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无变易,人事有消亡。
堪叹鹰扬地,都为鹿卧场。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属有归欤叹,登临倍感伤。
山川无变易,人事有消亡。
堪叹鹰扬地,都为鹿卧场。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属有归欤叹,登临倍感伤。
戴良

戴良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2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lù)(sī)¹。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鹭画师。蓬莱倒影参(cēn)(cī)²。薰(xūn)³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译文:西湖上漂荡着采莲的画船儿,滩头上立着正在捕鱼的白鹭鸶。那烟雨中的古寺阁楼,真可以讥笑王维画师都画不出这种美景。蓬莱仙境在湖中落下参差的倒影。和暖的风吹来,带来阵阵荷花清香。夏天的西湖,真是清洁宁静让人心净的美丽地方!
注释:¹白鹭鸶:即白鹭。²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³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采莲湖上画船儿”一曲写西湖夏景。与第一首春景写法不同,它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盛暑已不是游赏的最佳时节,不写游人,正是注意到了景物的季候特点,同时也使这首小令在全组曲中显出自己特殊的艺术风貌。

  第一、二、三、五句都是眼前景物的形象描绘,它是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形态不同、风趣各异的西湖景物之侧面。这里形成四幅远近高低、结构成立体的空间图景,加上六、七句所写看不见而可触到嗅到的凉爽的熏风和纯净的荷香弥漫其中,给人心醉神迷之感。这四句,描绘的画面是各异其趣的,但它们又统一在一个基调上,那就是优美宁静,与春景的热闹喧腾迥乎不同。画中其实并非无人,然而都隐在自然景物之中了。宁静即生凉爽,虽在盛夏,亦觉不出炎气的熏蒸,有的只是清洁和和谐。因此说西湖是“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而第四句“笑王维作画师”,插在前后都是写景的句子中,似乎不够协调,但正因为前后都是一般的写景,显得有些平板,加进这一句,便使曲中有如异峰突起,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这正是最见作者匠心处。

参考资料:
1、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91-192
2、 赵兴勤 赵韡 译注.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161-164
3、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49-251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¹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注释:¹秋:一本作“愁”。

  “睡轻”四句,引神话传说点题。言词人在七夕晚上正恍恍惚惚地小睡着,恍忽中只听见庭院中的树上不断地传来喜鹊们的聒噪声。它们似乎在说:今天晚上我们又要飞上天去搭起鹊桥,使牛郎织女能够重聚在天河西畔,度过一夕的幸福时刻。“天津”,即指天河渡口。“蛛丝”两句,叙说自身的孤苦。此言词人所居的小楼角落挂满了蛛网,这说明那里已经很久无人前来打扫住处了。词人生活在这种与爱妾生离死别的孤独境况中,所以惟见燕子飞来,穿堂入室与他作伴,却难见伊人来此与他相伴。“天上”一句,两相对比。词人说:天上的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夕的鹊桥会,而地上的我却永远不能再见爱人一面,所以哀叹“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啊。上片从题旨生发,重在悲叹自己与两妾生离死别的不幸遭遇。

  “秋鬓改”两句是说:我已经老矣,能不鬓发转白?因为自己的日渐衰老,所以更引起了我对传说中吃过不死药而永葆青春美色的嫦娥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种嫉妒心。这是一般老年人常有的牢骚话。“过雨”两句是说:眼前又到了秋风秋雨的烦闷季节,再加上室外的梧桐叶随风飒飒地飞舞,能不使人见秋景而起愁?所以后来的鉴湖女侠秋瑾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叹;而词人也有“离人心上秋”之愁。“梦入”三句,思妾之心愈深矣。此言词人从七夕鹊桥会的传说,进而联想到自己如果要想与爱人相见,那就只能在梦境之中了。所以词人起而独自徘徊,企图摆脱相思之苦。只见天上几颗星星闪烁,映衬着冷冷清清的门户。他漫步在宅边河畔,不由得又因思念爱妾而泪滴涟涟。下片主要是哀叹自身的老境凄凉及怀念离逝的两个爱妾。全词从七夕的神话传说,联想到自己与两位爱妾生离死别的愁苦,既写时节,又写亲人,读来感人肺腑。

