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功画麒麟阁?何客新投魑魅乡?
两处荣枯君莫问,残春更醉两三场。
谁人功画麒麟阁?何客新投魑魅乡?
两处荣枯君莫问,残春更醉两三场。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¹,石平御道开。
译文: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
注释:¹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是中国东部著名高山。《史记正义》: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东通志》: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一曰兖镇。周围一百六十里,自山下至绝顶四十余里。上有石表巍然,传是秦时无字碑。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译文: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译文: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译文: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译文: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译文:安放皇帝玉册的石洞前巨大的石门紧闭,隐隐感觉到地底风雷涌起。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译文:绝顶望东海蓬莱三岛,想象到了金银台。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译文:站在南天门长啸一声,青风四面万里来。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译文:仿佛看到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译文:她们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把一只璀璨的流霞酒杯赠送给我。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译文:我急忙再三低头致礼,自己很惭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译文:我顿时感觉到:宇宙如此渺小,这尘世有什么值得恋眷的呢?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译文: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译文: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译文:我抚摩着古松上的萝藤,想和他聊天,他却把高入青云的关门紧闭。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译文:幸好的是,他赠送我一本远古的写有鸟迹字的书,飘飘落在山岩间。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译文:书是上古文字写的,读起来很费解。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译文:因而再三叹息,拜他为师,才没有回来。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¹登日观²,举手开云关³
译文: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
注释:¹平明:天亮的时候。²日观:泰山东南的高峰,因能看到太阳升起而得名。³云关:指云气拥蔽如门关。这四句是写日出时的景象与作者当时精神焕发的神态。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译文:顿时全身精神飞扬,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¹入远山。
译文:黄河从西边逶迤而来,再窈窕如丝地流向东面的群山。
注释:¹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¹,目尽长空闲²
译文: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注释:¹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²闲:大,广阔。两句意为:凭崖眺望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¹青童²,绿发³双云鬟
译文:突然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
注释:¹值:遇到。²青童:仙童。³绿发:漆黑的头发。⁴云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这里指仙童的发型。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¹凋朱颜²
译文:他笑着对我说:干嘛现在才来学道呢?岁月蹉跎,青春都浪费掉了。
注释:¹蹉跎:虚度光阴。²凋朱颜:这里指容貌衰老。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¹忽不见,浩荡²难追攀。
译文:突然他便无影无踪,无处追寻,令人浩然长叹。
注释:¹踌躇:犹豫。²浩荡:广阔。这里指广阔的天空。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译文:斋忌三千日,裁白丝布书写道经。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译文:天天吟颂,心有所得,感觉众神拱卫在我身边。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译文:可以信风乘云,宛如身有双翼。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译文:攀上日观峰,凭栏望东海。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¹动远山,天鸡²已先鸣。
译文:海涛撼动着远山,云中天鸡在鸣叫。
注释:¹海色:晓色也。²天鸡: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译文:银光闪耀的楼台跃出大海,鲸鱼翻滚起巨浪。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¹
译文:怎样才可以得到仙丹?真正生出羽翼,高飞蓬莱!
注释:¹蓬瀛:蓬莱、瀛洲。在渤海中,有不死药,金银为宫阙。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译文:泰山日观峰朝东北倾斜,两座山崖夹着一双巨石。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译文:海水仿佛在眼前弄潮,遥远的天边一片青碧的色彩。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译文:千座山峰如枪林立,万条沟壑如临深渊。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¹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译文:缅怀曾经骑黄鹤来泰山的神仙,可现在那里去寻找他们的踪影?
注释:¹缅:思貌。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译文:山上的古松高耸入云天,远远望去,离天不过几尺。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译文:山花也与人间不同,五月里白色的花儿与白雪浑然一色。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¹,于此炼玉液。
译文:总会遇到仙人安期生的,一同在泰山炼金丹玉液。
注释:¹安期:即安期生,古之仙人。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¹,瞑²投天门关³
译文:清晨饮过泰山瑶池的清泉,夜晚准备在南天门投宿。
注释:王母池:又名瑶池,在泰山东南麓。²暝:傍晚。³天门关,在泰山上。登泰山的道路盘旋曲折,要经过中天门、南天门等处,然后到达山顶。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¹琴,夜行青山间。
译文:怀中抱着绿绮琴,天黑了还行走在青山之间。
注释:¹绿绮:古琴名,相传司马相如有绿绮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¹歇。
译文:月亮出山了,群山一片皎洁如玉,夜静了,连古松也停止了啸吟。
注释:¹松风:风撼松林发出的响声。两句意为:月光下山色明亮,露水晶莹;风停了,松林无声,夜更寂静。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译文:笙歌:吹笙伴歌。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¹清辉²,玉真³连翠微
译文:寂静中愈感觉清晖可弄,玉真仙女下降到翠微峰。
注释:¹娱:乐。²清辉:月光。³玉真:道观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⁴翠微:指山气青白色。两句意为:静夜望月使人心情愉快,远看道观与青缥的山气连成一片。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¹舞,飘颻龙虎衣²
译文:仿佛看到鸾凤与龙虎一起翩翩起舞,衣袂飘举。
注释:¹鸾凤:传说中的仙鸟。²龙虎衣:绣有龙虎纹彩的衣服。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¹天摘匏瓜²,恍惚不忆归。
译文:举手就可以攀折到天上的匏瓜,味美甘甜,乐不思蜀,真的不想回家了。
注释:¹扪(mén):摸。²匏(páo)瓜:星名。两句意为:抚摸天体想摘下匏瓜星,面对似有似无的幻境忘记了归去。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¹,误攀织女机。
译文:再举手,抚弄着银河的浪涛,清浅可爱,却不小心摸到了织女的纺织机。
注释:¹清浅: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河汉清且浅”之句。织女,星名,传说织女是天帝之女,住银河之东,从事织作,嫁给河西的牛郎为妻。两句意为:举手戏弄银河的流水,无意中攀住了织女的布机。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¹,但见²五云³飞。
译文:唉,到明天天亮,美梦就会消失,只见五色云彩飞舞!
注释:¹坐相失:顿时都消失。²但见:只看到。³五云:五色彩云。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为连章古诗,其中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而全诗六首从整体上展示了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令人体悟到这是寄寓着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灵之山。泰山方圆四百多公里,体势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也”(张俯《岱志》)。其景观雄奇、险绝、曲幽,奥旷之特色俱臻。仅以登山中轴线而历,从王母池、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天街至玉皇顶,再及日观峰、月观峰,沿途凡峰崖,涧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异花,云岚烟雾极目难尽,即或为长文,亦觉语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却能以超然的宇宙观和独特的时空透视,目揽泰山万象平方寸,驰思结韵平毫端,以写意山水笔法绘出了有声画卷,显示了李白诗歌独有的豪放风格。

