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心正尔怯高楼,况复楼中赋远游。
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风前落叶随车满,日下浮云共水流。
知汝琵琶亭畔去,白头司马忆江州。
乡心正尔怯高楼,况复楼中赋远游。
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风前落叶随车满,日下浮云共水流。
知汝琵琶亭畔去,白头司马忆江州。
张昱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7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庙堂¹无策可平戎²,坐使³甘泉照夕烽(fēng)
译文: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
注释:¹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²平戎:战胜入侵者。³坐使:遂使。⁴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⁵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初怪上都¹闻战马²,岂知穷海³看飞龙
译文: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
注释:¹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尚未定。²战马:金兵铁骑。³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温州(今属浙江)海域。⁴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孤臣¹(shuāng)发三千丈²,每岁烟花一万重³
译文: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
注释:¹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²霜发三千丈:此处借指忧国之情。³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稍喜长沙向延阁(gé)¹,疲兵²敢犯犬羊锋³
译文: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注释:¹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²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³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犬羊:对金兵的鄙称。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参考资料:
1、 陈达凯编著 .宋诗选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39-42 .
2、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 .五朝千家诗(中)宋元千家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139-140 .
3、 蓝光中编著 .历代诗歌选读 下卷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07-108 .
4、 王兆鹏,郭红欣主编 .唐宋诗词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49-150 .

shāngchūn

chén sòngdài 

miàotángpíngróng zuòshǐ使gānquánzhàofēng 
chūguàishàngwénzhàn zhīqiónghǎikànfēilóng 
chénshuāngsānqiānzhàng měisuìyānhuāwànchóng 
shāochángshāxiàngyán bīnggǎnfànquǎnyángfēng 

断竹,续竹;
断竹,续竹;
译文: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
飞土,逐宍。
飞土,逐宍(ròu)¹
译文: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注释:¹宍:“肉”的古字。

  此篇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所谓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见于《周易》的较多,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记载。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还没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还不可能出现后世所谓的“纯文学”。

  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通过对《弹歌》等的赏析,读者可以更为具体地加深对上古歌谣的认识和了解。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宍”,为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后人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容量很大,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当然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dàn

míng xiānqín 

duànzhú zhú 
fēi zhúròu 
淡烟残照,摇曳溪光碧。溪边浅桃深杏,迤逦染春色。昨夜扁舟泊处,枕底当滩碛。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
淡烟残照,摇曳(yè)¹溪光碧。溪边浅桃深杏,迤(yǐ)(lǐ)²染春色。昨夜扁(piān)³泊处,枕底当滩碛(qì)。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
译文:夕阳下,淡烟缥缈,碧绿的溪水波光荡漾。溪边桃花杏花深浅交错,连绵不断地装饰着春色。昨天晚上停船靠岸,枕着浅水沙滩上的石头便睡觉。水波声和渔人吹奏的笛子声突然传来,惊醒了我的好梦,梦中想要回去,却怎么也回不去。
注释:¹摇曳:飘荡、摇晃。²迤逦:曲折连绵。³扁舟:小船。⁴枕底:枕头。⁵滩碛:浅水沙滩上的石头。
展转翻成无寐,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好天良夕。鸳帷寂寞,算得也应暗相忆。
展转¹翻成无寐(mèi),因此伤行役(yì)²。思念多媚多娇,咫(zhǐ)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好天良夕。鸳(yuān)(wéi)³寂寞,算得也应暗相忆。
译文: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对在外漂泊感到悲伤。思念那妩媚多娇的佳人,距离很近却仿佛有千山阻隔。正是浓情蜜意时候,不忍心轻易离开。如此良辰美景,料想佳人在鸳鸯帷帐里也很寂寞,也在默默思念着我。
注释:¹展转: 翻身貌。多形容忧思不寐、卧不安席。²行役:泛称行旅,出行。³鸳帷:鸳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¹成岭侧(cè)²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³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注释: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¹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²侧:侧面。³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¹庐山真面目²,只缘(yuán)³身在此山中。
译文: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¹不识:不能认识,辨别。²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³缘:因为;由于。⁴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
1、 何满子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20-421

西lín

shì sòngdài 

héngkànchénglǐngchéngfēng yuǎnjìngāotóng 
shíshānzhēnmiàn zhǐyuánshēnzàishānzhōng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¹
译文:月亮在李白之前就有,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
注释:¹说:指描写月亮。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李白如今已仙去¹,月在青天几圆缺?
译文: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已经又有了多少圆缺?
注释:¹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今人犹歌李白诗¹,明月还如李白时。
译文: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注释:¹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¹能知!
译文: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注释:¹安:怎么。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译文: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¹月不嫌我丑。
译文:我虽然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但料想明月应该不会嫌我陋丑。
注释:¹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我也不登天子船¹,我也不上长安眠²
译文: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注释:¹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²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姑苏¹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译文: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梅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¹姑苏:苏州的别称。

  这首诗前六句赞颂李白善于写明月,说李白的诗至今还有人在吟诵。中间四句表示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要学习李白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写作者自己虽无李白那样的诗才,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样,不追慕功名,藐视权贵。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

  “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腾云.元明清诗选讲 .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73-74页
2、 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91-192页

jiǔduìyuè

tángyín míngdài 

báiqiánshíyuányǒuyuè wéiyǒubáishīnéngshuō 
báijīnxiān yuèzàiqīngtiānyuánquē 
jīnrényóubáishī míngyuèháibáishí 
xuébáiduìmíngyuè yuèbáiānnéngzhī 
báinéngshīnéngjiǔ jīnbǎibēiqiānshǒu 
kuìsuībáicái liàoyīngyuèxiánchǒu 
dēngtiānchuán shàngchángānmián 
chéngwàimáo wànshùméihuāyuèmǎntiān  (méihuāzuò táohuā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