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已成林麦满郊,春风春雨自飘萧。孤云出岫飞还逐,众鸟归林啸且招。
树已成林麦满郊,春风春雨自飘萧。孤云出岫飞还逐,众鸟归林啸且招。
俯仰空惊天地在,低迷深觉岁华遥。旧游山水俱成感,抆泪思亲首屡搔。
俯仰空惊天地在,低迷深觉岁华遥。旧游山水俱成感,抆泪思亲首屡搔。

xiānrénjiùyóusānshǒu--xuēxuān

shùchénglínmàimǎnjiāochūnfēngchūnpiāoxiāoyúnchūxiùfēiháizhúzhòngniǎoguīlínxiàoqiězhāo

yǎngkōngjīngtiānzàishēnjuésuìhuáyáojiùyóushānshuǐchénggǎnwěnlèiqīnshǒusāo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10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¹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²长焉。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³”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黄帝说:“音乐禁止过分,色彩禁止过分,衣服禁止过分,香气禁止过分,饮食禁止过分,宫室禁止过分。”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注释:去私:驱除私心,这是墨家的学说。¹四时:春、夏、秋、冬四季。²遂:成。³“黄帝言曰”以下数句:与前后文义并不相关,苏时学推断:“盖必《重己》篇内所引,而后人传写错误,混入此篇者。”⁴公:公平、公正。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¹问于祁(qí)黄羊²曰:“南阳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尉,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您是问可以不可以,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说法好!推举外人不避开仇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的了。”
注释:¹晋平公:晋悼公之子,名彪。²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据《左传·襄公三年》记载,黄羊荐贤事发生在晋悼公时。³南阳: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⁴解孤:晋大夫。⁵午:指祁午,祁黄羊之子。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墨者¹有巨子²³,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lì)(fú)诛,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译文:墨家有个大师腹纯,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纪已大,又没有其他儿子了。我已经下令有关官员,不杀您的儿子,先生在这件事上就听我的吧。”腹纯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给予刑罚。’这是用来制止杀伤人命的。禁止杀伤人命,这是天下的大道义。大王您虽然给予宽恕,下令有关官员不杀他,我腹解不可以不奉行墨家的法度。”腹纯没答应惠王,于是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的大道义,这位大师可以说是公正的人。
注释:¹墨者:指战国时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为墨翟。²巨子:墨家学派中有重大成就的人物。³腹:即腹纯。“腹”是姓,纯是名。⁴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⁵为之赐:赐给我恩惠,指秦惠文王赦免腹蒋之子的死罪。⁶忍所私:指忍痛杀所私。所私,这里指儿子。“忍”含残杀之意。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páo)¹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²亦然,诛³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译文:厨师调制饮食但不敢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当王、伯的人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当王、伯;如果是当王、伯的人诛杀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当王、伯了。
注释:¹庖人:指厨师。²王伯之君:指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伯:同“霸”。³诛:诛杀。⁴私:占为己有。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御柳¹如丝映九重²,凤凰(huáng)窗映绣芙蓉³
译文:皇宫翠柳绿千般,映照着九重宫殿。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
注释:¹御柳:宫禁中柳。²九重:九层;九道。亦泛指多层。古制,天子之居有门九重,故称九重宫,特指皇宫。³芙蓉:荷花。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景阳楼¹(pàn)千条路,一面新妆²待晓风。
译文: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注释:¹景阳楼:宫内钟楼。²一面新妆:清一色的新妆。谓柳树清新若美人之新妆也。

  此篇咏皇宫中柳,以宫女媲美。作品笔法非常独特,首句交代御柳的整体形象。次句则转入对后宫窗户、帘帐的描写,重点偏向宫女风情的展示。三、四句既可指晨柳清丽之美,也可喻指宫女早起妆饰。这样的写法一石二鸟,产生了双层意蕴表达的效果,饶有含蓄蕴藉之美。短短四句,开阖有致。

  首起句,直人本题。以“御柳”二字,点明所咏对象。这是咏皇宫柳。再以“如丝”二字,表现柳条柔细轻盈,纷披下垂,如同丝线一样。虽然只两个字,就写出了柳的具体、真实、可感的形象。据史传记,南朝齐吴郡人张绪,美风姿,吐纳风流。而齐武帝就曾以“条甚长,状如丝缕”之宫柳,与张绪风流媲美,日:“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南史·张绪传》)所以,“如丝”的杨柳:最能显出其事物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 “如丝”与“御柳”紧紧相接,盖蕴含宫柳如文采之人那般可爱,温词化用典故,往往不着痕迹。“映九重”三字,勾勒御柳拂映皇宫的典型景象,格外显豁。这宫柳,与普通柳所不同之处,即在于以柔细清丽之姿影,与富丽堂皇的“九重”宫殿相映。这“九重”的意象,又给人以巍峨的联想。那么,杨柳越长得高,就要越垂得低,千万条细柳丝丝飘垂,如绿色帘幕、绿色瀑布,更能传“御柳如丝”之神采。

  次句是承,以“凤凰窗映绣芙蓉”,宫中富丽艳美之物,衬托御柳的风姿,补充说明首句。此一句,极美的意象!雕饰凤凰的花窗与镶绣芙蓉花的绣帘,染着“九重”宫室的奢华,并透出鲜艳的色彩;它们与绿柳相映,愈显出柳丝的俏丽美好。所以,前辈谓:“凤凰窗”与“绣芙蓉”,“皆因柳而生色。”(华钟彦《花间集注》卷一)

  第三句又起新意。转向对景阳楼畔柳的描写。景阳楼,是宫内钟楼。据《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载,齐武帝置钟于景阳楼上,宫女闻钟,早起梳妆。所以,“景阳楼”三字,引出美丽的宫女来。千条路,即路千条。是说景阳楼畔路边柳色葱茏,柳丝千条万条,迎风婀娜,情意依依。这里,千条杨柳,与景阳宫美女,已暗自相映。

  末句以“一面新妆”,呼应“千条路”作结。这“新妆”二字,即将杨柳化身为美人,如:“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那清风细柳丝丝荡碧的形象,好像美丽的宫女新妆一样,婷婷袅袅,清丽可人。“一面”,表数量,用于成片的景物,好比“有故城一面”、“有一面大草原”等用法。此以“一面”二字,形容柳树排列成行,路边有一面新柳,远远看去,恍如清一色的新妆美人!写景颇!。这“待晓风”三字,即描摹细柳沐浴在晨风中。用一“待”字,写柳含情伫立,若有所待。这一下,更把柳与轻盈多情的美女形象,紧密联在一起。五代词人孙光宪有《杨柳枝》:“着行排立向春风”之句,也写绿柳成行,迎风而立。但是比起温词“一面新妆待晓风”来,便逊色多了。其关键在于孙词还是由物及物,给人的还是物的感觉;而温词更以物拟人,写活了柳的风姿,引人联想。

  这样的词,虽着墨不多,却“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胡应麟《诗薮》)短短四句,起承转合,节奏舒畅,甚有唐人绝句韵度。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著.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175-177

yángliǔzhī--wēntíngyún

liǔyìngjiǔzhòngfènghuángchuāngyìngxiùróng

jǐngyánglóupànqiāntiáomiànxīnzhuāngdàixiǎofēng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¹²:昨日蒙教³,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¹⁰察,故略¹¹上报¹²,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¹³蒙君实视遇厚¹⁴,于反覆¹⁵不宜卤莽¹⁶,故今具道¹⁷所以¹⁸,冀(jì)¹⁹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注释:¹某:自称。²启:写信说明事情。³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⁴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⁵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⁶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⁷操:持,使用。⁸术:方法,主张。⁹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¹⁰见:表被动。¹¹略:简略。¹²上报:给您写。¹³重念:再三想想。¹⁴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¹⁵反覆:指书信往来。¹⁶卤莽:简慢无礼。卤,通“鲁 ”。¹⁷具道:详细说明。¹⁸所以:原委。¹⁹冀: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盖儒者¹所争,尤在于名实²,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³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¹⁰(rén)¹¹,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¹²¹³知其如此也。
译文: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注释:¹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²名实:名义和实际。³怨谤:怨恨,指责。⁴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⁵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⁶修:修订。⁷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⁸举:推行。⁹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¹⁰难:责难。¹¹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¹²固:本来。¹³前: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²为善,上³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xū)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¹⁰,度(duó)¹¹而后动,是¹²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¹³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¹⁴,守前所为¹⁵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¹⁶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注释:¹恤:关心。²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³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⁴乃:却。⁵抗:抵制,斗争。⁶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⁷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⁸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⁹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皆。¹⁰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¹¹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¹²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¹³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¹⁴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¹⁵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¹⁶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不任(rèn)区区向往之至¹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注释: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56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99页
3、 宁宗一著.文章之美 品味传世散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5:第208页

jiànshū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ǒu zuóméngjiào qièwéijūnshíyóuchǔxiānghǎozhījiǔ érshìměi suǒcāozhīshùduō suīqiǎngguō zhōngméngjiànchá lüèshàngbào biàn chóngniànméngjūnshíshìhòu fǎnmǎng jīndàosuǒ jūnshíhuòjiànshù 

    gàizhěsuǒzhēng yóuzàimíngshí míngshímíng értiānxiàzhī jīnjūnshísuǒjiànjiàozhě wéiqīnguān shēngshì zhēng jiàn zhìtiānxiàyuànbàng mǒuwèishòumìngrénzhǔ érxiūzhīcháotíng shòuzhīyǒu wéiqīnguān xiānwángzhīzhèng xīngchú wéishēngshì wéitiānxiàcái wéizhēng xiéshuō nànrénrén wéijiàn zhìyuànfěizhīduō qiánzhī 

    réngǒuqiěfēi shìduōguóshì tóngmèizhòngwéishàn shàngnǎibiàn érmǒuliàngzhīzhòngguǎ chūzhùshàngkàngzhī zhòngwéiérxiōngxiōngrán pángēngzhīqiān yuànzhěmín fēicháotíngshìér pángēngwéiyuànzhěgǎi érhòudòng shìérjiànhuǐ jūnshízàiwèijiǔ wèinéngzhùshàngyǒuwéi gāomín mǒuzhīzuì yuējīndāngqièshìshì shǒuqiánsuǒwéiér fēimǒuzhīsuǒgǎnzhī 

