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须于百尺竿。二边休立莫中安。要知玄露没多般。
花影镜中拈不起,蟾光空里撮应难。道人无事更参看。
进步须于百尺竿。二边休立莫中安。要知玄露没多般。
花影镜中拈不起,蟾光空里撮应难。道人无事更参看。
向子諲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八英、八力。
帝喾¹之妃,邹屠氏之女,常履²风云,游于伊洛³,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亦谓八翌、八英、八力。
译文:帝喾的妃子,是邹屠氏的女儿,经常乘风而行,邀游在伊水和洛水的上空。帝喾与她相遇,娶为妃子。邹屠氏女常常做吞食太阳的 (奇怪的) 梦,每次梦完就生下一个儿子,连着做了八个梦,生了八个儿子,世人称他们为八神,也叫八翌、八英、八力。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译文:天气晴暖,风和日丽,“十月小阳春”嘛,我走在上山的小路上,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好像在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译文:忽然,花草葱在茏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如同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译文:山中气候寒冷,桂花常常逢得很晚;山中风多而疾,桂花往往又落得早落得快。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译文:山中的樵夫可能又不认识桂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钺之灾,沦为烧火的枯柴。

shānshàngshù--líng

nuǎnshàngshānniǎozhīchūn

féngyōuyǐnchùjiànxǐngrén

shílěngkāichángwǎnfēngduōluòpín

qiáoyīngshísuìjiǔwèixīn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吴城¹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²,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³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译文: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联岩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远望过去,都知道联岩与众不同。
注释: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¹吴城:吴县县城。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²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³若:像是。⁴列:排列在一起。⁵咸:都。⁶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¹行者²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yǎo)³,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huàn)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¹⁰以直¹¹洞庭¹²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¹³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¹⁴¹⁵奇观。盖专¹⁶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译文: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阁名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联岩,而联岩最美的地方,则是此处了。
注释:¹节:节省。²行者:路人。³窈然:深远曲折。⁴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⁵泓然:形容水量大。⁶浣花池:相传为西施濯花之处。⁷容:供,让。⁸栖迟:宿息。⁹周眺览:向四周远看。¹⁰轩:有廊的房屋。¹¹直:当,对着。¹²洞庭:山名,在今苏州西南太湖中。¹³具区:太湖的古称。¹⁴用:因此。¹⁵号:称为。¹⁶专:独一。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qì)¹,然山每²匿幽閟(bì)³,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¹⁰为之蹇(jiǎn)¹¹,杉¹²(guì)¹³为之拂舞。幽显巨细¹⁴,争献厥(jué)¹⁵,披¹⁶¹⁷¹⁸¹⁹,无有隐循²⁰。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译文:我是吴县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联岩似乎都将幽境胜景隐藏了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来,也许联岩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联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起来,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注释:¹甚亟:次数甚多。亟:屡次。²每:每每,常常。³匿幽閟胜: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⁴莫可搜剔:意谓找不到幽胜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错。⁵“如鄙”句:谓好像灵岩山存心鄙视我这样的浅薄的人。⁶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⁷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吴亡,被俘处死。有《右丞集》。⁸客:门客,幕僚。⁹“升于高”四句:承上二句,意谓由于饶介这位长官来游,灵岩山就大显殷勤,登高山,就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悠然”,自在的样子。“奥”,深,指山的深处。¹⁰氛岚:山间雾气。¹¹蹇舒:舒展。¹²杉:杉树,乔木。¹³桧:也叫圆柏、桧柏,常绿乔木。¹⁴幽显巨细:不明显的,明显的,大的,小的。¹⁵厥状:它们的姿态。¹⁶披:打开。¹⁷豁:敞亮。¹⁸呈:显出。¹⁹露:显露。²⁰隐循:隐蔽躲闪。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¹顾瞻²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zhǔ)³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¹⁰而理得¹¹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¹²?启为客¹³最少¹⁴,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zhì)其幸¹⁵也!”十人者,淮海秦约¹⁶、诸暨(jì)姜渐¹⁷、河南陆仁¹⁸、会(kuài)(jī)张宪、天台詹参¹⁹、豫章陈增²⁰、吴郡金起、金华王顺²¹、嘉陵杨基²²、吴陵刘胜²³也。 
译文:山的景致不同与寻常,尚且能待人来看,更何况人不同与常人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记。我说:“天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两相成映(意为有这样的山而遇到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所谓这样,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现在联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负其名。难道是偶然吗?是因为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吧。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注释:¹公:指饶介。²顾瞻:观看。顾,回头看;瞻,向上或向前看。³属:通“嘱”,嘱咐。⁴诡奇:奇异。⁵“有其地”三句:大意是说,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是相应的。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其:这个,这样的。夫:这个。⁶须:待。⁷值:遇。⁸目领:眼睛看到、接受。⁹心解:心里理解。¹⁰景会:景物被领会到。¹¹理得:理趣被体会到。¹²“顾非”句:看起来不是一种幸运吗。欤:疑问助词。¹³为客:意思是算作饶介的一个门客;这是谦词。¹⁴少:年龄小。¹⁵私识其幸:私下里记着这种幸运。“识”,记。¹⁶淮海秦约:字文仲,太仓(今属江苏)人,郡望淮海。明初应召拜礼部侍郎,因母老辞归。后来再赴京城做官,因年老难以任职,为溧阳教谕。¹⁷诸暨姜渐:诸暨(今属浙江)人,元代末年客居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行省从事,不久以病辞职。明初为太常博士。¹⁸河南陆仁:字良贵,号樵雪生,又号乾乾居士,河南人,客居昆山,是在野的大名士。会稽张宪: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张士诚为吴王时,任为枢密院都事,吴亡,隐名遁世。¹⁹天台詹参:其人未详;“天台”,今属浙江。²⁰豫章陈增:其人未详;“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金起,其人未详。²¹金华王顺:其人未详;“金华”,今属浙江。²²嘉定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陵(今属四川),生长吴郡。张士诚为吴王,任为丞相府记室;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与高启、张羽、徐贲齐名,称明初吴中四杰。²³吴陵刘胜:其人未详。

