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峰对起。象阙端门云雾里。千嶂排空。虎节龙旂指顾中。
箫韶妙曲。我试与听音韵足。借问谁传。松上清风石上泉。
两峰对起。象阙端门云雾里。千嶂排空。虎节龙旂指顾中。
箫韶妙曲。我试与听音韵足。借问谁传。松上清风石上泉。
向子諲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
盆城去鄂(è)(zhǔ)¹,风便一日耳。
译文:旅途中停靠的湓口城到鄂州您的治所,顺风只消一日,(但我还是不能去拜访专)。
注释:除官:拜授新官。指元和十五年九月自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监祭酒。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鄂岳李大夫:指鄂岳观察使李程。盆城:即湓城,又称湓口城,唐江州治所。¹鄂渚: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鄂岳观察使治所在此。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¹江水。
译文:不是要枉费老友你的(情谊)书信,(我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扬帆去拜访您。
注释:¹帆:挂帆,扬帆。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
故人辞礼闱(wéi)¹,知旌(jīng)节镇江圻²
译文:(因为)您是辞别庙堂属,风光地做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注释:¹礼闱:指礼部。李程于元和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见《旧唐书》本传。²江圻:江岸,指鄂州。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译文:而我只是个被谪贬远地的人,老态龙钟了才能返回。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
别来已三岁,望望¹长迢(tiáo)(dì)²
译文:距离上次离别已经三年了,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对彼此的思念是如此的急切。
注释:¹望望:一望再望。表示盼望急切的意思。²迢递:遥远。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译文:如今近在迟尺,却不敢去探望,这在平生又是哪里会料想到会是这样呢?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
我齿落且尽,君鬓¹白几何。
译文:我的牙齿掉光了,您的鬓毛也白了许多。
注释:¹鬓:全诗校:一作“须。”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译文:我俩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恐是时日不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译文: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¹
译文:你我就如亲兄弟一样,在之前共事之时也难免有合与不合。
注释:¹相可不:相合与不合。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译文:我过去实际上很愚蠢,对人脸色不好看,说话也不中听。
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子犯¹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译文:就像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晋文公道歉时说的那句话:“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
注释:¹子犯:即春秋晋国狐偃,晋公子重耳之舅,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靠秦国帮助返国为君,行至黄河岸,“子犯以璧授公子日:‘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从此亡。”’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
公其务贳¹过,我亦请改事²
译文:希望您务必宽恕我的过错,我也期待着能像郑襄公对楚庄王求和时所说的那样,“重新事奉于您”。
注释:¹贳:宽免。²改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谢罪,日:“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桑榆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桑榆(yú)倘可收¹,愿寄相思字²
译文:我愿意通过这封书信,弥补我们友情上曾经的缺失。
注释:¹桑榆可收:《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里比喻失之于前而得之于后。²相思字:指书信。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xián)阳百二山河¹,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²,刘兴西蜀(shǔ)³,梦说南柯。韩信功兀(wù)的般证果,蒯(kuǎi)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tuō)
译文: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注释:¹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²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³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⁴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⁵兀的般:如此,这般。⁶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⁷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⁸他:协歌戈韵。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东篱(lí)¹半世蹉(cuō)(tuó),竹里游亭,小宇²婆娑(suō)³。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译文: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注释:¹东篱:作者自称。²小宇:小屋。³婆娑:枝叶茂盛貌。⁴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⁵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⁶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⁷倒大:大,绝大。

  历史的价值自有其评价的定向性,是不容任意为之的。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所独具的极为丰富的内涵,加以后代常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演绎,致使它具有了含义的多向性。马致远此时正遭贬谪,从官位跌落为百姓是他所面对的无情的现实,世态炎凉给他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对现世牢骚的手段,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第一支曲子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

  第二支曲子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前半部分表面看起来表现了作者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与世无争、六根清净的无限乐趣,其实,却蕴含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后半部分写自己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归隐,但江湖也能“避风波”,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这表现了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心态。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

  这两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了马致远作为豪放派曲家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黄克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36-240 .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译文: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秦王¹不可见,旦夕²成内热³
译文: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日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注释:¹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所以称为秦王。²旦夕:日日夜夜。³内热:内心急躁而炽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lǒng)¹(sù)
译文: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注释:¹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诗人如饥似渴地思念唐宪宗。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译文: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贫困潦倒,不由人感到凄凉难过。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夜峰何离离¹,明月²落石底。
译文: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注释:¹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²明月:比喻唐宪宗。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pái)(huái)¹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译文:我来来回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注释:¹徘徊:彷徨不进貌。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不得与之¹游,歌成鬓(bìn)先改²
译文: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注释:¹之:代词,代指唐宪宗。²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胸怀,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破烂。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就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郁闷,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取削藩措施,重整朝政,史家有“中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幻想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皇帝,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五、六句具体描述诗人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应、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挨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凄凉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诗人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乐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诗人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用借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诗人沿着那崎岖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发现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异常痛苦,因而慷慨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运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含蓄隽永,优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4-1025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xíngshàng--hán

xíngshàngjiànrénshuāicǎohuángyúngǎntànchóushén

guīzhōuzhǎnzhuǎnkōngchénmóujìngjiùjiējiēshìshēn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何处秋风至¹?萧萧²送雁群³
译文: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注释:¹至:到。²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³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¹来入庭树²,孤客³最先闻
译文: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¹朝:凌晨。²庭树:庭园的树木。³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⁴闻:听到。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参考资料:
1、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 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108

qiūfēngyǐn

liú tángdài 

chùqiūfēngzhì xiāoxiāosòngyànqún 
zhāoláitíngshù zuìxiān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