    yóuhuì rènxiàngwǎngzhīzhì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¹以戊辰²之年,建亥之月³,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¹⁰奔命¹¹,有去无归。中兴¹²道销¹³,穷于甲戌¹⁴。三日哭于都亭¹⁵,三年囚于别馆。天道¹⁶周星¹⁷,物极不反¹⁸。傅燮¹⁹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²⁰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桓君山²¹之志事²²,杜元凯²³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²⁴。潘岳²⁵之文采,始述家风²⁶;陆机²⁷之辞赋,先陈世德²⁸。信年始二毛²⁹,即逢丧乱³⁰,藐是³¹流离,至于暮齿³²。燕歌³³远别,悲不自胜;楚老³⁴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³⁵,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³⁶漂泊,高桥³⁷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³⁸,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日暮涂远³⁹,人间何世⁴⁰!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⁴¹不还,寒风萧瑟。荆璧⁴²⁴³柱,受连城⁴⁴而见欺;载书⁴⁵横阶,捧珠盘⁴⁶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⁴⁷行人⁴⁸,留守西河⁴⁹之馆。申包胥⁵⁰之顿地⁵¹,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⁵²移柳⁵³,非玉关⁵⁴之可望;华亭⁵⁵鹤唳,岂河桥⁵⁶之可闻!孙策⁵⁷以天下为三分⁵⁸,众才一旅⁵⁹;项籍⁶⁰用江东⁶¹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⁶²斩伐,如草木焉?江淮⁶³无涯岸⁶⁴之阻,亭壁⁶⁵无藩篱⁶⁶之固。头会箕敛⁶⁷者,合从⁶⁸缔交;锄耰⁶⁹棘矜⁷⁰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⁷¹王气⁷²,终于三百年⁷³乎!是知并吞六合⁷⁴,不免轵道⁷⁵之灾;混一车书⁷⁶,无救平阳之祸⁷⁷。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⁷⁸路穷,星汉⁷⁹非乘槎⁸⁰可上;风飙⁸¹道阻,蓬莱⁸²无可到之期。穷者⁸³欲达⁸⁴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⁸⁵闻而抚掌⁸⁶,是所甘心;张平子⁸⁷见而陋⁸⁸之,固其宜矣。
译文: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不想后来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却有去无归。可叹梁朝的中兴之道,竟消亡于承圣三年。我的心情遭遇,正如率部在都城亭内痛哭三日的罗宪,又如被囚于别馆三年的叔孙婼。按照天理,岁星循环事情当能好转,而梁的灭亡却物极不反。傅燮临危只悲叹身世,无处求生;袁安居安常念及王室,自然落泪。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采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我庾信刚到头发斑白之岁,即遭遇国家丧乱,流亡远方异域,直到如今暮年。想起《燕歌》所咏的远别,悲伤难忍;与故国遗老相会,哭都嫌晚。想当初自己原想像南山玄豹畏雨那样藏而远害,却忽然被任命出使西魏,如同申包胥到了秦庭。以后又想像伯夷、叔齐那样逃至海滨躲避做官,结果却不得不失节仕周,终于食了周粟。如同孔嵩道宿下亭的旅途漂泊,梁鸿寄寓高桥的羁旅孤独。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暂且用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我年已高而归途遥远,这是什么人间世道啊!冯异将军一去,大树即见飘零。荆轲壮士不回,寒风倍感萧瑟。我怀着蔺相如持璧睨柱之志,却不料为不守信义之徒所欺;又想像毛遂横阶逼迫楚国签约合纵那样,却手捧珠盘而未能促其定盟。我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那故国钓台的移柳,自非困居玉门关的人可以望见;那华亭的鹤唳,难道是魂断河桥的人再能听到的吗!孙策开创基业统一江南三分天下,创业之始他的军队不过五百人;项籍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员只有八千。这样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何况又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道阻,海中的蓬莱仙山也无可以到达的希望。仕途困踬的人欲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操劳者须歌咏自己所经历的事。我写此赋,纵然陆机听了拍掌而已,也心甘情愿;张衡见了将轻视它,本是理所当然的。
注释: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梁武帝定都建业,梁元帝定都江陵,二者都属于战国时的楚地,作者借此语哀悼故国梁朝的覆亡。¹粤:发语辞。²戊辰:指梁武帝太清二年。³建亥之月:阴历十月。⁴大盗:窃国篡位者,这里指侯景。⁵移国:篡国。⁶窜:逃匿。⁷荒谷:此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古楚地)。⁸公私:公室和私家。⁹涂炭:指陷于泥涂炭火。¹⁰华阳:华山之南。阳,山南。此指江陵。¹¹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庾信奉命由江陵出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庾信于是留在长安未归。¹²中兴:指梁元帝于承圣元年平定侯景之乱,即位江陵。¹³道销:中兴之道销亡。¹⁴甲戌:指承圣三年。¹⁵都亭:都城亭阁。¹⁶天道:天理。¹⁷周星:即岁星,也称太岁,木星,因其一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名。¹⁸物极不反:指梁朝就此一蹶不振、再难恢复。¹⁹傅燮:字南容,东汉末年人。²⁰袁安:字邵公,后汉时人。²¹桓君山:即桓谭,字君山,后汉时人。²²志事:一作“志士”。²³杜元凯:即杜预,字元凯,晋代人,有《春秋经传集解》。²⁴自序:古人著书往往有自序记述身世和写作旨意。桓谭《新论》自序今已散佚。²⁵潘岳:字安仁,晋代诗人。²⁶始述家风:潘岳有《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²⁷陆机:字士衡,晋代诗人。²⁸先陈世德:陆机有《祖德赋》《述先赋》,又有《文赋》:“咏世德之骏烈。”²⁹二毛:指头发有黑白二色。³⁰丧乱:指侯景之乱和江陵沦陷被留西魏。当时庾信年四十左右。³¹藐是:一作“狼狈”。藐,远。³²暮齿:暮年。³³燕歌:指乐府《燕歌行》。³⁴楚老:代指故国父老。³⁵南山之雨:此喻出使求和救急。³⁶下亭:《后汉书·范式传》载孔嵩应召入京,在下亭的道路旁过夜时,马匹被盗。³⁷高桥:一作“皋桥”。臯家傍桥,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内。此谓旅途劳顿。³⁸记言:据此可知庾信写这篇文章,不只是慨叹身世,也是兼记历史。³⁹日暮涂远:指年岁已老而离乡路远。涂,同“途”。远,一作“穷”。⁴⁰人间何世:《庄子》有《人间世》篇。⁴¹壮士:指荆轲。⁴²荆璧:即和氏璧,因楚人和氏在楚山挖得而名。⁴³睨:斜视。⁴⁴连城:相连之城。⁴⁵载书:盟书。⁴⁶珠盘:诸侯盟誓所用器皿。⁴⁷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⁴⁸行人:掌朝觐聘问的官员。⁴⁹西河:今陕西省东部。⁵⁰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⁵¹顿地:叩头至地。⁵²钓台:在武昌。此代指南方故土。⁵³移柳:据《晋书·陶侃传》,陶侃镇守武昌时,曾命令各军营种植柳树。⁵⁴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此代指北地。此谓滞留北地的人是再也见不到南方故土的柳树。⁵⁵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晋代陆机兄弟曾共游于此十余年。⁵⁶河桥:在今河南孟县,陆机在此兵败被诛。⁵⁷孙策:字伯符,三国时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先以数百人依附袁术,后平定江东,建立吴国。⁵⁸三分:指魏、蜀、吴三分天下。⁵⁹一旅:五百人。⁶⁰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⁶¹江东:长江南岸南京一带地区。⁶²芟夷:删削除灭。⁶³江淮:指长江、淮河。⁶⁴涯岸:水边河岸。⁶⁵亭壁:指军中壁垒。⁶⁶藩篱:竹木所编屏障。⁶⁷头会箕敛:头会:按人头征税;箕敛: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赋税繁重苛刻。⁶⁸合从:从,古同“纵”。原为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一种谋略,这里指起事者们彼此串联,相互勾结。⁶⁹锄耰(yōu):简陋的农具。⁷⁰棘矜:低劣的兵器。此指陈霸先乘梁朝衰乱,取而代之。⁷¹江表:江外,长江以南。⁷²王气:古时人们认为天子所在地有祥云王气笼罩。⁷³三百年:指从孙权称帝江南,历东晋、宋、齐、梁四代,前后约三百年的时间。⁷⁴六合:指天地四方。⁷⁵轵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⁷⁶混一车书:指统一天下。⁷⁷平阳之祸:据《晋书·孝怀帝本纪》,永嘉五年刘聪攻陷洛阳,迁晋怀帝于平阳。永嘉七年,怀帝被害。又《孝愍帝本纪》记载,晋愍帝建兴四年刘曜攻陷长安,迁愍帝于平阳。建兴五年,愍帝遇害。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县。⁷⁸楫:船桨。⁷⁹星汉:银河。⁸⁰槎:竹筏木排。⁸¹飙:暴风。⁸²蓬莱: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之一。⁸³穷者:指仕途困踬的人。⁸⁴达:表达。⁸⁵陆士衡:陆机字士衡。⁸⁶抚掌:拍手。⁸⁷张平子:张衡字平子。⁸⁸陋:轻视。此谓此赋就算为人轻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阶庭空谷,门巷蒲轮。移谈讲树,就简书筠。降生世德,载诞贞臣。文词高于甲观,楷模盛于漳滨。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而有麟。既奸回之奰逆,终不悦于仁人。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¹。禀嵩华²之玉石,润河洛³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¹⁰之东聚。彼凌江¹¹而建国,始播迁¹²于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¹³。诛茅¹⁴宋玉之宅¹⁵,穿径¹⁶临江之府¹⁷。水木¹⁸交运,山川崩竭¹⁹。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²⁰彰于义烈。新野有生祠之庙²¹,河南²²有胡书²³之碣²⁴。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²⁵,阶庭空谷,门巷蒲轮²⁶。移谈讲树²⁷,就简书筠²⁸。降生世德,载诞贞臣。文词高于甲观²⁹,楷模盛于漳滨³⁰。嗟有道而无凤³¹,叹非时而有麟³²。既奸回³³之奰逆³⁴,终不悦于仁人³⁵
译文:我祖先在周朝掌管粮库,因有功而被赐姓;辅佐汉朝,又因论道治国而晋升。庾氏秉承了嵩华玉石的温润特性,又被黄河洛水所滋养。先在颍川住了两代,后在新野临水安居。后发生永嘉之乱,中原沦陷无主,百姓在家里绝望等死,路上到处是豺虎强盗。晋宗室五王南渡长江,元帝于扬州践位。扬州建国之时,庾氏先祖也随着南迁。庾琛受封赐土地,从宋玉旧宅搬到临江王共敖的府邸。宋齐年间政权更迭,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庾氏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家风,保持忠孝节义的准则。庾家人事君义烈有方,始终忠孝相传。有人在新野给他们盖庙立祠,百姓在河南为他们立碑纪念。我祖父庾易隐居于市,虽处阶庭之中,但与空谷无异,门巷前有蒲轮车来相招。他们在庭院大树下高谈阔论,兴之所至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庾家后继有人:我父亲庾肩吾文辞为东宫之冠,为大江南北行为楷模。但他生不逢时,既受小人怨恨攻击,也不讨当权者欢心。
注释:¹当官:居官受职。²嵩华:嵩山、华山。³河洛:黄河、洛水。⁴负洛:颍川在洛阳东南五百里,洛阳在北,故云“负洛”。⁵重世:再世。庾氏本鄢陵人,再世之后,分徙新野。⁶临河:指庾氏在新野邑居临淯水。⁷晏安:安逸。⁸永嘉:晋怀帝年号。⁹五马:指晋琅邪王司马睿等五王。¹⁰三星:指荧惑、岁星、太白。¹¹凌江:渡江。¹²播迁:庾信八世祖庾滔当时随晋室南渡。¹³赐田、胙土:封赏土地给功臣。¹⁴诛茅:锄去茅草。¹⁵宋玉之宅:在湖北江陵县城北。庾滔过江以后居江陵,从此赋看,居处即是宋玉故宅。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业遁归江陵后,亦居此。¹⁶穿径:开辟道路。¹⁷临江之府:汉共敖为临江王,在江陵建府第。¹⁸水木:南朝宋以水德为王,齐以木德为王。¹⁹山川崩竭:亡国之兆。²⁰训子、事君:指其家世传忠孝之道。²¹生祠之庙:祖宗祠堂。²²河南:这里指鄢陵,在河南豫州境内,故云河南,庾氏最早从这里徙出。²³胡书:蝌蚪文。²⁴碣:墓碑。²⁵少微真人、天山逸民:指庾信的祖父庾易。史载其为人志性恬静,不交外物,曾拒绝朝廷征召。少微:星名,也叫处士星。处士、逸民:均指不做官的贤者。²⁶蒲轮:为了使车轮走得安稳,特以蒲草裹轮。古代征聘年高贤士,行此礼仪。此指齐永明三年,曾以蒲车束帛征庾易一事。²⁷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²⁸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²⁹甲观:太子宫,庾肩吾曾为东宫通事舍人、太子率更令、中庶子等职。³⁰漳滨:漳水出湖北南漳县与沮水合流,流经江陵入长江。庾肩吾住在江陵,又曾为驻江陵的湘东王中录事咨议参军。³¹有道而无凤:指梁简文帝受制于贼臣,虽为有道之君,却因身处乱世而不见祥瑞之凤。³²非时而有麟:比喻庾肩吾生不逢时。非时:指生不逢时。麟:祥兽,是贤人的象征。³³奸回:指侯景之流。³⁴奰逆:指处心积虑地谋反。³⁵仁人:即庾肩吾。
