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对青天好举觞,从前三五是寻常。一年佳节秋将半,万里清辉夜未央。
共对青天好举觞,从前三五是寻常。一年佳节秋将半,万里清辉夜未央。
才向缺时舒窈窕,欲从盈后敛光芒。姮娥曾得长生药,我欲停杯问此方。
才向缺时舒窈窕,欲从盈后敛光芒。姮娥曾得长生药,我欲停杯问此方。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云霞堕(duò)西山,飞帆¹拂天镜²
译文:云霞坠落西山,飞驶的帆船轻拂着明净的湖面。
注释:豁然阁:在今江苏吴江,濒临太湖。¹飞帆:飞驶的帆船。²天镜:指明净的湖面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译文:是谁开的这扇窗呢?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寒蟾(chán)¹发淡白,一雨破孤迥(jiǒng)²
译文:天上的明月发出淡淡的白光,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划破这孤寂的意境。
注释:¹寒蟾:冷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²孤迥:孤寂意。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时邀竹林¹交,或尽剡(shàn)²兴。
译文:时而邀来志趣高尚的竹林之友,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
注释:¹竹林:指竹林七贤。²剡静:即曹娥江上游,在浙江嵊县南。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piān)¹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译文: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
注释:¹扁舟:小舟。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闲暇之余黄昏泛舟游太湖的所见所感以及乘舟返城的过程。全诗高雅淡远,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游玩时闲适以及对豁然阁的依依眷顾之情。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句写诗人黄昏出游,飞帆驶入澄静的太湖。“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奇美的境界,绚丽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飘浮,清风徐吹,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了豁然阁,凭窗远眺。阁窗直对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赞叹这窗开得巧,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当幽暗的夜的帷幕缓缓下降的时候,湖景倍加奇丽,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胧而又神秘。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破坏了平静,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静兴。”句概述诗人的志趣。他时而邀朋聚会,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晋代的竹林七贤;他又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全凭兴趣。

  结尾二句写乘舟返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隐隐约约听见清脆悠扬的钟磬声发自附近的庙宇。诗人隐隐流露了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

  这首五古文笔轻淡,诗思摇漾。其中前两句一“堕”一“拂”,高阁之崇,湖水之阔尽现。次二句以“一窗明”纳“千顷静”,形成视觉与听觉之通感效果,末二句以一叶扁舟遥协“飞帆拂天镜”,然又忽折笔势,将此轻快的动感复引入“隐隐闻钟磬”的幽深而空灵的静境。明显受了中唐诗人韦应物“高雅闲淡”的山水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79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
3、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816

huōrán--chéng

yúnxiáduò西shānfēifāntiānjìng

shuíkāichuāngmíngqiānqǐngjìng

hánchándànbáijiǒng

shíyāozhúlínjiāohuòjǐnshànxìng

biǎnzhōuháiběichéngyǐnyǐnwénzhōngqìng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太白巃(lóng)(sǒng)¹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²
译文:太白山势高峻,东南方的山峰好像要直飞入天,群岭环绕且绿色铺满山。
注释:¹巃嵷:高峻的样子。²纷披:盛多的样子。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烟云厚薄皆可爱¹,树石疏密自相宜²
译文:山上的烟火,厚的薄的都让人喜爱,树木青头疏密得当。
注释:¹可爱:令人喜爱。²相宜:合适。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阳春¹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译文:温暖的春天已然过去,但鸟说的话是快乐的,溪水平静不动,但鱼游走的速度是慢的。
注释:¹阳春:指春天。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生民¹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译文:百姓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样的美好的住所,与(大自然)鱼,鸟和谐美好。
注释:¹生民:人民,百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氤氲¹起洞壑²,遥裔³匝平畴
译文:雾气从深谷中慢慢飘出,逐渐笼罩了平原上的农田。
注释:¹氤氲:指湿热飘荡的云气。²洞壑:深谷。³遥裔:遥远。⁴平畴:平坦的田野。
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
译文:阳光从雾中透出,像剑光射出。远看城市影影绰绰,像海市蜃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lú)¹生紫(zǐ)²,遥看³(pù)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注释:¹香炉:指香炉峰。²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³遥看:从远处看。⁴挂:悬挂。⁵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¹下三千尺²,疑(yí)³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¹直:笔直。²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³疑:怀疑。⁴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⁵九天:一作“半天”。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wàngshān

bái tángdài 

zhàoxiāngshēngyān yáokànguàqiánchuān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shìyínluòjiǔtiān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摇落¹暮天迥(jiǒng)²,青枫³霜叶稀。
译文: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
注释:¹摇落:指草木凋落。²迥:高远的样子。³青枫:苍翠的枫树。一作“丹枫”。⁴霜叶:指经霜变红的枫叶。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孤城向水¹闭,独鸟背人飞²
译文: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
注释:¹向水:临水。²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¹未归。
译文: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
注释:¹渔:渔船。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乡心正欲绝¹,何处捣(dǎo)寒衣²
译文: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注释:¹绝:愁绝,极度忧愁。²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此诗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与《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诗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许也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十分难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9-4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