  全诗开头,“四月上泰山”,看似平叙交代时间,却暗蕴泰山时令奇观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暮春时节,李白佩剑挂芦,抱琴捋袂。从王母池开始登山了。“石屏御道开”,眼前的泰山诸多峰峦如同扇扇屏风,次第打开,一条帝王封禅时开辟的御道豁然而现。古御道有十几里之长,逶迤出没平峰峦涧谷之中。诗人没有白描峰回路转。而是以遥思当年唐玄宗封禅时的登途盛景赋笔。“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於今满青苔。”万千山壑、涧谷、碧蜂仿佛都在尾随着皇帝御车马队的驰骋而飞动起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表现了泰山山势“高远”而曲折盘旋上升的生动情态。如果说盘道弯弯,层峦尽染是诗人对登山起步景色的几笔渲染的话,接着诗人采用散点透视的视角,移步换景,从不同层次以不同的“皴法”向读者描绘了沿途山水的奇险幽秘。登泰山至中途,过中天门,曲折的盘路便为天梯般的石阶代替了。仰望两侧,悬崖千仞,“飞流洒绝,水急松声哀”,“北眺 嶂奇,倾崖向东摧”。泉水若“飞”,峰崖之高绝可见,巨岩累接,险峻难以登攀之状可想。泰山的高泉飞流,不似庐山瀑布“静态”地“挂前川”,而是遇崖迭挫,进溅成珠,泼“洒”在层层悬崖之上,又聚汇成流潜入深谷,水声也就融入松涛呼啸之中了。这是泰山独特的山水景致。向北望去,山峦如扇、如柱、如剑、如兽,千奇百怪,那处处悬崖都像要向东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诗人顺手拈来“倾”“摧”二字,泰山之高险便活现了。诗人视点又下移到涧谷,只见大大小小的岩洞嵌进崖壁,“洞门闭石扇”,巨石宛如扇扇石门又将洞府封掩起来。涧谷中岚气凝结成的云团荡漾,急流、松涛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复回馈延绵如雷。这云雷,就像是从地底下直冒出来。“地底兴云雷”,诗人摹景拟声,形象地衬托出泰山山涧之深之奇。这又像山水画中的“深远”意境了。

