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
情高意真。眉长鬓(bìn)青。小楼明月调筝(zhēng)。写春风数声¹
译文:她情调高雅意真切,眉毛修长双鬓黑。小楼中,明月下,玉手弄筝声清冽,铿锵几声惊四座,犹如春风拂面令人悦。
注释:¹写春风数声:在春风中弹奏一曲表达思念的曲子。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yíng)。翠销¹香暖云屏²。更那堪酒醒。
译文:我想君念君在心深处,梦绕魂牵难了结。思念之苦肠欲断,眉黛消退屏风暗,醉时想你已如此,酒醒之后更不堪!
注释:¹翠销:指醒来时娥眉上的青绿颜色已渐消退。²云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又称银屏。

  自辛稼轩始,豪放词异军突起,与婉约词并称大宗。但这两种词风并非对立,而能兼容,特别是一些辛派词人仍能于豪放中见其婉约,词的委婉细腻的特质并未消失。在刘过的《龙洲词》中,那些长调颇受稼轩词的影响,豪放狂逸是其主导风格。而大部分小令却写得宛转有度,深沉多情,仍旧保持了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这首《醉太平》便是一例。词的上阕写女子弹筝,下阕写女子对情人的萦念。题材虽不离艳情,但却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抒发感情。这一点既不同于花间词的剪江刻翠,也有异于南宋词坛上姜夔、吴文英那种刻意求工,表现出它自己特有的风格。

  词的主旨在于相思忆别。上阕为下阕作了铺垫,下阕是上阕的发展和深化。起首二句从内心和外貌两个方面刻画女子的形象:她的感情非常深挚,她的思想非常真诚。不但品德好,仪容也很美。仅仅“眉长鬓青”四字,便把她美丽的容貌刻画出来。古代女子以长眉为美。这里仅以寥寥四字,便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人物的主要特征——两道修眉,一头秀发,非常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浓墨重涂,而只是象素描一般,几笔勾勒,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楼”二句,写环境,写动作。在唐宋词中,凡称小楼,或指佳人独处的妆楼,或指文人孤栖的寓所。因此长期以来小楼在读者的心目中成为一种诗化的意象。这里的小楼,是指女子的妆楼。此刻一轮明月,照进小楼,如此良夜,这位女子弹起秦筝,清音缭绕,令人陶醉。词人没有也不可能在小词中像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那样,以众多的比喻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而只是用“春风”二字概括出筝声的神韵。这声音好似春风,它荡漾于小楼,使楼内充满温馨;它萦回于女子的心房,使她情意绵绵。此处的“写”字,用语极其工妙,它既生动地表现出了筝声意境和神韵,又暗示了女子的灵心慧性,表现力极强,可谓千锤百炼,妙手偶得。下阕又陡转笔势,将沉浸在甜蜜中的回忆拉回到寂寞相思的无情现实。“思君忆君,魂牵梦萦”,也是用白描手法,纯系口语白话,然又归于醇雅。用语极其工丽,但其艺术效果却不如这里来得好。原因何在?就在简炼明确如从口出,因而入人最易,感人也深。倘加以状语、定语,再间以典故,丽则丽矣,工则工矣,但读后需费一番思索。此则白描一大好处也。“翠销”句谓由于分别已久,室内画屏彩色已渐渐销退,暖香已渐渐减少。简单六个字,把眼前与往日、环境与内心高度地浓缩在一起,可谓高度凝炼简洁!都充满了不胜今昔之感,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更那堪酒醒”,暗示这位女子曾经以酒浇愁,想在醉乡中解脱相思的困扰。酒醒以后,离愁重新袭来,更觉不堪。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也,也大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的境界。“更那堪”三字,道尽个中况味,亦白描之特点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情调高雅意真切,眉毛修长双鬓黑。小楼中,明月下,玉手弄筝声清冽,铿锵几声惊四座,犹如春风拂面令人悦。

我想君念君在心深处,梦绕魂牵难了结。思念之苦肠欲断,眉黛消退屏风暗,醉时想你已如此,酒醒之后更不堪!