  高启的《游灵岩记》,作于1364年——1366年(元代至正二十四至二十六年)张士诚据苏州自称吴王期间,记叙了作者奉陪张士诚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游苏州灵岩山及赋诗之事。

  《游灵岩记》文辞清丽,字句整饰,意在言外。明为游记,却不着意于正面记叙此次游山的历程;明是应命之作,却饱含讥讽挖苦之意。文中巧妙地表现了作者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文如其人,结构精巧。

  文中明褒实贬,诡谲嘲弄。《游灵岩记》以灵岩之“异”,一贯到底,借记述灵岩之游,运用明褒实贬的手法,诡谲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趋炎附势的新贵。作者先说灵岩山特异于苏州诸山。吴城东面是广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叠嶂。“峰联岭属”之中,灵岩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岩山之“异”,也为下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者着重描述灵岩山以吴王夫差及西施诸古迹著名,以山上台、轩、阁可以四周远眺“虚明动荡”称胜,而对灵岩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与称道。然后笔调一转,忽然说:“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他自己是当地人,虽然常游灵岩山,但未发现灵岩有幽境胜景,用文中的话来说,仿佛灵岩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浅陋,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等待外来贵宾莅临欣赏。从而引出饶介及其随行的游山,见出饶介对灵岩山景物“幽显巨细”,莫不称道,而作者自认“浅陋”,从前不识灵岩山。最后借饶介“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发挥议论: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名山须待名士赏识,名士须遇名山共游。“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并且特意点明“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他只是“有幸”参与此游,其实并不在“名士”诸公之列。

  灵岩山是苏州的名山。作者是苏州人,又是饱学卓见、品位高雅之士,热爱家乡的山,热爱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名胜,又屡次游览灵岩山,并不是“不识”灵岩,也不是“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对灵岩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独到地把握和道出灵岩山之“异”,才能如此精准地领略并感叹:“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作者以“浅陋”的姿态自居,在《游灵岩记》的写景、记事以及议论之中蕴含了深意:以明褒实贬的笔法,寄寓比喻,嘲弄新贵大员饶介的附庸风雅,其实并不识灵岩,挖苦同游的十位幕僚“名士”的簇拥,其实是趋炎附势。高启犹如灵岩山,“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全文因此别有一番机趣。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昔余游京华¹,未尝废²丘壑³
译文: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注释:斋:指谢灵运在永嘉郡时的书斋。¹京华:指当时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谢灵运来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华即指这一段时间。²废:忘怀。³丘壑:泛指山水。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shěn)¹归山川²,心迹³双寂寞
译文: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注释:¹矧乃:何况是。²归山川:回归到山水之中,实际是指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³心迹:指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两个方面。⁴双寂寞:都感到空虚,即作永嘉太守既无事可想,也无事可干。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虚馆绝诤(zhèng)(sòng)¹,空庭来鸟雀。
译文: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注释:¹诤讼:狱讼案件。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卧疾丰暇(xiá)¹,翰(hàn)²时间作³
译文: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注释:¹丰暇豫: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²翰墨:笔墨,代指文章诗赋。³时间作: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怀抱¹观古今²,寝食展戏谑(xuè)³
译文: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注释:¹怀抱:似指怀抱典籍图书。²观古今: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³戏谑:谈论说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既笑沮(jǔ)¹苦,又哂(shěn)²子云阁³
译文: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注释:¹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贤人,不肯游仕,结伴耕种,一辈子辛苦劳作。²哂:讥笑,嘲笑。³子云阁:指扬雄投阁自杀一事。扬雄在西汉成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汉,立“新”朝,扬雄作《剧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后来因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乎死去。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执戟(jǐ)¹亦以疲²,耕稼岂云乐³
译文: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注释:¹执戟:秦汉时宫廷的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执戟而得名,这里泛指做官。²以疲:太疲倦。³岂云乐: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万事难并欢,达生¹幸可托。
译文: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注释:¹达生:老庄的思想。

