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日月最迟迟,来见仙真即忘归。看取桃源刘阮去,旧乡虽是故人非。
洞天日月最迟迟,来见仙真即忘归。看取桃源刘阮去,旧乡虽是故人非。

wàngguīdòng--zhàobiàn

dòngtiānyuèzuìchíchíláijiànxiānzhēnwàngguīkàntáoyuánliúruǎnjiùxiāngsuīshìrénfēi

赵抃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5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译文:早春的春风轻轻吹过,瓦上的白雪融化了,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飞蝶鸣鸠¹俱得意,东风²应笑我闲愁。
译文: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都快活起来,而东风应该笑话我落职闲居的苦闷。
注释:¹鸣鸠:斑鸠。²东风:春风。

èryuèzuò

yóu sòngdài 

zǎochūnfēngqīngróu xuěxiāocánbàngōu 
fēidiémíngjiū dōngfēngyīngxiàoxiánchóu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浔阳¹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²³记之,久辞而未获。
译文: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注释:¹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²属:古同“嘱”,嘱咐,托付。³予:我。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一日,与客往候¹之,入其室,竹树翳(yì)²深,庭户虚寂³,落然无嚣(xiāo)。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译文: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注释:¹候:问候。²翳:遮蔽。³虚寂:清静;虚无寂静。⁴嚣声:喧闹声。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lì)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qī)长林之下,干戈¹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²而行,块然³而坐,颠倒攫(jué),无异奔骛于埃壒(ài)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shū)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译文: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注释:¹干戈:兵器。²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³块然:安然。⁴攫攘:争夺。⁵奔骛:奔驰。⁶埃壒:尘土。⁷廉退:谦让。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译文: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¹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译文: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注释:¹识:记。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却说玄德¹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yè),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²。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fù)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注释: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顾,拜访。¹玄德:即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在小说中,刘备和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是结义兄弟。²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春秋时期齐桓公想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三次都没见到。旁人劝他不要去了,他不听,第五次才终于见到。东郭野人,就是齐桓公要见的那个小臣。反,同“返”。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¹。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²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注释:¹隆中:地名,在今湖北襄阳,诸葛亮曾经隐居于此。一说在今河南南阳。²犹然:仍然。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¹
注释:¹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¹,头戴纶(guān)²,身披鹤氅(chǎng)³,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zhòu),涿(zhuō)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nǎn)。”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miù)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¹⁰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¹¹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¹²而告曰:“汉室倾颓¹³,奸臣窃命¹⁴,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qì)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¹⁵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¹⁶,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¹⁷,此诚¹⁸!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¹⁹。荆州²⁰北据汉、沔(miǎn)²¹,利尽南海²²,东连吴会(kuài)²³,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²⁴,非其主不能守:是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²⁵,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²⁶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zhāng)暗弱²⁷,民殷²⁸国富,而不知存恤(xù)²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³⁰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³¹,西和诸戎³²,南抚彝(yí)、越³³,外结孙权,内修政理³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³⁵,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³⁶,百姓有不箪(dān)食壶浆³⁷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³⁸。”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³⁹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sè),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
注释:¹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²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³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⁴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⁵审:明白,知道。⁶愧赧:因羞惭而脸红。⁷恨:遗憾。⁸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司马徽(字德操)、徐庶(字元直)都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⁹曲:敬辞,表示对方降低身份。¹⁰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¹¹开:启发。¹²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¹³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汉室,指汉朝。倾颓,衰败。¹⁴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篡夺国家权力。¹⁵董卓造逆:指董卓杀死少帝刘辩一事。¹⁶袁绍:汉末的冀州牧(州长官),占有冀、青、并、幽四州(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公元 200 年袁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只有几万兵力,但是用计谋打败了他,史称“官渡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¹⁷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¹⁸诚:确实。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孙权继承父(孙坚)兄(孙策)之业,占据江东(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¹⁹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图,谋取。²⁰荆州:古代州名。汉代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²¹汉、沔:汉水、沔水,这里指汉水流域。²²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南海,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²³吴会: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今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²⁴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²⁵是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殆,大概。资,资助、供给。²⁶高祖:指刘邦。²⁷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²⁸殷:富庶。²⁹存恤:爱惜,体恤。³⁰总揽:广为延揽。³¹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³²戎:古时对我国西部民族的称呼。³³彝、越:指我国南部民族。³⁴政理:政治。³⁵宛、洛:今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指中原地区。³⁶秦川:秦国故地,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³⁷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³⁸惟将军图之: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惟,希望。图,考虑。³⁹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豫州¹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注释:¹豫州:这里代指刘备,他曾当过豫州牧。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zhǔ)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¹
注释:¹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指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无法脱身归隐,最后病逝在五丈原。丁宁,同“叮咛”,再三嘱咐。五丈原,在今陕西宝鸡岐山。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王安期作¹东郡太守,世乱,令²曰:夜³不得私行。吏(lì)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¹⁰治之本¹¹!”释¹²之,并令¹³吏护送其归家。
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的时候,世道混乱,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到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需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以鞭打发奋读书的人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治理好地方的办法!”(于是王安期)放了他,并命令差役将他送回家。
注释:¹作:担任。²令:下令。³夜:在夜晚。⁴行:出行。⁵系:抓。⁶自:从。⁷云:说。⁸还:回来。⁹立:树立。¹⁰致:达到。¹¹本:根本。¹²释:释放。¹³令:命令。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看朱成碧¹思纷纷²,憔悴³支离为忆君。
译文: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注释:¹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²思纷纷:思绪纷乱。³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不信比来¹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²
译文: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¹比来:近来。²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如意娘》一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夜愁示诸宾》)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李白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柳亭诗话》载: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卷五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58页 .
2、 周懋昌 .“如意娘”的魅力——武则天《如意娘》赏读[J].阅读与写作 :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 ,2000-12-15 :12期 .

niáng

tiān tángdài 

kànzhūchéngfēnfēn qiáocuìzhīwèijūn 
xìnláichángxiàlèi kāixiāngyànshíliúq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