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平生一钓纶,扁舟来往楚江滨。自烧绿竹炊新饭,谁道烟消不见人。
云水平生一钓纶,扁舟来往楚江滨。自烧绿竹炊新饭,谁道烟消不见人。

西yánwēng--bēn

yúnshuǐpíngshēngdiàolúnbiǎnzhōuláiwǎngchǔjiāngbīnshāo绿zhúchuīxīnfànshuídàoyānxiāojiànrén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此四句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渭北:指渭水流域,在陕西一带,渭水流经长安。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楚千旬:用《韩非子》卷四《和氏》典。将:持。此处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此四句写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结句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

  首二句作者以慧眼独识英才为好友叹息。出笔即开门见山,诗人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以写景点示季节,用语平淡中有新奇,自然中有新巧,已现岑参后期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瑶《河岳英灵集》)的诗歌艺术风格之端倪。诗中典故的运用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岑参集: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

sòngcuīquánbèifàngguījìnxǐng

cénshēn tángdài 

yǎn shìrénzhīzhě 
láiqīngruǎnshìjiǔ zhuólǎolái 
wèiběicǎoxīnchū guāndōnghuāfēi 
chǔwángyóuhuò piànqiějiāngguī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qǐ)¹幕后送飞光²,柏栗(lì)丛边³作道场
译文:国民政府多么奢侈淫荡,竟在国难民苦之时混磨时光;他们为了更长久地麻醉人民,竟然在刑场旁边假作念经诵佛的道场。
注释:¹绮罗:华贵的衣服,这里代指国民政府官员。²飞光:飞逝的时光。³柏栗丛边:既指供奉社神的地方,也是杀人的刑场。此指刑场。⁴作道场:佛道徒众作佛道法事的场所或活动。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望帝¹终教芳草²变,迷阳³饰大田荒。
译文:他们实行残酷的文化“围剿”,使文坛荒芜,百卉难芳,他们途穷计拙而无可奈何,只能以杂草掩盖着文坛的荒凉。
注释:¹望帝:后世以望帝称杜鹃,又名子规。²芳草:芳草喻贤人君子。杜鹃啼时,已至春末,群芳萎谢。³迷阳:荆棘。⁴聊:暂且。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何来酪(lào)¹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²
译文:而御用文人也确实庸劣无能,哪能拿得出像样的货色给他们赏光;他们越来越陷于孤立,再也难招罗涂脂抹粉的“六郎”。
注释:¹酪果:指供品。²难得莲花似六郎:诗中“六郎”喻指梅兰芳。1934年4月28日,国民党政客戴季陶、褚民谊及下野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中央礼曾报导该会“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后来梅兰芳等并未参与演出。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中夜¹鸡鸣²风雨集³,起然烟卷觉新凉
译文:深夜里风雨交加雄鸡报晓,暴风雨将冲刷旧社会的泥浆;我兴奋地点燃着烟卷,顿觉初秋黎明前的一片清凉。
注释:¹中夜:夜半。²鸡鸣:言世乱而思念贤才。³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起。⁴然:同“燃”,点燃。⁵新凉:新秋的凉意。 

  首联“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句,是写国民政府政客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奢靡生活和假慈悲的伪道学形象;那些政客和御用文人生活奢靡,在骄奢淫逸中虚度光阴。同时,为了掩盖他们杀人无数的凶恶嘴脸,装做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样子,在杀人场边作道场和法事,口口声声要超度亡魂和救下民于劫难之中。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查旧帐》中所描述的军阀、政客的善变和不认旧账:“今之名人……他要抹杀旧帐,从新做人,比起常人的方法来,迟速真有邮信和电报之别。不怕迂缓一点的,就出一回洋,造一个寺,生一场病,游几天山:要快,则开一次会,念一卷经,演说一遍,宣言一下,或者睡一夜觉,做一首诗也可以;要更快,那就自打两个嘴巴,淌几滴眼泪,也照样能够另变一个人,和‘以前之我’绝无关系。”首联通过绮罗幕后的奢靡生活,杀人场边的道场,描写了他们假慈悲的虚伪生活。揭露了国民政府政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倡导拜佛念经,宣扬迷信,推行愚民文化,使得整个文化艺术界一片邪靡之气。

  颔联“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句,进一步写了文化艺术界景况的荒芜。子规一啼,自然使芳草变,象征着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文坛的惨遭摧残,一些文人的变节转向、刊物和作品的被禁,使得文化艺术界荆棘一片。

