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界香园接翠微,此焉空寂远尘机。寒冰扣晓人无垢,古剑藏秋谷有辉。
宝界香园接翠微,此焉空寂远尘机。寒冰扣晓人无垢,古剑藏秋谷有辉。
水石潺顽迷客径,松云洒落护禅扉。我来笑被名缰锁,斜日匆匆策马归。
水石潺顽迷客径,松云洒落护禅扉。我来笑被名缰锁,斜日匆匆策马归。
赵抃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5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qiàn)北行椒¹却背村。
译文: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的,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注释:¹行椒:成行的椒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梅熟许同朱老¹吃,松高拟对阮生²论。
译文: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谈古论今。
注释:¹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²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这首诗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却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
参考资料:
1、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
2、 王新龙 .杜甫文集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150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台上有客¹吟秋风,悲声萧散²飘入空。台边游女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译文:竹山听马塞观风台上,有蜀将孟达在吟咏《秋风》,那悲壮的声音凄凉地飘入了天空。台边的歌女来偷听,想学《秋风》声音,声很像,但意思领悟不到。孟达君悲叹究竟为什么事?广袤土地的金城城池失落于刘封、申耽两人之手,作《上堵吟》。
注释:襄阳古乐府:曲牌名,苏轼作词牌用。上堵吟:《襄阳古乐府》中的子曲牌名。¹客:对于蜀帝刘备,孟达是政客。²萧散:凄凉。³游女:歌女。⁴窃听:偷听。⁵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领会不到。⁶千里:言广阔的地域。⁷金城:郡名,指金瓯城池新城,其治所房陵,今房县。三国魏合房陵、上庸两置郡,治所在房陵,辖境湖北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听马为塞¹凤为关²,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biān)鱼冷难捕。悠悠³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译文:听马要塞与凤林关隘,山川要塞现在无一人防守,空自闲着。我悲叹也何苦呢?襄江水一到冬天就封冻,其色深沉,鳊鱼冻得难以捕捞。众多江上听《上堵吟》的人,体会不到我写此词的意思,只是空空悲叹,空空苦辛。
注释:¹听马为塞:即听马塞山,在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²凤林关:在襄阳岘(xiàn)山。³悠悠:众多。⁴不知:体会不到,领悟不到。⁵徒:空空。

  这首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

  第一至第六句,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水经注》:堵阳县(竹山县),堵水出焉,有白马塞(台),孟达为新城守,登之而叹日:“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即苏轼所写“台上有客吟《秋风》”,亦是《上堵吟》的历史由来。为何“悲声萧散飘入空”?为何游女“欲学声同意不同”?两者答案是一个:“千里金城两稚子”,即“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历史内容。苏轼借以暗示赵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训。“台”为历史陈迹见证之地,“悲声”,是指“哀切”,“有侧人心”(郦道元《水经注》)之音,“愤激,其哀思之音”。“欲学”,言《上堵吟》“今人仍传此声”(盛弘之《荆州记》)。“两稚子”,言刘封、申耽仍很稚嫩。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写苏轼转向眼前,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忆往昔,“白马”山为“塞”,“凤林”为“关”。“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sǒu)。”(苏轼《岘山》诗)美丽的塞、关,历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无人空自闲”。俱往矣,让今人悲叹“亦何苦”?现实是无情的,“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百姓的衣食仍难以解决。这是苏轼欲言而未言的词作本意。最后两句,与开头照应,发出让人深思的历史回音。“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与“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相比,成为“声同意不同”的历史回声:“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