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始含香于建礼,仍矫翼于崇贤;游洊雷之讲肆,齿明离之胄筵。既倾蠡而酌海,遂测管而窥天。方塘水白,钓渚池圆。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
王子¹滨洛之岁²,兰成³射策之年。始含香于建礼,仍矫翼于崇贤;游洊雷之讲肆,齿明离¹⁰之胄筵¹¹。既倾蠡¹²而酌海,遂测管而窥天。方塘水白,钓渚¹³池圆。侍戎韬¹⁴于武帐¹⁵,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¹⁶。居笠毂¹⁷而掌兵,出兰池¹⁸而典午¹⁹。论兵于江汉之君²⁰,拭玉²¹于西河之主。
译文:我十五岁就参加了朝廷招考,担任东宫讲读,后来任尚书郎,又转任东宫学士,成为太子的贴身秘书,管理太子的学习与生活。我见识浅陋,忝居高位,诚惶诚恐。池塘水净,环境清幽,陪太子学习韬略,听曲观舞,拜会朝廷前辈文官武将。在练兵场上挥动令旗,指挥千军操练阵型。曾与湘东王谈兵论战,也曾出使过东魏。
注释:¹王子:指周灵王太子晋。²滨洛之岁:十五岁。³兰成:庾信的小名。⁴射策:应试。⁵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⁶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⁷崇贤:太子宫门。⁸洊雷:此处喻太子。⁹齿:列。¹⁰明离:在《易卦》中,为一象征光明之卦象。¹¹胄宴:太子的讲宴。¹²蠡:舀水的瓢。¹³方塘、钓渚:指宫中池馆。¹⁴韬:剑衣。¹⁵武帐:文弦:即琴弦。¹⁶乃解悬二句:意思是自己在东宫颇受礼遇,任兼文武。解悬而通籍,指宫门名册上有其记名,供出入查对。崇文、会武,指身兼文武官职。庾信任东宫学士时,又为东宫领直,春宫兵马并受节度。¹⁷笠毂:兵车。¹⁸兰池:汉宫观名。¹⁹典午:即司马,司马为掌兵之官,故典午即掌兵之官。²⁰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²¹拭玉:意谓出使。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王歙为和亲之侯,班超为定远之使。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岂知山岳闇然,江湖潜沸,渔阳有闾左戍卒,离石有将兵都尉。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¹。连茂苑²于海陵³,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¹⁰越吟,荆艳¹¹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王歙为和亲之侯,班超¹²为定远之使。马武¹³无预于甲兵,冯唐¹⁴不论于将帅。岂知山岳闇然,江湖潜沸,渔阳¹⁵有闾左戍卒,离石¹⁶有将兵都尉。
译文:当时朝廷上下同心,人民安居乐业,物质富足,文化兴盛。皇家花园连着海陵粮区,沿着淮河修筑长堤。幅员辽阔,东边到海边,南方拓疆界。各地盛产柑橘,处处可见竹海。西南小国纷纷臣服,不断进贡玉石宝珠。全国吴歌楚舞,一片升平。就像草木遇阳春,鱼龙逢风雨。近五十年,风平浪静,没有激烈的战事,而有和平强势的外交,军队无仗可打,将帅久疏战阵。岂知群山笼罩阴霾,江湖暗潮涌动,有人图谋不轨,酝酿叛乱。
注释:¹邹鲁:孔孟故里,此处喻梁的文教礼乐之盛。²茂苑:吴国的繁茂林苑。³海陵:今江苏泰县。⁴横塘: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因缘江筑堤围之成塘,故名横塘。⁵东门: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⁶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⁷赆:赠送。⁸琛:在此作献宝解。⁹浮玉、没羽,均为外国的珍宝。¹⁰歈:歌。¹¹艳:乐曲的引子。¹²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¹³马武:东汉将领,曾上书光武帝欲进军匈奴,光武不许,自此诸将莫敢言兵事。¹⁴冯唐:西汉人,汉文帝论将帅功过,常顾问之。¹⁵渔阳:秦郡,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逾期便斩,当时陈胜为戍长,遂起兵。¹⁶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刘渊为离石之将,在此起兵叛晋。这两句比喻侯景起家于戍兵。
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鱼齿,城危兽角;卧刁斗于荥阳,绊龙媒于平乐。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既而鲂鱼赪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湛卢去国,艅艎失水。见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
天子方删诗书¹,定礼乐²;设重云之讲³,开士林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鱼齿,城危兽角;卧刁斗于荥阳,绊龙媒¹⁰于平乐¹¹。宰衡¹²以干戈为儿戏,缙绅¹³以清谈为庙略¹⁴。乘渍水以胶船¹⁵,驭奔驹以朽索¹⁶。小人¹⁷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敝箄¹⁸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¹⁹不能止黄河之浊。既而鲂鱼赪尾²⁰,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²¹。湛卢²²去国,艅艎²³失水。见被发²⁴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
译文:梁武帝带领文人删诗书,定礼乐;在重云殿主讲佛学,开士林馆延揽学士。多年的和平使军心懈怠,各处城防松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官员把打仗当作儿戏,以清谈作为升迁的阶梯。在渍水里乘坐胶船,用朽烂的绳索驾驭奔马。百姓遭殃,官员也没好下场。簸箕筛子不可能滤净水里的盐分,阿胶不能止住黄河的浑浊。然后鲂鱼尾巴变红,四郊布满军队的营垒。江上的鱼鹰飞入都城,田野里的野鸡跑进宫殿。湛卢剑会离开国都,艅艎也会失事沉水。辛有到伊川没有摆脱掉戎人,百年后就会成为戎人的地盘。
注释:¹删诗书:指梁武帝著《毛诗问答》、《尚书大义》等。²定礼乐:指梁武帝为大臣所撰《五礼》断疑。³重云之讲:指梁武帝曾在重云殿讲说佛经。⁴开士林之学:指梁武帝置士林馆,延揽学士。⁵常星:即恒星,汉时避文帝刘恒讳而称常星。据传说,释迦牟尼诞生之夜,天空不见恒星。⁶地平:不设防。⁷鱼齿:山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春秋时楚师伐郑,涉于鱼齿之下。⁸刁斗:古时军营用具,白天用以做饭,夜晚用以巡夜报时。⁹荥阳:城名,在今河南。¹⁰龙媒:骏马名。¹¹平乐:汉明帝时长安的馆阁名。¹²宰衡:指当时深受梁武帝信用的重臣朱异,他对侯景之叛反应迟钝,致使梁朝没能及时应对。¹³缙绅:指官僚士大夫阶层。¹⁴庙略:朝廷的军国政策。¹⁵胶船:用胶黏合的船。周昭王失德,南征渡汉水时,船人用胶船载王,船至中流胶解船散,周昭王没于水。¹⁶朽索:腐烂了的绳索。用朽索驾驭六马,结果必然是索断马惊,失去控制。¹⁷小人:此指平民百姓。¹⁸敝箄:破旧的箄。箄,同“箅”,一种竹屉,熬盐时,将之敝于甑底,盐多附着于箄上。¹⁹阿胶:产于山东东阿的驴皮胶,据说煮胶的水越煮越清。²⁰鲂鱼赪尾:鲂鱼即鳊鱼。赪,浅红色。²¹江鸥、野雉:古人有“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的说法。²²湛卢:宝剑名,此剑本吴国所有,后为楚昭王所得,风胡子说:“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去国。”²³艅艎: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人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²⁴被发:野蛮部族的标志。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见一些人披头散发祭于野,认为这很失礼,说:过不了一百年,这儿将会变成野蛮戎人的地方。后来,秦、晋果然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川。
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縻。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柯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枝。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
彼奸逆¹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²有鲸有鲵³,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¹⁰。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柯¹¹于大夏,识鸟卵¹²于条枝¹³。豺牙密厉,虺¹⁴毒潜吹¹⁵。轻九鼎¹⁶而欲问,闻三川¹⁷而遂窥。
译文:奸逆侯景嚣张狂妄,目中无人,见风使舵,无信无义。大害就像鲸鲵,小害就像枭獍。凭他牛羊一样的一身蛮力,放纵他卑贱狡猾的野性;不是玉烛能调教得成的,也不是璇玑能纠正得了的。正值这边天下太平,梁朝想对外扩张势力。朝廷竟然用侯景进献的琉璃杯饮酒,观赏他进献的虎豹之皮。豺狼悄悄磨砺自己的牙齿,虺蛇在汇聚自己的毒液。侯景轻视九鼎,想着篡权夺位。
注释:¹彼奸逆:指侯景反复无常,不断叛变其主。奸逆:侯景,本为北魏军吏,后投东魏,又降西魏,再降梁,也因此称之为游魂放命。²大则:这是在说侯景本性凶残,大则像鲸鲵一样蚕食诸国,小则如枭獍一样连同类都会残害。³鲸、鲵:喻其有吞食弱小之性也。⁴枭:食母之恶鸟。⁵獍(jìng):食母之恶兽。⁶牛羊之力、水草之性:指北方游牧民族食养牛、马、羊,逐水草而居。⁷玉烛:见《尔雅》:“四时调谓之玉烛。”⁸璇玑:古代观察天文的仪器。⁹羁:络马的笼头。¹⁰縻:系牛缰绳。¹¹胡柯:出自古西域鄯善国。¹²鸟卵:即鸵鸟卵。¹³大夏、条枝:均为西域古国。¹⁴虺:毒蛇。¹⁵潜吹:暗中放毒。¹⁶九鼎:周有九鼎,乃三代以来天子权力的象征。¹⁷三川:战国时秦武王尝言欲坐车通三川。三川指当时周室的伊水、洛水、黄河流域。
始则王子召戎,奸臣介胄。既官政而离逷,遂师言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
始则王子召戎,奸臣介胄¹。既官政而离逷²,遂师言³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¹⁰龙吟,东陵¹¹麟斗。
译文:开始是皇子萧正德勾结侯景作乱,朝廷又让内奸掌握军权。萧正德当政又被赶下台,随后传言不密事情败露。侯景是个贼配军,是侥幸没被关进大牢的山头草寇,得势的狄泉苍鸟,横江的困兽。地上石鼓鸣响,天上太白星进入昴宿,皇宫禁地之内,竟出现龙吟麟斗。
注释:¹奸臣介胄:指朝廷不知萧正德奸心,反而还任命他为平北将军去拒阻叛军。²逷:远。³师言:是说泄漏军机。⁴廷尉:掌刑狱之官。⁵逋囚:逃犯。此指侯景,侯景得罪东魏所以才奔梁的。⁶穷寇:指侯景降梁后,与东魏作战时,兵败涡阳,故称为穷寇。⁷狄泉之苍鸟:晋永嘉间,在周狄泉盟会的地方发生地陷,而后有一苍一白两鹅出现,苍者飞去,有人说那是胡人的象征,后来出了刘渊之乱,果然是胡人得势。此处以刘渊喻侯景。⁸横江:在今安徽之和县东南。侯景兵败涡阳之后,曾退袭寿春而据之,后又从寿阳发兵攻粱。石鼓鸣山,有兵乱则石鼓鸣。⁹金精:即太白星。¹⁰北阙:代指梁朝帝都。梁普通五年,传说有龙斗于曲阿王陂。¹¹东陵:梁皇室的陵墓建陵。据说陵口的石辟邪起舞,墓道中还有大蛇在格斗。
尔乃桀黠构扇,冯陵畿甸。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两观当戟,千门受箭;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官守无奔问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战。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
尔乃桀黠¹构扇²,冯陵³畿甸。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天子履端¹⁰废朝¹¹,单于¹²长围¹³高宴。两观¹⁴当戟,千门受箭;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竟遭夏台之祸¹⁵,终视尧城之变¹⁶。官守无奔问之人,干¹⁷¹⁸非平戎之战。陶侃¹⁹空争米船,顾荣²⁰虚摇羽扇。
译文:这些凶残狡黠狂妄嚣张之人,蹂躏了整个都城。他们像股来自狼望的阴云惨雾笼罩着都城,又像起自卢山的沙尘浊流弥漫了江南;用着梁朝的粮饷兵器,竟打到梁朝都城来闹事。叛军包围了京城,天子不能上朝议政,守城将士在楼门观抵挡长戟,承受如蝗之箭。最终天子被困台城,惨遭杀害,没有官守奔问,武器成为摆设。就算陶侃、顾荣再生也只能望洋兴叹。
注释:¹桀黠:凶狠狡黠之人。²构扇:发动叛乱。³冯陵:仗势欺人。⁴畿甸,京都附近方圆五百里。⁵狼望、卢山:都是匈奴地名。⁶黄图:畿辅,王朝建都之处。⁷赤县:战国时邹衍称天下有九州,中国处赤县神州。⁸青袍二句:指侯景的军队。大同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侯景于是有意乘白马,青丝为辔。后侯景围台城,部将皆穿着梁赏的青布做的袍子。⁹天子:即梁武帝。¹⁰履端:正月的意思。¹¹废朝:不再上朝。¹²单于:即侯景。¹³长围:指侯景在台城外筑起的包围工事。¹⁴两观:宫门的双阙。¹⁵夏台之祸:夏台在今河南巩县西南,桀囚汤于夏台。¹⁶尧城之变:据说尧德衰,被舜囚于小城阳,俗谚将之称为“囚尧城”。¹⁷干:盾。¹⁸戚:斧。¹⁹陶侃:东晋名臣,苏峻反时,陶侃借军粮给温峤,助其平定叛乱。²⁰顾荣:晋陈敏反,顾荣手挥白羽扇临阵平叛,叛军溃散。梁虽也有如陶、顾之将,却于事无补。