  诗人如同一位业务娴熟的导游,指引读者从登山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角欣赏泰山千姿百态的奇景,可谓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盘,登上寓天门,过天街,至极顶,“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才真的进入“如出天地间”的大境界了。东攀日观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动远山”,诗人看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日观峰下的“云海”连接洋洋东海,与泰山融为一体,极写泰山之阔大。伫崖北眺,只见“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这里没有用摹写“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那样壮大奔放的笔势,而是以线纹式的绘画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另一种“窈窕”姿态。这既有黄河下游平缓铺流的真实依据,也是从视觉形象上反衬出泰山之高。诗人抬头平视,丛峦迭嶂之上“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虽是写远望视点之实,却绘出了泰山“平远”奇逸之景。俯瞰脚下,则是“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自下登山所仰见的万千巨大峰峦,从这极顶望下去,却变得像人头“攒聚”在—起,而条条涧谷更显得深不可测,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值此,诗人“精神似飞扬”,“如出天地间”,身心完全融化在无垠宇宙之中,神思驰骋,襟怀浩荡,不禁张开双臂,“天门一长啸”。这长啸令群峰震撼,这长啸令云雾顿开,这长啸令“万里清风来”。至此,一位逸态凌云、吐纳天地精华的诗仙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跃然纸上。一千多年过去,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便成了泰山山顶的一大人文景观,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体悟,或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如果仅以上所析,诗人对泰山的描绘或只可作山水诗高手而论,然而《游泰山六首》更独具艺术特色的是,李白借助泰山神话传说,在诗中幻化出一个情节生动,亦真亦幻的泰山仙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内容,拓展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泰山历来有神仙出没的传说。《列仙传》曾载仙人稷邱君为“泰山下道士”。《神仙传》传说汉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头上白光数丈,寿三百岁。秦始皇羡慕的仙人安期生,更是怀揣“不死药”往来平泰山和东海仙山之间。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惝恍渺冥,泰山的山水雄奇神异,诗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就越发增益了诗意的一种朦胧虚幻色彩,并由此诱使人们去憧憬神话中的细节,去品味其中的绵绵幽情。

