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裾旋旋手迢迢,不趁音声自趁娇。
裙裾旋旋手迢迢,不趁音声自趁娇。
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
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

yāo--yuánzhěn

qúnxuánxuánshǒutiáotiáochènyīnshēngchènjiāo

wèizhūlángzhīshítōuyǎnwèihuíyāo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
沽酒南徐¹,听夜雨、江声千尺²。记当年、阿童东下³,佛(bì)(lí)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jī)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cān)军客
译文:我客居南徐买酒喝,耳听夜雨潇潇,江中浪声千尺高。想起当年王濬曾东下伐吴,还有深入南侵的拓跋焘。年轻识浅的白面书生有何用?萧渊藻那样的裙屐少年,偏偏又轻敌自傲。可笑掌北府兵者只爱纸上谈兵,重用的不过是自命风流的幕僚。
注释:蒜山:一作算山,在江苏丹徒西的长江口。¹南徐:南朝刘宋元嘉八年(431),以江南晋陵地为南徐州,治京口,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元年(581)废。后世以南徐为镇江的代称。²江声千尺:意为夜雨潇潇、惊涛千尺,浪声澎湃,气势豪放。³阿童东下:阿童是指西晋时期将领王濬,其小字阿童。阿童东下出自此。指代清兵南下。⁴佛狸深入:佛狸,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国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佛狸深入这里指代清兵南下。⁵裙屐,指修饰华美而无真才实学的年轻人。⁶北府:指东晋时期京口。⁷参军客:指北府参军刘牢之辈。晋秦(féi)水之战,晋方即以所谓百战百胜的北府兵为主力。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¹,神鸦²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jǐ)³。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qiáo)笛。
译文:如今的京口人事已改,又被白色的寒云笼罩;旧时的营垒一片荒芜,觅食的乌鸦聚集鸣噪。昔日的断戈残戟,都还沉在沙中被浪冲淘。夕阳余辉里只能听到,楼船上铁锁的声响;寒冷的西风吹拂下,旧时的王侯宅第一片荒烟蔓草。江边的黄芦苦竹任凭大潮拍打,那呜呜咽咽的水声应和着渔父憔夫凄凉的笛子音调。
注释:¹旧垒废:指古代战争的痕迹已经不多。²神鸦:指佛狸祠里吃祭品的乌鸦群集。“神鸦集”,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化来,谓佛狸祠的祭品召来了群鸦,仍是言古今变迁。³戟: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楼船,有叠层的大船、大战船。⁴黄芦苦竹:黄芦,秋天变黄之芦苇。苦竹,又名伞柄竹,其笋味苦。

  这首词,由于作者带着悲壮激烈的心情来写,所以很有气魄,从一开始的景色描写,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述,写得气势磅礴、感情豪放、情绪激荡。下半片,写世事巨大的变迁,沧海桑田,面貌全非。

  沽酒汀边,一身孤零。夜雨傍沱,又兼涛声,其势磅礴。“接着“记当年”以下,连续用典,历数风流人物、兴亡旧事,直至上片收煞,一气奔注,略无滞碍,托兴高远。作者描绘这些历史事件,写得深刻入微,如:“阿童东下”中用“东下”来形容晋王浚进军的气势, “佛狸深入”中用“深入”来说明进军的程度和梁武帝轻敌,用“萧郎裙厩"来比喻他华而不实,最后被围困而死。“笑风流”句,说的是谢玄的北府兵晓勇善战,将领们亦好谈兵法。“笑”字微妙,不能简单理解成讥笑,而应当理解为:当年晓勇的北府兵以及好谈兵的将领们如今何在?此处“风流”有豪爽、粗犷的意思。上片多用典实,却自然浑成,并不涩滞。但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历史事件,内涵丰富。如:“阿童东下”,“佛狸深入”,它们各含一个具体,生动,场面壮阔,战斗酷烈的故事。又如:“萧郎裙屐偏轻敌’’,内含了梁武帝被困的故事,指出了华而不实的少年贻误国事。

