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野事春游。老去寻诗苦未休。一似浣花溪上路,清幽。烟草纤纤水自流。
何处偶迟留。犹未忘情是酒筹。童子策驴人已醉,知不。醉里眉攒万国愁。
晴野事春游。老去寻诗苦未休。一似浣花溪上路,清幽。烟草纤纤水自流。
何处偶迟留。犹未忘情是酒筹。童子策驴人已醉,知不。醉里眉攒万国愁。
张炎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3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二仪¹积风雨²,百谷漏波涛。
译文:天地间风雨不止,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
注释:¹二仪:天和地。²积风雨:久雨。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闻道洪河坼(chè)¹,遥连沧海高。
译文:听说黄河已经决口,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
注释:¹坼:即决口。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职司¹忧悄悄²,郡国诉嗷嗷³
译文: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
注释:¹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²忧悄悄: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忧愁的心情难以消除。悄悄,忧愁的样子。³“郡国”句:言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¹
译文: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
注释:¹簿曹:官名。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尺书¹前日至,版筑²不时操³
译文: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
注释:¹尺书:书信。古时写信用一尺见方的绢,故称尺书。²版筑:用两块板夹土,捣实。此指筑堤坝。³不时操:是说无时无刻不在筑堤。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难假¹(yuán)(tuó)²,空瞻³乌鹊毛
译文: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
注释:¹假:假借。²鼋鼍力:《竹书纪年》称,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来鼋鼍作桥梁。鼋,元鱼。鼍,鳄鱼。³瞻:仰望。⁴乌鹊毛:《尔雅·翼》称,每年七月七日,乌鹊到天河上为织女架桥,头上的毛皆被踩落。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燕南¹吹畎(quǎn)²亩,济上³没蓬蒿。
译文:燕南地区庄稼全毁,济南兖州蓬蒿皆没。
注释:¹燕南:河北省南部。²畎:田中小沟。³济上:济南兖州一带。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gāo)¹
译文:螺蚌无数,生满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
注释:¹九皋:深泽。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徐关深水府,碣(jié)¹小秋毫。
译文: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
注释:¹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白屋¹留孤树,青天²失万艘。
译文: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注释:¹白屋:百姓住的茅草屋,为水所冲,故只留孤树。²青天: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吾衰同泛梗¹,利涉想蟠桃。
译文: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
注释:¹泛梗:《说苑》:土偶谓桃梗日:“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诗的内容是写大水,同时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chè)¹巨鳌(áo)²
译文:摘来蟠桃当作钓饵,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注释:¹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杜甫说这种大话,意在宽慰兄弟。²巨鳌:传说中的大龟。

  这是杜甫反映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开头叙暴雨成灾,郡国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忧;接着描写想象中山东、河北洪水汹涌情状,也是河南一带惨重灾情的真实反映;最后戏为大言以宽慰其弟。全诗铺写灾情的严重,表达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了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相较于杜甫成熟时期的作品,此诗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空泛。

  杜甫写这首诗时虽然也尝到了考进土落第的痛苦,但他的经济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用他自已的话来说是“放荡齐越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正是这种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使他脱离了人民,因而他对人民疾苦的体验就不如日后那么深切。《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这首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中诚然对黄河水灾作了较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应当指出,这种描绘只是客观地再现了水势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庄稼受灾等表面现象,面没有深入展示灾民的具体苦难,特别是看不出诗人关怀灾民的强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诗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这种神语传说来勉励弟弟,显得空泛无力,看不出有何对人民同情之处:即便说这是同情的话,那么,这种同情是很不强烈的。只要比较一下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天宝十三年秋(754年),长安霖雨为灾,杜甫写的《秋雨叹》这一组诗,问题便很清楚。《秋雨叹》共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写人民苦难的:“禾头生耳素穂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前面两句是说庄稼受到涝灾,但农夫田父没有消息,生死存亡,无人过问,这是因为当时奸相杨国忠报喜不报优,在唐玄宗面前隐瞒灾情。房琯反映了所在地的灾情,结果遭受打击,所以史载“天下无敢言灾者”,上面这两句诗,便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后两句则写城市贫民的情况。据史载,“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以济民。”诗人揭露官吏们利用所谓“贼”乘机剥削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斗米换衾绸。人民出于无奈,只要官员“相许得粮借以活命,根本不考虑衾绸和斗米是否“相值”了,杜甫这几句诗,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而且揭露了造成人民苦难的因素,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一一政治黑暗腐败,官府更趁火打劫,盘剥人民,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相比,《秋雨叹》这首诗对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鲜明了。