将军死绥,路绝长围。烽随星落,书逐鸢飞。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猛士婴城,谋臣卷舌。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
将军死绥¹,路绝长围²。烽³随星落,书逐鸢飞。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猛士婴城,谋臣卷舌。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
译文:将军战死沙场,解不开台城之围。内外消息断绝,城内物资匮乏,人心惶惶,斗志丧失。援军四分五裂,战旗低垂,旷野上车辙凌乱,战马失去主人而徘徊。虽有猛士环城巡视,谋臣却已无计可施。援军虽多,像王莽军队一样完全得不到发挥,五郡三州,皇家父子兄弟悲哀离别。
注释:¹绥:退却。²长围:叛军筑长围,以绝内外。³烽:告急的烽火。⁴鸢:风筝。梁武帝被困台城,将告急书信系于风筝,但侯景发现后即射落。⁵婴城:闭城自守。⁶卷舌:缄口不言。⁷昆阳二句:比喻叛军攻城猛急,双方接斗酣烈。⁸五郡:当指湘东、邵陵、武陵、庐陵、南康五郡,为梁宗室分封之地。⁹三州:湘东王在荆州,武陵王在益州,邵陵王在郢州,此三王为武帝亲子。
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敌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护军¹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²,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敌人³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译文:护军韦粲忠心无畏,慷慨死节;三代都是将领,到此终结。济阳江家三兄弟军阶不高,但忠义可嘉。他们为主上英勇赴死,留得身后名声;叛军归还他们的遗体,三军悲声大作。尚书羊侃善用计谋,负责台城建康防卫,能抵御云梯地道等攻城招数,有齐将田单守城的手段,可惜他忽然病逝,梁朝大势已去也。
注释:¹护军:指韦粲,与侯景战,战死后封护军将军。其祖父、父亲都是将官,故下文说“三世为将”。原作“二世”,据吴兆宜注《庾开府集笺注》改。²济阳忠壮:指济阳人江子一,其弟子四、子五。台城被围,江子一兄弟三人率百余人出战,江子一兄弟身先士卒,皆力战死。³敌人:或作“狄人”,指侯景。⁴归元:指叛军送还江子一的遗体。元,头颅。⁵尚书:指都官尚书羊侃,负责都督城内诸军事,守御有方,病死后,台城遂陷落。⁶齐将:指战国时齐国的将领田单。乐毅帅燕兵破齐,诸城皆下,唯田单死守即墨城。⁷闭壁:守城。⁸燕师:十六国时,后燕慕容垂攻北魏,中途卧病,筑燕昌城而还。⁹人之云亡:意为忠诚贤良之人都逃亡,国家将遭受灾难。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实总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功业夭枉,身名埋没。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沾渍锋镝,脂膏原野。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¹。实总元戎²,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³。功业夭枉,身名埋没。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沾渍,脂膏原野¹⁰。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¹¹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¹²而亡戟,临横江¹³而弃马。崩于钜鹿¹⁴之沙,碎于长平¹⁵之瓦。
译文:柳仲礼胆气豪壮,勇武过人,统领各路援军,身先士卒。经过激烈的厮杀,最终头盔掉落被敌兵捡去,马窟填满了阵亡战士的尸体。他也受了重伤,伤势多次反复,没能解救得了台城之围。那些投靠叛军的奴才,狗仗人势,欺压百姓,无数血肉之躯倒在锋镝之下,鲜血流满了广袤的原野。梁军弱叛军强,城池孤立士气低沉。在凄清寒冷的冬夜里,守城士兵们饥寒交迫,听到胡笳声而情不自禁涌出伤心之泪。孙策占领神亭曾丢失铁戟,也曾在横江附近被冷箭所伤弃马而还。梁军就像巨鹿战场上的秦军、长平战场上的赵军一样惨败。
注释:¹咆勃:怒貌。²元戎:主帅。通中:指很严重的伤势。³刮骨:关羽中毒箭之后,华佗为之刮骨去毒,保住了手臂。⁴隼:鹰。⁵鷃:小鸟。⁶虎威狐假:即狐假虎威,见《战国策·楚策》。⁷渍:血渍。⁸锋:戈戟刃。⁹镝:箭镞。¹⁰脂膏原野:指伤亡无数,血流遍野。脂膏:亦指血液,此处用作动词。¹¹鹤唳:鹤的鸣叫声。¹²神亭:地名,三国时孙策战太史慈于神亭,太史慈之戟被夺,亦夺孙策的兜鍪。¹³横江:地名,孙策在横江与刘繇战,为流矢中股,弃马而逃。¹⁴钜鹿:地名。项羽曾在此与秦主力决战,秦军土崩瓦解。¹⁵长平:地名。战国时,秦将白起在此大战赵国军队,赵军数十万降秦。
于是桂林颠覆,长洲麋鹿。溃溃沸腾,茫茫墋黩。天地离阻,神人惨酷。晋郑靡依,鲁卫不睦。竞动天关,争回地轴。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于是桂林¹颠覆,长洲²麋鹿。溃溃沸腾,茫茫墋黩³。天地离阻,神人惨酷。晋郑靡依,鲁卫不睦。竞动天关,争回地轴。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译文:于是桂林长洲等皇城宫苑被叛军劫掠一空,只剩下鸟兽出没其间。到处都是悬浮着的污血浊泪,混乱垃圾。原来万人景仰的梁武帝竟沦为阶下囚,没有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服侍,命运转换真有天地之别啊。当年周平王东迁避戎主要依靠同宗晋文侯、郑武公的帮助护卫,而这时梁朝几个王子离心离德互相倾轧。当年赵武灵王和楚成王,青年时期都是英明睿智功业卓著,但晚年没处理好家庭关系,很悲惨地死于儿子之手,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像齐庄公被杀后,丧车停在远离祖庙的地方;像齐闵王遭淖齿杀害后,被抽了筋悬于东庙。国家陷于叛国的阴谋而灭亡,臣子只能效法申包胥作秦庭之哭。
注释:¹桂林:三国时吴国有桂林苑。²长洲:吴王阖闾游猎之苑,在今江苏苏州。³墋(chěn)黩:昏暗。⁴天关:星名。⁵讵:何,岂。⁶车侧郭门:春秋时,崔杼杀齐庄公,草草葬庄公于北郭。车:丧车。筋悬庙屋:战国时淖齿杀死齐闵王后,抽了他的筋,悬于东庙。⁷曹社之谋:春秋时,有一曹国人梦见一群人立于社宫谋划灭曹之事,后来曹果然被宋所灭。⁸秦庭之哭:指楚申包胥到秦国哭求救兵之事。这里是说自己有赴江陵乞援之志。当时湘东王驻守江陵。
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逢鄂坂之讥嫌,值耏门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沉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
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逢鄂¹坂之讥嫌²,值耏门³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沉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落帆黄鹤之浦¹⁰,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¹¹
译文:我伪造过关文书冒充出使的人才通过叛军的关卡,在路上遇到各种猜疑与盘查,在陆路上乘白马赶青骡前进不了,只能乘船走水路投奔江陵。在路上遇到叛军沿江而上袭郢州,排出青龙飞燕似的舰阵船楼。梁朝派出大将王僧辩、胡僧佑抵挡叛军。叛军火舰攻城,风向不对反烧自己,船舰着箭而偏斜,又恢复平衡而逃走。很多人翻船溺死,叛军将领被擒。我乘坐的小船为了躲避战事,经常在江边找地方停泊,到了湘汉分野之处的江陵,仍眷顾旧国故乡。
注释:¹鄂:指武昌。²讥嫌:盘查与猜疑。³耏门:春秋时宋人耏班立了战功,宋君赐他在一个城门口设卡收税的权力,此门便称为耏门。⁴锯牙、钩爪:指侯景的部众。⁵船楼:即楼船。⁶张辽:三国时曹操大将,孙权攻合肥十馀日,张辽坚守,败退孙权,曹操拜为征东将军。时王僧辩亦为征东将军。⁷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伐吴,王浚率军由水路沿长江而下。王僧辩与侯景军对峙,胡僧佑率军由水路增援。⁸黄盖:三国时东吴大将,赤壁之战中中流矢堕水,吴军士救起后不知其为黄盖,置于厕床中,黄盖大呼韩当,韩当听出了他的声音,黄盖乃得救。⁹杜侯:三国魏仆射杜畿,监造御船,试行时翻船,溺死。侯景主帅任约、大将宋子仙、丁和等均在此战中或遭擒,或战死。¹⁰黄鹤之浦:湖北武昌县西南。鹦鹉之洲,在武昌县西南江中。¹¹斗、牛:二星宿名,古人以地上的扬州与之对应,建业属扬州。
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雷池栅浦,鹊陵焚戍。旅舍无烟,巢禽无树。谓荆衡之杞梓,庶江汉之可恃。淮海维扬,三千馀里。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本不达于危行,又无情于禄仕。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
若乃阴陵¹失路,钓台²斜趣³。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雷池栅浦,鹊陵焚戍。旅舍无烟,巢禽无树。谓荆衡之杞梓,庶江汉之可恃。淮海维扬,三千馀里。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¹⁰而渡水。届于七泽¹¹,滨于十死。嗟天保¹²之未定,见殷忧¹³之方始。本不达于危行,又无情于禄仕。谬掌卫于中军,滥尸¹⁴丞于御史。
译文:就像项羽在阴陵迷路,有船在乌江而不能渡。只见江河里插满了栅栏,工事里冒着黑烟。战乱中村镇里难觅人踪,人们找不到栖身之处而流离失所。但坚信江陵雄兵能够扫荡妖氛,澄清寰宇。走过淮海地区,绕了三千余里。像伍子胥逃亡在溧阳要饭一样慌不择路,我被船夫藏进芦苇荡才躲过追兵。闯过多条大江河,濒临绝境十多次。到达江陵又感叹上天保佑尚未定,忧心忡忡。自己本性不适应官场的礼仪,且并不热衷于仕途。先是担任御史中丞,后来又任右卫将军。
注释:¹阴陵:地名,今安徽定远县西北,项羽垓下突围后曾迷途于此。²钓台:在今武汉长江边。³趣:通“趋”。⁴赤壁:曹操兵败之处。舣乌江而不渡,项羽兵败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而待,项羽不渡,自刎而死。⁵舣:将船停靠岸边。⁶雷池、鹊陵:地名,均在今安徽境内。⁷栅浦,江边浦口的防御工事。⁸谓荆衡二句:作者认为梁朝诸王中唯有湘东王可望靖乱中兴。荆衡,荆州、衡阳,湘东王驻地。杞梓,皆为产于荆衡的美材良木,此处以之比湘东王。⁹漂渚:妇女们漂洗衣物的江滩。汉韩信曾寄食于漂母十余日。¹⁰芦中:春秋时伍子胥逃离楚国之时,为避追兵,曾藏于芦苇丛中。¹¹七泽:古代楚国有云梦等七泽。¹²天保:上苍之保佑。¹³殷忧:深深的忧虑。¹⁴谬掌、滥尸:是说自己才力不能胜任。
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入欹斜之小径,掩蓬藋之荒扉。就汀洲之杜若,待芦苇之单衣。
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¹。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²。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³。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入欹斜之小径,掩蓬藋之荒扉。就汀洲之杜若,待芦苇之单衣
译文:像司马迁一样,我在江陵接受父亲的临终遗训。我几代祖先都德行无亏问心无愧,而到我被迫事周祖德开始衰落。只能在凄风苦雨的夜晚抚琴而歌,用乐声追忆逝去的亲人。走入弯曲的小道,关上野草中的柴扉。在滚滚浊流中要像屈原那样洁身自好,不能像诸葛恪那样锋芒毕露。
注释:¹信生世二句:指父亲庾肩吾卒于江陵。龙门,是司马迁的诞生地,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辞亲,送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留滞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赶回,与父亲相见。²奉立身二句:司马谈临终,嘱司马迁继承太史之任后,完成其著史之愿。³昔三世二句:指先世之德到自己而衰落。三世、七叶,均言代代相传。⁴泣风雨二句:这是庾信在思亲。⁵就汀洲二句:指当时自己在湘东王的猜忌下,忧谗待死的心境。杜若,香草。
于是西楚霸王,剑及繁阳。鏖兵金匮,校战玉堂。苍鹰赤雀,铁舳牙樯。沉白马而誓众,负黄龙而渡江,海潮迎舰,江萍送王。戎军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诸侯则郑伯前驱,盟主则荀罃暮至。剖巢熏穴,奔魑走魅。埋长狄于驹门,斩蚩尤于中冀。燃腹为灯,饮头为器。直虹贯垒,长星属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于是西楚霸王¹,剑及繁阳²。鏖兵金匮,校战玉堂³。苍鹰赤雀,铁舳牙樯。沉白马而誓众,负黄龙而渡江,海潮迎舰,江萍送王。戎军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诸侯则郑伯前驱,盟主则荀罃暮至。剖巢熏穴,奔魑走魅¹⁰。埋长狄于驹门,斩蚩尤于中冀¹¹。燃腹为灯,饮头为器¹²。直虹¹³贯垒,长星¹⁴属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¹⁵
译文:此时西楚霸王萧绎,剑指繁阳恶鬼侯景,梁军选择金匮玉堂这样的吉日出兵作战,江陵水军舰队豪华气派。举行气壮山河的誓师大会,大军乘船渡江时战船似有黄龙托负,海潮迎舰队,江萍送霸王。军队在石城驻扎,船舰在淮泗停泊。陈霸先像郑伯一样前驱,王僧辩像荀罃那样晚到,两路合击叛军,攻破敌军巢穴。叛军树倒猢狲散,四处逃窜。像在驹门埋长狄人,在中冀斩蚩尤那样,贼酋被燃腹作为油灯,漆头作为饮器。侯景这个丧门星终于落地。可惜昔日繁华的都城变为一片废墟,狐兔鸟兽出没,百姓死伤累累,活着也是流离失所,心力交瘁。