  换头转人即景抚今。“人事改,寒云白”句极言人世沧桑变幻,历代兴亡如白云须臾变苍狗,都只是瞬息间的事。其中词中风景描绘,起了很大的衬托作用。如:“听夜雨、江声千尺。’’又如:“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以落日残照古战场和西风吹进王侯家来显示时代的变迁,且”西风吹尽王侯宅“,意同刘禹锡《乌衣巷》诗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言石头城中东晋王侯的住宅如今也不复存在了。最后, ”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描绘昔日的战场,已一片冷寂、空旷、残败的景象。只剩下让后人凭吊的遗迹。写黄芦苦竹抽打着红潮,是突出风,江风飒飒,不知渔夫还是樵子在吹着笛子,构成了凄苦幽怨的交响。全词高旷沉郁,苍茫无尽,确有东坡风致。

  作者其实是在影射明末清初的镇江战事镇江的失陷与守将杨文骢的当生意气,骄傲轻敌脱不了干系。将大清军用灯笼火把伪饰起来的空筏看作是满载敌兵的战船,正当杨文骢为发炮击沉了清军的空筏而沾沽自喜时,清军主力已在大雾的笼罩下发动偷袭,杨文骢的狼狈与尴尬遂成为那场灾难的终点……纵观整个战局,弘光朝的覆灭就是那些夸夸其谈、志大才疏的风流名士们所制造的悲剧。 国亡了,家破了,西风吹尽王侯宅,光荣与尊严在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

  此词以蒜山附近为中心,将不同时代不同事件连缀一起,上下数百年,综观千古,语言精练而概括,一句一典,其景扩大,色彩黯淡。景中寓情,又因情选景,使词具有情豪气壮,悲激感人的特点,颇有苏辛之风。

参考资料:
1、 田军 、 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645页
2、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483页
3、 段晓华 龚兰.清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5-7
4、 8.
5、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09 :第44页

mǎnjiānghóng··suànshān怀huái--wěi

jiǔnántīngjiāngshēngqiānchǐdāngniánātóngdōngxiàshēnbáimiànshūshēngchéngyòngxiāolángqúnpiānqīngxiàofēngliúběihǎotánbīngcānjūn

rénshìgǎihányúnbáijiùlěifèishénjǐnshāchénlàngduàncánluòlóuchuánmíngtiěsuǒ西fēngchuījǐnwánghóuzháirènhuángzhúháncháoqiáo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韩魏多奇节,倜(tì)(tǎng)遗声利¹
译文:韩魏多有轻生重义、为知己者死的游侠,洒脱不拘留下名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共矜(jīn)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译文:少年游侠者重然诺、好结交,各负凌云之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译文:然而一言九鼎,一旦结交,即千里相会。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绿沉¹明月弦,金络浮云辔(pèi)
译文:绿带缠绕在如月的弓弦上,金丝绦络住如云的马辔头。
注释:¹绿沉:浓绿色。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吹箫入吴市¹,击筑游燕肆²
译文:伍子胥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高渐离为欲前去刺杀秦王的荆轲击筑送行。
注释:¹吹箫入吴市: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从楚国逃到吴国,曾在吴国吹箫乞食。²击筑游燕肆:荆轲欲前去刺杀秦王,其友高渐离在易水击筑为他送行。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寻源博望¹侯,结客远相求。
译文: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
注释:¹寻缘博望:指汉代的张骞,汉武帝命其穷黄河之源,因出使西域。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lǒng)¹
译文:只要君王一垂顾,肝脑涂地、流血野草也在所不辞,都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
注释:¹陇头: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焰焰戈霜动,耿(gěng)耿剑虹浮。
译文:刀光剑影映照着游侠儿矫健的身影,强弓劲弩尽显少年侠士的身手。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译文:天山无论是冬日夏日都会飞雪,交河南北向流淌着。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云起龙沙¹暗,木落雁门²秋。
译文:云从漠北边塞升起,雁门关的秋日草木早已凋零。
注释:¹龙沙:河北喜峰口外卢龙山后的大漠,后泛指漠北边塞之地。²雁门:长城上重要的关隘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北部。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轻生殉(xùn)知己,非是为身谋。
译文:游侠为知己者死,不是为自己谋名利。