  诗人登上高高的南天门,东望蓬瀛仙岛,遐想联翩,似乎真的看到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大海波涛中“银台出倒景,自浪翻长鲸”。心弦激荡,仰面长啸,回响遏云,打破了天宇的宁静。“玉女四五人,飘飘下九垓”,佩玉鸣环,皓齿微启,向李白亲切致意。大概酒仙大名已声闻仙界,玉女赠给李白一杯流霞仙酒品尝,又似乎是在探问:谪仙何故不再来修行,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李白长揖感谢且显窘容。这“自愧”不知是谦辞,还是有难言之隐。“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诗人竟有点要放弃世事烦恼,随仙人而去的意思。这表明了仙女的不期而至牵惹了李白的思绪。李白在泰山之巅边赏景边思索之际,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颜”的羽衣仙人。“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仙人没有同他说话,只赠给他一卷仙书,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诗人拾起仙书翻阅,“其字乃上古”,如同“鸟迹”一般,“读之了不闲”,不知所以。李白想等仙师归来指点迷津,等了半天,可“从师方未还”,唯有“感此三叹息”。虽然求仙难,泰山美景却尽可赏心悦目。李白登上日观蜂,“凭崖览八极,日尽长空闲”,“举手开云关”,远观黄河玉带,正在惬意无限之际,不知何处又转来一位“绿发双云鬟”的小仙童,竟然“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诗人刚刚平静的心绪又被打乱了。他想自己二十多岁辞亲仗剑远游,至今又是二十多载,年华蹉跎,朱颜已谢。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实现,那就只好寻求捷径修仙了。“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仙童已倏忽逝去。但仙童的莞尔一笑却给李白留下一个不小的刺激,他真的要尝试一下修仙了,第四首诗如同使用蒙太奇手法剪接进了李白曾有过的修仙体验,描绘了一段美妙的幻境。李白确曾跟随著名道士吴筠同隐剡中,“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也曾“吟诵有所得”,出现过“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的幻觉。此时登泰山他仿佛就是“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的仙人了。朦胧之中,诗人在山巅看到东海巨灵之鳌背负蓬瀛仙山飘动,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海水中浮出倒影,巨鲸搅起冲天海浪,面且听到天鸡鸣叫。诗人回眸山顶,“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自”。泰山高耸入云。虽已近五月,山顶依然白雪晶莹,山花竟然在雪中绽放,人间不会有如此美景。天上乎,人间乎,真幻难分。诗人似乎要安下心来修仙了。他自慰“终当遇安期”,教他“於此炼玉液”,并能得到“不死药”,也能骑鹤“去无云中迹”,“高飞向蓬瀛”。

  至此,李白泰山遇仙的“故事”看来就要结尾了。不料诗人又宕开一笔,另辟出第六首诗群仙夜娱的一幕,不仅泰山仙境描写的更加完整真切,而且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泰山之夜是那样幽秘,诗人怀抱绿绮名琴,漫步青山野径。“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玉真连翠微”。松涛平息,仙人的宫观掩映在苍翠之中,月华为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诗人窥见众仙人在山巅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处处笙歌发”,“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寂静娱清辉”,寥廓苍穹在屏息静听着自由的生命唱出的颂歌,高悬的明月好像仙人们的灵魂之光,也照射着诗人的心灵。李白此时已融进了仙人世界。“恍惚不忆归”,他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他也不愿意归去。他望见匏瓜星在闪烁,银河就在头上,几可摸到织女的织布机。诗人盼望天不要再亮,仙境不要再消失。“扪天摘匏瓜”,诗人举手向河畔,干脆要把匏瓜星摘下,急切之中却误摘了织女星,天还是亮了。仙境消失了,泰山秀姿依然,五彩祥云飘荡在晨曦之中。“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的仙境之旅戛然而止,仙引、问仙、学仙、慕仙的思绪统统被晴明消蚀了,只留给诗人些许失意甚或现实的思考:通过求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是艰难的,没有权势者举荐,只靠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求仙也是艰难的,因为仙人并不真的存在;可是泰山这样的人间“仙境”却常有,在这样的仙境中大可让自己的情感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精神的愉悦。

  《游泰山六首》在李白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可与《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相媲美。其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游仙体来写山水诗,形成了完美的独特的诗歌创作范式。自《诗经》以后的中国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两脉各显神彩的文学传统,一是自楚辞演进而来的表现游仙内容的诗歌,一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山水诗歌。前者描绘出仙人和仙境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多以寄托作者或政治理想难酬或愤世嫉俗的隐逸情怀;后者则以自然山水以及附丽平山水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愁闷悲慨等各种情怀。自刘宋谢灵运山水诗起,将游仙内容与山水诗相结合,偶有所见,但未为大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似乎曾有这样的尝试:“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想象昆山娄,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尽得养生年。”虽不乏情致,但诗中的“昆山姿”“区中缘”“安期术”等仙人仙境的化用,不过是为诗用典增致,尚不能称为—种独特风格。而李白则集游仙与山水二体之长为一体,在《游泰山六首》中形成一种新的构思风格。诗中既用雄健粗放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勾勒了泰山壮丽开阔的艺术画面,又将游仙诗中常用的人物(玉女、绿发青童、安期生等),事典(巨鳌负仙山、仙人居住金银台、仙人饮流霞等),语汇(九垓、清斋、裂素、玉液、瓠瓜等),结合泰山神话传说,重新演绎描绘出仙人与仙境的新鲜的艺术形象,构思出诗人与仙人交往的生动故事情节。诗中既有仙境不同时空的具体情景描写,又有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从而造成了强烈的美感和生动的形象。而这种美感和生动形象又是叠印在泰山神妙山水的真实背景上的,这不仅增强了诗歌飘渺奇逸的意境之美,而且使人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感受,其艺术效果就大大超过了其他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诗作。