注释:¹西楚霸王: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这里指湘东王,后进位为梁元帝,其时尚未正式即位。²繁阳:楚地名,在今河南新蔡县北。³鏖兵二句:指湘东王亲自指挥作战。金匮、玉堂,帝王藏丹书铁券符命公文的地方。⁴苍鹰、赤雀、铁舳、牙樯:皆为王僧辩、陈霸先部队中的战舰名。⁵沉白马:古时盟誓以白马作牺牲,在此指讨伐侯景的誓师仪式。⁶负黄龙:传说大禹南巡,有黄龙负舟渡江。⁷江萍:楚昭王渡江,得物圆而赤,大如斗,以问孔子,孔子说是萍实,惟霸者能得之。此指出师顺利。⁸戎军二句:指陈霸先、王僧辩两路大军共攻侯景。陈霸先屯兵石头城西筑栅,王僧辩乘潮督水军战船入淮泗以攻打侯景。石城,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淮泗,秦淮河。⁹诸侯二句:指梁朝各路征讨侯景的人马先后到达。郑伯前驱,诸侯赴楚灵王之盟会,郑伯是第一个到盟会之地的。荀罃暮至,诸侯伐郑,齐、宋先至,晋大夫荀罃天黑了才到,其时晋为盟主。¹⁰剖巢二句:指侯景叛军接战失利后纷纷出逃。魑,山神,兽形。魅,怪物。¹¹埋长狄二句:指侯景在奔逃途中被杀。埋长狄,鲁文公十一年,鲁败狄,获长狄侨如,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斩蚩尤,传说黄帝戮蚩尤于中冀之野。¹²燃腹二句:指梁朝君民以凌辱侯景尸体发泄对他的刻骨仇恨。燃腹为灯,董卓被诛后,尸陈于市,守尸者在他腹部点燃了火,其腹部的脂肪竟燃烧达旦。饮头为器,赵襄子恨智伯荀瑶,杀了他们以后,竟用他们的头颅来作饮酒的器皿。¹³直虹:为流血之象。¹⁴长星:将星。长星属地,将亡主将。¹⁵昔之四句:哀伤侯景之乱后的凋残景象。黄旗紫气,即金陵王气。殄瘁,殄,尽。瘁,衰亡。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更不遇于浮丘,遂无言于师旷。以爱子而托人,知西陵而谁望?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
西瞻博望¹,北临玄圃²,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³,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更不遇于浮丘,遂无言于师旷。以爱子而托人,知西陵而谁望?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¹⁰
译文:看那博望苑、玄圃这些东宫花园里,月榭上月光如水,风台上清风送音,曲池波纹淡淡,松柏又添年轮。想那皇宫内兵马进驻,倚弓系马,仁寿殿明镜白白悬挂,爱书的皇帝连书都没得陪葬。太子立德立言,谋略过人,谦恭有礼,声音超出言辞之意,道行高于河上公。只是没有仙翁浮丘公指路,也没有跟乐师师旷论道。危难时把爱子托付别人,哪管得了死后谁能去西陵祭拜?并不是没有愿意献身的忠勇之士,无奈叛徒顽匪还掌握着天子兵权。
注释:¹博望:山名,也叫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²玄圃:苑名,梁简文帝曾于玄圃苑中述梁武帝所作的《五经讲疏》,听者倾朝野。³玉女窗扉:此指刻有仙女的做工精巧的窗扇。⁴凤皇楼:晋宫阙名。此处指华贵的宫殿。⁵仁寿之镜:晋仁寿殿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多,宽三尺二寸。⁶茂陵:汉武帝陵墓,《汉武帝内传》载其崩时,遗诏以杂书三十余卷随敛。汉武帝好方术,以此指梁武帝佞佛。⁷若夫四句:赞美梁简文帝萧纲的学识品德。萧纲为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死后被梁武帝立为太子。侯景攻陷台城,逼死梁武帝后,立萧纲为帝。谟明,谋无不明。寅亮,崇敬而信奉。系表,世俗表象。河上,指注《老子》的河上公,汉人,不知其姓名,因住黄河之滨,故称之为河上公。⁸更不二句:伤叹简文帝的命运,既不遇浮丘引之登仙,在位二年,受制于人,终被侯景所杀。浮丘,古仙人,接周王子晋上嵩山。师旷,晋乐师。⁹以爱子二句:指台城陷落后,萧纲将幼子托付给湘东王。¹⁰非无二句:指南康王会理等人计划在侯景外出时举事,被发觉后全部遇害。简文帝亦被杀。云台之仗,云台仗本为天子兵权的象征。贼臣王伟在侯景外出之际却掌握着云台之仗,以至简文帝反受其害。原作“灵台之仗”,据吴兆宜注《庾开府集笺注》改。
司徒之表里经纶,狐偃之惟王实勤。横琱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平吴之功,壮于杜元凯;王室是赖,深于温太真。始则地名全节,终则山称枉人。南阳校书,去之已远;上蔡逐猎,知之何晚?镇北之负誉矜前,风飙凛然。水神遭箭,山灵见鞭。是以蛰熊伤马,浮蛟没船。才子并命,俱非百年。
司徒¹之表里经纶²,狐偃³之惟王实勤。横琱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平吴之功,壮于杜元凯;王室是赖,深于温太真。始则地名全节,终则山称枉人。南阳校书,去之已远¹⁰;上蔡逐猎,知之何晚¹¹?镇北¹²之负誉矜前,风飙凛然。水神遭箭,山灵见鞭¹³。是以蛰熊伤马¹⁴,浮蛟没船¹⁵。才子并命,俱非百年。
译文:王司徒风度儒雅,光明磊落,好比狐偃劝晋文公勤王,横刀立马,击鼓催军掩杀叛匪。平叛的功劳,强于杜元凯;王室的砥柱,深于温太真。为人做事就像全节那个地名,可惜结局像枉人那个山名。像文种被勾践所杀,像李斯父子一同被戮。萧纶大败侯景,甚有声望,以前曾用箭射水神,用鞭抽山灵,因此山熊咬他的战马,风浪掀翻他的船只。梁武帝八个儿子虽有帝王之尊,但时运寿命却都不强。
注释:¹司徒:指讨伐侯景的大将王僧辩,侯景之乱定后,梁元帝即位,以功进司徒。²表里经纶:筹划治理朝廷内外大事。³狐偃:晋大夫。此处把王僧辩的军队比作狐偃的勤王之师。⁴琱(diāo)戈:雕有纹饰的戈。此处横琱戈者喻湘东王,霸主指侯景。⁵执金鼓:这里用以比王僧辩讨伐侯景。鼓,原作鞭,据吴注本改。⁶杜元凯:西晋的杜预,平吴有功。⁷温太真:指东晋的温峤,平王敦与苏峻之乱有功。⁸全节:地名,又称全鸠里,在今河南,汉武帝戾太子死于此。⁹枉人:山名,据说纣杀比干于此山,因而得名。¹⁰南阳二句:惋惜王僧辩被陈霸先所杀。¹¹上蔡二句:指王僧辩如李斯那样,与其子同时被戮。¹²镇北:指邵陵王萧纶,纶曾为扬州刺史,扬州在北,故云镇北。太清二年,萧纶率军援台城,在京口钟山一带大败侯景军队,一时甚有声望,故曰负誉矜前。¹³水神二句:指邵陵王纶少时险躁,不为山川之灵所佑,而最终为侯景所败。水神遭箭,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因而派人射杀象征海神的大鱼。山灵见鞭,秦始皇欲渡海观日之所出,有神人鞭石入海,石皆流血。¹⁴蛰熊伤马:萧纶率兵援台城,至钟山,有伏熊咬伤他的坐骑。蛰,伏、藏。¹⁵浮蛟没船:萧纶的兵船没于江中。
中宗之夷凶靖乱,大雪冤耻,去代邸而承基,迁唐郊而纂祀。反旧章于司隶,归馀风于正始。沈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己。天下之事没焉,诸侯之心摇矣。既而齐交北绝,秦患西起。况背关而怀楚,异端委而开吴。驱绿林之散卒,拒骊山之叛徒。营军梁溠,蒐乘巴渝。问诸淫昏之鬼,求诸厌劾之符。荆门遭廪延之戮,夏口滥逵泉之诛。蔑因亲以致爱,忍和乐于弯弧。既无谋于肉食,非所望于论都。未深思于五难,先自擅于三端。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但坐观于时变,本无情于急难。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其怨则黩,其盟则寒。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况以沴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朝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亡吴之岁既穷,入郢之年斯尽。
中宗¹之夷凶靖乱,大雪冤耻,去代邸²而承基,迁唐郊³而纂祀。反旧章于司隶,归馀风于正始。沈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己。天下之事没焉,诸侯之心摇矣。既而齐交北绝,秦患西起。况背关而怀楚,异端委而开吴。驱绿林之散卒,拒骊山之叛徒。营军梁溠,蒐乘巴渝¹⁰。问诸淫昏之鬼,求诸厌劾之符¹¹。荆门遭廪延之戮¹²,夏口滥逵泉之诛¹³。蔑因亲以致爱,忍和乐于弯弧¹⁴。既无谋于肉食,非所望于论都¹⁵。未深思于五难,先自擅于三端¹⁶。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¹⁷。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但坐观于时变,本无情于急难¹⁸。地惟黑子,城犹弹丸¹⁹。其怨则黩,其盟则寒²⁰。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²¹。况以沴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朝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²²。亡吴之岁既穷,入郢之年斯尽²³
译文:梁元帝消灭凶魔平定叛乱,洗雪耻辱,离开府邸去继承兄长之位。登基伊始,恢复梁朝旧制威严,矫正涣散颓败的官风民风。但为人猜忌刻薄,文过饰非,弄得人人自危,导致社会基础动摇不定,宏伟蓝图成了废纸一张。西有西魏,北有北齐,外交上陷于困境。又像项羽那样贪恋故土偏居一隅,而不能像泰伯那样勇于开创新局面。家族内乱愈演愈烈,闹得一塌糊涂,大臣们对于朝政也没什么好主张,定都江陵也被证明选择错误。对于五难没有深入思虑,先自擅其能,登危险之地阳城去避险,躺在砥柱之上求平安,言语尖酸刻薄,心胸狭隘,薄情寡恩,起初朝廷危难无动于衷,居然坐观成败。江陵偏于一隅,本是弹丸之地。当时百姓怨声载道,盟友也感到心寒。难道精卫真能填海,愚公真能移山?而白天沴气漂浮,晚上妖精到处晃荡,赤乌云团围绕太阳飞动三天,轸宿内出现了浓厚的苍云。就像越灭吴、秦破郢,西魏军最终攻破了梁国。
注释:¹中宗:指梁元帝萧绎,庙号世祖,以其启中兴之业,故称中宗。²代邸:汉文帝的府邸。汉文帝即位前为代王。周勃、陈平等灭诸吕,将其迎入长安继天子之位。³唐郊:尧先封为唐侯,后来才由其异母兄禅位而为天子。这两句都是比梁元帝之继位乃兄弟相承。⁴反:通“返”。⁵司隶:指汉光武帝。⁶沈猜四句:指梁元帝猜忌之心颇重,称帝后更逞其所欲,毁害臣下,故其臣亦有离心二意,政权不稳。⁷既而二句:指刚刚中兴的梁面临着很严重的外患。齐交北绝,当时东魏已为北齐所代,梁与北齐屡有争战。秦患,指西魏的势力。⁸况背观二句: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仍然留驻江陵,而不回建业。背关、怀楚:项羽入关后,怀恋故乡,故离开关中而回到西楚,以致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端委,礼服。⁹驱绿林二句:指梁元帝用侯景旧部抗击来攻江陵的武陵王萧纪。绿林,西汉末,王凤等在湖北当阳起兵讨王莽,称绿林军。骊山之叛徒,秦末英布戍骊山,骊山有戍徒十数万,英布率他们归项羽,后又归汉。¹⁰营军二句:指梁元帝提拔侯景旧将任约等于狱中,命其领兵西上,攻伐武陵王。溠,水名,在湖北随县西北。梁,架桥。蒐,检阅。乘,兵车。巴、渝,均为蜀地。¹¹问诸二句:指梁元帝听说武陵王萧纪来犯,就让方士画版萧纪像,亲自钉画像中的肢体,希望以此压制萧纪。¹²荆门句:指梁元帝在荆门杀了弟弟武陵王萧纪。廪延,春秋郑邑。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恃母之宠,扩大势力,将袭郑,郑庄公命人讨伐。¹³夏口句:指梁元帝攻其兄邵陵王萧纶,致使萧纶为魏人所杀。大宝二年,邵陵王萧纶至夏口,承制百官。梁元帝遣王僧辩帅舟师逼之,僧辩据郢州,纶为西魏所害。逵泉之诛,春秋时鲁国的成季用毒酒将其兄杀于逵泉。¹⁴蔑因亲二句:指梁元帝没有孝悌之心,兄弟之间不能和乐反,而互相伤害。蔑,没有、不能。因亲以教爱,孝悌之道。弯弧,弯弓。¹⁵既无谋二句:指梁元帝身边多楚人,希望留在江陵,没有人劝其还都建业。¹⁶三端:一作二端,梁元帝常自比诸葛亮、桓温,是为二端。¹⁷登阳城二句:指梁元帝安于荆楚,就象临至险之地以避险,卧于不安之地以求安。阳城,山名。砥柱,山名,形若柱。¹⁸既言多四句:指梁元帝为人忌克残忍,当各路援军讨伐侯景时他只是坐观时变,而无父子相救之情、兄弟急难之义。形残,梁元帝曾因患眼病而盲一目。¹⁹地惟二句:形容梁元帝所处江陵之小。时江陵户籍不足三万。²⁰其怨二句:指梁元帝交邻无道,故引起魏兵的进犯。黩,进犯。²¹岂冤禽二句:指梁元帝以荆州小国,构衅兄弟,结怨强邻,就像精卫欲填海、愚公欲移山那样不自量力。²²况以四句:指梁元帝即位以来,灾异迭现,梁运将终。沴(lì)气,恶气,灾气。妖精,指流星。赤鸟夹日、苍云围轸,均是君主将要及祸的异象。轸,星宿名。²³亡吴之岁、入郢之年:春秋时吴灭越,不到四十年,越又灭吴;吴亦曾攻入楚国的郢都,这两次战争的时间,全都应验了预言,此处借以说明梁朝覆灭的结果亦仿佛是天意的必然。
周含郑怒,楚结秦冤。有南风之不竞,值西邻之责言。俄而梯冲乱舞,冀马云屯。俴秦车于畅毂,沓汉鼓于雷门。下陈仓而连弩,渡临晋而横船。虽复楚有七泽,人称三户;箭不丽于六麋,雷无惊于九虎。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下江余城,长林故营。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章曼支以毂走,宫之奇以族行。河无冰而马渡,关未晓而鸡鸣。忠臣解骨,君子吞声。章华望祭之所,云梦伪游之地。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穽折拉,鹰鹯批㩌。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
周含郑怒,楚结秦冤¹。有南风²之不竞,值西邻之责言³。俄而梯冲乱舞,冀马云屯。俴秦车于畅毂,沓汉鼓于雷门。下陈仓而连弩,渡临晋¹⁰而横船。虽复楚有七泽,人称三户;箭不丽于六麋,雷无惊于九虎¹¹。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¹²。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¹³。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¹⁴。下江余城,长林故营。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¹⁵。章曼支以毂走,宫之奇以族行¹⁶。河无冰¹⁷而马渡,关未晓¹⁸而鸡鸣。忠臣解骨¹⁹,君子吞声。章华²⁰望祭之所,云梦²¹伪游之地。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穽折拉,鹰鹯²²²³²⁴。冤霜²⁵夏零,愤泉²⁶秋沸²⁷。城崩杞妇²⁸之哭,竹染湘妃之泪²⁹