注释

写春风数声:在春风中弹奏一曲表达思念的曲子。

翠销:指醒来时娥眉上的青绿颜色已渐消退。

云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又称银屏。

鉴赏

  自辛稼轩始,豪放词异军突起,与婉约词并称大宗。但这两种词风并非对立,而能兼容,特别是一些辛派词人仍能于豪放中见其婉约,词的委婉细腻的特质并未消失。在刘过的《龙洲词》中,那些长调颇受稼轩词的影响,豪放狂逸是其主导风格。而大部分小令却写得宛转有度,深沉多情,仍旧保持了婉约词的基本特征。这首《醉太平》便是一例。词的上阕写女子弹筝,下阕写女子对情人的萦念。题材虽不离艳情,但却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抒发感情。这一点既不同于花间词的剪江刻翠,也有异于南宋词坛上姜夔吴文英那种刻意求工,表现出它自己特有的风格。

  词的主旨在于相思忆别。上阕为下阕作了铺垫,下阕是上阕的发展和深化。起首二句从内心和外貌两个方面刻画女子的形象:她的感情非常深挚,她的思想非常真诚。不但品德好,仪容也很美。仅仅“眉长鬓青”四字,便把她美丽的容貌刻画出来。古代女子以长眉为美。这里仅以寥寥四字,便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人物的主要特征——两道修眉,一头秀发,非常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浓墨重涂,而只是象素描一般,几笔勾勒,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楼”二句,写环境,写动作。在唐宋词中,凡称小楼,或指佳人独处的妆楼,或指文人孤栖的寓所。因此长期以来小楼在读者的心目中成为一种诗化的意象。这里的小楼,是指女子的妆楼。此刻一轮明月,照进小楼,如此良夜,这位女子弹起秦筝,清音缭绕,令人陶醉。词人没有也不可能在小词中像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那样,以众多的比喻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而只是用“春风”二字概括出筝声的神韵。这声音好似春风,它荡漾于小楼,使楼内充满温馨;它萦回于女子的心房,使她情意绵绵。此处的“写”字,用语极其工妙,它既生动地表现出了筝声意境和神韵,又暗示了女子的灵心慧性,表现力极强,可谓千锤百炼,妙手偶得。下阕又陡转笔势,将沉浸在甜蜜中的回忆拉回到寂寞相思的无情现实。“思君忆君,魂牵梦萦”,也是用白描手法,纯系口语白话,然又归于醇雅。用语极其工丽,但其艺术效果却不如这里来得好。原因何在?就在简炼明确如从口出,因而入人最易,感人也深。倘加以状语、定语,再间以典故,丽则丽矣,工则工矣,但读后需费一番思索。此则白描一大好处也。“翠销”句谓由于分别已久,室内画屏彩色已渐渐销退,暖香已渐渐减少。简单六个字,把眼前与往日、环境与内心高度地浓缩在一起,可谓高度凝炼简洁!都充满了不胜今昔之感,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更那堪酒醒”,暗示这位女子曾经以酒浇愁,想在醉乡中解脱相思的困扰。酒醒以后,离愁重新袭来,更觉不堪。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也,也大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的境界。“更那堪”三字,道尽个中况味,亦白描之特点也。

刘过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4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画堂红袖倚(yǐ)清酣(hān)¹,华发不胜簪(zān)²。几回晚直³金銮(luán)殿,东风软、花里停骖(cān)。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译文: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白发纷纷脱落,连簪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注释:¹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²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³晚直:晚上当班。直:通“值”。⁴金銮殿:皇帝宝殿。⁵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这里泛指马。⁶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御沟冰泮¹水挼(ruó)²蓝。飞燕语呢喃(nán)。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jiān)³。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译文: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注释:¹泮:溶解。《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²挼:揉搓。³银字泥缄:指书信。