  与以游仙写山水的构思风格相匹配,在《游泰山六首》中,诗人采用了山水实景与仙人仙境两条发展线脉绞结起伏,交相显隐的结构形式,展现了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别具的时空意识。中国传统的诗歌抒情表意方式是在外象之中寻求心灵的对应物,借以实现感情的外化,使情意与物象构成默契。李白在这里的感情外化的对应物,不仅是实际的泰山山水景物,又是虚构出的仙境景物,二者组合在一个艺术整体中,共同完成一个艺术使命:传达出诗人游泰山的深层情怀。诗人笔下的实景以“四月上泰山”的登程总领引起,一线贯穿全诗六首。或写全景,或写局部,或用特写,笔势纵横,重染淡抹,舒缓有致,气象阔大神奇而又气韵贯通。但通读全诗六首,读者又感觉到诗中的山水描绘分明是在构建出一种大的环境氛围和场景转换,成为仙境赖以产生和情节发展的底素、背景和烘托。诗人笔下幻化出的仙境和仙人的活动景况,则以遇仙、仙引、思仙、学仙、慕仙的一条情节线索曲曲折折穿行在诗人描绘的泰山实景之中。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或自由舒放、或惊异迷惘、或无奈失望等复杂的情愫则融化进实景幻景线脉的绞结之中,起起伏伏释放平虚实真幻之间,不仅多层面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谐振着诗人情感的律动,唤起山水境界中类似的审美心理,并引发对世事人生的无穷品味。

  《游泰山六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不但是连章古诗的精巧写法,又是李白写作此诗时特殊的情怀背景所致。李白是一个怀有“鸿鹄”之志者,他的抱负是很大的。他希望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但由平他不肯向权贵“摧眉折腰”,只能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李白《游泰山六首》,既从表层诗境上展示了泰山山水和神仙仙境之美,又蕴含着萦平李白心底的矛盾彷徨情绪。泰山雄刺云天,登山目尽长空,凭览八极,或“举手开云关”,或“天门一长啸”,既是诗人傲岸、狂放性格的自然表露,也是诗人长期压抑下的慨愤不平在寥廓宇宙中的暂时放解。但这种性格表露和情绪放解与潜存心底的壮志难酬的情结又不时产生反差和碰撞。因而诗人运用或夸张、或险奇、或清丽的语言幻造出的仙境仙人虽然极具魅力,但并没有表现出诗人追求仙道的挚诚和狂热倾向。相反,诗中时隐时现的却是那种追求自由人格、追求宏大理想而不得实现的心境,有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叶燮《原诗》)的味道。全诗每一首大抵都是由实景入幻境,又由幻境结尾,若连缀起来,就可以品味出诗人是以奇思妙想遣怀去闷,在恍惚迷离的幻境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从诗中可见,诗人对玉女“仙引”的回答是“自愧非仙才”,仙人指点门径的仙书是“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诗人欲与仙人攀谈,却“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即使想跟仙人“练玉液”,得到“不死药’,与仙人同娱同乐,但最终结果却是“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憧憬的自由驰骋的美好仙境,在全诗的结尾却是以“坐相失”的遗憾现实而结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旨不正是诗人彷徨无奈的惆怅情绪吗?如果联想李白在四月登泰山后的秋天突然奉诏入京,竟然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更会体会到本诗这一意旨了,《唐宋诗醇》曾评李白此诗“若其体近游仙,则其寄兴尔”应是很有见地的。只不过由平李白生性狂傲,胸怀旷达,遇事愤而不怒、愁而不苦,加之诗风飘逸豪放,诗中的意旨不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那样直白,“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叶燮《原诗》)罢了。