译文:就如周郑交恶,秦楚结怨,梁元帝众叛亲离,士气不振。梁有可败之道,西魏入侵也属必然。西魏兵强势盛,强大战车进攻城门。虽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梁军兵力单薄,箭射不退敌人,气势也镇不住敌军。这之前我离国使北,辞别洞庭湖和涔阳浦。当时大火烧了旗帜,出现贞风害蛊现象,全部烧掉十多万藏书,在石柱上折断龙纹宝剑,中兴大业灰飞烟灭。再回首下江长林,看看旧日城防,可是已不见烧牛之兵。国破之时,人们就像章曼支、宫之奇那样纷纷逃离,河未结冰就要渡马,天色未亮就要过关。忠臣粉身碎骨,君子忍气吞声。章华宫就在望祭之所云梦那伪游之地。将士被杀被俘,百姓遭受屠戮,犹如鸟雀被猛禽追杀。盛夏下霜雪,秋泉出沸水,杞妇痛哭,湘妃流泪。
注释:¹周含二句:用春秋时周郑交恶,与战国时秦楚结怨之旧典,喻元帝与诸兄弟交恶,与邻邦结怨,导致了西魏对江陵的进犯。²南风:这里指梁军士气不振。³西邻之责言:春秋时晋献公嫁伯姬于秦时卜筮问卦,后晋惠公与秦交战果然被俘。这里指梁有可败之道,西魏乘虚而入亦是必然。⁴俄而二句:指西魏兵势强盛。⁵俴(jiàn):浅。⁶畅毂:一种车轴较长的战车。⁷沓:重击。⁸雷门:会稽城门。传说门有大鼓,击之,声闻洛阳。⁹陈仓:诸葛亮伐魏,围陈仓,用可以连续发箭的弓作战。¹⁰临晋:关名。韩信攻魏,在临晋关布疑兵佯作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袭安邑。抄小路直捣魏王豹之住所,将其捕获。¹¹虽复四句:指江陵防守薄弱,不足以抵挡西魏军队。七泽,楚地湖泊,云梦泽是其中之一。¹²辞洞庭二句:指自己在西魏破江陵之前,离开了江陵。涔阳,楚都郢附近的江浦。¹³炽火二句:炽火、焚旗,进军不利之兆。贞风、害蛊,君主被俘之兆。¹⁴乃使二句:江陵将失守,梁元帝尽焚古今图书十余万卷,乘马出门降魏,抽剑击门扇说:“萧世诚一至此乎!”(事见《南史·元帝纪》)玉轴:卷轴的美称,借指珍美的图书字画。龙文,宝剑名。¹⁵下江四句:指下江、长林本可固守,然而梁无良将驻守,所以见败。下江、长林:地名。指江陵至湖北荆门一带。汉时的下江与晋时的长林,在梁朝都属武宁郡。武宁失守后,魏军直入江陵。拑马之秣,用木棍拑住马嘴,强行填精饲料而使之肥。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围者拊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拑,同“钳”,这里是说梁毫无作战准备。烧牛之兵,战国齐田单守即墨,取牛千头,披上五彩衣,角上绑有矛枪,把烧着的火把系于牛尾,群牛破城而出,大破燕兵之围。这里是说西魏军队直取武宁,遂入江陵,未遇固守之将如田单者。¹⁶章曼支二句:指江陵败亡之日,很多人人纷纷逃离。章曼支,夷邦仇由国人,即《韩非子》所载之赤章曼枝,“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险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大悦,除道将纳之。”赤章曼枝谏不可,不听,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驰。七月而仇由果亡。宫之奇,春秋时虞国臣子,晋灭虢,借道于虞,宫之奇劝虞君拒绝借道,虞君不听,宫之奇只能率全族离开虞国,晋军灭虢,返程时灭掉了虞。¹⁷河无冰:汉光武帝曾因逃避追击而冬渡滹沱河,因冰未结得很厚,数马沉入冰河,乃强驱马而渡。¹⁸关未晓:孟尝君逃离秦国,过函谷关,天未明,随从学鸡叫而使守关者误开关门,孟尝君方得以脱险。以上四句形容梁人逃难之状。¹⁹解骨:粉身碎骨。²⁰章华:楚灵王所建之宫名。²¹云梦:今湖北南部,韩信为楚王时,汉高祖怀疑他要造反,故用陈平之计,假作欲游云梦,韩信迎谒时,遂将韩信扣留。²²鹯:猛禽。²³批:扑打。²⁴㩌:搏击。²⁵冤霜:战国时邹衍忠于燕惠王,而燕惠王信谗将之下狱,邹衍仰天大哭,正夏天却降霜雪。²⁶愤泉:东汉耿恭守疏勒,围敌绝其水源,守兵渴乏,耿恭向枯井祈祷,泉水涌出。²⁷秋沸:耿恭出泉在秋七月天根水涸时,故以秋沸为异。²⁸杞妇:指杞梁殖之妻。齐庄公袭莒,齐大夫杞梁殖战死,其妻就尸哭于城下,城为之崩。²⁹湘妃之泪:舜帝南巡,死而葬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与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落沾竹,竹文为之斑斑然。以上四句是说江陵百姓无辜遭遇灾难,其冤其愤其痛苦可惊动天地。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水毒秦泾¹,山高赵陉²。十里五里,长亭短亭³。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¹⁰。况复君在交河¹¹,妾在青波¹²。石望夫¹³而逾远,山望子¹⁴而逾多。才人¹⁵之忆代郡¹⁶,公主之去清河¹⁷。栩阳¹⁸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¹⁹。班超生而望返,温序²⁰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²¹
译文:江陵囚徒们被赶往长安,经过秦人投毒的泾河,走过赵国井陉的崇山峻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饿了抓蛰燕等野生动物充饥,晚上跟着萤火微光摸索前行,走到水黑泥青的秦中关上。感到天旋地转,脑子一片空白。淄和渑的差别界限荡然无存,王公贵妇和士卒下人都只剩下生存活命的卑微乞求。秦地大雪纷飞暗如沙尘,冰横江上好似岸边。他们的遭遇远比陆机、王粲的经历惨痛得多,依稀可听见当年陇水的涛声、关山的抽泣。就如汉军在万里之遥的车师国交河城作战,他们的妻子在老家清波的茅屋里艰难度日,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有的成为了望夫石、望子石;又如武臣才人嫁给下人后思忆代郡,清河公主流落民间吃尽苦头。栩扬亭曾写离别赋,临江王也有愁思歌。我也是漂泊异乡,亡命天涯,班超活着盼望返乡,温序死后还思归家,可叹李陵北飞双凫永远离去,苏武的南飞雁也希望成空。
注释:¹水毒秦泾:晋郑伐秦。秦人在泾水上游放毒,使晋郑之兵饮水而死。²赵陉:指赵国的井陉,险要之地。韩信曾以制井陉之险而破赵成安君,擒赵王歇。³长亭短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此处泛指旅途。⁴蛰燕:藏伏避寒的燕子。晋时中原丧乱,饥民掏野鼠与蛰燕的巢穴以觅食。⁵秦中水黑,关上泥青:指被虏的梁人踏上异乡之地。秦中、关上皆西魏之域,今陕西一带。以上八句写江陵百姓在被虏往西魏的路途上历尽艰难苦辛。⁶于时:当时。⁷泮(pàn):溶解,分离。⁸淄渑:二条河的名字。二水异味,合则难辨。此处是说流落异国他乡之梁人,贵贱亦已无辨。⁹雪暗如沙,冰横似岸:指魏破江陵,献俘长安,在冬十二月,冻死者众多。¹⁰逢赴洛四句:指作者在长安遇到被俘之人,莫不伤感思家。陆机,本吴国将门之子,年二十而晋灭吴,后被征至洛阳为官,有《赴洛道中》诗二首。王粲,汉末名士,避乱南奔,依荆州刘表,因怀归而作《登楼赋》。¹¹交河:今新疆吐鲁番有交河故城。¹²青波: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部新蔡县西南。¹³石望夫:见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如人立。俗传云:古者有贞妇,其夫从役远征,饯送此山,立望夫而死,化为石。”¹⁴山望子:见《述异记》:“中山有韩夫人愁思台、望子陵。”¹⁵才人:见《史记·张耳传》,赵王武臣为燕军所获,赵一厮养卒前往燕军营垒,说服燕将,救回武臣,武臣以美人赐厮养卒为妻。¹⁶代郡:古赵郡。¹⁷清河:晋故城名。晋惠帝的女儿清河公主,在洛阳战乱之际,被人掠卖,受尽困苦。¹⁸阳,原作“杨”,据吴注本改。¹⁹武威、金微:均为西部漠北之地区。²⁰温序:东汉太原人,官授护羌校尉,赴任途中为割据势力拘劫,不受辱而自杀,光武帝将其葬于洛阳。其长子梦父曰:“久客思乡里。”遂上疏乞骸骨归葬乡里。²¹李陵二句:以李陵、苏武自比,言独自为魏所拘,求归不得。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拨乱之主忽焉,中兴之宗不祀。伯兮叔兮,同见戮于犹子。荆山鹊飞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梁故丰徙,楚实秦亡。不有所废,其何以昌?有妫之后,将育于姜。输我神器,居为让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¹。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²之内起。拨乱之主忽焉,中兴之宗不祀³。伯兮叔兮,同见戮于犹子。荆山鹊飞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梁故丰徙,楚实秦亡。不有所废,其何以昌?有妫之后,将育于姜。输我神器,居为让王¹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¹¹。用无赖之子弟¹²,举江东而全弃。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¹³。以鹑首¹⁴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译文:江陵陷落是金陵之祸的开始,看起来祸患是外部入侵叛乱所造成,其实主因还是王室的内耗。拨乱反正中兴国家的君主无人祭祀,伯叔一起被侄子杀戮,荆山之玉碎,隋侯之珠死,精英损失殆尽,死难者壮志未酬,阴魂不散,依然在故土上空游荡。大梁迁徙于丰,楚地沦丧于秦,没有梁的覆亡,哪来西魏、北周和南陈的兴盛。就像有妫后代最终取得姜齐那样,夺取了梁朝皇位。天地的生养之德叫施生,圣人的大宝才真正叫地位。起用无赖子弟断送了大好河山,可惜天下一家的盛景因内乱而烟消云散。天帝在酒宴上喝醉了吧,竟把鹑首之地给了秦人。
注释:¹若江陵二句:指江陵被西魏攻陷和陈霸先篡位相继。魏克金陵第二年,梁敬帝还都建业。再过一年,陈霸先受禅,建陈。否(pǐ):易卦名,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阖,闭塞不通之象。金陵之祸,指陈霸先逼梁敬帝禅位。²萧墙:指梁王室内部。梁元帝的侄子萧詧称臣于西魏,被封梁王,西魏攻梁元帝,萧詧引兵相助,遂平江陵。³拨乱二句:指梁元帝平侯景,启中兴之业,但在位时间很短,江陵陷落,他和两个儿子被害。⁴伯兮二句:指梁元帝之子,不论长幼,均为萧詧所杀。犹子,侄子,萧詧是昭明太子第三子,元帝与其为叔侄。⁵荆山二句:伤悼元帝子遇害。荆山,为楚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在今湖北的西北部。隋岸蛇生: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就衔来一颗夜明珠以报答隋侯。玉、珠,比喻元帝之子。⁶鬼火二句:伤战乱之后,中兴之臣死伤者多。鬼火,磷火。殇魂,即伤魂,鸟名,据说黄帝战蚩尤时误伤一妇人,七日气不绝,后其灵化而为鸟,自呼为伤魂。新市、平林,皆楚地名,光武帝与其兄起兵时在此二地招兵,后汉中兴,兵有新市、平林之号,这里指胡僧祐等元帝的中兴之臣。⁷梁故丰徙:战国时,秦灭魏,迁大梁于丰。此借喻元帝从建业移都江陵之事。⁸楚实秦亡:虽有亡秦必楚之说,但这一次江陵被西魏攻陷,是楚地沦丧于秦军了,反用其典。⁹不有二句:指没有梁的覆亡,哪来北方的西魏及其后北周和南方的陈的兴盛。¹⁰有妫四句:指陈代梁兴。有妫(guī),陈氏本为妫姓,在周为陈国,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其后遂姓陈氏。有妫之后,指陈霸先。将育于姜,春秋后期的姜姓齐国政权被田氏篡夺。这里指梁姓天下亦为陈姓。¹¹天地二句:语出《周易·系辞》。¹²用无赖之子弟:指梁武帝用侯景。¹³东南之反气:本指西汉吴王刘濞之反,此喻梁王室内兄弟子侄的互相残杀。¹⁴鹑首:星名。据说天帝喝醉了酒,把鹑首所指之秦地割给了秦穆公。这里指西魏陷江陵后,襄阳等形胜之地尽归魏有。
且夫天道回旋,生民预焉。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渭水贯于天门,骊山回于地市。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见钟鼎于金张,闻弦歌于许史。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
且夫天道回旋,生民预焉¹。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²。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³。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¹⁰。渭水贯于天门¹¹,骊山回于地市¹²。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¹³。见钟鼎于金张,闻弦歌于许史¹⁴。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¹⁵;咸阳布衣¹⁶,非独思归王子¹⁷
译文:天道的回旋变幻,包含了生民命运的荣辱沉浮。我祖先曾在西晋为官,后南渡到江陵一带繁衍生息。到我这里已历经七代,却遭遇时变又举家北迁,扶老携幼,入关多年。历尽悲欢离合,不必尤人怨天。家族草木零落,自己却岿然独存。时到年底,新年将近,还有很多烦恼艰辛,耗费着憔悴不堪的心力。整天出入宫廷周旋豪门,也经常到城外赏景踏青。是大将军幕府的上宾,丞相平津侯的贵客;出入于钟鸣鼎食之家,往来于弦歌纷扬之地。岂知我曾是梁朝的右卫将军,思归的不仅仅是皇室子弟啊!
注释:¹天道二句:借天道变幻以形容命运无常。²余烈祖二句:指八世祖庾滔,遭西晋永嘉之乱而迁于江陵。东川,指江陵。³洎余身二句:指自己又自江陵北迁长安。洎,及,到达。七叶,七世。⁴死生契阔:语出《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⁵况复二句:比喻知交将尽,而自己独存,就像鲁灵光殿。⁶日穷四句:是说岁将尽,人将暮,深怀忧思。⁷长乐:西汉宫名。⁸神皋:京华之地。⁹宣平:长安城东北第一门。¹⁰贵里:显贵所居之处。¹¹天门:指秦始皇所建的咸阳宫,当时引渭水贯穿都城以象征天宫银河。¹²地市:指秦始皇陵墓。¹³幕府二句:是说自己在北周受到二帝、诸王很尊崇的礼遇。幕府大将军,指北周明帝宇文毓与武帝宇文邕。二人皆曾任大将军。丞相平津侯,汉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这里指大宰冢宇文护。¹⁴见钟鼎二句:是说自己仕周,交游者皆是贵戚。金、张、许、史,汉代大臣与外戚中的显贵者,喻北周的上层人士。¹⁵岂知二句:这是庾信在赋的最后抒发自己的乡关之思,一篇致意所在。故时将军,此处庾信借以表明自己仍为梁朝之故臣。¹⁶咸阳布衣: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战国时楚太子完入秦为人质,秦留之数年。¹⁷思归王子:当时羁留长安的梁王子王孙甚多,有汝南王大封、晋熙王大圜等等。