  词分上下阕,上阕写奎章阁学士院柯九思执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开头两句从家里生活写起,似乎开得太远,与怀人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暗蕴怀念远方朋友的意思。作者不说自己年迈,盼望与老友相聚。而说自己没心思与姬妾周旋,姬妾清闲自在。以侧写正,委婉曲致。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簪里停骖。”接下去叙述自已在金銮殿当值的情景。金殿是皇帝的宝殿,学士怎么能在那里值班歇宿呢?原来学士执掌内廷书诏,为让皇帝传呼方便,学士院便设在金銮殿侧。金殿当值是作者写自已的生活,也是写柯敬仲当年的工作。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一个停住车马的细节,暗示自己思念朋友的心情。“许传宫烛”补足了“晚直”(值), “轻罗初试”照应了“风软”。“几回晚直金銮殿”到“轻罗初试朝衫”几句,描写了作者作“侍书学士”时的活动。在金銮殿替皇帝书写诏书,允许传呼执烛官人,允许在天热时穿轻罗朝衫,这描写的是金殿当值所做的事,所受的待遇。多么安逸的生活,但词人已是迟暮之年,归隐之心在所难免。

  下阕改变手法,侧重以景言情,写思念朋友和归心似箭的情怀。

  上下阕都以春天为背景,画面颜色调得匀称、明艳,意境柔和妩媚、动静相宜,仿佛要让读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声中,迷醉在簪飞烂漫的东风里。尤其是最后一句“杏簪春雨江南”,全是明艳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俨然一幅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图画,明明软媚入骨,却坦易明亮,可以长长久久地令人心动。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写春之色,冰白水蓝,颜色鲜明。“接”,“挪”的异体字, “挪”字很传神,将刚化的冰水的形态写得逼真、恰切。依旧是春天,御沟的冰渐渐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暖意。“语呢喃’’,自是双燕,边飞边噪,其声是流动、变化的。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这是描写春天的气温,却不仅仅去写春寒。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诽谤而不得不隐居家乡的,故此“重重帘幕寒犹在’’便一语双关,说明柯敬仲虽回乡隐居,但对他的飞短流长并没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语仍象“重重帘幕包裹着他,让人感到寒气森森。当此之时,连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来往了。“凭谁”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经填了这首词寄给柯九思了,怎么又说“凭谁寄银字泥缄”呢?诗人要告诉好友的真实意图也正在这里,到了杏簪春雨江南时候,我也要南归了。这里作者对老友的关心,对世态的鄙弃,都一古脑儿地表现出来了。

  “报道先生归也,杏簪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结情,极为警策。“杏簪春雨江南”。寥寥六个字,胜过一篇文。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簪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词,以白描笔法写成,把江南春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妙笔天成。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
2、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163页
3、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288页

fēngsōng··jìngzhòng--

huàtánghóngxiùqīnghānhuáshèngzānhuíwǎnzhíjīnluán殿diàndōngfēngruǎnhuātíngcānshūzhàochuángōngzhúqīngluóchūshìcháoshān

gōubīngpànshuǐruálánfēiyànnenánzhòngzhòngliánhányóuzàipíngshuíyínjiānbàodàoxiānshēngguīxìnghuāchūnjiāngnán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¹行。
译文: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莫嫌荦(luò)¹坡头路,自爱铿(kēng)²(yè)杖声。
译文: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¹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²铿然:声音响亮貌。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dōng

shì sòngdài 

dōngyuèqīng shìrénxíngjìnrénxíng 
xiánluòquètóu àikēngránzhàngshēng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短焰¹(tī)残花²,夜久边声³寂。倦(juàn)舞却闻鸡,暗觉青绫(líng)湿。
译文: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
注释:¹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²剔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³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⁴青绫: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天水接冥(míng)¹,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²,远梦轻无力。
译文: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注释:¹冥却:幽暗不明。²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词人纯从个人角度出发,通篇吟咏其个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饰的将情感真实地凸显出来,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完整风格。正是这样由于厌倦官场,无心于仕途,感情的细腻处又受到太大伤害,身处边塞,不能安心入睡。纳兰填词就是如此地