zhīxiāngjìn··--wényīng

shuìqīngshíwénwǎnquèzàotíngshùyòushuōjīntiānjīn西pànzhònghuānzhūànsuǒhónglóuyànzi穿chuānliánchùtiānshàngwèirénjiāngèngqíng

qiūbìngǎiyuèzhǎngméiguò西fēngshùjǐngchóumènglánqiáodiǎnshūxīngyìngzhūlèi湿shīshābiānníngzhù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帘内 一作:帘下)
帘内清歌¹帘外宴。虽爱新声²,不见如花面。牙板³数敲珠一不,梁尘暗落琉璃(lí)(zhǎn)
译文: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注释:¹清歌:清亮的歌声。²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³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⁴珠一不:像一不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⁵梁尘:梁上的尘土。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桐树¹花深孤凤怨。渐遏(è)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²听不惯。玉山未倒³肠先断
译文: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¹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²坐上少年:柳永自谓。³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⁴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

  古代散文中留下了许多描写歌声的名言佳句,成为后世文人写作时爱用的典故。柳永这首《凤栖梧》正是在这些典故的基础上写成的,词中描写了一位歌女的歌声。

  词起首三句虚写歌妓的美貌,先写客人与歌妓之间隔了一层帘子,不仅交代了这次听歌会并非在一般的歌馆之中,而是某位达官贵人家中,而且为后文“不见如花面”作了铺垫。然后谈到具体的歌妓的美貌时,却只说了一句“不见如花面”,到底是怎样的“如花”则只字未提,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词人再以“深”、“孤”、“怨”三字对画面加以点染,则歌声的清越、凄怨、孤寂、哀婉,就令人有了具体的感知;同时,这一句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坚实的铺垫。“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词人再加“不放”二字,给这歌声赋予了鲜活的主动性和生命力。最后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感动得“肠先断”,以致于不忍卒听了。

  柳永描写歌声处处用典,又处处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如诗如画,清新生动,使人在如闻其声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还获得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而且,柳永用典而不拘泥于典,臻于“用事不使人觉”(《颜氏家训》)的境地。由此可见,擅长一俚语入词的柳永,以典入词的功力也是非常娴熟的。

  这是《乐章集》中一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音乐的好词章,它在古代众多描写音乐的诗词中亦属上乘。

fèng··liánnèiqīngliánwàiyàn--liǔyǒng

liánnèiqīngliánwàiyànsuīàixīnshēngjiànhuāmiànbǎnshùqiāozhūchuànliángchénànluòliúzhǎn

tóngshùhuāshēnfèngyuànjiànèyáotiānfàngxíngyúnsànzuòshàngshǎoniántīngguànshānwèidàochángxiānduàn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译文:你要远去长沙上任了,我心中难舍,只希望你能在任上一切顺利。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译文:扬起风帆在彭蠡湖上疾行(彭蠡湖一说为鄱阳湖古称),云水之间行驶,但愿宽阔的洞庭湖可以宽慰你的心怀。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译文:到了任上,大家都会提着礼物来拜访你,争相为你接风。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译文:不要以为你去了不够繁华的南方湿地之处就会因此而卑微,以你的魅力,必将不会缺乏新的朋友。

sòngwéizhěngwèizhǎngshā--zhāng

yuǎnyuǎnzhǎngshāliánjūnguān

fēngfānpéngyúnshuǐdòngtíngkuān

shūshùjiāngjiēfànwán

yánbēi湿shīwèixīnhuān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¹,柳袅(niǎo)烟斜²。雨后寒轻,风前香软³,春在斜花。
译文:江岸草青沙平,吴王故都的池苑内,柳丝袅娜,斜烟飘逝。雨后寒气已轻,风中花香清幽,春分时节,梨花如雪。
注释:¹吴王故苑:春秋时吴王夫差游玩打猎的园林。²柳袅烟斜:指柳条细长柔弱,轻烟随风斜飘。³风前香软:谓春暖花开,香气飘溢。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行人一棹(zhào)天涯¹。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译文:行人乘船漂泊天涯,酒醉醒来,只见残阳西沉,乌鸦乱飞。一户人家的门外立着秋千,墙头闪过红粉佳人的身影,这是谁家的深院?
注释:¹一棹天涯:一叶轻舟芷江水上飘摇。棹,划船工具。此处代指船。