  颈联“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句,则讽刺了国民政府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无能,鲁迅嘲笑他们的无能平庸,产生不出什么作品。鲁迅在1935年2月4同致杨霁云的信中说:“阮大铖虽奸佞,还能作《燕子笺》之类,而今之叭儿及其主人,则连小才也没有,‘一代不如一代’,盖不独人类为然也。”正是很好地对此联作了解读:没有什么供品可以供奉千佛,也没有什么好的戏剧作品可以娱神佛和乐众,也只能难为如梅兰芳这样的艺人了。

  尾联“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句,既写了作者写作此诗时的情境,也象征着作者对进步的文化艺术界的前途和民族未来的自信的看法。正是秋夜,风雨交集,但毕竟是己到夜中,且有鸡鸣之声,天就快要亮了,象征着作者所预见的中国和民众终将觉醒的信心,黎明终将来临。于是作者点燃了一支烟,又振奋精神开始写作作品。

  全诗含意深广,概括力强,对比鲜明,讽刺尖锐。通篇以形象入诗,活用典故与比喻,语言含蓄,旨意精微,脉络清晰。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51-153页
2、 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272-273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¹,清风半夜鸣蝉(chán)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蝉一片。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注释: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¹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²鸣蝉:蝉叫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¹(máo)²社林³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¹旧时:往日。²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³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⁴见:同“现”,显现,出现。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
1、 吴调公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48-1550

西jiāngyuè ·xínghuángshādàozhōng

xīn sòngdài 

míngyuèbiézhījīngquè qīngfēngbànmíngchán dàohuāxiāngshuōfēngnián tīngshēngpiàn 
xīngtiānwài liǎngsāndiǎnshānqián j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 zhuǎnqiáoxiàn  (qiáozuò tóu )
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
红粉¹佳人白玉杯。木兰船²稳棹(zhào)³催。绿荷风里笑声来。
译文:筵席上既有风流的俏佳人,又有华贵的白玉杯。精致的游船在湖里飘荡,划船人唱着棹歌,清风吹拂着碧绿的荷叶,传来阵阵欢快的笑声。
注释: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红粉:原指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²木兰船:船之美称。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³棹歌:或写作“櫂歌”,行船时所唱之歌。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棹,划船的工具。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¹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²³
译文:在轻烟细棹之中,草树掩映着斜桥曲水环绕着的楼台。此时阵棹初霁,一抹夕阳向上返照,透进高高的楼台,透进闺房,照着床头的画屏。
注释:¹斜桥:曲折的桥,如所谓九曲桥之类。²画屏:饰有彩画的屏风。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江山今朝寒雨歇,帘中秀色画屏舒。”³开:明亮。

  这首词写作者夏日游览颍州西湖的情景。上片抒写游湖之乐,下片描写夕照之美。

  此词写夏日生活小景,由两个内容不甚相关的画面组成,而联系这两个画面的线索是时间,一个在白昼,一个在傍晚,还可能是同一个人物。

  上片是游湖之乐。游船在湖里飘荡,船上设有精美的筵席。有“红粉佳人”,她的身份或者是佐酒的歌女,或者是主人;有“白玉杯”,夸饰筵宴的华贵。一阵阵清风吹拂着荷叶,送来一阵阵荷香,也送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欢声笑语,气氛松快。这是令人难忘的清夏游赏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具了。下片描写的是夕照之美。突出在镜头前的主景是“楼台”。这楼台有斜桥曲水环绕着,有轻烟细棹之中的草树掩映着,幽美而又宁静。这是在夏季里,倏忽而至,骤然而止,是夏棹的特点。“夕阳”句正是写阵棹初霁,一抹夕阳照进闺房床头的画屏。画屏顿时明亮起来,屏上的山水花鸟熠熠生辉,生气勃勃,格外美丽,也给闺房增添了许多温馨。闺中人的形象则在影影绰绰之间。

  全词运用明丽的辞藻、独特的构思写夏景,别具一格。“夕阳”句尤富想象力,余韵无穷。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20-221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59-660页

biānchéngwàng--dài

liáopíngwēidiéwàngànxiāngqíng

shuāngluòjiānjiābáishānhūnshēng

tānyànxiàrónglěihànjīng

shùcánqiūkuánglèimǎn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