  上阙以夜为背景。夜深无寐,边声静寂时,挑灯孤守。“倦舞却闻鸡”反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纳兰性德反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倦舞却闻鸡”,表达出了词人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许睡意,却又天亮,在夜与非夜的短暂缝隙里,征人偷空梦里回家,醒时泪湿青帕,乡思可谓缠绵凄切。

  下阙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了睡意朦胧中在梦的边缘游荡的情形,其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笔划到处,包揽无遗,沉郁而不见凝涩,全词“梦远轻无力”比喻精当,将无形的梦化作有形的时空距离来衡量,足见征人独守边地的凄苦恋家。作者胸中的离愁与款曲在迷离恍惚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一首词写作者在边地夜深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诗人的隐怨。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以浪漫之笔法出之,从梦中思念家乡来下笔不免落于常套,但却是以梦中去浣花溪寻觅诗圣的遗迹,真是诗人之想,诗人之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7页
2、 何雅苓评注.纳兰的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221页
3、 张少康主编.古词名家诵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第10页
4、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6页
5、 人间菩提著.纳兰词集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03:第163页

shēngcházi··duǎnyàncánhuā--lánxìng

duǎnyàncánhuājiǔbiānshēngjuànquèwénànjuéqīnglíng湿shī

tiānshuǐjiēmíngméngjiǎo西nánbáihuànhuāyuǎnmèngqīng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搜神记》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¹,不知是鸟。六(pú)(fú)²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搜神记》
译文:豫章郡新喻县的一个男子,看见田间有六七个女子,都穿着羽毛做的衣服。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就六匐着爬上前去,拿了其中一个女子脱下来的羽衣,将它藏了起来。接着就走近那几只变成了女子的鸟。那几只鸟各自飞跑了,只有一只鸟不能飞走,这男子就娶了她作妻子,一共生了三个女儿。 她后来让女儿去问她们的父亲,才知道那衣服藏在稻垛之下,她找到了衣服,便穿上飞走了。后来她又来迎接三个女儿,女儿们也都飞走了。
注释:¹毛衣:禽鸟的羽毛。²六匐:指爬行或爬。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
(rù)¹²所务³,驱牛向东阡。
译文:天未亮就吃了饭,赶着牛去村东干。
注释:¹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²徇:从事,尽全力去做。³所务:所从事的农务。
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译文:天刚亮就下了田,直至暮色归家园。
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
札札耒(lěi)(sì)¹声,飞飞来乌鸢²
译文:木犁翻土札札响,乌鸦老鹰飞不断。
注释:¹耒耜:耕地翻土的工具。这里泛指农具。²乌鸢:乌鸦和老鹰。这里泛指鸟类。
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¹兹筋力事²,持用³岁年。
译文:竭尽筋力勤劳动,收点粮食过一年。
注释:¹竭:尽。兹:这个。²筋力事:指重体力劳动。³持用:拿来取用。⁴穷:过完,度过。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译文:粮食交尽出苦力,姑且回到空屋眠。
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译文:子孙天天长大了,世世代代亦复然。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lí)¹隔烟火²,农谈四邻夕。
译文:烟火人家篱笆隔,相聚黄昏来谈白。
注释:¹篱落:篱笆。²烟火:指人家。这两句是说,篱笆把一家家隔开,傍晚时左邻右舍聚在一起交谈。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庭际¹秋虫²鸣,疏麻³寂历
译文:院边秋蝉叽叽叫,无风苎麻正寂寂。
注释:¹庭际:院落边。²虫:一作“蛩”。³疏麻:麻名。这里泛指一般的苎麻。⁴方:正。⁵寂历:寂静。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蚕丝尽输税¹,机杼(zhù)²空倚壁³
译文:收下蚕丝尽交税,空留布机斜倚壁。
注释:¹尽输税:全部拿去交了税。²机杼:指织布机。³空倚壁:空空的靠在墙边。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里胥(xū)¹夜经过,鸡黍(shǔ)²(yán)席。
