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欲回身却敛身,郁金堂上暂逡巡。同心那在相逢数,半面何尝不看真。
才欲回身却敛身,郁金堂上暂逡巡。同心那在相逢数,半面何尝不看真。
尽可端详馀背影,断难描画是丰神。临行尚有消魂处,未敢题诗浪示人。
尽可端详馀背影,断难描画是丰神。临行尚有消魂处,未敢题诗浪示人。
孙原湘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5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¹
译文:我的头上已经添了白发,心中也添了新的遗憾,你也衰减了昔日容貌。
注释:¹旧容:昔日的容貌。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译文:我们如此百感交集,旁人无法理解,因他们不知少年时悲痛离别,老了竟然还能在此相遇。

féngjiù

bái tángdài 

shūbáitiānxīnhèn jūnsǎoqīngéjiǎnjiùróng 
yīngbèipángrénguàichóuchàng shàoniánbiélǎoxiāngféng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yú)(dī)¹半日风。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
注释:¹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¹云与我俱东²
译文: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¹不知:不知道。²俱东:指一起向东。俱: 一起。

  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唐音阁鉴赏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xiāngdàozhōng

chén sòngdài 

fēihuāliǎngànzhàochuánhóng bǎibànfēng 
kànmǎntiānyúndòng zhīyúndōng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笾簋。
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笾簋。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
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
布叶捎云烟,插根拥岩穴。
布叶捎云烟,插根拥岩穴。
自言生得地,独负凌云洁。
自言生得地,独负凌云洁。
何时畏斤斧,几度经霜雪。
何时畏斤斧,几度经霜雪。
风惊西北枝,雹陨东南节。
风惊西北枝,雹陨东南节。
不知岁月久,稍觉枝干折。
不知岁月久,稍觉枝干折。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
行当糜烂尽,坐共灰尘灭。
行当糜烂尽,坐共灰尘灭。
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
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
寄言悠悠者,无为嗟大耋。
寄言悠悠者,无为嗟大耋。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彩凤欲将归,提罗出郊访。
彩凤欲将归,提罗出郊访。
罗张大泽已,凤入重云飏。
罗张大泽已,凤入重云飏。
朝栖昆阆木,夕饮蓬壶涨。
朝栖昆阆木,夕饮蓬壶涨。
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
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
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但使雏卵全,无令矰缴放。
但使雏卵全,无令矰缴放。
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
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
自有来巢时,明年阿阁上。
自有来巢时,明年阿阁上。

  第一首,王绩选择宝琴以自喻,“材抽下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都是自己才华的象征。而且宝琴又先后奏了《广陵散》和《楚明光》这样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寄寓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绩以翠竹自比,写了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食”,不仅如此,还有性命之忧,“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翠竹虽然有用,但却终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长。他上一首表现了出仕的愿望后,在这一首又马上表现出了消极的畏祸心理,又趋向于隐。这种心理状态又持续到下一首。

  第三首写宝龟处身不慎,因此落入罗网,惨遭杀身之祸。王绩想到了出仕后政治生涯的风波无常,继上一首表现出了畏惧和隐逸避祸的心理。

  在第二首和第三首王绩意欲归隐后,王绩第四首又写了松树,尽管生得其地,免遭砍伐,但却是自生自灭。“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表现了王绩想到归隐虽可自保,但却不甘心无为无用的心理。出仕的欲望又有所抬头,接着又写了第五首。

  第五首虽然写了“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流露了王绩知足求全的心理,似乎道家的隐逸思想又占了上风,但最后一句“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却又明显地表现出他渴望出仕的心理。

  可将第六首视为前五首的总结和终结,它是王绩苦苦思索和挣扎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前几句写凤凰高翥远翔,表明了王绩决心归隐。但最后四句又写在“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的时候,他自会重返朝阁,经世济用的。

  《古意六首》风格朴质无华,完整地体现了王绩关于仕与隐的心理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从怀才不遇到归隐避祸,从不甘无用到意欲出仕,从决心归隐到期盼清明盛世重返朝阁的心理过程。

