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莪图可茹,养儿欲代老。莪生化为蒿,儿大不相保。
种莪图可茹,养儿欲代老。莪生化为蒿,儿大不相保。
忆昔儿初生,长育恐不早。儿羹未及尝,亲骨已枯槁。
忆昔儿初生,长育恐不早。儿羹未及尝,亲骨已枯槁。
譬彼种莪人,爱此颜色好。岂不勤灌溉,采撷思一饱。
譬彼种莪人,爱此颜色好。岂不勤灌溉,采撷思一饱。
宁知不入口,埋没同秋草。诗人感兹义,哀哀向穹昊。
宁知不入口,埋没同秋草。诗人感兹义,哀哀向穹昊。
堂中有孤儿,千载共忧抱。我愿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堂中有孤儿,千载共忧抱。我愿天下人,有食奉翁媪。
为莪不为蒿,庶免负遗懊。
为莪不为蒿,庶免负遗懊。

liǎoétáng--zhāng

zhǒngéyǎngérdàilǎoéshēnghuàwèihāoérxiāngbǎo

érchūshēngzhǎngkǒngzǎoérgēngwèichángqīngǎo

zhǒngérénàiyánhǎoqínguàngàicǎixiébǎo

níngzhīkǒumáiméitóngqiūcǎoshīréngǎnāiāixiàngqiónghào

tángzhōngyǒuérqiānzàigòngyōubàoyuàntiānxiàrényǒushífèngwēngǎo

wèiéwèihāoshùmiǎnào

张羽

张羽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 ▶ 4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¹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hán)²蟹与科斗³,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译文: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是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
注释:坎井:犹浅井。¹甃:以砖瓦砌的井壁。²虷:蚊子的幼虫。³科斗:即蝌蚪。⁴擅:独占。⁵跨跱:叉开腿立着。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qūn)¹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文: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之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以测量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海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
注释:¹逡巡:迟疑徘徊的样子。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¹惊,规规然²自失也。
译文: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注释:¹适适然:惊恐失色貌。²规规然:局促的样子。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¹村路板桥斜。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注释:¹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妇姑¹相唤²浴蚕³去,闲着中庭(zhī)花。
译文: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注释:¹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²相唤:互相呼唤。³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⁴闲着:农人忙着干活,没有人欣赏盛开的栀子花。⁵中庭:庭院中间。⁶栀子: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很香。

  “雨里鸡鸣一两家”。诗一开头就透出山村风味,这首先是从鸡声来的。“鸡鸣桑树颠”是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 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倘如是平原大川,村落不会很小,一鸡打鸣往往会引起群鸡合唱(“群鸡正乱叫”)。然而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分散,即使有村,人户也不多。“鸡鸣一两家”,恰好是山村的特点,传出山村的感觉。

  “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显出山村之深来;并让读者随着诗句的引导,体验一下款步山行的味道。雨看来不大(后文有“浴蚕”之事),沿着那斗折蛇行的小路,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这桥,不是那种气势如虹的江 桥,甚至也不是精心构筑的石梁,而是山里人随意用拖来的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山溪不大,原不必铺张。从美的角度看,这“竹溪村路”中也只有横斜这样的板桥,才叫自然天成呢。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看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劳动生活情事来写,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其新鲜活跳的语言,清新优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读不厌。这诚如前人所说:“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8-6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唐宋名篇 唐诗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215-216
3、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201

guòshāncūn

wángjiàn tángdài 

míngliǎngjiā zhúcūnbǎnqiáoxié 
xiānghuàncán xiánzhezhōngtíngzhīhuā 
访雨寻云,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访雨寻云¹,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²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³。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译文:寻找美人,无非找的是美艳的佳人。其中也有天生丽质,自然有风度的。不管是生气发怒,还是面带笑容,细细追想,处处觉得都可爱。自从分别以后,幽怨和闲愁就堆积起来。
注释:¹访雨寻云:指寻找美人。²就中:其中。³标格:风度。⁴恶发:发怒。
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似如今,轻抛掷。
(lín)鸿(hóng)¹阻,无信息。梦魂断²,难寻觅(mì)。尽思量³,休又怎生休得。谁恁(nèn)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qiǎn)似如今,轻抛掷(zhì)
译文:书信难寄,杳无音讯。从梦中醒来,再难寻觅其身影。思念无穷无尽啊,怎么能斩断情丝呢。这样多情,向谁诉说,纵然再次相见,我们仍将陷入相互思念之中。难道说,人们注定要像此刻这样,轻易地离开彼此吗?
注释:¹鳞鸿:即鱼雁,指书信或信使。²梦魂断:梦醒。³思量:想念;相思。⁴休:斩断情丝。⁵不成:难道。⁶抛掷:丢弃;弃置。