译文:乡村小吏夜到来,杀鸡煮饭备筵席。
注释:¹里胥:乡村小吏。²事:备办。
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
各言官长峻¹,文字²多督责³
译文:都说官长心真狠,常有文书来责督。
注释:¹各言长官峻:指来的里胥是一批,他们各自都说官长严厉。峻:严厉。²文字:指文书。³督责:督促,责备。
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东乡后租期¹,车毂(gǔ)²陷泥泽。
译文:车陷泥潭不能出,东乡交租稍延误。
注释:¹后租期:延误了交税的期限。²毂:车轮中心贯轴的圆木,这里是指代车轮。车毂陷泥泽,是解释“后租期”乃因车轮陷进了泥潭里的缘故。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
公门¹少推恕²,鞭朴³(zì)狼藉
译文:官府从来不宽恕,肆意鞭打血肉糊。
注释:¹公门:官府。²少推恕:很少酌情宽恕。³鞭朴:鞭打。⁴恣:肆意,指肆意鞭打。⁵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形容被打得血肉模糊。
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
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¹
译文:千万备好田租赋,免得皮肉也受苦。
注释:¹可惜:可怜。
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迎新¹在此岁²,唯恐踵(zhǒng)前迹³
译文:交纳新税就在即,唯恐重蹈东乡路。
注释:¹迎新:迎接新谷登场。唐德宗时开始分秋夏两季征收赋税,规定夏税要在六月交毕,秋税要在十一月交毕。新谷登场也就是交秋税的时候到了。²在此岁:在这个时候。³踵前迹:指踏着前人的足迹。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古道饶¹(jí)(lí),萦回古城曲²
译文:路上蒺藜满眼生,弯曲缠绕古城壁。
注释:¹饶:盛多。²曲:角落。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liǎo)¹²堤岸,陂水寒更绿³
译文:蓼花覆盖塘堤岸,池中之水更清绿。
注释:¹蓼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或湿地。²被:遮盖。³绿:一作“渌”,澄清。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译文:此时秋收已完毕,樵夫牧童日暮归。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译文:寒风劲吹柳叶稀,霜下梨枣已透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行人¹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译文:行路之人迷归路,野鸟竞相寻归宿。
注释:¹行人:指诗人自己。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田翁笑相念¹,昏黑慎原陆²
译文:田家老人笑留我,黑夜原孤独谨慎。
注释:¹念:关心。²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zhān)与粥。
译文:幸亏今年收成好,不用担心没得粥。

  《田家三首》是一组完整的诗篇。第一首诗写农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辛勤紧张地在地里劳动,到头来却无法维持生计,因为他们的劳动果实全都被官府以田赋和徭役的形式搜刮去了。他们不仅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子子孙孙还得把这种悲惨的遭遇延续下去。第二首诗通过具体的事例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吏为催租逼税而威胁恫吓直至私刑拷打农民的种种罪行,从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封建暴政下的痛苦生活。这首诗前六句写农民在完成夏税的征敛中被封建官府剥削一空的情景,次十句写里胥在催租时对农民的敲诈勒索和威胁恫吓的情景,后二句写农民听了里胥的一席威胁话语后所产生的恐惧心理。第三首诗前八句描绘的是秋收后农村的景象,后六句则是描绘诗人因迷路在农家借宿的经过。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淳朴可敬的田翁老人形象,反映了诗人和农民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三首诗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色。一是叙事朴实生动,客观真实;二是语言质朴无华,几近口语,体现了田园诗的本色;三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与对话描写,极富艺术感染力,忠实客观地表现了农村悲惨的生活图景,含蓄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官吏的憎恶,对穷苦民众深切同情的民本思想和对自己遭贬永州、前途无望的愤慨。清人毛先舒说这组诗“叙事朴到”,这一评价是精当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22-524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92-29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