参考资料:
1、 夏忠梅.李白《游泰山六首》新解.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第3期.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¹²飞,肃肃³其羽。之子于征,劬(qú)于野。爰(yuán)及矜(jīn),哀此鳏(guān)¹⁰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注释:¹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²于:语助词。³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⁴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⁵征:远行。⁶劬劳:勤劳辛苦。⁷爰:语助词。⁸矜人:穷苦的人。⁹鳏:老而无妻者。¹⁰寡:老而无夫者。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集¹于中泽²。之子于垣³,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注释:¹集:停。²中泽:即泽中。³于垣:筑墙。⁴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⁵作:筑起。⁶究:终。⁷宅:居住。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于飞,哀鸣嗷(áo)¹。维此哲人²,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³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¹嗷嗷:鸿雁的哀鸣声。²哲人:通情达理的人。³宣骄:骄奢。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6-368

hóng鸿yàn

míng xiānqín 

hóng鸿yànfēi  zhīzhēng láo yuánjīnrén āiguānguǎ 
hóng鸿yànfēi zhōng zhīyuán bǎijiēzuò suīláo jiūānzhái 
hóng鸿yànfēi āimíngáoáo wéizhérén wèiláo wéirén wèixuānjiāo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juàn)¹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译文:回忆拜访友人的情景,新安江确实值得珍视。
注释:新安江:源出江西省婺源县西北率山,东流经休宁、歙县入浙江省境至建德县合兰溪水东北流为浙江。¹眷言:犹“睠然”,怀顾貌。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译文:无论深处还是浅处,江水都清澈缥碧;无论春天还是冬天,江水都皎若明镜。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千仞(rèn)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译文:千仞高的乔木在岸边生长,万丈深的水底可以看见游鱼。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沧浪¹有时浊,清济²(hé)无津。
译文:沧浪之水有时也会浑浊,清澈的济水干涸时也失去了渡口。
注释:¹沧浪:水名。²济:济水,源出河南省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山东省境,与黄河并行人海。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lín)磷。
译文:不如乘船顺流而去,俯身看见映在水中的鳞次栉比的石头。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纷吾隔嚣(xiāo)¹,宁假濯(zhuó)衣巾。
译文:自己既然离去京邑,和嚣尘相隔,不必借此水洗濯衣巾。
注释:¹嚣滓:犹“嚣尘”。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愿以潺(chán)(yuán)水,沾君缨上尘。
译文:希望用这缓缓流淌的水,拭去你帽缨上的尘土。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写景抒情,形神兼备。在对新安江清澄空明的景色的描写中,实际上渗透着诗人对喧闹都市和仕途的厌倦之情。

  古诗开始两句破题,诗人乘舟溯流,泛临新安江上,发现江上风景非常优美,心情为之一振,不由发出“兹川信可珍”的由衷感叹。

  接下四句,即承“兹川信可珍”意,铺陈描写。无论深处还是浅处,江水都清澈缥碧,略无一点一滴浑浊;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江水都皎若明镜,不沾一丝一毫尘埃。江水简直清澈透了。所以,透过千仞江水,沿江山峰上苍松碧树的身影仍然清晰可见;俯视百丈水府,神情自若、倏忽往来的游鱼也络绎分明。“千仞”、“百丈”,极言江水之深——江水深深如许,而仍能映见乔树,忽闪游鱼,则一湾碧如玉清如月的新安江水,宛然可见。“写”、“见”二字,逼现水底奇景异观,直将江水之清莹缥碧反映出来。总此四句,诗人通过绘写江水之“深”,衬写出江水之“清”,以至使人感到虽深犹浅。这就是诗题中点出的“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的韵致。新安江之“信可珍”,正在于它的“清”。