  这首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中间六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结尾四句是在读书论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执戟亦以疲”,说明自己对于仕进已心灰意冷;“耕稼岂云乐”,又表示自己不愿过躬耕隐居的清苦生活。诗人让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隐,无一理想,无可适从。故不由得叹道:“万事难并欢。”在仕隐矛盾的煎熬下,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慰藉心灵的人生道路:“达生幸可托。”以“达生”处世,就会避免贪多务得,不受物欲的困扰,摆脱世务的牵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脱,近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结尾所表示的生活态度:“乐乎天命复奚疑。”

  谢灵运为官时不理政事也是“达生”思想的表现,而“达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尚有待于绝意仕进,归隐田园,更远地离开尘世俗务。谢灵运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广有田产,归隐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这大概是他的“达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实现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归隐的道路。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平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3-675.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三杰¹当日,俱曾此地,殷(yīn)勤纳谏(jiàn)²论兴废。见遗基³,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译文:当年汉室三杰,都曾在这里聚会,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往事涌上心头,怎不令人无限伤悲!人事沧桑不断,而这里的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鸟尽弓藏”令人悲!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坐地观看:东面,也是如画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画的河山。可是,有谁能保有这壮丽的河山永在!
注释:¹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中国。²纳谏:古代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³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⁴闲坐地:闲坐着。

  作者来到未央宫殿的遗址,登上那高大的土台基,思接千载,自然想到了这座宏伟宫殿的营造者,那些辅佐汉高祖刘邦创建大汉帝国江山的开国元勋们,尤其是被刘邦称为“人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即世称之为“三杰”者。此三人,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让不绝于粮道”,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被封公封侯。反思自己,宦途坎坷,如今“白发满头新”([中吕]《喜春来》)而壮志未酬;张良和韩信,为刘邦开创天下,尽心竭力,建立殊勋,然而当刘邦坐稳皇帝之后,前者被迫急流勇退,后者被杀害于长乐宫钟室之中。想到自己“中年才过便休官”([双调]《水仙子》),又曾因上疏谏内廷元夕张灯事被迫弃官归去,如今虽接受朝廷任命,在关中救灾,但以后的情况又会如何,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实,感念自身,让他“见遗基,怎不伤悲”,写得言真理至,水到渠成,深沉而自然。

  下面“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二句,应颠倒一下先后次序去理解。作者登上未央宫遗址那高大的土台基之上,举目四望,心胸顿时为之开扩,刚才那种略带伤感的意绪倏然逝去。关中真乃帝王之乡,金城千里,三杰的英名和事业,好象使壮美的山河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向东望去,美丽的山川如在图画之中,向西望去,美丽的山川也如在图画当中,祖国的美丽山河,使诗人心中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这里,作者仰慕三杰的英气长存,为河山生色,也就是仰慕三个人物的壮志与功业,这种仰慕之中自然也就透露出作者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结合作者在关中救灾时的勤政爱民诸事来看,这样的理解就更有根据了。

  这支怀古曲由缅怀历史人物写起,缘事抒情,感情的旋律始抑终扬,先含蓄后明快,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shānyáng··wèiyāng怀huái--zhāngyǎnghào

sānjiédāngcéngyīnqínjiànlùnxìngfèijiànzěnshāngbēishānyóudàiyīngxióngshìshàngzuìgāochùxiánzuòdōngzàihuà西zàihu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