  这首诗发端二句已概全篇之旨,“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以下均围绕“多奇节”处而展开。承接此二句,以下八句历叙少年游侠者的精神品格与豪荡气魄。“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此十字着重从形象上描绘少年侠士潇洒倜傥的飒爽英姿。“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伍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伍奢与伍尚,他逃奔吴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吴都梅里(即今无锡梅村),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被迫吹起斑竹箫管,在市中乞食,后得公子光的赏识,谋刺王僚,成就大业。高渐离与荆轲为友,善击筑,“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后燕亡,高渐离为秦王击筑,因在筑中置铅以伺机击秦王,未果被害。游侠之人并非久居人上,即使沉沦下僚之时,胸中仍怀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这段奇气促其忍辱负重,完成自己重然诺的历史使命。

  下面以博望侯张骞的典故轻轻地转到了游侠儿慷慨立边功的主题上来,继写其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奇节”。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直至昆仑山下,“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史记·大宛列传》)。其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永不可磨灭,“博望侯”就衍化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而与任侠风气相联系在一起了。“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云气散漫风萧索,紫塞雁门草木凋,艰苦的边关生活并没有消损少年游侠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是黄沙穿金甲,马革裹尸还,甘愿赴汤蹈火以报知己之恩遇。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的感慨来,这既照应了开头的“遗声利”,也使全篇的中心思想得到统一。

  综观全诗,首联已概括全篇之主旨,“侠”之精神在“奇”,此“奇”非他“奇”,而是奇在其轻身重义上,奇在其士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遗声利”“非是为身谋”上,正与尾联相应。中篇尽叙侠客之态,承首联之“奇”而启尾联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顾”“千里至”“远相求”,皆应照生情,写得气脉流转、神情摇曳,悲壮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与虞氏的一贯风格有其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8
2、 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