  京官外发,一般都具有贬的意味。沈约此后曾致书徐勉,中有“出守东阳,意在止足”之语(见《梁书》本传),颇有点自宽自慰自我解嘲的意思,可见当时他的心情还是比较低沉的。世事浑沌,祸福难倚,万物皆空矣,由此,修行励志、洁身自好的独善其身的念头便油然而生。接下六句便是抒发这一情怀。

  七、八二句分用两个典故。沈约用此二典,前句顺用,后句反用,都为一意:沧浪之水有混浊的时候,清济之水也有干涸的时候。既然如此,那么“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诗人想到,既然自己时运如此不济,既然自己不能随世沉浮,那么,此次前往东阳,便与京师嚣世自然隔绝了,可以自由自在徜徉山水,泛咏皋壤,过上一段清静优闲的日子了,就不必还要假藉沧浪之水来洗濯衣巾、涤神爽志了。正点出此旨。细加品味,诗人言语之间颇有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般的庆幸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自“沧浪”句以下,诗已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乘斯去”,却落“俯映石磷磷”一句,又回到写景,似颇突兀。实际上,这正是匠心独运之笔。抒情伊始,嵌入一句写景,首先便将诗意荡漾开去,在诗法上,恰似淡云出岫,显得舒展自如,张弛有度,而且,磷磷水中之石,棱角分明,自有一种清峻坚劲的品格在,诗人俯瞰其貌,不期然唤起了崇敬和向往之意,仿佛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映现出了自己的影子。所以,突入此句,实在是一种精神的宣言和戛戛独造的峥嵘品格的展现,暗寓了诗人此去东阳的人生追求。谓之神来之笔,殆不为过。

  最后,诗人似乎意犹未尽,寄语京城中的朋友:“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言语之中,颇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得。此句收束全篇,照应诗题,显得周到而严密。诗人的精神似乎获得了解放,他不但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抑制不住透露出一种俯视人寰的超脱和自豪之感。

  诗人是久经官场沉浮了,对于一般的荣辱升迁,似乎并不特别放在心上。他以极平静的心情,欣赏新安江的清绮风光,描绘新安江水的清浅透澈,从而折射出诗人的清思洁想。而只是在游览的观想和反思之中,才逐渐流露出了身世之感和隐退之意,并由此反映出由苦闷、沉郁到解脱、轻松的复杂的思想历程,沉稳,老到。反映到文思上,便显得从容不迫,纡徐有致。从写景到抒情,从构句到用典,笔调细腻,婉转多姿,转换贴切自然,景、情、理络绎生辉。在庄重、澹淡的风貌中,显现出圆熟、深沉和隽永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第170页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蓬莱银阙(què)¹浪漫漫²,弱水³回风欲到难。
译文: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隔着漫漫波涛,海上旋风和难于浮渡的水面让人永远无法到达。
注释:汉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前88年在位)。¹蓬莱银阙: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为三神山,在大海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都曾遣人往访。²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³弱水:传说中称险恶的难于浮渡的水面。⁴回风:旋风。因有弱水回风,故仙山不可求。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光照竹宫¹劳夜拜,露漙(tuán)²金掌³费朝餐
译文:神光降临祠宫劳你深夜叩拜,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天露。
注释:¹竹宫: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中的祠宫,以竹为之,汉武帝曾在此遥拜“神光”(大约是不常见的某种天体发的光),所以说“劳夜拜”。²露漙:露多的样子。³金掌:铜制的手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即金掌)承“天露”,和玉屑饮之,以求长生。⁴费朝餐:大意说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朝餐(天露)。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力通青海求龙种¹,死讳文成²食马肝。
译文:你的武力能打通青海求得骏马,却谎说文成将军少翁因食马肝而死。
注释:¹龙种:青海所产骏马,亦称青海聪。²文成:齐人少翁以方术受汉武帝宠信,拜为文成将军。因弄虚作假,被杀。汉武帝恐其他方士生畏,不肯为他尽力,乃诈称少翁是食马肝中毒而死的,即所谓“讳”言。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那教 一作:忍令)
待诏先生¹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译文:那才士东方朔牙如编串的贝壳,怎能让他在长安求讨奉禄供米。
注释:¹待诏先生:指东方朔。东方朔,字曼倩,辞赋家,性格诙谐滑稽。