liùshǒu--wáng

yōurénzàisuǒyányǒuxiānzhú

yuèxiàhéngbǎoqínwàijiāngān

cáichōushāngànhuīdiǎnkūnqiū

bàojiāolóngchúnchánfènghuáng

qiándàn广guǎnglínghòumíngguāng

bǎijīnmǎishēngqiānjīnchuán

shìzhōngzishuízhīxīnsuǒshǔ

zhúshēngxiàcāngcāngzhì

绿yínfēngjìncuìjīngfànxiāo

shuāngsǎnfēngyuānluánshíshí

níngzhīxuānyuánhòugèngyǒulínglúnchū

dāoéjiànxúngēnzhūzuòxiāngshī

cáiwèishíèrguǎnchuīzuòxióng

yǒuyòngsuīshāngxīnzhāo

shānshàngcǎobǎozhōng

bǎoguīchǐèrcùnyóuláizháishēnshuǐ

yóunèiwǎnzhuǎnsānjiāng

shēnshēnqīngránzhìqínwěi

qínwěiyuánliúxiáchūnqiūguǐ

rénwǎngháiwǎngxiāngyínglěi

cháoshīyùnhuìchángxuèliú

fēngshūmiàotángxiānbiānguǐ

zhìshuíyuànyóuzhāofǒu

língmíngboláiqīnsuǒ

sōngshēngběiyánxiàyóuláirénjìngjué

shāoyúnyānchāgēnyōngyánxué

yánshēnglíngyúnjié

shíwèijīnjīngshuāngxuě

fēngjīng西běizhībáoyǔndōngnánjié

zhīsuìyuèjiǔshāojuézhīgànzhé

téngluóshàngxiàsuìzhīgànzònghéngliè

xíngdānglànjǐnzuògònghuīchénmiè

níngguānjiàngshíwèiwángsūnzhé

shèngshuāiyǒushíshèngxiánwèichángxiè

yányōuyōuzhěwèijiēdié

guìshùcāngcāngqiūláihuāgèngfāng

yánsuìhánxìngzhīshuāng

yōurénzhòngzhílínqiántáng

liánquánjiǔshùyǎnjiǎnèrsānxíng

zhīzhīxiāngjiūháixiāngdāng

láishuāng鸿hóngliǎngyuānyāng

róngyīnchénghòujīnshāng

chìxīnjūnshíwàng

cǎifèngjiāngguīluóchūjiāo访fǎng

luózhāngfèngzhòngyúnyáng

cháokūnlángyǐnpéngzhǎng

wènfèngyuǎnfēixiánjūnzuòxiāngwàng

fèngyánshēnwēiqínānshàng

dàn使shǐchúluǎnquánlìngzēngjiǎofàng

huángchénxiāosháochàng

yǒuláicháoshímíngniánāshàng

鬓棱初翦玉纤弱。早春入、屏山四角。少年买困成欢谑。人在浓香绣幄。
鬓棱初翦玉纤弱。早春入、屏山四角。少年买困成欢谑。人在浓香绣幄。
霜丝换、梅残梦觉。夜寒重、长安紫陌。东风入户先情薄。吹老灯花半萼。
霜丝换、梅残梦觉。夜寒重、长安紫陌。东风入户先情薄。吹老灯花半萼。

  上片“鬓棱”五句,忆年青时情景。言室中伊人刚剪成了一种有棱有角的鬓发新式样,其形体纤弱,更显得婀娜多姿。春天的气息早已从屏风四周向房中渗透进来。在春暖花香之时,有位少年男子在这香气弥漫的绣屋中偷懒假寐,引起了屋中伊人善意的取笑。

  下片“霜丝换”四句,叙老年情景。言如今这位少年已是人老体衰,发如秋霜,处境犹如凋零的梅花,也似黄粱梦醒。虽然身处繁华似锦的临安都城,但老人的感觉恰如夜深寒重一般压抑;春风虽象从前一样吹拂着室中的灯光,然而老人也只感到它只是为了要吹灭灯光,吹残梅花,而没有了以前年青时代感受到的春的温情。

  全词直叙今昔对春的感受,愈发显出了词人对老境凄凉的深有体会。此词与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相对照参阅,则可见吴词之直,辛词之曲也。

xìnghuātiān··bìnléngchūjiǎnxiānruò--wényīng

bìnléngchūjiǎnxiānruòzǎochūnpíngshānjiǎoshǎoniánmǎikùnchénghuānxuèrénzàinóngxiāngxiù

shuānghuànméicánmèngjuéhánzhòngzhǎngāndōngfēngxiānqíngbáochuīlǎodēnghuābànè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吏役¹沧海²上,瞻(zhān)³此一停舟。
译文: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此,就暂时抛锚停舟。
注释:¹吏役:因公出外。²沧海:大海。³瞻:看见。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怪此秃谁使,乡人¹语其由。
译文: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此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注释:¹乡人:当地的人。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一狙¹此上鸣,一狙从之游。
译文:当年有只雄猴在此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注释:¹狙:猴子。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相匹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chóu)
译文: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注释:¹相匹:指男女相配。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此中草木盛,根实¹始易求。
译文:此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注释:¹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译文:群猴攀登拉扯,直上此顶,也曾曲折出入于此林深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众狙各丰肥,此乃尽侵牟(móu)¹
译文:个个吃得肥胖,此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注释:¹侵牟:侵夺。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rǎng)¹取一饱,岂暇议藏收²
译文: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注释:¹攘争:争夺。²藏收: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译文: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稍稍¹受咋(zǎ)(niè)²,一毛不得留。
译文:此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注释:¹稍稍:渐渐。²咋啮:啃嚼。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yōu)¹
译文: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注释:¹锄耰:农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¹
译文: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注释:¹偷:苟且。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嗟此海此中,四顾无所投。
译文:可叹这此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生生¹未云已²,岁晚将安谋?
译文: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注释:¹生生:繁殖不停。²云已:休止。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此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此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此,一打听,原来此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此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此。”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此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此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