mǎnjiānghóngzhīèr··xiāndiào--liǔyǒng

访fǎngxúnyúnfēishìróngyànjiùzhōngyǒutiānzhēnyāoránbiāoè姿yánhuānmiànzhuīxiǎngchùjiēkānbiéhòuyōuyuànxiánchóuchéngduīlín鸿hóngxìnmènghúnduànnánxúnjǐnliàngxiūyòuzěnshēngxiūshuínènduōqíngpíngxiàngdàozòngláixiāngjiànqiěxiāng便biànchéngchángqiǎnshìjīnqīngpāozhì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lín)¹
译文:汉高祖在沛县丰邑起义,乘机运如跃过龙门之鳞。
注释:汉高祖:即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字季,初为泗上亭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起义,刘邦亦起兵于沛,号为沛公。后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后入关,自据关中,封刘邦为汉王。后刘邦定三秦,与项羽经过五年的争战,击败项羽,称帝,国号为汉。¹跃鳞:跳过龙门的鲤鱼,喻人登上显赫的地位。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译文:他奋起举三尺剑取天下,向西消灭暴虐无道之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十月五星聚¹,七年四海宾²
译文:十月里众贤如五星相聚,七年内定天下四海从宾。
注释:¹五星聚:即五星联珠,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见于一方。古人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作为历元,称为七曜齐元,这种现象很少见,附会视为祥瑞。²宾:归服,顺从。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高抗¹威宇宙,贵有天下人²
译文:强大的势力威震着天地,身居皇位统治天下人民。
注释:¹高抗:刚强。²人:应作“民”,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忆昔与项王,契(qì)¹时未伸。
译文:忆昔日与项王尊奉怀王,要约之时志向还未能伸。
注释:¹契阔:要约,生死相约。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鸿门¹既薄蚀²,荥(xíng)阳亦蒙尘³
译文:在鸿门宴上险遭遇不测,在荥阳对峙又受困蒙尘。
注释:¹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又称鸿门阪,为项羽驻军并与刘邦会宴处,见《史记·项羽本纪》。²薄蚀:日月相掩蚀(食)。³荥阳亦蒙尘:汉王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被困,绝食,以将军纪信诈为汉王,诳楚,而汉王率数十骑春西门遁逃。蒙尘,蒙被尘土,多喻帝王流亡或失位,遭受垢辱。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jǐ)¹(shī)生介胄(zhòu)²,将卒多苦辛。
译文:穿戴的甲胄都生了虮虱,将军士兵征战多么苦辛。
注释:¹虮:虱子的卵。²介胄:披甲戴盔。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爪牙驱信越¹,腹心谋张陈²
译文:韩信彭越乃驱使的爪牙,张良陈平是亲信的谋臣。
注释:¹爪牙驱信越:刘邦以武臣韩信、彭越为爪牙。爪牙,喻武臣。²腹心谋张陈:刘邦以谋士张良、陈平为亲信。腹心,亲信。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hè)¹西楚²国,化为丘与榛。
译文:显赫霸王所建的西楚国,顷刻间化为荒丘与荆榛。
注释:¹赫赫:显赫盛大的样子。²西楚:即今淮北一带。

  此诗前八句概述刘邦起义到据有天下的过程,之后四句写刘邦和项羽关系的转变过程,最后六句点明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全篇一气呵就,造语雄健,神采飞动,如行云流水,自然浑成而感情充沛。

  此诗用平声真韵,一韵到底,杂以偶句,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诗。起笔二句高度概括了刘邦自沛县起义至登上显赫地位的情形。“跃鳞”二字,比喻形象生动,用得极妙。

  接着二句写刘邦手提“三尺剑”,率军攻入武关,占据威阳,使秦二世投降,消灭了无道的秦朝。再接着四句写群雄并起灭秦,后刘邦任用群英,用五年时间击败项羽,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其威势刚猛,震动天下,使诸侯宾服,登上了皇位。

  “五星三”三字尤妙,既是吉祥语,又是新巧比喻,暗示了刘邦必然得志,贵有天下民。之后四句揭示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始而联合灭秦,后而分裂对抗。

  前二句言二人共同抗秦,曾“约为兄弟”;后二句言刘邦在楚汉争斗中两次遇险:一是刘邦赴鸿门宴,差点被范増、项庄谋害;二是荥阳之役,汉军被围,刘邦乘间逃遁。此二例选材典型,见出刘邦愈挫愈奋,在紧要关头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最终获得胜利。

  最后六句揭示刘邦战胜西楚霸王夺取天下的缘由:一是将士征战的苦辛,二是善于驱使韩信、彭越等爪牙,三是善用张良、陈平等谋士。其中,最后的“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二句以批判的眼光总结朝代废替,兴亡感慨之叹喷涌而出,并以此告诫统治者以前朝为鉴,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全诗用传体将汉高祖一生重大经历浓缩入诗,以创业之艰难烘托其建立西汉王朝的伟大功绩,同先唐其他诗作感情基调一致,而全用史事,选材典型,简练概括,寓慨良深。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 编著.唐诗译注鉴赏辞典.武汉:崇文书局,2017年02月第1版:16-18
2、 蔡丹 著.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05月第1版:52-53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路转山腰足未移¹,水清石瘦便能奇²
译文: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
注释:¹足未移:一作“未足移”。²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译文: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黑黍(shǔ)黄粱¹初熟后²,朱柑绿橘³半甜时。
译文: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
注释:¹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²初熟后:一作“初熟候”。³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人生此乐须天赋¹,莫遣(qiǎn)儿曹²取次³知。
译文: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注释:¹天赋:一本作“天付”。²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³取次,随便。

  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49-5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