  诗咏汉武帝故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此诗前六句对汉武帝求仙进行讥刺,后两句与汉武帝重用方术之士相对照,慨叹像东方朔那样有才能的人却只能做闲官。全诗取材博赡,炼词精整,借古讽今,情真味厚,是西昆体的佳作。

  首联写武帝求仙海上之虚妄。引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帝迷信方士少翁之事。此借以形容三神山四周环水,难以到达。

  颔联写武帝祈求长生之徒劳。此处引用《汉武故事》《三辅黄图》等书中典故来例证。一个“劳”与一个“费”字暗寓讥讽,点明这些举动均属徒劳无补,确有一字寓贬的春秋笔法。

  颈联写武帝开边求马,迷信方士而不知醒悟。汉武帝曾得神马于渥注水中,又伐大宛而得千里马。此处用典仅为借用,周礼中早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之说,故可移植。一个“力”字写出他为个人私欲而不惜擅开边衅的独断专行。此句述马,遂联类而及下句的“食马肝”。亦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帝迷信方士少翁之事。这一典故活现出统治者明知受骗却不思悔改,自欺而又欺人的心态,一个“讳”字将此揭露得入木三分。而且宋真宗伪造的黄帛天书恰与少翁行骗的帛书相巧合,更具讽刺意味。

  尾联诗人自叹清贫,倾吐怨尤。这里作者是以东方朔自比。诗人感叹像东方朔这样的才士,不能教他乞米糊口,身为馆阁之臣的杨亿虽位居清要,却禄微薄,曾因家贫请求外任,其上表中有“方朔之饥欲死”语,足证此为自况。尾联是用才士待遇之菲薄,反衬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侈靡荒唐,衬跌十分有力。

  此诗句句用典,组织绵密,纯用叙事,不着议论,而讽意自见,还通过若干字眼暗寓褒贬,婉曲而不失严正之意,加之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故刘攽称此诗“义山不能过也”(《中山诗话》)。

参考资料:
1、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36-37页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慧庆寺距阊(chāng)¹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²、甲申³间,秀水朱竹垞(chá)先生赁(lìn)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译文: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
注释:¹阊门:苏州城的西北门。²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³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⁴朱竹垞: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文学家。著有《曝书亭集》。⁵赁:租。⁶太史:古代史官称太史。朱彝尊曾被授检讨(史官的一种)之职,入史馆修明史。⁷宋公: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⁸重客:贵客。⁹造:登门拜访。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¹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tà)²,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译文: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注释:¹虎丘:在苏州阊门外,为苏州游览胜地之一。相传吴王阖庐葬此,名胜古迹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云石等。²杂沓:众多杂乱的样子。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¹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nǎng)²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³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shì),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译文: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注释:¹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²曩:昔,以前。³气机:气运。⁴恃:凭靠。⁵幽潜:指幽居避世。⁶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在写“慧庆寺的兰花”时,特意提到了“虎丘的玉兰花”,目的就是进行对比。第一处是用“虎丘的兰花”因地处繁华之地容易得名和“慧庆寺的兰花”因地处偏僻之地而不为人知来对比;第二处用“虎丘的兰花”“ 意象渐衰”和“慧庆寺的兰花”“ 茂密如曩时”来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文章末尾以虎丘玉兰“意象渐衰”而慧庆寺玉兰盛如曩昔,揭示出“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感慨,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热情。写得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思。

  作者从慧庆寺兰花的遭遇,感受到人世的道理,联想到那些庸劣者以地位权势而高举,俊杰者以不得其地势而埋没的现实,指出了“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的道理,借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健康上进的热情。这不只是写了一个被压抑的狂士才子对于自然山水的感受,更写出“这一个”举世皆弃而又不甘消沉的灵魂。它并不是将读者引向宁静的福地洞天,而是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去作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1、 程根荣主编 .桐城派名家文选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5-37
2、 周新国,李尚全作.扬州大学佛学论丛 2: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19
3、 徐文博 石钟扬.,戴名世论稿:黄山书社,1985年09月第1版:第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