  此赋主要是伤悼南朝梁的灭亡和哀叹自己个人身世,陈述了梁朝的成败兴亡,以及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全赋内容丰富而深厚,文字凄婉而深刻,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如实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魄,故有“赋史”之称。

  全赋分为小序和正文两大部分。序文概括了全赋大意,着重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虽属赋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可以独立成篇,为六朝骈文的佳制。

  序文可分三层。开篇至“惟以悲哀为主”为第一层,以极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间的三件恨事。先叙侯景之乱,金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接着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后四句是提示这篇赋的主要内容,说是想追忆梁朝兴亡的史实,虽然也有叙述个人危难悲苦的词句,但仍以伤痛国事为主要内容。

  “日暮涂远”至“岂河桥之可闻”为第二层,追述出使西魏不仅无功,反而被拘的过程,抒写羁留异国的悲愤和对江南故国的怀念。先用冯异、荆轲两典,兴起出使西魏,有往无归的喟叹。接着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毛遂定盟而还的故事,自伤使命不成。作者伤叹年已高而归途远,只能像君子钟仪那样,做一个戴着南冠的楚囚;像行人季孙那样,留住在西河的别馆,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后四句以不见钓台移柳,不闻华亭鹤唳,比喻自己怀念故国而不可见。这一层,在古代忠臣良将义士的故事中,包含着作者立功无望、仕周无奈、忠于故国、思乡难归的复杂感情,悲苦欲绝的苦衷和暮年凄凉的景况宛然可见。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至序末为第三层,感叹梁朝的腐败而亡和人民的惨遭杀戮。先以孙策、项羽靠少数兵力崛起,终能剖分山河,割据天下的史实,与梁朝百万军队,竟然一朝卷甲溃败,以致西魏长驱直入,杀戮平民如割草摧木,构成强烈的对比。不仅使文势因此起伏而跌宕,而且述古用以讽今,暗含对梁朝腐败怯懦的批评之意。作者对待梁而起的南朝陈是有些敌对情绪的,出于门阀思想的局限,他看不起寒族出身的陈霸先,称这些地位微贱者暗中勾结,乘虚而入,终于篡梁自立,使梁绝统,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历经三百年而归于终结。“是知并吞六合”以下,以秦及西晋虽一统天下,却终归覆亡的史实,抒发春秋更替、兴亡变迁的感慨。作者认为梁亡既是天意又是人事,虽不无委运于天的宿命思想,但又认识到正是梁朝士族腐朽,同室操戈,引狼入室,亡国惨祸因此不可避免。这正如他在赋文中所云:“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深刻的历史教训,令作者痛心疾首。序文结末几句,又由“念王室”转入“悲身世”。故国不复存在,自己觍颜视北,虽然眷恋古人、故土,但如同舟船无路,银河不是乘筏驾船所能上达;风狂路阻,海中仙山也无到达希望。欲归无奈,还乡无望,处于日暮途穷,于是,“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也就是说国事之慨,穷者之忧,必须一吐为快。

