以待士子。考试既不如意,头昏眼花,饥肠辘辘,面对暗淡将尽的烛光和难咽的馊饭,苦不堪言。若是小园闲庭或高楼水榭,徙倚挑徘徊之时,“一阵黄昏雨”倒能增添一点诗情雅趣。可是举子们此时还有什么诗情雅趣,黄昏之雨只能使心情更加烦乱、更感凄苦了。在备述举子奔忙、进入考场、考试等情况等狼狈困苦的意象之后,结句忽然来一笔自然现象的描写,好似以景结情,补足了举子们黄昏的难堪环境氛围。这样作结,颇有清空之效,留下想象余地,且很有风趣。

  这首词嘲讽那些久困场屋、才学浅陋而又热衷科举的士人,用漫画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举子赴省试的狼狈可笑形象。这些举子好像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的范进中举的情形一样,虽可笑而又可怜。他们屡试不第,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牺牲者。多次的失败麻木了他们的思想,扭曲了形象和性格,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从这首小词里,可以看到呻吟在封建制度重压之下不幸士人的可笑而可怜的形象。宋代文人词缺乏讽刺幽默的传统。而且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这首民间作品使我们耳目一新,见到一种特殊的题材和特殊的表现方法,可惜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真是太少了。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6954285/27741460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