  宋人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说:“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这位本叫张挥的杭州吴山宝月寺和尚,小词写得玲珑剔透,清新俊雅,脍炙人口。

  他一落笔,就写“岸草平沙”。这里既无动词,又只列出“岸草”、“平沙”两种场景,可它给我们展现了秀美迷人的画面:江岸两旁绿草如茵,绿草后面是平坦如镜的细沙。在这个画面是中,一个“岸”字提示我们,只有在江中船上了。这一点,直到下片方才点明,然而在起笔中已有所暗示,其间草蛇灰线,一脉贯通,可见词人炼字遣意之精炼、含蓄,构思布局之严谨、巧妙。

  可以想象,舟中之人沿着吴江一路看去,其间该见到多少美景,他却一概略去,只突出了“吴王故苑,柳袅烟斜”。吴王夫差纳美女西施,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上筑馆娃宫让她住。“故苑”,今吴县灵岩山的灵岩寺即其旧址。词人面对吴王故苑,只见柳条细长柔弱,轻烟随风斜飘。景色仍是这么美好,而吴王却已成历史的陈迹,字里行间隐含着风景不殊而人事全非的感慨。

  词人就在沉醉于山光水色之间,感慨于历史兴亡之时,发现一阵轻雨之后寒意淡淡,微风过处芳香柔和,原来大好春色正在那千万朵明丽似雪的梨花上,“雨后寒轻”等三句,写江南吴中的春景如诗似画,韵味十足。第一句,写出江南早春的特色和给人的感受;第二句,则抓住了吴中地区春暖花开、香气飘溢的典型场景;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描画出雨过风软之际梨花怒放的迷人景象。春在哪里,春在梨花,这是一个奇特而又入理的发现。辛弃疾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不过还是受到了仲殊和尚的启发。

  “一棹”犹言一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一棹天涯”,划一下桨就到了极远的地方,不仅写出了风顺舟轻,水流极快,而且词人陶醉于大好春色的轻快心境也正寓含其中。他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放浪天涯,任舟飘流,活画出这位四海为家的浪漫和尚的神态来。

  “酒醒处,残阳乱鸦”既说“酒醒”,那么在舟行之时,词人一面陶醉于山光水色、一面开怀畅饮不觉醉倒的狂放情景,也就不言而喻。待到酒醒时一看,一轮夕阳冉冉欲下,成群暮鸦聒噪乱飞。这儿把酒醉初醒时所见的江南春暮的景色渲染一笔,用语洗炼,形象鲜明;其中的“残”、“乱”字,又把春色撩人、忽感迟暮的恍惚心境,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词人正为春残日暮而心神迷离之际,突然发现了人间还有比自然景色更加动人的春景,使得词人更加神往而深深陶醉了。“红粉”,本为妇女所需,用来称妇女,秋千荡到墙门之外,墙的上部露出了荡秋千姑娘的倩影,所以引得词人发出痴问:这是谁家深院的姑娘,看来似乎岔出了描写吴中春景的本题,实则这才是大自然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春色。因此词人这一问,可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刻画了词人精神一振的神态,揭示了词人向往着青春生活的秘密。而以问作结,无须作答,更使全词留有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liǔshāoqīng··zhōng--zhòngshū

àncǎopíngshāwángyuànliǔniǎoyānxiéhòuhánqīngfēngqiánxiāngruǎnchūnzàihuā

xíngrénzhàotiānjiǔxǐngchùcányángluànménwàiqiūqiānqiángtóuhóngfěnshēnyuànshuí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