  全词,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步孟达《上堵吟》的韵调,追忆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天地有情,历史无情。昔日的白马要塞、凤林雄关而今也只是历史陈迹,“山川无人空自闲”,让后人借以去深深反思现实。苏轼的词作本意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7-39
满地春风扫落花,几番曾醉长官衙。
满地春风扫落花,几番曾醉长官衙(yá)¹
译文:满地春风吹扫着落花的世界,你我曾经多次醉倒在官衙里。
注释:¹官衙:旧时对政府机关的通称。
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诗成锦绣¹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译文:你作诗如打开胸中锦绣,谈论冰霜更是脱口而出。
注释:¹锦绣:喻美丽之物。
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
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
译文:分别之后你又与谁把酒言欢,是否整日外出做客不想归家?
田园知有儿孙委,早晚扁舟到海涯。
田园知有儿孙委,早晚扁(piān)舟到海涯¹
译文:知道田园只之事可以委托给儿孙,何时驾着一叶扁舟去到那海边?
注释:¹海涯:海边。早晚:何时。

gāolìng--shì

mǎnchūnfēngsǎoluòhuāfāncéngzuìzhǎngguān

shīchéngjǐnxiùkāixiōnglùnbīngshuāngrào齿chǐ

biéhòushuítóngjiǔzhōngjiā

tiányuánzhīyǒuérsūnwěizǎowǎnbiǎnzhōudàohǎi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¹(zhàn)²柳条金线³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xié)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译文: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摇着歌扇,香气烂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经远去,留住的只是九华山的一片空云。
注释:¹烟:笼翠在柳树上的云气。²蘸:沾染。³金线:形容嫩黄的柳枝。⁴五陵:指西汉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墓,在今咸阳市附近,由于地近长安,为游览胜地。⁵仙娥:词中描写的女主人公。“娥”,美女。⁶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xī)¹满头花²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niān)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译文: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那串串眼泪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注释:¹犀玉:华贵的首饰。²花:花钿。《唐摭言》卷十引谚:“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这首词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手写卷予中无名氏的作品,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歌舞伎在暮春哦节的感受。上片写其外表的华美,下片状其内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与擦拭不尽的泪珠、掩饰不了的忧愁,相互映衬,达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词的上片是写景,作者从动态着笔,既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也婉转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心头的烦闷和怨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下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怨情,一个平常的比喻将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词感情质朴而深沉。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远去,给姑娘带来的痛苦。词的上片先从景写起。前两句,勾画了暮春的景色;燕莺啼叫,柳条在春风中袅袅多姿。作者从动态着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一个“乱”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弄春的情态,也显露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经过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场了:“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歇拍告诉人们她这样出场目的,她是要留住那远去之人,可事与愿违,她只是“留住九华云一片”。作者笔锋一顿一折,婉转地表达了主人公心头的怨情。

  下片开头一句直写主人公打扮之美,与上片“仙娥”暗映。接着掉转笔锋写道:“负妾一双偷泪眼”,又与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依然在这一顿一折中代现出来了。作品到此在表现怨情方面,已经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后几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和恨:“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以真珠比泪珠,可见泪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词揭示了当时中国女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她们这种追求并不为男子所珍视的社会现实。感情直朴而深沉。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著.唐宋婉约词赏译:华夏出版社,1993:1-2
2、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4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¹
译文:我驾着车从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出发,向南眺望吹台,那是魏王经常宴饮的地方。
注释:南向:向南方。¹吹台:古迹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
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萧管有遗音¹,梁王安在哉?
译文:当年的乐曲仍在,似乎还回荡在吹台上的箫管里,可当年的魏王又在哪里呢?
注释:¹遗音: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战士食糟(zāo)(kāng)¹,贤者处蒿(hāo)(lái)²
译文:战士们吃的是酒糟、米糠之类的食物,而有才能的人闲住在草野之中不被任用。
注释:¹糟糠:酒糟和米糠。²蒿莱:野草;杂草。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译文:那寻欢作乐的歌舞乐曲还没有结束呢,秦国的大军就攻来了。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译文:后来啊,那吹台里的夹林不再属于魏国了,那华丽的宫殿也蒙上灰尘了。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译文:魏国的军队在华阳山下大败,辉煌一时的魏国最后以身死国灭告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