  再看杜甫同时写的另一首诗《九日寄岑参》,这首诗开头写到诗人为雨所阻,不能外出访问岑参,对他表示怀念。接着便写到霖雨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数,安得诛云师,时能补天漏!”将这四句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结尾四句相比,前者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后者是空泛的。这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生活地位的不同,接近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即对描写对象是否具有生活实。杜甫写《临邑舍弟书至苦雨》是在东都洛阳,他并未目睹临色黄河水灾惨状,更没有直接受到水灾的痛苦,缺乏生活实感.所以体现在《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这首诗中的感情显得空泛。

  上述情况说明,即使是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他早期的诗作还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不能和困守长安十年这一时期的诗作相比,特别是不能和日后离开朝庭走向人民时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相比。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52
2、 王滋源.浅谈杜甫的早期创作——兼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J].社会科学研究,1983(06)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lù)(lú)¹金井²梧桐³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¹⁰
译文: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注释:¹辘轳: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²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³梧桐: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⁴几树:多少的树。树,这里指梧桐树。⁵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⁶昼雨:指白天下的雨。昼,白天。⁷新愁:指悲秋之愁。⁸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⁹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¹⁰玉钩:玉制的钩子。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泝流 一作:溯流)
琼窗¹春断²双蛾(é)³,回首边头。欲(lín),九曲¹⁰寒波不泝(sù)¹¹。(泝流 一作:溯流)
译文:闺中的思妇独守着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¹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²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春,指男女相爱之情。³双蛾:即指美女的两眉。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⁴皱:起皱纹,指皱眉。⁵回首:回望。⁶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⁷欲:想要。⁸寄:寄托。⁹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¹⁰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九,泛指多数。¹¹泝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辘轳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如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的“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来的“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有停的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然。这里的“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有“双蛾”之皱,有“回首”之举,有“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的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参考资料:
1、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03 :259页
2、 蒋方.《李璟李煜集》 :凤凰出版社,2009:138-139

cǎisāng ·jīnjǐngtóngwǎn

 dài 

jīnjǐngtóngwǎn shùjīngqiū zhòuxīnchóu bǎichǐxiāzàigōu 
qióngchuāngchūnduànshuāngézhòu huíshǒubiāntóu lìnyóu jiǔhánliú  (liúzuò liú )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芳心¹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chéng)²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译文:月夜梅花似在对人似乎倾诉着芳情,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轻折。远方溪桥处淡烟飘渺,茅舍处明月清辉,这些景物包含着多少春意啊。
注释:¹芳心:即芳情,优美的情怀。 ²澄澄:清澈明洁的样子。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彤霞¹久绝飞琼(qióng)²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³,今夜玉清眠不眠。
译文:热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却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彤霞:代指仙境。宋赵鼎《燕归梁》:“绰约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风标。”²飞琼:仙女名,后泛指仙女。³谁边:何处,哪里。⁴玉清:有两说。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¹到下弦²
译文:香销在冷灯灭,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这寂静的夜里一遍遍默数着与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约之期已过,会面无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释:¹心期:心愿,心意。²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这首《采桑子》,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天上人间,凡人仙女,音书隔绝,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绝飞琼字”,便点出仙家况味。仙子已经多日没有书信了,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时在哪里,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她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叠唱“人在谁边”,叹息不已。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象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灭”,房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间的主人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也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燃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默默地计算着日子。等待的日子总是十分难挨,等待中的时间总是十分漫长。待到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挨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这最后一句,语义模糊,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挨着挨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在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47-50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不用悲秋¹,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diàn)²。总作空花³观。
译文: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注释:¹悲愁:悲叹秋天来临。²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³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尚想横汾(fén)¹,村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²飞乱。空有年年雁(yàn)
译文: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¹横汾: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村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²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为房瑁死党,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现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村菊纷相半”。“横汾”、“村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村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秋风辞》是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四引《汉武帝故事》)此诗笔力雄健,表现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泛舟中流,与群臣饮宴的欢乐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这两句用汉武帝《秋风辞》首二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及唐李峤《汾阴行》:“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而略有变化,流露出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第386-388页

diǎnjiàngchún··gēngzhòngjiǔzàiyòngqiányùn--shì

yòngbēiqiūjīnniánshēnjiànháigāoyànjiāngcūnhǎidiānzǒngzuòkōnghuāguān

shàngxiǎnghéngfénlánfēnxiāngbànlóuchuányuǎnbáixuěfēiluànkōngyǒuniánnián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