  正文部分先叙其远族世功及八世族南迁之盛,祖先之德及父族事迹,再说自己文武皆备、少年得志,由此又写到梁朝全盛之日的歌舞升平,但其中已隐含了武备不修的危机。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朝廷的麻木不仁及内外之种种“凶兆”,说侯景暴戾成性,虽梁朝纳降,而终归无效。而此时天意、人事已皆不利于梁,致使侯景入城而无法抵御,最后梁之外援、内守俱告失败,猛将柳仲礼先战后降,守城诸将士虽誓与城共存亡,但台城仍然失陷,梁武帝、简文帝相继被害。

  接着,庾信又写了自己赴江陵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沿途所见的残破景象及所受的艰辛。他到江陵后又在梁元帝治下做官,但有志难酬,虽仕于梁元帝却不蒙信任。陈霸先、王僧辩联军一举全歼了侯景。在建康城的一片残破中,庾信再次对梁武帝、简文帝的遭遇表示哀悼,对王僧辩的功劳和不幸表示怀念。绍陵王萧伦骄躁自矜,为梁元帝不容,终被西魏所害;而元帝又刚愎自用,偏安江陵,直至内外交困,陷于末路。至此,西魏来侵,长驱直入,梁兵力哀弊,遂至于亡;江陵失陷,惨苦之极。江陵官兵百姓被掳至西魏,沿途备受艰辛,家人倍遭磨难。自己出使西魏后,适值江陵陷落,遂至无国可归。江陵陷落后,梁末代君臣相继失位,终为陈霸先所代。而梁亡之后,上下无能,土地全失,自己流落北国,虽受到种种优待,而思归之情愈切。

  正文所记述的这段历史,头绪极其繁多,即使用编年体散文来记叙,也相当困难,采用讲究辞藻、对偶、押韵和用典的赋来表现,更因形式的限制而增加了难度。然而这篇赋却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在宏伟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它打破了大赋面面俱到、结构对称的铺叙方式,以庾信的家世和他在两次大乱中的遭际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严格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段落章节。记叙史实则将重点放在对各类人物的评判上。因而既从整体上展示出动乱的时代气氛,又在具体的史评中显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

  在叙述中,作者以“春秋笔法”式的褒贬,对期间的贼子、乱臣、义士、良将等一一评价。在写史中,作者表现出巨大的历史感,甚至已经走出了个人的好恶,能够比较客观地品评和反思这段历史。但是在恢弘的历史铺写中,在个人的命运沉浮中,庾信还是困惑地把思索的结果归于天意:“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在赋中,天意还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物相表现出来:“鲂鱼赤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预示侯景之乱之始);“直虹贯垒,长星属地”(平定侯景前的征兆);“沴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日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预示梁运将终)。这表现了作者在巨大历史变迁面前的惶惑,这种与作者的悲怆、愤慨、感叹、痛惜等复杂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历史反思正是此赋的魅力所在。

  《哀江南赋》内容相当丰富而深厚,它是作者对梁朝兴亡的历史总结,赋中对梁武帝建国以后所出现过的一段太平景象有简单的艺术概括。“五十年来,江表无事”的描写,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但是在表面的太平景象背后,又潜伏着危急的暗流。庾信在赋中,还艺术地再现了侯景之乱的过程和这种大乱的种种生动画面,鞭挞了贼臣侯景、萧正德之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在侯景之乱中为国献身的英雄们。台城陷落之后,梁武帝和简文帝均遇害,赋中对此表示了深沉的悼念。对于梁宗室子弟在国家危急之秋,不但不共同戮力王室、一心讨伐侯景,反而兄弟之间自相残杀,作者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于梁元帝的自高自大、猜忌、狠毒,作者又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赋反映的另一次战乱是承圣年间的江陵之乱。西魏统治者攻陷江陵后,大肆屠杀,并将十万臣民俘获至长安。庾信十分沉痛地描绘了这次亡国惨祸,较真实地反映了十万俘虏的血泪生活,还指出造成这次惨祸的原因。

  此赋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作者的“乡关之思”,其感情是真挚的。它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君臣与人民在金陵、江陵两次战乱中被祸的哀伤,概括了江陵陷落后十万俘虏的血泪生活,因此,这种“乡关之思”不仅属于作者个人所特有,而且是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

  《哀江南赋》在文本形式上大量采用四六文写成,使事用典繁多而精到、结构宏伟壮阔、语词华丽优美、文辞情感浓厚、富有深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史诗”气魄,是“骈俪之文”的典范。可以说,这是一篇极其优秀的赋,虽然不只是这篇赋成就了庾信,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庾信晚年赋作的最高成就。

参考资料:
1、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33-140
2、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81-788
3、 霍旭东 等.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554-564
4、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304-306
5、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36-337
6、 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184-1186
7、 何世剑.庾信《哀江南赋》的接受表征及内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缚(fù)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¹
译文: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注释:¹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中厌鸡食虫蚁¹,不相鸡卖还遭烹(pēng)
译文: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注释:¹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¹奴人解其缚。
译文: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注释:¹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鸡虫得失¹无了时²,注目寒江倚(yǐ)山阁³
译文: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注释:¹得失:指用心于物。²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³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xíng

 tángdài 

xiǎoxiàngshìmài bèixiāngxuānzhēng 
jiāzhōngyànshíchóng zhīmàiháizāopēng 
chóngrénhòu chìrénjiě 
chóngshīliǎoshí zhùhánjiāng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