jiéshǎoniánchǎngxíng--shìnán

hánwèiduōjiétǎngshēng

gòngjīnránnuòxīnzònghéngzhì

jiéjiāoyánzhòngxiāngqiānzhì

绿chénmíngyuèxiánjīnluòyúnpèi

chuīxiāoshìzhùyóuyàn

xúnyuánwànghóujiéyuǎnxiāngqiú

shǎonián怀huáizhǎngbèilǒngtóu

yànyànshuāngdònggěnggěngjiànhóng

tiānshāndōngxiàxuějiāonánběiliú

yúnlóngshāànluòyànménqiū

qīngshēngxùnzhīfēishìwèishēnmóu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¹及何所以进²。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剌(là)史崔朴常³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xiān),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gēng)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kuì),与宾客疾驱去。
译文: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着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注释:¹何所人:什么地方人。²何所以进: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³常:同“尝”,曾经。⁴身引舟:亲自挽纤拉船。⁵可任其劳:可以担负那些劳役。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准少英迈¹,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²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³(zhé)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yùn)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yú)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译文:寇准年少时才智超群,通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他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宋太宗选用贤才,多次到殿前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友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注释:¹英迈:才智超群。²或:有的人。³未尝:不曾。⁴辄:就。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岂胜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言读经,则何以别于中国圣人之经?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也。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¹,岂胜²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xiá),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³!某但言读经,则何以别于中国圣人之经?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也。
译文:子固启:长期以来因为有病没有写信问候你,我心里对你非常向往。上封信里我因为怀疑你没有时间读经书,故而谈到了这件事。接连接到你的信,信中一直怀疑我说的经是佛经,并且教导我读佛经会导致礼俗的混乱。我只是说读经,哪里把经书和中国古圣先贤之经相区别了呢?你每每这样看(误解)我的信,这也是我之所以怀疑你没有时间读经的原因呀。
注释:曾子固:曾巩。¹不为问:没有写信问候。²岂胜:怎么能够禁受住。此处是夸张的说法。³乱俗:迷惑世人,败乱风俗。
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 然而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视吾所知,为尚可以异学乱之者乎?非知我也。
然世之不见全经¹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²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³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 然而墨、晏、邹、庄¹⁰、申¹¹、韩¹²,亦何所不读?彼¹³致其知¹⁴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¹⁵不能乱也。惟其¹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¹⁷¹⁸吾道¹⁹而已。子固视吾所知,为尚可以异学乱之者乎?非知我也。
译文:然而世人已经很久不能看清经书的全貌了,仅仅停留在读读经书,就不会理会经书的精神。因此我从诸子百家的著作到《难经》、《素问》、《本草》等小说家的书无所不读。对于种田的农夫和作针线活的妇女,都不耻下问。然后才认为对经书的大意有了深切的理解并且毫无疑问。大概因为后代学习圣人之道的人,因为和先王的时代有所不同,不这样作,就不会详尽的了解圣人吧。扬雄虽说不好非议圣人之书,然而他对墨子,晏子,邹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的著作,又有哪一种不读呢?他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才去读书的,因而有所取舍,儒家之外的学说不能使他对于儒学有所迷误,正因为他不迷误,所以才有能力去取舍诸书的观点,所以能明白圣人之道。你看我所具有的知识的程度,是否还能被其它学说惑乱吗?你这是不了解我呀!
注释:¹全经:指经典的全貌。²百家诸子:指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的著述。³《难经》 《素问》 《本草》:都是古代的医药书。⁴女工:当时指从事手工劳动的妇女。⁵不足以尽圣人:不足以全面准确了解圣人的思想。⁶扬雄:字子云,西汉儒家学者。⁷墨:指墨翟,战国鲁人,墨家创始人,著有《墨子》。⁸晏:指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人搜集他的言行,编有《晏子春秋》。⁹邹:指邹衍,战国齐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邹子》。¹⁰庄:指庄周,战国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¹¹申:申不害,战国郑人,早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申子》。¹²韩:指韩非子,战国韩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¹³彼:他,指扬雄。¹⁴致其知:得到他应有的知识。¹⁵异学:异端之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¹⁶惟其:正因为。¹⁷所以:用来。¹⁸明,阐明,发明光大。¹⁹吾道:我自己的思想,主张。
方今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为如何?苦寒,比日侍奉万福。自爱。
方今¹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²沉没利欲³,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为如何?苦寒,比(bì)日侍奉万福。自爱
译文:现在使礼俗混乱的因素不是在于佛学之说,而是在于士大夫们沉浸在利欲之中,以言词相互推重,不知道自律修身的缘故。你认为这个看法怎么样?最近天气太冷了,祝你双亲万福。希望你自己多多保重。
注释:¹方今:当今。²学士大夫:泛指当时读书做官的人。³沉没利欲:沉没在功名利禄,兼并倾轧等欲望中。⁴以言相尚:以言语相互推崇、吹捧。⁵自治:自我约束。⁶苦寒:天气非常寒冷。⁷比日侍奉万福:当时写信给有父母的人的客套话,意思是祝您的父母近日健康。比日,近日,近来。⁸自爱:自己多多保重。

  这封给曾巩的回信就是一篇研讨治学之道的说理文。文章首段围绕“佛经乱俗”这几个关键字,既交代了写信的缘由,也为下文的辩驳的展开作铺垫;接下来的第二段,作者并不急于反驳曾子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宕开一笔,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第三段,作者正式转入对曾子固的反驳,提出“方今乱俗不在于佛”,而是由于世人沉迷功名利欲的观点。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简峭,逻辑严密,剖析深刻。

  这封信的中心论题是围绕读经书的问题展开的。儒家经典是宋代知识分子必须习诵的读本,这是他们应试入仕途的敲门砖。王安石当然不可能例外。但是他认为读书不能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范围,而应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他突破了儒家的传统观念,把“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列为研读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注重实际调查,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女工等请教,无所不问。这些独具只眼的议论,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远见卓识。王安石正是从广泛接触并且咀嚼吸收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思想体系。

  在这封信中,他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举出西汉扬雄对墨家、道家和法家的著作也无所不读而不受扰乱的事实,加以论证,使信中的立论更富有说服力,而且对曾巩所谓佛经乱俗的说法,简当精辟地阐明个人见解。他指出当今之世,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而不能自拔。由于作者洞悉时事,目光敏锐,因此这里所下的判断,可谓一语破的,言简意深。从表层来看,这是对曾巩来信的直截了当的回答,实际上是对当时士大夫尊经泥古、死读儒家经典章句的社会思潮的尖锐批评,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战斗作用。

  这封信的篇幅虽短,但写得理足气壮,不仅论据充实,说理透辟而有新意,而且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而无赘语,笔墨精练简明,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厉严谨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26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